平安产险科技中心首席AI专家肖嵘:跨越AI的最后一公里

1 评论 6349 浏览 21 收藏 19 分钟

2019年4月13-14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举办的【 2019产品创新大会·深圳站】完美落幕。平安产险科技中心首席AI专家肖嵘老师,给大家分享了《跨越AI的“最后一公里”》。

大家好,我是肖嵘。做了十多年的技术工作,去年加入平安财产险,在AI方面做一些智能产品的创新工作。

可能大家不理解,怎么把一个技术宅硬生生的逼成了半个产品经理,这是为什么?主要是AI的创新实在太难了——AI的产品落地,技术跟产品的中间存在一个巨大的一个鸿沟:如何跨越AI的最后一公里。

这几年,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里有了很多应用: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等。但是,哪些人工智能技术是已经相对成熟了呢?比如说人脸识别,火车站机场基本上都能用得到,但是光线差一点,或者有点逆光就不行了。

为什么?

因为这些技术和它的训练数据关联性非常强。在任何一个场景通用的算法基本上是找不到的,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如何针对我的应用场景,选择一个足够好用的算法?

这就涉及到深度打磨的过程。今天就从5个场景给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做一名创新的AI产品经理。

一、移花接木:AI宠物识别

这个部分,我们从“宠物识别”来说起。

现在身边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宠物的整个市场、规模、保费规模等都在增加。

但是宠物险这个市场其实还没有完全开发起来,因为有非常大的风险——今天我给我的猫投保了,但是宠物是没有身份证的,猫也没有什么生物验证的技术(即使有也不成熟);如果我拿邻居家生病的猫来理赔,保险公司是很难检测出问题的。

这种情况下,是否跨越用人脸识别的技术做一个猫狗脸的识别——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一个想法。

人脸识别有几个步骤:

  • 把人脸的位置找出来;
  • 把人脸上五官找出来,进行精确定位;
  • 在五官精确定位的基础上,抽取人脸特征进行比对。

我们把人脸识别的技术搬到了猫狗脸识别上,效果也非常好。

人脸能做到99.8%,我们能做到95%,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猫狗脸识别的问题。这就是移花接木,把这朵花(人脸识别)接到木(宠物识别)上去。

它有两个维度的创新:

  1. 行维度:比如人脸识别创新到猫狗上。
  2. 列维度:有一个新的算法,比如人脸识别搬到猫狗脸识别上去,在猫狗脸识别上有一个新的算法,新的网络架构出来了,搬到人脸识别上去应用,同样得到性能的提升。

二、起死回生:OCR图像分类与识别

在OCR技术中,图片质量和真实场景是一个很复杂的情况,导致OCR准确率一直不是很高。

以新车合格证为例:它的vin码有17位,即使每个字符识别的准确率能到99%,它一个码全对的概率也只有0.99*17次方,约等于84%的准确率。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张表格有很多字段,每个字段每个字符都识别争取,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身份证可能是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能做的比较高一些,但是在很多复杂场景下,如何应用OCR技术,其实非常难——只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准确率。而如果要交付,肯定要99%以上对不对?如果只有百分之七八十,就需要人工再确认一遍。

这种情况下,对效率提升就不是那么明显。

在这种场景下,我们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

做技术的人应该非常清楚,OCR技术分成三个步骤:

  1. 文字检测:告诉你文字在哪;
  2. 文字识别:每个字符是什么;
  3. 文字理解:理解这个字符是什么意思。

我们以身份证举例:

在“出生”这里,我们画了一个框,但是“1654”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是金额还是其他的?在这个特殊场景里面,我们还需要知道这个位置是什么意思。

OCR技术的三个步骤:一是识别文字范围,二是识别文字字符,三是根据当前的上下文和模板。

意思是,在这个过程中,三个步骤的准确率不完全一样的。识别比较难一些,文字理解部分,是有一些前沿的知识在里面。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把效果提升上去?

OCR技术为什么不准确?

很大一个原因是图片质量不太好,所以我们引入了图片质量的算法——当资源质量不好的时候,在用户端就直接拦截掉。

OCR技术是依赖于不同的表征类型的,我们引入了迁移学习,对图像进行分类,找出是身份证还是新车合格证(OCR技术在理解的时候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场景,所以不能把身份证放到新车合格证的识别场景去做),用算法把不同的表现分解出来,放到不同的分类器里面去。

所以,我们的OCR技术处理流程变成了:

客户端获取图片-筛选出质量合格的图片-对图片进行自动分类

整个流程,我们需要上传四个类型的证件,通过图片分类和质量筛选,找到四个合适的图片,上传流程就可以结束了。如果类型缺失或者图片质量不佳,在用户端实时提醒。

在识别的时候,我们可能设定一些可信度:当算法不能够完全确认的情况下,直接把无法确定的部分拦截,调用人工进行判断,完全可信的就自动进入下一个环节。

(人工判断任然是现在采用的一种辅助模式,人工判断会产生新的标注信息。因为这些人工标注的都是计算机判断不准的部分,利用计算机的深度学习引擎可以对算法进行更新迭代,让模型自动升级)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统合图像质量评估、图像分类、图像识别三大技术,使得整个OCR技术能全自动运行起来。对用户而言,基本上就是直接拍个照问题就解决了,后面人工的部分他是看不到的(人工部分随着模型的迭代可以降低甚至消除)。

我们的OCR引擎刚上线的时候,只有百分之七十几的一个准确率,随着模型的自动更新迭代,现在我们做到了百分之九十几,未来可能还会继续更高。

而且我相信,OCR技术和图像分类也是一样(大家都知道在图像分类技术上,它已经超过人类了),在未来的3-5年之内,也能超过人类。

三、老树新花:AI智能闪赔

在已有的一些场景/应用上,我们能不能继续突破/更新。

我们以平安的“AI智能闪赔”这个产品为例:

(此处插入视频)

看视频可能会觉得很炫,但是实际使用中,依然会有很多的问题:

  1. 用户拍摄的时候,很多时候不是那么准的——要么过大,要么过小,这会导致后面的识别就不准确。
  2. 人是很聪明的,如果对这辆车拍个远景,再对着一辆撞坏的车拍照,然后说这是我的损伤,来报案理赔——这种情况,我们是无法识别其中的风险的。
  3. AI技术在落地上受限于场景。比如说反光,车拍一下阳光或者路灯照在车上的反光,会直接影响到损伤部位的判定——它显示就是个亮斑,而亮斑是不是损伤是没法判断的。

我们进行反思之后,抓住了几个点:

  1. 智能抓拍
  2. 安全
  3. 增强图像质量

这里面我们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对老技术进行了一次整体的升级换代。在这里面,我们的技术人员和AI技术员有过深入沟通,发现很多东西其实你只要想到那个方向,其实都是可以解决掉的。

比如:智能抓拍。在拍照过程中,我们通过手机视频的物理检测,可以告诉你离车是远还是近,直接在屏幕里提示你“往前走进一点”还是“离远一点”,在视频中完全可以通过交互实现。

另外,视频其实就是不断的连续帧的集合,每一帧之间都是有相似性存在的。通过帧与帧之间的相似性,可以锁定一个证据链,形成类似“从远处拍车,到近处的局部”照片,结合车辆的检测和相似性给定锁定的证据链,防止篡改视频,降低理赔的风险。

前面说的亮斑问题,困扰我们很久,后来我们采用的方法很简单。

反光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物理现象,反光的位置是由你观察的位置和光源的位置所决定的。当你往前移动的时候,反光的位置也在移动,而损伤的部位是不会动。而我们在拍摄视频的过程中,我们的人和反光点都是在往前移动的,但是损伤不会移动,我们通过多帧图像进行融合,增强图像来解决亮斑影响损伤判断的问题。

所以,AI的技术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都是多个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过程——在应用场景中,发现的每一个难点,如何匹配流程上的变化,把技术/算法进行升级,解决掉这个问题。

四、芥子须弥:智能机器人

在人工智能应用中,很多技术是“胶水技术”——它可以把很多技术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体验。

比如说我们的聊天机器人小新,基本上就是完成一些用户的沟通需求:与用户闲聊,查询一下天气之类的,Google的还可以预定披萨,帮你接电话之类的,解决一些情感、沟通的问题。

而这个机器人的技术,我们在工业或者商业的应用上,可以做成业务型机器人——完成多伦问答,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完成特定业务流程(比如说询报价,询报价是固定的流程,用户输入他的身份证,输入他的车架号车牌号,然后再看你有什么需求,整个业务流程是非常确定的)。基本上都是通过文字/语音和机器人沟通,但是技术其实不限于此。

机器人可以把整个业务流程打通在一起,而这种技术,在其他公司/其他场景也可以得到应用。所以机器人技术,是一种非常好的胶水技术。

我们自己的客户助手,用户咨询/投诉/业务办理的问题,通过客户助手机器人就可以自动进行。

比如:用户会问“理赔的流程是什么?”

根据我们的知识图谱,机器人可以告诉用户理赔流程下面涉及到几个步骤。

用户再接着问“我的进度在哪,进度到底怎么样?”

我们通过分析用户的意图是“要查询当前进度”(这会涉及到很多NLP技术),机器人会给用户一个合理的反馈,甚至给出一些建议,比如说:可以查一下违章什么的(通过推荐和算法)。

通过AI的多种技术的融合,在机器人上能有一个非常好的体验。

五、大巧不工:AI开放平台

一个AI算法,是需要一个技术平台,一套体系来完成更新迭代的过程。AI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它的技术是不停更新的。

2011年语音技术从深度学习开始突破以后,2018年已经做到非常接近人的水平。图像技术在2012年之前,跟人的差距非常大,但是在图像细分领域,2012年之后每年都有巨大的提升,2017年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人类的水平。

我们构建了一个AI的开放平台,包含了训练/上线/更新/监控等整个全自动的模块,可以完成一个闭环,把我们很多的技术都对接到这个平台上面去。这样一个平台的建立,可以使整个AI技术达到自动更新完善的一个过程,现在整个的AI开放平台已经服务到多个部门当中,统一集合的同时使得深度学习的资源可以跨部门共享。

六、总结

在AI如何跨越最后一公里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如果要成为一个合格的AI产品经理,除了产品经理本身的硬实力软实力之外,还需要什么?

  • 需要一些创新,很多流程和传统流程是不一样的。在整个创新的过程中,你可以找到很多场景,通过AI技术和实际的场景深度融合,把原来的流程颠覆掉。
  • 第二个是好奇钻研,产品经理对技术要有一个非常好的把握度,要去了解一些技术的发展,主动去了解一些信息。

为什么AI技术到完全落地还有一个巨大的鸿沟?

这个技术在你的场景是否合适,能不能用,涉及到什么判断因素,如何衡量每一个步骤的效果?等等这些。

2021行业大会全国巡回预告

聚焦运营增长策略、产品经理能力变革之路、产品创新趋势、数字化转型实战方法、B端创新赋能产业变革等热门话题板块,汇聚上百位一线实战专家,数千位圈内精英,分析前沿创新实践,探索2021产品与运营新可能。

扫描下图二维码↓↓↓添加大会小秘书豆豆,享门票预售独家优惠,【免费预约】领取2021全年11场大会嘉宾现场演讲PPT+思维导图!

点击下方图片或戳此链接http://996.pm/Mny6Q,了解大会详情。

相关阅读

所有的创新,最后都是人的问题

远望资本程浩:渐进式创新都是给行业老大打工!

好创新坏创新:如何实施营销创新推动品牌增长?

产业互联网,到底如何才能落地

一位好的产品经理,也是一位好的掌舵手

容许产品有缺点,不许产品无特点

创新:一段充满风险的向死而生的道路

研究完95后群体,我发现了这几点新机会

 

本文为【2019产品创新大会·深圳站】现场分享整理内容,由@小编Ella 整理发布。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谢谢合作

题图来自大会现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2020年度产品经理大会】全国巡回现已全面开启售票!

    今年,我们以「发现产品经理的新可能」为主题,深入地探索产品经理与技术、体验、创意、产业、B端的连接;让大家看到产品经理赋能产业升级,为各领域变革所带来的商业创新,以及自身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点击查看大会详情:
    http://996.pm/76Xd4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