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产品,如何实现长周期级别的用户增长与留存?

5 评论 10336 浏览 95 收藏 10 分钟

工具性产品,要如何突破工具性产品增长乏力,留不住用户的窘境?

相信做过工具性产品的朋友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产品好不容易从0到1做上线了,但是想进一步发展总会遇到重重阻力。用户增长乏力,活跃度低,最重要的是用户流失速度比增长速度还要快。如何突破工具性产品增长乏力,留不住用户的窘境,今天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下。

首先我们来分析下工具性产品为什么无法留住用户,而且发展一段时间后用户增长会变的极为困难?

这个首先和产品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工具工具,顾名思义,就是用完即走,只有下次需要的时候才会重新使用。因此工具类产品天然具有用户不会时时刻刻都在使用的特点,等到下次用户再需要使用时,可能已经过了很久或者甚至忘记咱们家的产品。比如:蓝犀牛、链家这类的产品都会有这样的情况。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互联网产品一直有个非常著名的原则就是:养成用户的使用习惯。只有用户长期使用你的产品并形成习惯,才会对你的产品有好感,建立信任,进而对外推荐。

所以现在很多工具性产品的突围之路往往都是加入社交,加入资讯,或者通过游戏吸引用户这类的“高频”元素,本质上都是希望用户多多使用,养成习惯。

那这类“突围”玩法效果究竟如何呢?

墨迹天气曾经在天气界面加入资讯内容,但是用户活跃、留存数据几乎没有太大改变。超级课程表一直希望产品可以增加更多的社交属性,但是真正在里面社交、聊天的人寥寥无几,只有一些运营数据。

那曾经爆火一时的滑屏类软件加入资讯和游戏后呢?

现在整个行业都是奄奄一息,没有一家有亮点的企业。

为什么这些曾经成功的工具类产品无法再次脱颖而出?他们的思路错在哪?大家可以站在用户视角仔细思考下,他们为什么要用墨迹天气、超级课程表这类的产品?

用墨迹天气的本质是为了看天气,进而为自己的出行做好准备,仅此而已。如果要看资讯,用户会去更多的使用资讯类的软件。

现在的产品基本都喜欢加入资讯或者push功能,用户的注意力以及手机内存都是有限的,面对通知栏里每天密密麻麻的消息,即便不卸载用户也会更多的选择取消通知的权限,这样不仅无法积累用户好感,反而适得其反。

课程表就更是这样了,同学们要社交微信、qq、校园bbs产品有一堆,使用都很方便,谁会跑到课程表里去社交。

综上所述,想必你已经明白,产品最重要就是满足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特性,而不是满足公司自己的。工具类产品拥抱高频,拓展使用场景的思路我一直认为是正确的。只有养成了用户的使用习惯,才能进一步赢得用户的信任,进而让用户主动推荐。关键是要抓住正确的拓展点,抓住用户的核心心理,让用户主动去做。

举个例子: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区块链钱包产品应该如何打造并运营比较好,因为现在整个行业钱包产品非常多,目不暇接,但是没有哪款产品特别的脱颖而出。大家能提供的多是存储、安全这样的功能,哪个钱包更胜一筹很难判断。同时钱包又是典型的工具类产品,用户的核心需求就是安全存储,活跃度更谈不上。

那么该如何做才能实现长周期级别的用户增长与留存呢?

首先在区块链行业,交易依然是现在用户的核心诉求,即便是放在钱包里,也是为了保证资产的安全性或者为了长线交易时“管住自己的手”。一旦看到好的机会,用户还是希望可以及时交易。这时传统的做法就是从钱包提出去到交易所,然后再买卖,整个过程周期较长,很有可能错过行情。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开发一个可以及时交易的钱包功能呢?

用户看到好的行情可以第一时间交易,就像交易所一样。有了交易功能,那么下一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帮用户更好的交易决策。因此项目方的资讯、圈子以及产品本身就必不可少,只有用户真正了解这个项目才能决定是不是要投资。

此外,即便了解项目也不一定能确定项目好坏,专家或者其他朋友的建议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适时引入专家行情解读、互动提问环节(有点类似于知识星球)以及项目社交圈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自此,一款本来就是起到安全存储作用的钱包就演变成了“存储+交易”的钱包生态,人们为了交易决策而去看项目资讯,了解项目产品。人们为了交易决策而去与行业专家互动,而去主动进行定向社交。

进一步,交易理财功能可以上线,就像传统金融领域的托管。币生币等一系列玩法也可以设计,在帮助用户完成赚钱的过程中顺便达成自己的拉新目标(比如:拉新挖矿、创世居民)。这样的一个钱包产品,用户不会去高频使用吗?

更重要的是,在产品以及运营层面,项目本身只需要做好自身的钱包设计和交易所功能,交易数据有火币、币安等上百家交易所可以直接爬虫;资讯等信息有上千家独立的媒体信息可以提供;决策专家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名誉会主动拥抱平台,用户为了自己的交易决策会去主动社交,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主动和平台一起成长。

一个好的产品模式的设计,关键在于每一要素都直接打向用户直观希望主动去做的事情。一个好的运营模式的设计,关键在于让里面的每一方都主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实现平台本身希望他做的事情。

工具性产品本身无法留存用户的原因在于工具本身的特性,用户完成这件事情本来就不需要这么久,这么高频。但是通过延伸产品本身的上下游,通过合理连接更多的高频真实使用场景,用户对你的产品依然会爱不释手。

比如:针对墨迹天气,用户使用它看天气,那接下来呢?如果是阴天是不是需要买伞或者找附近的共享雨伞呢?(电商或者另一个工具)是不是需要一些雨天的注意事项呢(资讯)?如果是酷暑是不是需要遮阳伞、护肤膏、绿豆汤这类的产品或者防暑的注意事项呢?

进一步,签到功能只是平台希望用户完成的行为,如果换成“每天一猜天气”这类的玩法是不是更好呢等等。

总之,就是延伸用户使用场景的上下游,切入高频特性。只有这样用户才会主动愿意接受并长期使用你的产品。这里面一个核心原则是自己把控关键环节,其余环节更多考虑资源合作的形式,用户可以换量,用户也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主动帮你去做事情。

思路保持一致,但是形式可以经常更换,维持用户的新鲜度。由此,长周期级别的用户增长与留存才会有可能。

 

本文由 @王宇庭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看了下,有个疑问,作者说钱包是工具,为了提高用户活跃,钱包提供资讯、专家解读等信息,但这些信息去交易所看不是更好吗?钱包+交易,是说钱包本身可以充当交易所的功能?直接在钱包里就可以交易货币?但是目前的交易所都有自己的钱包,如果是独立的钱包,是打算自己开发交易所,还是在自己钱包引入别的交易所进来?钱包的交易所交易功能怎么实现?

    回复
  2. 真心觉得作者好有想法啊,学习了,真正的为用户需求考虑的创新

    来自四川 回复
  3. 正在做类似的事情,能不能留个联系方式交流一下。

    来自浙江 回复
    1. 我的微信是13019524581

      来自北京 回复
  4. 🙂 点赞写的不错

    来自香港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