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95后已经放弃双11了?

9 评论 4095 浏览 4 收藏 18 分钟

编辑导语:双十一十三周年如期而至,作为一个人为制造的商业节日,存活了如此之久。但今年的双十一似乎没有以往的热闹。究竟是什么使得如今局面转变?本文对95后消费观进行解析,一起来看看这届年轻人面对双十一的态度。

十三岁的“双11”如期而至。作为一个人为制造的商业节日,它的寿命已经很长了。今年的双11,似乎没有掀起像往年一样壮阔的波澜。去年,定金人、尾款人一度成为热腾腾的流行语,而今年,“付尾款”对不少人而言已经成为一种没有太多兴奋感的“仪式”了。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关键词“双11”,我们甚至能看到年轻人这样劝诫自己和他人:

  • 不要囤货,囤货不如囤钱。任何东西都有“买了以后不喜欢”的风险,只有钱永远让人趋之若鹜。
  • 在消费主义的洗脑和规训下,很多人都觉得双11、618必须买点东西,怎么着,一年必须给资本家送两次钱吗?
  • 双11只有诞生的第一
  • 年在认真打折,后来活动很花哨实则很忽悠,以前折腾一天,现在折腾一个月。
  • 最懂营销的当属美妆品牌了,口红四五个色号不嫌多,护肤流程少则四五步多则近十步,面膜鼓吹天天敷,皮肤折腾坏了又吹起“维稳”的风。
  • ……

不难发现,从过去的苦苦守候、疯狂抢购,到如今的吐槽遍地、行动乏力,年轻人对双11的态度正在经历360度大转弯。今年的双11,既是“尾款人”的修罗场,也是观察用户消费习惯的放大镜,我们和95后们聊了聊,发现了他们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着五个转变。

一、从“钱都去哪儿了”到发现“隐形巨额消费”

时而豪掷千金时而异常抠门、一边挑剔成性一边疯狂种草,95后的消费行为错综复杂、充满矛盾。

然而对于年轻人而言,“钱都去哪儿了”似乎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灵魂拷问。双11的存在,让消费行为得到集中爆发,正好为当代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冷静审视自己消费习惯的机会——一些平日里不易察觉的“隐形巨额消费”,正在浮出水面。

所谓“隐形巨额消费”,是指在查看账单之前,年轻人们并不知道自己居然在某些领域花费了如此多的金钱。这些花费,往往通过“小额”加“高频”的方式产生。

今年25岁的媒体从业者“绵君”透露,今年双11,她购买了金额总计3000多元的猫粮、猫砂和猫玩具。“平时这些商品都是按月购买,每个月猫粮300多,猫砂一百多,猫玩具和猫零食几十块至一百多块不等,乍一看好像也不是一笔巨额开支,双11我一次性屯了半年的量,才发现原来在猫身上花了这么多钱。”

据 “绵君”计算,她平均每月花在猫主子身上的钱约有五六百,她家的猫已经养了四年,算起来已花费了两三万人民币,这还不包括猫咪体检、生病后的大额医疗费用,但是由于这些费用被分散在日常的开支里,所以变成了一笔不那么容易被察觉的“隐形巨额开支”。

26岁的互联网从业者“文文”查看了自己的账单,发现自己花费最多的商品是“面膜”。2020年双11,他大约囤下了60多盒面膜,花费超过5000元。“我自己并不会用那么多面膜,以前去国外出差的时候会零星地购买,用来送客户、送朋友,现在因为疫情只能通过网购去购买,才发现自己竟然在面膜上花了这么多钱。”

25岁的程序员“夏洛特”的“隐形巨额消费”则是咖啡。“因为工作经常加班熬夜,一天喝两三杯咖啡都不在话下,过去经常喝星巴克,每杯30块,一天下来要花60到90块,一个月光喝咖啡就要花掉1300到2000块,一年累积下来也有一两万的开支。”

这个双11,“夏洛特”给自己来了一场“咖啡降级”,她囤了上千元的胶囊咖啡,单价5元左右,加上兑的纯牛奶或流行的燕麦奶,每杯算下来单价约10元,即便已经消费降级,一个月光喝咖啡也要花掉几百元。

对许多精明的95后而言,“钱都到哪儿去了”,已经不再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了。只要有心,他们就能揪出那些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隐形巨额消费”,并对自己的消费习惯做出调整和新规划。

二、反“消费主义”,拥有超高“物商”

  • 商家成天给女性洗脑劝她们变得更‘精致’,其实让女性浪费了大量时间在完全没必要的自我修饰上。
  • 消费主义给我们设下的陷阱之一,就是“要用专门的东西做一件事”,比如我们完全可以用淘汰掉的T恤做睡衣,商家却给我们推荐了无数印有可爱图案的居家服。
  • “矫情美学”也是消费主义的陷阱,一支白色的笔,叫“白色”只能卖出10只,叫“珍珠白”能卖出20支,叫帕卡凡纳圣殿白可以卖出200支,叫扑了蛾子白,可能连1支都卖不出去……

这届95后消费者,年纪轻轻就已经看透了“消费主义”的套路。体现在行动上,他们很难在双11这样的人为节日被激发起“新的需求”,他们的“物商”正在水涨船高,躺在他们双11购物车里的东西,正变得越来越实用。

25岁、研究生在读的“城市女青年”,她的双11购物车中只有“100元25份的肯德基蛋挞优惠券”。而22岁的大学生“Helen”今年双11唯一囤的货,就是“懒人手机支架”。

Helen介绍:“这个手机支架可以夹在床头,平时躺在床上刷手机、追剧可以完全解放双手,30几块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唯一的问题就是这款支架的使用寿命并不长,经常被我掰坏,所以趁着双11多屯几个,留着以后慢慢用。”

还有不少年轻人,在双11囤了很多游戏点卡、电影券、教辅材料等等,都是一些客单价不高、日常也会用到的商品。

这些看似“微小”的需求,恰恰是了解年轻人真实消费情况的最佳切入口。美国营销专家马丁·林斯特龙曾在《痛点:挖掘小数据满足用户需求》一书中提到:“西方国家许多地区,厨房里的盐罐上大多有3个漏孔、胡椒罐上有1个漏孔,而亚洲很多国家则恰好相反,胡椒罐有3个,盐罐有1个,不同人群的味觉偏好由此可见。”马丁·林斯特龙认为,“

只有真实个体的习惯、喜好、厌恶、装饰等这些小数据,才能最贴切地证明:我们是谁,我们渴望什么。”95后购物车中的“小物件”同样如此,无论是肯德基优惠券、懒人手机支架、书籍,都出自年轻人的真实需要,而不是被“消费主义”创造出来的欲望。消费主义的核心特征是,通过不断制造“制造欲望-商品-满足欲望”的循环,来实现市场扩张和盈利。

但年轻人正在智商、情商之外,已经逐渐培养起“物商”,即“我是物品的主人”而非“我被物品奴役”。

他们对于商家疯狂刺激但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并不会那么容易轻易“上头”了,他们的购物车周围仿佛有一层看不见的堡垒,正在努力把充斥着“消费主义”话术的营销阻挡在外。

三、从“折扣晕眩症”,到技术流“做题家”

最近,有网络段子生动讽刺了双十一的优惠套路:

“把优惠券藏在大兴安岭丛林深处,一颗四百年古树右后方300英尺的、刘姓土拨鼠家的车库里,在2小时内找到土拨鼠一家、并在车库前合影留念,即可获得5元优惠券。”

如果说设置复杂繁琐的优惠机制是双11商家的“必杀技”,那么这届95后大概是“见招拆招”的集大成者。

他们愿意撸起袖子做“折扣奥数题”、汲取各大平台博主研究成果并进行多平台比价,各种“技术流”齐上阵,与商家的套路进行正面对峙。

“文文”表示,“下单前,我会查看多个电商平台的品牌旗舰店中单品价格是否一致;如果是‘买一送X’的优惠,我会把总价和实际件数输入计算器,计算每一件商品的单价,确认这个优惠达到了我的心理预期才下单。”

25岁的高中化学老师“巧克力张张包”通常会对网红博主的分析成果进行“抄作业”,来为自己的购物决策做指导。更有心的“做题家”们,还会对比双11期间与双11前的价差,对比同款商品今年与去年的价差,或者对比线上与线下的价差。

22岁的大学生“达达小丸子”发现,她喜欢的一款酸奶在双11期间的单价,远超自家楼下超市的价格,“线上3.32元/袋,线下2.67元/袋,我还能说啥?”

商家“暗搓搓”的涨价举动,很容易被这届年轻人抓个现形。因为双11的过度营销,“折扣”这个名词已经有些被污名化了,年轻人也已经变得愈发警惕,不让自己跌入折扣的“迷宫”。

四、理性囤货,双11“下头症”

优惠券、满减券、赠送小样等方式,是平台和商家刺激用户新消费需求的惯用套路。毕竟,严格按照自己购物清单采购的人需要极大定力。“为了50元的购物津贴,买了500多的东西”也不足为奇。为了一张金额有限的优惠券,结果越买越多,这种不理智的消费症状正在95后身上失效。

95后选择“双11”,更多地是为了集中、相对低价地采购必需品、消耗品。对于习惯“理性囤货”的95后,双11无法轻易激起他们额外的消费欲望了。

“巧克力张张包”购买化妆品或者服装,基本都会选择固定的品牌,双11对她而言,就是可以购买原本已经短缺的固定品牌消费品,“不会在双11期间再购买其它东西了,要买的都是计划中的衣服”,正因此,她对“双11”的到来毫不敏感,甚至“根本没有感受到双11的来临”。

而更多人之所以参与双11,主要是购买日常消耗品,活动期间低价、大量购买之后不用再费心,比如将纸巾、隐形眼镜药水等消耗品一次性买够了,可以很长时间不关注这类物品,会让不少年轻人觉得轻松又有安全感。

五、狂欢节脱敏,回归自我需要和选择

当商家们正在精心策划让年轻人“上头”的秘方时,很多95后已然流露出双11“下头症”症状。套路太多、折扣很少;影响正常购物;预售期漫长,买到物品已经过季……

从上头到下头,电商平台走了十余年,在95后这里,或许只需要一个反感的理由。

“巧克力张张包”明确表示,今年估计不会参与双11了。除了觉得优惠规则过于复杂,不想浪费时间在淘宝学数学,最重要的是,她觉得双11已经影响到自己正常购物。她表示:“双十一前不敢买,怕买贵;双十一后不敢买,怕涨价,还有双11期间长到可怕的预售期、拥堵的物流和退货流程,弄得我一个月都没法正常购物。”

在银行工作的“小镇男青年”直言,各种优惠玩法过多过杂,不如直接打折来的简单明了,让人更有购物欲望。“文文”也发现,现在双11打五折的商品越来越少,现在最多打七折或者给一些优惠券、采用买几送几这样的活动,他将其称之为“敷衍用户”,“为什么不能像前几年那样干脆利落、直接五折呢“?

电商行业在“内卷”。曾经一年一遇的双11购物狂欢,正在面临五花八门的竞争对手,元旦惊喜、女神节红利、618大促、国庆福利……用户不再“翘首以待”某一个狂欢节,因为下一个马上就会到来。

24岁的广告公司策划“胖丁”表示:“双十一对我没什么吸引力,平时折扣就很多,基本上每个月各个平台总能找到千奇百怪的借口,来搞促销,而且力度都不小,我已经对电商节脱敏了。”

“电商狂欢节通胀” “折扣通胀”的时代,用户自然对漫天飞的“折扣”、“优惠”、“狂欢价”逐渐不再兴奋,注重自我需要、强调自我选择的95后们,更是率先对电商节“脱敏”了。

六、结语

每年双11,铺天盖地的宣传,总让人有种“狂欢依旧”的感觉。但实际上,由于“社会期望效应”( pygmalion effect)的存在,很多人往往会随大流参与其中,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意见,想要从中发现消费行为的实际变化非常难。

好在,购物车里的“微数据”足够真实。无论是令95后吓自己一跳的“隐形巨额消费”,还是那些看似琐碎、实则为真实需求反应的小东西,又或者平价、大量的易消耗品,都因为双11这个狂欢场而适时显露出来。而套路多多的双11自身,在“狂欢节通胀”的市场背景下,也正在接受95后的冷眼旁观。

年轻消费者们,一边冷静地用“技术流”招式拆解着优惠券套路、反薅商家羊毛,一边环顾四周,随时准备退出这场不刺激的游戏。

#专栏作家#

乌玛小曼,微信公众号:乌玛小曼,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2019年年度作者。《文案基本功》作者,资深文案策划人,专注分享文案、营销及TMT领域的观点与干货。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00后现在已经成为双十一的主力军啦哈哈哈哈哈,大家一起直播抢货

    来自江苏 回复
  2. 我就想问一句作者是不是陕西人,叫“扑了蛾子白”,哈哈哈哈哈

    来自北京 回复
  3. 没有那么多不需要的东西了,断舍离才是最最最香的

    来自北京 回复
    1. 同意

      回复
  4. 放弃双11了,这样就不会没钱了哈哈哈哈哈,坚决不进淘宝

    来自广东 回复
  5. “双11”就是为了集中、相对低价地采购必需品、消耗品,不用去考虑太多

    来自广东 回复
  6. 退出这场不刺激的游戏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参与,坚决不买任何东西

    来自广东 回复
  7. 95后真的太忙啦,连逛淘宝的时间都没有了,有这时间不如看两集电视剧哈哈哈

    来自广东 回复
    1. 瞎说什么大实话 哈哈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