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如何平衡用户体验和商业利益?

Daniel
1 评论 5740 浏览 25 收藏 15 分钟
🔗 B端产品经理需要进行售前演示、方案定制、合同签订等,而C端产品经理需要进行活动策划、内容运营、用户激励等

编辑导读:当我们通过产品展现销售业务时,常常苦于不知道如何表现。产品不会说话,不能像销售人员一样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创造销量。并且,过度的推销还会引起用户的反感。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产品经理应该如何平衡用户体验和商业利益,希望对你有帮助。

01

透过产品页面展示销售业务时,我们会遇到一个问题:产品又不会说话,要如何透过产品向商家销售付费服务?

在生活中,有潜在客户经过我们的店门口时,我们用一些话术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招呼他们进到店里逛一逛。

一样的销售场景,搬到网络上则变成截然不同的故事。

当用户进到产品页面时,不一定会注意到我们想要贩卖的「进阶付费服务」,因为产品接口上的按钮并不会说话,不会招呼用户点击按钮。

既然如此,那我们把按钮设计得更醒目不就好了?

当我们把按钮做得更醒目,甚至做成满版的广告时,通常也无济于事。因为用户对这样「明摆着是广告」的东西已经无感,曝光量再大也不会有转化。

以上是我真实遇到过的困境:产品不会说话,没办法像人一样说服客户,却要靠它创造销量。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一方面要透过重构优化用户体验,另一方面要提升进阶付费服务的销量。

为了要平衡用户体验和商业利益,我透过阅读、研究和思考找出答案。

这个答案是两个要点,分别是「要让用户不假思索」和「不要引发用户防备」。

掌握这两个关键,就能更好地把握住用户体验与商业利益的交集,让产品发展得更好。

说明这两个原则之前,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反例,也就是常见的错误观念:曝光多多益善。

了解反例,我们对于这两个原则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让我们开始吧!

02

1. 为什么会有「曝光多多益善」的错觉?

网络产业相较于传统产业有一个很明显的差异,就是「拥有更大量、更多维度的数据」。

传统零售业的数据只有多少人买,不会有多少人看过这款商品的数据,而网络产业会有。

多少人看过、多少人看了以后放弃订单,这些数据对于网络产业来说再普通不过。

这是优点,可以摆脱单一维度,从各方面的维度来观察用户。

然而,也使得网络产业从业者容易有一个盲点:数据迷思。

由于KPI是数字,所以不管数字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只要数字越大就认为表现越好。

以「曝光次数」来说,只要有东西想要销售,就把东西摆最明显的地方刷曝光次数,并美其名曰:池子当然是越大越好。

而从数据分析角度出发,就会发现这样的做法有着再常识不过的问题:充斥无效流量,用户看了就是不会点击。

为什么这种做法明显无效,但我们依然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看到有人做这样的事?

原因很简单,因为投机心态作祟,加上这么做的成本几乎为零。

投机心态指的是「万一有效呢?」的心理,出于贪图想象中的利益而行动。

成本几乎为零,则是网络产业的一大特色。

实体广告需考虑「制作招牌、装设招牌」的成本,而网络产业的广告几乎没有这些成本。

既然付出的成本几乎为零,为什么不试一试?

于是,这些明显无效的做法就出现了。

用户点击的可能性造成曝光多多益善的错觉(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曝光直接带来更多的转化是有可能的,因为现实生活中可以有「人」的介入。

商家可以派出销售员招呼客户,用话术和折扣优惠吸引客户的注意,进而促成客户的购买行为。

销售业务越常拜访客户,就越有机会成交,这也是因为销售业务可以透过交谈了解客户的需求,用专业的手段来说服客户。

然而,销售业务可以说话,但产品不会说话。网站页面只会照着设计好的逻辑,呈现对应的页面给客户看。

这一点,是用产品做销售的关键。

2. 原则一:让用户不假思索

一款好产品要能持续发展,一定要平衡好用户体验和商业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用户体验的部分。

《Don’t Make Me Think》是一本知名的UI/UX设计书籍,内容关于人机交互和接口可用性。

这本书的书名《Don’t Make Me Think》就揭示了好的设计的原则是必须要做到「让用户不用思考」,而我认为翻译为「让用户不假思索」会更精确。

所谓的「让用户不假思索」指的是,产品设计要做到用户在网站上进行操作时,不会一直纳闷这个是导航栏吗?那个是注册入口吗?而是一看到就会不假思索的认知到这个是导航栏,那个是注册入口。

这要求产品设计需要清楚明了,设计者必须清楚地认知到「用户比自己理解的更少」,所以需要设计者不断转换立场,把自己当成第一次使用的用户,从用户角度出发进行设计。

与「让用户不假思索」的设计相对应的是「让用户猜不透摸不着」的设计。

比如说,导航栏的内容以公司内部业务的缩写进行分类。由于用户不是内部员工,所以用户一定看不懂。

用户不是比较笨,而是理解的比设计者少,操作次数比设计者少,对产品的认识也比设计者少,只是因为这样而已。

WeChat有一个新增好友的方法,叫做「摇一摇」,只要用户彼此在同一处摇动手机,就可以新增彼此为好友。

操作非常直观,没有按钮、没有菜单、没有文字介绍。

遵循「不假思索」的设计原则,只有一张图片,用户照着图片做就可以完成操作。

这样简单的设计,因为极度简单,所以难以被超越。

别的竞品想学,只要加点东西,就没那么直观,也就没WeChat那么不假思索。

3. 原则二:不要引发用户防备

有了好的用户体验还不够,产品要能持续发展,也要考虑商业利益。

想要透过产品进行销售,要做到「不要引发用户防备」,因为产品不会说话,用户有了防备心,就很难会跟你买东西。

销售人员跟产品不一样,当客户有了防备心,可以透过能言善道来打破防备。

相较之下,当用户产生防备,产品没办法做任何事,只能被用户关掉。

因为一个产品没有表情、没有声音,无法拉住用户的衣服苦苦哀求,甚至不能让用户多停留一秒钟。

那么产品要怎么做,才能不引发用户的防备?

用户之所以会防备,是因为用户对你的意图不了解,因此会有防备心。

因此,想要不引发用户的防备,最好的做法就是让用户了解你的意图,也就是「诚实」。

用户并不会因为这是一则销售广告而感到反感,相反地,用户会因为这是一则「假装不是广告」的内容而感到反感。

Google的搜索结果广告明显标示「广告」二字

我们就拿Google搜寻举个例子。

当Google推出搜寻结果广告时,一开始也很担心用户会不会因此故意不点击,或甚至是开始不相信Google的搜寻结果。

结果比预期想的好很多,只要广告的内容和用户搜寻的关键词有关,用户很乐意点击,而且广告业务也没有造成搜寻量减少。

加注广告字样,虽然短期看来「骗」不到用户,但长期来说不引发用户防备,只要用户需要广告的那样东西,用户自然还是会点。

与Google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门户网站和媒体,他们为了成效,将广告内容包装得不像广告,混入非广告中让用户分不清楚。

虽然短期内有效,可以骗到点击,但只要用户被骗过,就会有防备心,长期来看反而无助于销售。

4. 我如何化观念为行动?

掌握了「让用户不假思索」和「不引发用户防备」这两个关键点,有助于我进行产品的重构优化,平衡用户体验和商业利益。

在重构活动平台的B端主办中心首页时,我首先调整首页版面,让用户一进来第一个看到的不再是半版大的广告,因为这会引发用户的防备。

原本的主办中心首页一进来就是半版大的广告,销售意图过于明显,会引发用户防备。

由于B端用户来到主办中心,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为了要查看他们举办的活动的最新报名状况,因此新增了「活动摘要」功能。

把用户最在意的信息,也就是有关于报名状况的信息摘要显示于此。

新版首页的活动摘要功能,显示用户最在意的报名状况相关信息。

接着,在这个活动摘要中,视活动所处的不同阶段推荐相关服务。

活动开始前显示验票教学,教用户如何使用验票服务;活动结束后显示票房结算教学,教用户如何进行票房结算及提领。

显示的相关服务,对于用户来说必须是直观的,不用思考就能理解「为什么会显示这个给我看?」

在用户的防备心未被引发的前提之下,在适当的地方提供「合理」的进阶付费服务。

进阶付费服务出现必须要是「合理」而不突兀的,比如说在活动开始前,询问用户是否需要活动摄影服务。

一旦出现不合理的进阶付费服务,引发用户的防备心,就很难透过产品销售付费服务。

我的经验表明,「体验改善」和「收益提升」是可以取得平衡的。

掌握两点原则「要让用户不假思索」及「不要引发用户防备」,就能把握用户体验与商业利益的交集,让产品发展得更好。

03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

产品不是人,产品不会说话。

要想透过产品做销售,需要转换思维方式,不能直接把销售人员常用的作法套用在产品上。

其中最大的差异在于,销售人员可以在用户有防备心的情况下,透过话术等技巧打破用户的防备,而产品不行。

因此,用产品做销售的原则是「不要引发用户的防备心」。

同时,按照「要让用户不假思索」的原则进行设计,就可以在用户体验和商业利益这两者取得平衡,在提升体验时也带来收益上的提升。

最后,如果你是一名产品经理,你可以回头检视自家产品是否引发了用户的防备心。

如果你不是一名产品经理,那么你也可以从用户角度出发,分享你看过哪些产品做到让你不假思索,同时不引发你的防备心。

 

本文由 @Daniel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我想请问一下,如何检测现在自己的产品有没有做到【让用户不假思索】和【让用户没有防备心】呢?
    该怎么判断用户是不是真的在这方面碰到了问题呢?

    来自北京 回复
专题
31214人已学习16篇文章
在线教育的现状、趋势和未来。
专题
69661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想要做款好产品,这些规范你得知道。
专题
13556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打造用户“上瘾”的产品。
专题
16837人已学习12篇文章
如何搞懂财务和业务之间的关系,并推进业务系统财务模块的建设呢?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财务系统的设计指南。
专题
18815人已学习13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社区运营的正确姿势。
专题
34889人已学习13篇文章
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你需要一套合理的推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