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豹移动海外战略合作部总经理高千峰:AI重新定义内容体验

1 评论 5503 浏览 6 收藏 18 分钟

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与腾讯大讲堂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产品经理大会:解码未来产品经理在深圳宝立方国际博览中心如期举行。猎豹移动海外战略合作部总经理、News Republic 副总裁@高千峰 从内容传播的演变和发展途径讲述了三种内容形态,并结合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给大家分享: AI如何重新定义内容、如何对用户体验产生影响。

分享嘉宾:News Republic 副总裁高千峰

以下内容为嘉宾分享实录,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媒体组@Ella 依据嘉宾分享内容整理,编辑有修改,嘉宾已确认:

 

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我负责猎豹海外的内容业务;从今年开始,我又在AI这个方向重点投入了很多精力。接下来,我将就其中的一些收获和理解,并从几个维度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 内容发展路径

我把内容大致分成三类:

我们可以顺着这三类内容的发展路径展开来看一下:

第一类:图文

古代,人们通过壁画承载、表达内容,后来是竹简,造纸术的出现后有了纸张,近代随着纸质技术的提高,又出现了大量的纸媒:杂志、报纸、期刊、书籍等等。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内容的呈现及传播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站在内容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我们获取内容的效率相对有限:书籍要购买,杂志要订阅(有时候甚至订不到),期刊可能知之甚少;互联网出现以后,以Yahoo为代表的内容门户网站搜索(还有新浪、搜狐等)逐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互联网搜索的兴起让大家有一个渠道可以获取大量的、多种类的内容和信息。

近两年,AI技术的兴起对很多领域(特别是内容生产、传播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大家熟悉的“今日头条”,其核心是一个AI算法驱动的应用。猎豹旗下的News Republic也是这样一款产品,可以理解为海外版的“今日头条”。

第二类:语音

古代,说书、讲段子是语音内容传播的主要方式。

近代技术发展了,出现了收音机、录音机、CD等,把人说的语音内容通过一定程度的数字化展现给有需要的用户。

最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像蜻蜓FM、喜马拉雅这样的手机端APP成为更受欢迎的提供更加丰富的语音内容的平台和传播方式。

最近的一个重要变化在去年下半年,AI语音/音箱的出现,让语音内容又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 内容和人之间可以相互沟通。

第三类:视频

古代的戏班子通过现场演出的方式进行内容的表达,后来出现了电视机;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再到数字电视等在不断演变。

而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整个视频内容的生产、传播形态又发生了变化。颇受欢迎的像海外的YouTube,国内的优酷土豆,以及最近兴起的直播类APP正在“颠覆”着对传统内容的界定。

作为现今内容消费的生力军——90后的童鞋,他们开始接触内容的时候正是互联网逐步兴起的时代,像报纸、收音机、甚至电视他们可能都不感冒。那么,如何做出受他们欢迎的内容产品呢?

接下来,我将结合以上三种内容形态,以及自己参与的一些实际工作中的体会,继续给大家分享一下 —— AI如何重新定义内容、如何对用户体验产生影响。

二. AI技术对内容的影响

AI技术出现之后,对内容本身的形态有一个非常大的促进。

1. 图文类内容

门户时代是图文内容的一个里程碑,人们通过门户这个渠道,可以大量获取信息。用户以自我驱动访问为主,主动去寻找内容——知道想要的内容大致在那里,需要花时间自己浏览、搜索分门别类的各种内容,可以总结为“人找内容”。

AI技术兴起后,机器对内容进行学习、有了更多理解,现在变成了“内容找人”——今日头条用多了以后,你会发现看到的都是你喜欢的内容,都是某些品类的文章。而这都是靠机器学习、AI这些技术驱动。内容本身好像具备了思想,它知道人在关心什么、想知道什么;通过技术驱动让内容本身更懂得用户的兴趣爱好。

这里的内容体验是关于个性化的体验,借助于技术实现,分为:内容画像、用户画像,还有一个核心预测算法。

做产品都知道,我们要了解用户的行为。但是在内容领域,你对内容本身的理解、是不是能够理解一篇文章细节,非常重要 —— 你不理解,就很难用相同的语言去跟用户沟通,更谈不上个性化体验。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把内容和人之间做一个连接。

举个例子:

这个平台有海量的内容,每一篇文章我们都会有标签,都会设置一些关键词——这篇是美国的,这篇是西班牙的,这个内容是体育类的、足球类的等,平台可以打无数的细分领域的标签。整个积累下来,差不多有几百万标签的量,这是对内容本身进行处理的第一步:结构化和数据化。把任何一篇文章拿出来以后,都能对它进行打标签、分类,进行关键信息的提取。

第二步,用户画像非常重要。除了用户所在的国家、区域、城市、年龄、性别、兴趣爱好这些基本的信息之外,还有其他的信息——使用设备的基本信息,动态的地理位置等等,大数据的积累非常关键。没有数据积累,很难对用户画像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义。

有了内容画像(第一步的结构化和数据化的内容)和用户画像(第二步)之后,下一步就靠AI技术了:通过机器学习(核心是模型算法,对内容和人进行精准匹配。这可以理解成一个机器人,一开始是一个小孩子,教他不断迭代和成长去理解用户本身的行为),进行个性化推荐。

产品固然重要,但是要让内容形态通过AI技术达到不一样的体验,那么技术本身的驱动就异常重要了。

推送内容的个性化、时间点的选择、频率等,核心完全依赖于AI技术去控制。AI技术还可以完成其它一些任务,例如标题重命名、图片识别等等。

现在整个的生活节奏都很快,我们手机上都装了无数APP,不同的APP都在抢夺用户的时间。对内容来说,如何赢得用户更多的停留时长,是很重要的事。

让机器学会AI技术完全理解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初期的时候会很困难,但是到达一定数量级后就会有一个非常快速的增长。要在最合适的时间、最合适的地点,把最合适的内容推送给最合适的人,这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2. 语音类内容

早期的时候,收音机里的就是固定为数不多的几个频道,用户几乎没得选;APP出现以后,我们可以选择更多频道的一些内容、也包括很多非广播类的内容。而如今,从原来的被动收听、没有互动,到智能语音技术的出现,让内容可以与人直接对话。

如何实现呢?

一个是语音识别,还有一个是语音合成,这两个缺一不可。

现在的技术足以把语音转换成文字,无非是准确率的问题。转换成文字之后,计算机就可以识别了,就可以进行分析和处理。而语音合成则与之相反,将文字转化成语音。

AI本身只是一个技术,需要一个载体去去承载,否则技术只能是技术。这个载体可以是软件APP,也可以是音箱或其他设备。

3. 视频类内容

在图文、语音之后,我们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视频。

早期的时候,视频网站多偏聚合,大部分还是传统的PGC为主。现在已经在慢慢变化了:逐渐会有一些UGC的内容,各种作者的内容都在上面。

之前我们在网站或APP上看到的内容都偏传统PGC媒体,但是现在有更多新的UGC内容形态产生了。

  1. 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
  2. 我们在消费内容的同时,也在参与到内容,参与到内容的生产。比如直播,比如朋友聚会的时候使用APP录制视频播放之类,我们逐渐从使用者变成创作者。

对于技术的使用,有几个常用场景:

  • 人脸识别:这个其实已经用得比较广泛,大家平时可能没怎么注意。比如我们在视频拍摄过程中或者是直播过程中,会使用一些动态贴纸或动态滤镜,产生一些特别的效果;当人物形态变化的时候(比如低头、摇头、左转、右转等),对人脸本身的捕捉是不是足够准确?速度能不能跟得上?道具和人脸的契合程度等等。
  • 手势识别:直播中特别常见,比如一些心形产生或者是某种特别的场景。再例如某直播平台的主播,在和粉丝互动后的一激动来了个飞吻,屏幕上无数个红唇扑面而来——这种动态的效果本身,就是基于手势识别的实现。

以上场景不只是个例,事实上各个领域的很多场景都有在用AI。只是在互联网出现以后,移动端APP出现之后,加速了AI技术的应用场景化——对AI来说是好事,因为有了更好的载体。

三、内容体验:精神食粮

从某种程度来说,内容已经是一个生活的必需品。我们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都会打开手机看新闻、看推送、刷朋友圈;跑步的时候,听音乐、听书等。

内容本身无处不在,除了是必需品之外,它还是我们的一个精神食粮。

内容体验的变化伴随技术发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吃到、吃饱

AI还没出现或没有大范围使用之前,就互联网技术本身,门户网站这些的出现已经给人们提供了大量信息及便捷的手段,这个内容的食粮我们可以吃到、吃饱。

第二个阶段:可口、吃好

随着整个社会的变化以及信息量的增加,我们对内容的诉求变了——不光吃饱,我们还要消化一下;只要有利于吸收的,没用的就不要了;而且要的这个内容得可口一些,还要吃好。

比如在学生时代,可能关注的是校园、青春的内容;进入职场后,可能对职业方面的内容有更多的诉求。甚至说在特定时间段,比如某一周,心情好的时候会喜欢一种内容,心情不好的时候又是另一种内容。

这时候我们对内容本身是有要求的:要有酸甜苦辣、要有深度、要有娱乐等等。

我们的要求在变化的时候,内容展现的形态也变了——这是AI的第一阶段:识别智能阶段

第三个阶段:幸福、快乐

大量的内容信息,通过AI技术,能够对内容本身进行分析和处理。相当于不仅能够理解、分析和处理,还能进行推理,进而衍生出一定新的内容和交互;有了深入交互,才能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提供情感连接和满足,让用户体验到使用的快乐和幸福感。

而我们正处在识别智能向认知智能的转变过程中,还需要时间积累。

未来其实还有一个遥远的可能:虚拟人类阶段。 AI技术是否真的可以像人一样?不光是认知理解,推理反馈,甚至能有人一些思想,还能进行互动和深入交流 —— 这个想象空间很大。

AI本身是一种技术,要创造更多社会价值及对人们生活产生影响,关键还是要和一些垂直领域以及场景去结合,内容只是场景之一。更多基于AI的产品和不一样的用户体验,取决于大家每个人的思考、创新、付出及实现。

我相信,随着AI技术的发展和与场景的结合使用,会对产品的用户体验等各个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了AI技术,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以上就是演讲的内容。

2017 中国产品经理大会·深圳|系列文章

解码未来产品经理|2017中国产品经理大会现场报道

迅雷创始人程浩:人工智能创业的6大核心问题

SpeakIn COO、前迅雷智能产品中心总经理易鹏宇:AI生态未来10年的产品人定位

神策数据CEO桑文锋:如何用数据驱动产品决策?

饿了么联合创始人&产品负责人汪渊:互联网+的产品建设

QQ运营总监刘凌:从问「问题」出发

讯飞输入法创始人翟吉博:人工智能的未来,带给产品的4种变化

喜马拉雅副总裁李海波:语音时代,内容平台的产品逻辑

优信集团CTO邱慧:消费升级下的产品经理

小米开发者生态团队负责人李晓璐:如何从0到1构建开放生态

网易严选产品总监李天宇:我们应该如何升级,以应对新消费时代

 

本文为2017中国产品经理大会:解码未来产品经理嘉宾分享整理总结,未经本站许可,禁止转载。谢谢合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