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新机会趋势

0 评论 5751 浏览 29 收藏 37 分钟

2022年10月22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举办的【2022年产品经理大会·直播专场】完美落幕,前阿里巴巴集团高级专家、中关村标准化协会商务与消费数字化分领域技术委员会委员 @孟晔 带来了精彩的内容分享,他分享的主题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新机会》。戳此购买:https://996.pm/YNJv4,即可收看【2022产品经理大会】6大专场内容。

今天很荣幸能和产品经理朋友们一起交流我对于产业互联网发展新机会的一些初步看法。

一提到产品经理,至少是在互联网行业,各家企业都是非常重视的。业界普遍认为,产品经理团队汇集了企业里最聪明的一部分员工。因为产品经理了解商业模式、技术和产品开发以及业务运营的方方面面,所以他们是公司的中坚力量,也有能力在未来投身创业大潮。

产业互联网在创新中持续得到发展。

技术创新,从总体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点创新,一类是网络化创新。

单点创新就是在一个技术环节上厚积薄发,比如芯片领域数十年的努力带来一个巨大的成果。而网络化创新则特别需要系统化思考、架构和运作,产业互联网就是这样一个创新领域。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几乎每天都有趋势报告发布,但是都有各自立场,所以一定要加以筛选、鉴别。

我们要关注硬趋势和软趋势的差别。

那么什么是硬趋势,什么是软趋势呢?

硬趋势就是确定会发生的;软趋势是在看到硬趋势后,去寻找一些机会,抓住这些机会,就有可能成为市场赢家。

硬趋势最主要的两类,一类是技术创新,尤其是在技术创新的商业化规模应用上。再有一类就是像人口增长态势和结构改变,这样的根本性变化。我国人口增长率正逐年下降,这样的趋势值得产品经理关注。

一、源起:产业互联网不止于制造业

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产业互联网的缘起。

大家这些年听得比较多的概念,其中一个是工业互联网,相关的媒体宣传、标准发布、会议举办等比比皆是。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有很多智能工厂主题的短视频,涵盖了汽车制造商、服装厂商、消费品厂商等等。通常这些视频作品都伴随着激动人心的BGM,确实比较震撼,因而很多人都喜欢看。

但是我们也应该打开视野,认识到工业互联网只是互联网渗透到产业领域的一部分表现。2013年初,曾提出Web 2.0概念的O’Reilly,旗下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Industrial Internet。翻译过来,既可以是工业互联网,也可以是产业互联网。

在这本 2013 年的书里面,产业互联网实际上涉及的有能源、汽车、交通、医疗以及制造等等。所以我们看到的产业互联网从一开始就不是止于制造业。因此,产业互联网概念能够让我们的思路不受局限,无论是在农业、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中,其实都有很多发展机会。作为互联网产品经理,更应该打开思路,有效寻找个人成长和公司发展的新机会。

我们提到智能工厂给人一种敬畏感,但实际上智能工厂就目前来讲,更多的只是企业内部数字化的部分场景,超出企业边界的事情还没做的不多。产业互联网比企业数字化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它是超出企业现有边界的。

二、协同:产业互联网不等于企业数字化

从信息化百人会一份调查报告的表格中,我们能看出中间三列数值都比较高,两边数值则较低。我们可以看到9 个细分行业,这份报告反映了相关的数字化发展动态。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化百人会

较高的数值,一个是单点设备的数字化率,一个是数字化生产设备的联网率,即是否在线。还有一个是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率,像 CAD 等。

数字不高的,一个是智能制造的就绪率。这表明一些单点的数字化设备和应用都有,但是把它们组成企业内部的小系统,做得还不够好。此外,实现产业链协同的企业比例是非常低的。这里面存在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要实现产业链协同创新,可以从位于上下游的两个或三个环节联动入手。以有商业模式支撑的最小可行产品或者服务为突破点,就能形成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增长飞轮。值得强调的一点是,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形成协同,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重心:消费者主权崛起

刚才提到一个硬趋势是人口变化。这个趋势有什么具体表现呢?

一方面,我们的劳动力市场由于人口红利丧失会变得很紧张。另一方面,如果人口增长比过去低,争夺消费者的竞争必然会愈演愈烈。

消费者的主权随之崛起。新消费者人群,是以95 后为代表的 Z 世代,他们是数字世界的原住民。很多报告其实提到:Z世代在某些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他们会给出专业化的表达和诉求;他们是即兴的一代,需求要被快速地满足。如果跟消费者断掉了联系,不以他们的需求为出发点去设计、生产产品的话,很显然不会收到欢迎。

从决策链路上来看,已经跟我们过去的购物流程完全不一样了。

资料来源:阿里研究院报告,本文略有修改

从消费的侧重点转移来看,从产品到服务,从性价比到体验,从被忽视到积极参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分享,在保证他们独立性的时候,又要能够在需要的时点快速地让他们体验到社交的快乐,趋势显著。同时,消费者的整个主张有了大幅变化。

如果是B端的产品,又会怎么样呢?一方面从产业链来看,即使是B端客户最终也需要去满足终端消费者,如果不清楚这件事,那么B端客户也没法有大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互联网这些年来的发展,已经为产业互联网,不管是 C 端还是 B 端产品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像现在兴起的协同办公工具,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发展得如此之好?十多年前却遭到冷遇呢?因为工作者和消费者是同一群人,他们在被微信等社交软件一定时间的培训、教育之后,作为一个工作者,自然会在他工作的场景中应用学到的技能,这才带来了协同工作软件滞后性的大爆发。

例如刚才提到的芯片,英特尔最开始做芯片的时候,可能在PC领域并没有很大的话语权,他是怎么去推动改变的呢?英特尔不只是做芯片,它还提供了一套主板方案,把主板方案提供给生产商,这样芯片的表达就与消费者更加贴近了。我们也能回想起英特尔当年做了许多面向 C 端、引起共鸣的广告精品了。

从这个角度上讲,就是一定要做 C2B,也就是要重视消费者、重视客户,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做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的数字化,而不是只把原来的一些流程用信息化手段简单复制出来。拘泥于简单的信息化做法,企业不可能取得变革的主导权。

四、响应:唯快不破

在我们谈到数据化、智能化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唯快不破,在直接面对客户和消费者时,怎么做到更快。

资料来源:参见阿里云研究院报告

依托数字化、智能化,很多企业在各环节的快速反应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不管是从研发的上市周期来看,还是在运营决策的敏捷性上,以及生产调度、供应链的周转、服务的响应上,都呈现了质的飞跃。正是每个环节一点点地提高,造就了企业、产业及经济整体的显著优势。

从消费互联网发展来看,值得我们自豪的是,在中国这么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享受到了超过其他国家的极致、快速消费体验。可以预期,成功的做法将逐步渗透到各产业,在生产和供给端加速。

已有业界实例证明,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优势的结合,让我们的企业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赢得了主动,今后这种优势的释放将会成为显著趋势。

五、行动:借鉴与创新

谈及各个国家的情况,一些人士经常提到德国怎么做,美国怎么做,那么中国是不是也应该照搬呢?他们的经验,我们确实可以吸收借鉴,但是也应该考虑实际情况,尤其是要把我们的长板优势发挥到极致。

德国发展工业4.0,是基于他们在制造能力方面的强力优势,一批世界级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构成了十足的底气。但相对来讲,互联网产业并不突出,美国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在欧洲居于统治地位。

资料来源:参见《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新增长》,电子工业出版社

德国的工业4.0理念先进,但是是在有适用条件,在一个需求稳定的大环境下,很有力量。但现在的国际贸易争端频现,市场不稳定因素很多,其全力实施还是具有一定风险的。一些芯片企业的股价为什么持续升高又突然下跌,因为如果没有消费者、企业客户对嵌入芯片的高技术产品的强劲需求作为支撑,企业盈利可持续性将受到挑战。高技术类产品和服务,会受到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较大影响,同时在供给上会有一定的滞后性。

美国是崇尚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他们整个的商业计算比较精细,导致了很多制造业环节的外包,外包后虽然财务效益提升了,但是制造业的产业工地也随之消失了,新产品的试制以及制造经验积累上面临很大困难。因此他们迫切希望制造业回流,希望利用技术、系统和商业模式上的进步,重新树立优势,如美国在大规模定制等制造业理念和解决方案上仍然领先全球。

中国则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推动的状况。我们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是比较强的,还有很多大型企业希望成为行业领导者,同时中小微企业也希望能够借势产业互联网大潮更进一步。

六、贯通:消费、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

消费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但如果没有好的商品,如果不能更快速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其高速增长肯定是无法持续的。所以消费互联网抬高了消费者和企业客户的预期,倒逼产业互联网进行变革。

因此,产业互联网发展靠的不是单轮前行,而是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双轮驱动。

这里我同大家分享几点体会。

1. C2B:不止是B2C的包装和兜售

一些企业做大之后,为了持续扩大规模,供给增加上可能会是比较粗放的,良莠不齐的东西可能混杂其中,从而在满足消费者需要、提升体验上止步不前,甚至有所弱化。立足于B2C倾向,只重视产品和服务的包装及兜售,显然将难以逾越消费者真实需求这一关。

适应消费者主权的崛起,C2B模式是大势所趋。C2B一定是从消费者诉求出发,去改造或者创新产业各环节,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如果不是从消费者出发的,那做出来的产业互联网其实也是一个旧有流程的翻版,徒具一个难以在市场上胜出的空壳。

2. 依托:数据智能和网络协同

谈及数据智能,其实也有现实的实现途径。例如在企业内部、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环节之间,数据如果能通过接口自动流转了,也是在智能程度上的一种提升。

而网络协同,对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环节,强化相互之间的连接,提出了高要求。

在产业链条上,各环节间如果呈封闭状态,只专注于自身利益,那整个产业的成本就会居高不下,作为终端的消费者得到的实惠就会更少,产业的发展就会陷入“锁死”的僵局。如果缺乏网络协同,互联网的潜力也难以进一步发挥。我们设想如果网络营销端单纯为了把自己的蛋糕做大,必然会把高成本转嫁给供给端。因此,打通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产业链充分实现网络协同势在必行。

3. 全链路连接和优化,谨防“牛尾效应”

可以想象,牛尾巴根部轻轻一动,长尾巴的末端就晃得很厉害,类比一下,这种现象在产业链上很常见。

举个例子,或许大家都上网买过“冰墩墩”,它刚刚推出的时候,大家购买的热情是非常高的,但当订货时被告知45天之后才能发货,我们的热情就减弱了。再等到收货时,一个多月过去了,消费者当初的热情大概耗散严重了。这其实是“牛尾现象”的一个典型体现。

现在的生产企业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高库存,一是高缺货。不管是高库存还是高缺货,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产品需求旺盛之际,由于缺乏准确的消费者洞察,没有预计到可能有这么好的销量,所以生产量过少,更可惜的是还不具备快速翻单的能力,跟材料采购方也没有做好协同,导致它们可以提供的材料也不够。因为没有做好准备,旺销机会摆在面前就这样丧失了,一定有很多消费者会因为收货时间过长而放弃购买的。

另外一种情况是,商品不符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渠道库存已经开始积压了,后面的生产企业还不清楚情况。生产企业还在持续生产,相应地到末端的材料方,也还在继续供应。由此各环节的高库存,还是沿着惯性在增加,直到产生严重后果。

因此,我们要充分地去看怎么从消费者真实需求出发,连接产业链上下游,进而带来系统化优势。

从产业互联网的演进来看,就是要形成以客户为中心、数据贯通的一种商流。在这里面有非常多的环节,不只是做销售,也不只是做生产制造,众多环节是连为一体的。

从销售端能产生基于数据的需求洞察,利用互联网可以更快地捕捉现有需求甚至是潜在需求,快速迭代的产品创新和测试将得到有力支撑。由此我们可以实现快速地提供数据定义的新供给,这是在商流上很大的变化,不能把人为地去分割需求端和供给端。

资料来源:参见《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新增长》,电子工业出版社

还有基于数据贯通而革新了的物流、资金流、人才组织流以及产业服务和公共支撑,以及起到支撑作用的技术基座和产业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

谈到这几个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它们一定是为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贯通服务的。如果只是为了物流行业自身的发展而谈物流,为了金融行业自身发展而谈金融,那就不存在为产业升级提供的突破性创新了。

新的物流,它一定要适应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的趋势。

盒马鲜生的店铺是消费者下单后马上就送吗?并不是,一定是有同一时段订单集单的过程。集单后,就能够实现基于商业规模化的C2B服务,而不是不考虑成本优化的盲目配送。实质上就是把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数据、算法,转化为规模化供给并履约。如果没有商业规模化实施,纯粹的定制就是只能服务少数人的奢侈品。

在资金流方面,不是为了赚钱而赚钱,它一定是要跟整个产业协作紧密融合,解决实际痛点的,要为通过数字技术和金融创新为消费和生产两端持续提供急需服务。

在人才组织方面,变革也很显著。当前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变化很快,因此企业要快速调整战略布局,以实行新局面。

比如说今天是按区域组织分公司,明天需要按行业线组织分公司,人员和组织结构调整之后,后端的各个系统能不能迅速就位呢?如果系统不能很快匹配,整个调整就无法顺利实施,所以要在数字化上要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可能性。为了贴近市场、协同上下游,各种跨出企业边界的产业协同工具也就很重要了。

此外,还有服务商或者政府部门提供的一些产业服务和公共支撑,以及更为根本的跟开发相关的一些平台以及技术基座等,都存在很多商业机会。

七、增长动力:产业互联网竞争力结构

产业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增长动力来自哪些方面?

一个是产品力,一个是组织力,一个是消费者资产,还有一个是数智力,即利用数据化、智能化的手段实现倍增效果。

资料来源:阿里研究院研究报告

增强产品力,就是要推陈出新,未必是指推出颠覆性新产品,也可以是小步快跑,真正满足消费者快速变化的需求。提升组织力,就是形成动态能力,实现跟产业不同环节的充分协同。积累消费者资产,如何更直接的触及消费者,了解他们的需求,形成有效的互动。

八、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新机会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下产业互联网发展的一些新机会。

1. 消费者为中心、生产集群优势

第一个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发挥生产集群的优势。这一点我跟施展教授曾经交流过,我们都同意。

中国的产业集群非常发达、中小企业众多,它们在数字时代有可能共同组成区域化柔性制造网络,区别于一家企业内部的柔性制造工厂。

如果去生产服装、鞋帽等等产品的区域实地走访,大部分人都会震惊于我国产业集群的强大,中国制造在某些领域目前确实是无可替代的。如果通过数字化将生产集群的企业组织起来、优势发挥出来,同时运用互联网在消费端的能力,会产生惊人的力量。

Shein在两个方面做的很成功。一个方面是将国内消费互联网的运营经验和策略应用于海外,取得了竞争优势,获得了海外消费者的极大认可。我们通过互联网开展C端产品开发和运营,相对于海外企业来讲是优势的。

另一个方面,Shein在基于它的自有品牌获得海外消费者关注后,在国内着重强化供给端的优势,让C2B模式得到有效贯彻。根据消费者的诉求,去做最好的款式并不断推陈出新,此外快速地协调产业集群的众多小厂去生产,价格非常便宜。并且从下单到收获时间很短,这对海外消费者来说是非常惊人的体验。

但这也对数字化的企业间协同提出了高要求,它对产能的调配,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没有做一个超级复杂、功能完备的系统,而是做到了有效的数字化。通过最小可行的简单系统,它能够迅速掌握这些小厂的产能动态,把订单需求发下去。能够在某些小厂产能跟不上的情况下,马上将未满足订单调整给其他小厂,非常灵活。

当然,通过稳定提供订单,小厂也满足了快速生产的要求,交货时间大幅度缩短,实现了中国速度。此外,通过在仓库里做物流分拣的工人,同步完成质检工作,再通过集货运输运到海外,海外再用当地的物流配送,相关环节的成本大幅降低,产品交付给海外消费者的时间显著缩短。

正是由于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成熟,消费者收到产品的时间被压缩得非常短。这倒逼了生产供给的加速,倒逼了流程和工艺创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路径。

值得警醒的是,大厂出来创业的同学,容易憧憬一步到位做一个适合超级多种业务创新的复杂平台,但是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规模各异的企业来讲,未必适用。我们更应该强调去做快速、有效的数字化,最小可行产品的理念至关重要。

2. 商业价值、信息优势、盈利模式

第二个是要考查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之间,有哪些信息是不对称的,从而找出突破口,看看怎么做各方都能获益,以此逐渐形成有清晰盈利模式的产业互联网服务创新。

做一件事,首先要想撬动点在哪里?

要做出一项互联网业务创新,仅仅设计出理论上很完美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是不够的,一定要接受真实市场的考验。要让业务运转起来,就要有合理的撬动办法。

以某纺织品产业互联网企业为例,我们可以获得有益的启示。

他们的团队和服装批发市场的商贩很熟,因此可以比较容易的获得订单。他们再把订单提供给小厂厂主,因为厂主都不希望因为没有稳定的订单,让自己的厂子停产或者让设备闲置,所以在有订单的情况下就乐于和他们合作。

但这个企业也会提出要求,比如把传感器安装到纺织机械上,同时还要安装使用他们的生产信息系统,如小型MES系统等。由于有订单,并且安装传感器和使用生产信息系统的费用也不高,厂主们欣然同意了。这个企业的业务快速渗透到多家工厂,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进一步扩大了规模。

它由于布设了传感器和生产信息系统,就掌握了产业集群各厂的动态产能数据,这个时候它再跟上游布料厂商去谈。上游的布料厂商也觉得与这个企业合作有利于稳定自身的销售,也愿意以较低价格给它供货。它再去向小厂销售原材料,显然盈利的方式就增多了。之后它再不断地拓展物流,产业园,供应链金融业务就水到渠成了。

具备联动产业链上下游一两个环节的能力,就带来了跨环节获利的可能性。所以推动产业互联网方向的创新,企业一定要务实,产品经理必须充分结合技术能力和商业模式做设计和策略拆解,否则都是纸上谈兵,难以取得成功。

3. 产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不断拓展

另外一个机会就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为多种多样的服务平台涌现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它的服务会不断拓展,从最开始只是资讯,到后来的交易撮合,再到有金融和物流服务,再到现在看到的一系列增值服务,都是需求旺盛之后出现的新机会。

资料来源:参见《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新增长》,电子工业出版社

这次疫情的发展超乎大家的想象,各个行业都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但这同时也为产业互联网平台渗透和发展提供了良机。

4. 搭建大小企业间的桥梁

第四个机会在于,品牌企业和中小生产企业之间连接的需求始终存在,所以搭建好大小企业间的桥梁,非常重要。

资料来源:参见《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新增长》,电子工业出版社

某鞋类产业互联网平台,从行业的B2B业务开始。由于积累了众多中小企业用户,又看到了产业里面大的品牌企业的外包需求,因此作为居间平台,通过数据贯通和业务流控制,连接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构成的制造网络来帮助他们很好的实现了这种诉求。

品牌建立是有门槛的,大品牌企业和中小生产企业的区分一直都是存在的。因此切实考虑到大小企业之间沟通和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产业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机会。

5. 核心软件服务与应用(如CAE等)

第五个机会,就是与核心软件服务与应用有关。在强溢出效应的单点上,也存在很大的产业互联网机会。但选择这种单点机会,一定要考虑到它是否会应用到众多的行业当中去。这个东西不能专用性太强。

如CAE即计算机辅助工程。不管是B端生产企业,还是 C端生产企业,如果要规模化生产,就不能反复地去进行生产试制,不然成本过高,所以通过计算机辅助工程软件的模拟,就能及早发现生产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从而更早做出设计的改进和迭代。

在大型装备制造方面,如汽车等,CAE在生产之前就帮助模拟整个过程。避免了多次试制的损失。

服装行业也有类似的应用,如服装的 3D 数字化打版,这样就不需要更多实际的打版了,避免了反复操作,也节省了品牌商和生产企业间长时间的反复沟通,让新产品早日投放市场。

所以CAE是可以应用于多个企业,乃至行业的。类似的单点创新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是由机会的。

6. 核心硬件及服务拓展(如XR等)

另外的机会在于核心硬件和服务的拓展(如VR、AR,或者统一称为XR)。

仅举一个例子,我觉得我们是可以从一滴水看见一个大海的,比如说现在的VR、AR等一系列 XR 技术的应用,就有可能改变产业链的多个环节。

国内有一家做智能眼镜的厂商,它掌握了核心的AR、VR技术,推出了自有硬件,并努力应用到不同行业和企业中去。有些大型复印机厂商,他们销售之后,由于商用设备的复杂性,必须派工程师去各地给客户安装调试,人员和差旅成本都很高。但现在通过AR技术和智能眼镜,当地的一些技术水平没那么高的工程师,甚至是客户自己的员工,就可以带着智能眼镜,按照 AR 的指示操作了。

我们惊喜地看到,类似的应用会带来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生产制造业等的巨变。这种硬件服务跟软件应用,在不同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拓展会带来巨大的机商业机会。

最后,我想说的是,希望大家不要被“智能工厂”等等概念束缚了自己的想象力。

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哪怕仅仅是从关联两个环节开始,探索有商业模式支撑的产业互联网服务和产品创新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贯通产业链的产业互联网将是产品经理,你们这群最聪明的人有一个广阔的舞台。

在这个领域思考得足够多,就能够抓住技术、人口结构以及产业发展的大势,获得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好机会。

2023产品经理大会

每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都会聚焦正在发生与即将到来的产品趋势,举办年度盛会,为互联网人带来行业发展的、前沿的、方向性的解读与思考。

2023产品经理大会,5大峰会,以「聚焦产品·数字商业·探索穿越周期的进化力」为主题,从数字化、出海、新商业、B端、到全域增长,探究行业真知,看见更多未来发展机会。

↓↓扫码加入大会咨询群↓↓

了解最新嘉宾阵容、议程、购票优惠等

本文为【2022产品经理大会】现场分享整理内容,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实习生@郭灼灼 整理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谢谢合作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