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和中国零售40年发展史

0 评论 5102 浏览 28 收藏 10 分钟

中国零售行业经历了40年的发展变革,其发展历经过哪些阶段呢?本文阐述了在中国40年零售的不同发展阶段中,“人、货、场”这三方面有何不同。

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原点,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中国零售经历了40年的发展和变革。

2017年“新零售”这个概念开始被定义,但不管怎样,全部的升级和改造都是对“人”、“货”、“场”这三个因素进行的。

基于这样的原则,对应的新零售业态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紧接着资本和千万玩家开始跟随风口浪尖,踏上了“新零售”这个新的赛道。

我本人也是在那一年开始从事“新零售”相关工作,反观微商、拼多多、共享单车和无人货架、社区拼团等类似项目,都是在不同维度对“人”、“货”、“场”这三个因素进行的重构和升级。

于是便有了这个定义:新零售是对“人、货、场”进行重构,从而实现对原有零售业态的升级,进而满足个人个性化和企业高效、精细化运营的需求。

基于这样的定义,我想通过阐述中国40年零售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对“人、货、场”的整合来帮助你理解“新零售”是如何优化这三者的。

第一阶段:以商家运营为主导的“旧”零售启蒙期

零售 1.0

1990年以前,以百货商店和便利店杂货铺为主的零售业态,主要满足人们便利性需求,产品丰富度和价格满意度有待提高。

人:人民收入得到提高,需求旺盛但收入有限,对生活品质追求不高,彩电、洗衣机、录音机走进生活,追求商品功能性需求即可。

货:生产商库存不是问题,但是限于物流模式和终端售卖方式的低效化,产能发展受到抑制,商品流通周转层级过多,且较为分散,零售端议价能力有限。主要矛盾变为零售商家货品sku有限,零售价偏高。

场:1978年,国内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制度,国家不再抑制物料生产和销售,希望通过投资和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因此这一时期,需求旺盛,但产能效率底下,因此,此时的国内零售处于发展初期,业态表现为百货商店、杂货铺。此种场的表现形式是:分散式、面积小、柜台式,交易效率不高,单个柜台服务人员有限,场的辐射人群有限。基本只满足人民便利性购物需求。产品丰富度和价格没有很好满足。

零售 2.0

1990~2000年,超市概念引入国内,shopingmall广场形式出现,满足人们商品丰富度和价格的需求,便利性属性较弱。

人:人民收入再次提高,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进,城市现代化进入新阶段,人们对购物和娱乐需求得到释放,欧美外企等在国内大量建厂,进一步拉动消费。

货:基于物流和供货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货品的流通趋于规模化,品类丰富度大大增加,开始有品牌的意识与概念。基于销售终端的效率改革,连锁零售商的议价能力增强,零售商成为库存管控的主体。

场:超市和购物广场的出现提高了人们购物的效率,尤其是超市这种开放式自选购物模式,满足人们一站式购物需求的同时,也基本满足人们对品类丰富和价格的需求

第二阶段:以用户流量为主导的红利零售过渡期

零售 3.0

2000年~2011年,基于中国线下零售渠道的资源不对称,以PC电商和垂直电商为代表,全面满足人们便利性、产品丰富读和价格而需求。

人:随着大学的扩招和经济的增长,以及加入世界贸易,使得国人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计算机开始走入人民生活,人们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和交流,人们对消费便利性、价格和丰富度有了较高要求。人们开始追求品质商家。

货: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引入,和四通一达物流以及支付系统的完善,使得货物周转效率得到空前提高,商品丰富度和价格得到改善。货品供大于求,用户具有海量商品选择的权利。

场:实体场转变为虚拟场,场的辐射范围是全世界,人们在虚拟场内完成购物和互联,人们通过虚拟场可以匹配优质商家,商家在虚拟场实现用户触达和链接。此时期,产生了大量的电商平台,淘宝、京东、当当、阿里巴巴、唯品会、聚美优品、易果生鲜……,场的交易效率得到空前提高。

第三阶段:以存量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精细化运营零售时期

零售 4.0

2011~至今,线上线下不断融合,购物移动化、社交娱乐化、优质化,以用户为中心、数据驱动、体验为王、口碑传播、迭代思维等以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零售业。

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人们生活服务领域得到了互联网化的改造,团购,o2o,同城服务,共享经济等业态的出现使得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得到释放,人们更喜欢体验感好的购物方式,同时人们在多平台留下的数据行为使得人们用户画像更加丰富,精准。另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繁忙使得人们希望有更多的娱乐休息时间。

货:以数据化方式驱动的货物生产,货物运输和和货物选品销售的模式,促使商家供应链更加柔性化,库存管控更加精细化,不会单单追求品类的大而全和商品价格的低廉,而是商品性价比。随着同城配送体系的健全,货品已经离消费者越来越近。

场:虚拟与实体场的交互融合,场的辐射范围依存于开店的数量和范围,但线上部分的场具有连接性互动性,具有数据采集效用,为线下场的优化提供依据,同时线下场的优化巩固线上场的粘性,通过线上线下全渠道的整合,不但提高了用户购买体验,更提高了场的交易效率,货品周转率得到提高,库存风险得到管控。

通过以上的分析,“新零售”其实就是零售业态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业务数据化和宏观经济、政治、文化、国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风口不是资本吹出来的,是事物发展的社会表现。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地鸡毛”和“资本寒冬”的景象,是市场回归理性的自我修正,最后希望零售行业的同僚们,莫跟风,用你的嗅觉去把握时代的趋势,这样才会走得更远……

 

作者:范思尧,一位新零售行业的产品经理,欢迎同行勾搭、交流、喝酒

本文由 @范思尧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