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用户基础还不稳:商业化步子迈得太大太快,容易扯着蛋
微信在打败米聊,Talkbox、Kik Messager之流重新称霸移动社交领域后,开始思考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商业化,如何盈利。微信释放商业化信号,貌似信心十足,一来是因为有2亿+的用户摆在那里,二来微信承载着腾讯移动互联网称霸之梦。在目前移动互联网还处于混乱的状态中,腾讯先借助微信快刀斩乱麻让对手大伤元气,然后再用商业化手段进一步奠定自己的地位,用心良苦。
不过腾讯如此看重微信是否太过于乐观了呢?
前几日,在新浪微博上有众多营销账号发布了一个调查:
QQ、微信、微博,这三个中必须要放弃一个,你选择什么?
这三个目前都是炙手可热的产品,相比对于很多人来都是心头肉难以取舍,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据粗略估计,有90%以上的用户放弃了微信,不少用户更是表示“果断微信”。后来我觉着是因为在微博平台上调查可能有失公允,就问了一部分QQ好友和一部分常用微信的好友,答案也彼此彼此,微信是很容易就被放弃的产品(其中首先放弃微博的好友是因为没有开通过微博账号)。
这个调查结果很让我意外,此前一直觉得微信是个很热的产品,从媒体报道也业界评论,结果大多是积极的,也看好微信这个产品的发展。因为小编很少用微信,但外界评价甚高,总觉得自己是个例外。不过从这个调查后却找到了众多有同样想法的人。那么就产生了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对微信钱景的看法是否太过于乐观了?至少从目前看来,微信的用户根基还不太稳,用户很容易放弃它。
可有可无的微信
之所以放弃微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微信是个可有可无的产品,使用它不会有太多的用处,而不用它也没有感觉不便。相比起QQ和微博,微信的重要性还没那么大。
QQ,不必说,它几乎是一个集合了我们所有人脉的产品。普通人要放弃QQ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即便是3Q大战时刻遭到用户倒戈,但多数人最终还是乖乖回到了QQ。微博对于很多人来说,它是最新资讯来源,是最新的社交活动中心,是宣传窗口,是有趣儿段子的集散地,甚至是工作的饭碗。它不像QQ一样是一对一人人关系,而是一对多的交流,更方便,也更开放,更容易交流和互动。经过长时间的浸泡,微博也已经成为众多人不可放弃的产品。
然而微信的角色很尴尬,它来源于QQ,但又说不上和QQ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可能在业内人来说,QQ和微信的概念是有差别的,但对于小白用户来讲,QQ和微信就是一个样儿。而为什么要用微信,回答很有趣:
微信能收QQ离线消息。
因为好友在用微信,所以也用微信。
用微信感觉很潮(能用微信就暗示自己用的是智能手机)。
微信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QQ的补充,而微信之所以可以打败众多竞争对手,也全靠QQ长久以来积攒的人脉资源——如果没有它,微信也只是一个平凡的移动社交应用而已。在多数人看来,微信目前还只是一个QQ在移动端的附属品而已,要扔就扔了。
而微信的功能,目前也多是可有可无的。
- “免费短信”。不光是微信,其它类似的应用都打着一个噱头是“免费短信”。不过“免费”是有代价的,对方也必须使用这个应用,或者网络信号畅通,否则你的消息将石沉大海。“免费短信”还是不靠谱的,这个功能还是可有可无的,不会成为用户的首选。
- 公众平台。公众平台大约是要与微博的大号账户相抗衡,而不少名人或者机构也打算把微信作为另一个重要的新媒体平台。不过,如果有效地利用公众平台还没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如果要向微信用户提供差异化的内容,那么为什么别的平台用户就不能享受到这些内容呢?或者在每一个平台都提供同样的内容,那为什么要在“微信”上订阅呢?而阅读它们还需要点开每一个账号,还不如在微博上方便,何况它还有无休止的消息推送。
- 消费凭证。O2O市场目前还是一个混乱无比的领域,多个寡头为争夺这个市场拼得你死我活,腾讯会只会成为其中的一个,而非必须的那一个,也许微信为在这方面优势十足,可是还需再等待看看。有评论分析道,微信比起微博,客户和用户的关系是一对一的关系,可以更方便地管理客户,提供专属客服服务。不过我觉得,微博的一对多和微信的一对一,对于商户客服来说,方式实际上是一样的。只是微博在这方面做得太烂了而已。
另外,微信还背负着负面影响。
微信和陌陌一样,背负着“约炮神器”的名声。这个称号伴随着微信的扩张进程,也因此吸引了不少用户。目前,微信在台湾市场拓展,就被台湾媒体认为微信“暗藏情色危机”会被有心人士的利用,苹果日报记者实际测试时,立即有18男上线,其中8人约女记者上床。并预测“微信会成为警察下一个在上面捞业绩的重点项目。”
“约炮”名声远扬,你也无法阻止这样的行为。不过总是有负面影响的存在,尤其面对的是复杂而又微妙的男女感情关系。如果你想搜索“我恨微信”,搜出的结果多是因为男女朋友之间或者夫妻之间的某一方热衷于使用微信,而造成情感的危机。尤其是很多女性在得知男方使用“微信”和“陌陌”之类应用的时候,总被认为动机不纯。在男方为使用微信而辩护的时候,女方会疑问为什么不使用QQ,非要使用“微信”这个暗含“约炮”意味的应用。
除了“约炮”,利用微信从事诈骗等犯罪行为的新闻也多了起来。纵然,我们无法把责任归到微信的头上,但总会有负面消息一直围绕在微信周围,况且微信不是一款“必须的应用”,有“可替代性”,那么卸载这款可能会带来危险的应用也无妨。
微信的商业化
媒体和业内人士们都热衷于讨论微信的商业化,似乎暗示了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盈利焦虑。大家都明白,要在移动互联网上盈利是个困难的问题,需要用人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移动互联网上拥有巨额用户数的应用不多,微信,微博是其中的佼佼者。可惜微博还在商业化和盈利道路上迷茫着,而腾讯,却是最可能成功的一个希望。它财大气粗,在探索的路上也可以更具积极性和开拓性。有第一个人成功了,就会有更多的人紧跟。
微信与其是腾讯的一个希望平台,不如说它是一个利用2亿+用户来试验移动互联网商业化的一个平台。在试验的过程中,大家都把2亿用户当做了试验的小白鼠,都想着,有着2亿用户,干什么不成呢?在商业化的过程中,是否也需考虑一下小白鼠的意见,看看它们到底需要一些什么呢?
我想,在微信的商业化探索中,腾讯可以谨慎而稳妥一些,何况在目前用户根基还不太稳的情况下。如果步伐太快,可能会伤害到这个产品。在这方面,MySpace是个现成的例子。
新闻集团在收购MySpace后,觉得是一笔好生意,默多克推断该网站估值可达数十亿美元,可是这也成为MySpace最严重的一次破坏性行为。但是,MySpace商业化以后的表现很令人失望,尤其是网站加载过多广告后,用户很失望。进一步说,新闻集团以营收为中心的文化及创业梦想导致MySpace放弃了原有的目标,最终给Facebook提供了机会。新闻集团也许很熟悉媒体,但却没有真正理解MySpace。
然而真正成功的互联网业务都很善于利用网络优势,比如谷歌、Facebook和Twitter,它们更关注用户质量,而不是急于产生营收,这些公司先建立自己的用户基础,然后再想办法赚钱。而MySpace一成为新闻集团的一部分,就被要求尽快产生广告营收。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