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启动:新产品如何获取第一批用户

7 评论 30531 浏览 189 收藏 6 分钟

新产品面对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如何获取用户,尤其是第一批种子用户,这回直接影响产品的走向。看看新产品如何获取第一批用户吧。

先讲一个我做过的案子,是一个智能硬件的项目。当时所在的公司第一次踏入智能硬件的领域,找了一个第三方合作商,风风火火几个月把产品给做出来了,定了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决定推向市场,这个时候问题来了,第一批用户从哪儿去获取。

谁都知道这批种子用户太关键了,作为一个从来都是崇尚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边际成本基本为零的软件公司,从没做过硬件!硬件是定了模就不好变动,这可不是一晚上拉几个程序员通宵能改出来的,更何况首次涉及到销售环节!

当时我所在的team经过市场调研、熟悉产品、竞品分析、战略战术确定之后,大概做了这两件事:

1.拼命包装,塑造了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出来,当然也少不了狗血的情怀;

2.争取公司已有产品资源,简单粗暴直接上弹窗广告;

成果:上线第一天,4万+的预约量。也就是说我们拿到了4万多个目标用户的详细资料(姓名、电话、邮箱),当然后续转化购买也还不错,现有产能基本能够被消耗掉,没有库存囤积。

当然这是一个有钱有资源的成熟型公司的做法,对于创业型公司而言第一批种子用户的获取更为关键,难度也更大。

从产品运营的角度思考,在我看来产品的第一批用户获取通常有这样几个做法:

1.从竞品粉丝里去挖

代表案例:MIUI

雷军黎万强在很多场合里讲过,小米最开始做MIUI时第一批用户是小米的初创团队从各大手机论坛中一个一个地筛选、联系和争取,最终有100名用户成为了MIUI第一版的首批内测体验者。慢工出细活,这个故事或许能提醒很多创业公司的老板,一定要重视第一批用户,他们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定要整个团队人一起去挖掘。

再讲一个故事,2012年某浏览器上线前,为了征集第一批的内测用户,悄悄潜入竞品的粉丝群,挨个挨个加好友,最后把竞品粉丝群里的全部用户拉入到该浏览器的内测群中。这招够狠吧!

2.把市场声量做大

代表案例:锤子手机

也许你也骂过老罗,但是一点都不妨碍锤子的用户获取。锤子rom和锤子手机是典型得先把市场声量做大,不管产品做不做得出来,先让市场上满是讨论你家产品的声音。市场关注度上来了,这个时候绝对不愁第一批的种子用户。

这个方法适合有强大的市场公关能力的公司,其实做不做得好都可以一试。但切勿进行虚假炒作。

3.渠道倒流

代表案例:几乎所有大公司的新产品都会这么干

QQ、百度、360,但凡这些公司有新产品问世,必然会看到各种弹窗。无可厚非,互联网时代你做了人家的免费用户,就得接受人家的广告轰炸。360任何新产品一出,360安全卫士给谈个窗,3亿的推送量,不管什么产品都能把量给带上去。当然针对第一批种子用户,不适合弹全量,针对部分地区部分用户弹个100万就够了。

这个资源,创业公司只能羡慕嫉妒恨了。

4.KOL推荐

代表案例:知乎-李开复

早期玩知乎的同学都知道,知乎之所以IT界的用户这么多,跟当年知乎成名之路和注册机制有很大关系。李开复、雷军都为知乎初期做过背书,吸引了大批人到处求购邀请码,李开复雷军本来就是IT界的大佬,因此知乎的第一批用户也是IT圈的人占了多数。

这就是KOL的资源,非常适合创业公司。请务必抱好投资人的大腿!

5.硬广砸钱

有钱,任性,不解释。

#专栏作家#

白崎,微信公众号baiqinote,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百度产品运营师。负责过多款DAU千万级产品的运营工作,擅长用户运营、社区运营等模块。喜欢研究各类新鲜的APP,微信分享产品运营的实战干货文章,偶尔扯扯淡。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感觉楼主分享的知识跟大部分人的思路一样,就是点散状,不成体系,而且没有可落地的方案支撑。

    回复
  2. 作者这篇文章如果能有具体的案例,也许会更好。

    来自湖北 回复
  3. 点儿用没有~!

    来自重庆 回复
  4. 有点理论了

    回复
  5. 不实用,举的都是上一代互联网产品的例子,可不可以说点现在用户成本增高之后的事儿?

    回复
  6. 初创产品,文案和想象力非常重要,也就是噱头要给足贴不怕争议,就怕没有争议。

    回复
  7. 第一句话有个错别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