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用户增长时,8个很水的感受 | 4月微博精选

15 评论 13595 浏览 60 收藏 12 分钟

工作中细碎的感受,我会记录在微博,回过头来看,有些还是有价值的,点赞和评论也比较多,我就汇总发在这里。

1. 用户增长的一个实例

下图是做用户增长的一个典型的分析逻辑,以增长为目标,确定北极星指标,再拆解为关键子目标,然后是确定实现的路径,最后是找到线索去实验,反复实验。

其实这就是OKR,这就是我在强推这个的原因。同时有利于目标拆解、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

2. 行为=动力+能力+触达

做咱们这行的,可以把上面的「行为」看做用户对产品的贡献,如下单、阅读、关注等。

以「行为」为达成目标,需要用户有动力,也就是用户需求是存在的,产品对用户是有价值的;

需要用户有「能力」,个人理解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指产品与用户群体的匹配度,也就是说你的用户得能够做到你期望的行为,另一个是要去挖掘和培养用户的能力。

能够「触达」用户,就像一直小手,能把用户拉回到你的产品。狭义的触达,就是类似push这种手段,广义的可以是产品价值在不同场景下,对用户的召回能力。

3. 有关新用户留存

获取新用户→新用户留存→老用户持续活跃,如果要选出最重要的一步,那就应该是新用户留存。

快速获取新用户有很多办法,渠道投放、活动拉新、口碑带来自然量等,或多或少,都是会有一些的。老用户持续活跃,拼的是产品价值和品质,是做好这个产品的基础。

但新用户留存就不一样了,如果做不好,获取来的新用户都流失了,获取阶段做的再好也没用,花的钱也都会浪费;产品品质再好,也需要过了新用户留存这个阶段,流入老用户大池,才能体验到。

举几个新用户留存的案例:

  • 买车之后,4S店会时不时打电话告诉你,有各种优惠的保养维护活动,他们希望车主买完车也可以经常回来消费,优惠活动就是理由。
  • 我出完书之后,还会有编辑约我出书。虽然我早已枯竭了,但对于大海捞针的编辑来说,写过书的人再写第二本的概率,远大于从零写第一本的。
  • 新开张的饭店,在你第一次光顾之后,会发一张优惠券,下次来可以打折。
  • 去拳馆学打拳,负责体验课的教练很热情耐心,能力也高于平均水平。保证让你体验一次之后感觉很爽,想交钱报名学下去。

4. 个人素质很重要

关注你身边优秀的同事,你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大多不是业务能力,而是个人素质。

想把工作做好,业务能力只是一部分,最多占四成,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团队里有几个同事,「个人素质」就非常优秀。她们坚定、内心强大、专注、充满正能量,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或个人情绪的影响,几乎每天都是积极且稳定的状态。也会被骂,遇到阻力,但这些并不会影响她们正常的状态,这样的员工就是公司难得的宝贝。

5. 为什么要做活动

为什么要做活动?突然觉得这个问题很多人没想清楚过,包括我。做活动,肯定会带来短期收益,比如GMV或用户活跃度提升。电商类产品,促销活动就是常态,是带来新客或老客活跃的重要手段,并且要通过从不间断的一次次活动,去达成最终的目标。这就是电商或O2O产品的玩法,也算说得过去。

那社交或内容型产品为什么做活动?从促活角度来讲,很难持续,后续的留存和这个活动本身的关联不会太大,所以没啥实际的作用。除非是特定的、有明确需求的情况,做活动是有价值的,比如通过活动,吸引一批kol入驻,或者带来一堆相对基础的内容等等。

因此,很多场景下的活动运营,都没啥实际的作用,长线来看收益很小。但绝大部分公司都会持续做,我觉得还是没想太清楚,只是被短期收益所吸引,再加上不懂。

我觉得活动运营的价值,在于用简单的形式去探索和试错,是在产品化之前做的事。一旦明确收益,就可以产品化了,可以常态的形式存在了。

6. 对自己要有清晰的认识

席间,一位朋友说在过去几年通过某种贷款方式,接连倒腾了几套房产,赚了不少。听到这事,有几位朋友眼红的要死,感叹为什么自己没想到过,错失机会太可惜。

我就一直低头吃饭,没有太在意过这件事。不是我不在乎钱,能挣到钱当然好,那位倒腾房子的朋友当然是很厉害,但我知道我干不了这事,没这个本事,就不会去跟风花精力去研究。你想,现在能公开说的方法,肯定已经不好用了,否则谁还会告诉你。

我认为自己更擅长长线系统的玩法,蹭热点、H5裂变这样的方式,我向来是不感兴趣,也没感觉。我看很多地方已经把这些看做是「用户增长」,有点搞笑,让我想起我看过一封简历,说自己负责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增长体系,如提升关注数和阅读量。

真没必要因为用户增长这个概念火,就都往上蹭,如果不恰当就显得很业余很搞笑。我认为用户增长是一个工作方式,一种思维模式,并不是一个锦囊妙计,一招致敌人于死地的武功。

什么火就蹭什么,就包装什么,势必会神化一些概念,也让业内更浮躁。更重要的是,让没有分辨是非能力的新人困惑,甚至误导。短期有人靠卖这个概念挣钱了,但都是投机者。

7. 不同产品形态的相同运营思路

之前总觉得不同产品的运营方法差异很大,但最近越来越感觉到,有很大的趋同性,本质有很多相同点。估计是行业在不断变化,不同产品的玩法也在相互学习,另外自己看的可能也更深了吧。

相对来说,O2O要比内容型的产品更复杂,主要原因是供给端,以及带来的相关链条更复杂。但两者的运营模式有很多相通之处,内容型产品主要是互联网玩法,O2O是互联网+传统零售的玩法,而本质上的营销方法和用户生命周期都是一样的。

8. 面试时你会提问吗

面试时,我会问候选人有什么问题需要问我,但多数情况对方不知道问什么,也问不到点子上。求职者一般是被面试官问半天,这其实是不太平等的,毕竟求职招聘是双向选择。但真给了提问的机会,却不知道怎么问。

有一次我和一位候选人聊完,我问他有什么需要问我的。从表情能看出他是吃惊的,他低头想了几秒钟,问:我想知道你们公司的架构是什么样的。

这好像是被逼无奈后提出的问题,其实是完全没必要的,哪怕不问也会比这个好一些。对于他来说,有太多问题都比这个重要,比如这个岗位的要求、向什么样的人汇报、公司希望这个角色具备什么能力、公司会给什么发展空间等等,这些都是很实际,也很贴近他自己的问题。

所以,提问是要经过思考的,也能看出一个人思路清晰与否。

插播一条广告

大家好,我是《超级运营术》作者韩叙。在起点学院做导师的这些年,经常收到运营同学的反馈:缺少体系化运营知识与方法,没有人带,走了很多弯路。

因此,特别想把我这十几年来总结的运营方法,仔细、全面地分享给需要的同学,帮助大家更好地提升运营能力。

在这里向大家推荐,我和起点学院联合打造《互联网运营实战训练营》这门运营体系课,课程内容包含“系统提炼的运营方法论、深度拆解的运营案例、精细设计的运营实战项目”希望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运营工作,掌握运营底层思维,真正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去。

如果你想系统学习运营知识与方法,以及和我当面学习交流,扫码即可报名,还可领取给大家争取到的专属优惠~

了解课程详情:腾讯/网易运营总监级导师亲自带班的产品体系课!

#专栏作家#

韩叙,微信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原猫眼电影产品运营专家,创业时经历了0到1的艰辛,在百度时规划了海量用户的玩法。从业10年,专注互联网运营领域,包括产品运营、用户运营、社区运营和UGC运营。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做运营两年了,感觉在某些方面也提升了不少,但是现在的状态又很迷茫,工作有些疲了,不知道怎么去提升😥

    来自河南 回复
    1. 思路不清晰吧,可以找韩叔聊天,或者找运营小姐姐Ada也行

      来自广东 回复
  2. 现在做用户增长是不是越来越难了

    来自江西 回复
  3. 行为 = 动力+能力+触达

    这个表达很棒

    来自山东 回复
  4. 我看到文末图片了,韩叙老师是有教运营课的吗?

    来自广东 回复
    1. 可以来《互联网运营实战训练营》和韩叙老师一起面对面学运营哦~老师会系统地讲解互联网运营到底做什么+怎么做?

      通过方法论+案例+实战演练的方式,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系统的讲解运营的核心模块,帮助你搭建自己的运营体系方法论~另外还有1年线上延伸学习,查漏补缺,形成系统学习-工作实践-查漏补缺再学习的闭环,让你持续学习,不断提升

      同学这边如果有学习需求,可以加顾问Ada老师获取【1对1专业咨询】,微信/tel:对18576628049~

      来自广东 回复
  5. 用户留存太难了,其实我们的新用户获取阶段倒是跑通了,但用户留存率太低,感觉很多我们能留住的用户都没有留住,感觉还是运营策略不对,没有系统的方法。

    来自广东 回复
  6. 想系统学习运营知识,提升运营能力? 🙂

    这些在【互联网运营实战训练营】你都能实现,跟韩叙老师面对面系统学习运营知识,请教运营问题,详情加顾问Ada老师咨询,微信/tel:18576628049~

    PS:除了咨询问题还可以领取【腾讯、网易、豆瓣】等一手运营资料~

    来自广东 回复
  7. 学习了,大佬说得在理!

    来自广东 回复
  8. 老师,同求这本书的名字呢·

    来自北京 回复
    1. 应该是《增长黑客》

      来自广东 回复
  9. 老师,图片里的是什么书?

    来自辽宁 回复
    1. 《增长黑客》

      来自广东 回复
  10. 这篇文章写的有点随意啊,前后内容都有点散,读完就读完了,没之前文章有启发。不过,还是感谢韩老师!

    来自广东 回复
    1. 作者开篇有说:工作中细碎的感受,我会记录在微博,回过头来看,有些还是有价值的,点赞和评论也比较多,我就汇总发在这里。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