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运营的角度去分析一款产品?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8 评论 16736 浏览 74 收藏 17 分钟

作为一个运营,你必须时刻关注外界的各种变化、新鲜事物、经典玩法,必须向外看得足够得多,去理解每款产品、每种玩法背后的逻辑,从而才能在该行业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我一直认为,运营最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那就是学习能力

而上述这件事,可能是运营最应该关注和时刻思考的一件事情。为什么这件事情如此的重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 互联网是一个变化极快的行业,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玩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如果不时刻保持关注和学习,一味地守着陈旧的打法,你觉得你能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吗?用户愿意买单吗?
  2. 用户难以捉摸,关注点、兴趣和认知随时都会发生变化,如果不时刻跟上用户的步伐,你会越来越看不懂用户。当你看不懂用户的时候,也就是你被抛弃的时候。
  3. 虽然事物不断地在发生变化,但很多东西其本质和背后的逻辑是不会变的。比如说,从QQ会员、黄钻、绿钻,到微信朋友圈,其本质都是用户的炫耀心理,只是表面形式发生了变化。当别人看到你是QQ会员,会觉得你很牛逼;你发个朋友圈,很多时候也都是想秀一把,朋友圈现在已经是装逼的最佳地方了。

既然这件事情这么重要,那么站在运营的角度,应该如何去分析和理解那些产品、玩法、新鲜事物背后的逻辑?

我一直认为,如果有一套思考逻辑和方法论给到一个人,那么按照这套方法去做的话,在短期内是可以做到60-70分的,后续再勤加练习,是完全有可能做到80-90分的。

所以这篇文章,我会就站在运营的角度,给出一套思考逻辑,去深度分析一款产品背后运营的逻辑和其存在的本质价值。

案例分析

我们都知道运营这件事,非常的繁杂和琐碎,如果将运营分模块去看待的话,可能会分为: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

那么从运营的这些分支上,去分析一款产品背后的运营逻辑的话,毫无疑问这件事将会非常的复杂,并且中间还会有很多重叠和交叉的部分。

既然从运营的分支上,无从下手,那应该以什么维度去分析,才能真正梳理清楚其背后的逻辑和本质?

这时候需要去思考,如果我们从业务的层面去看待运营这件事,那么又该关注哪几个方面?

如果从业务层面去看的话,运营无非就关注三件事:用户获取、用户维系、获取收入。回想你自己的运营工作,是不是包含在这三件事之内。

所以从业务层面,去分析一款产品背后的运营逻辑和本质,这件事看起来就很清晰了。这就是一套思考方法和逻辑。

接下来,我会拿“得到”APP这款产品为案例,来具体展开分析和说明。

我们先来看看“罗辑思维”和“得到”的发展历程。

  • 2012年12月21日,知识型视频“脱口秀”正式上线,此时“罗辑思维”公众号也正式上线;
  • 2013年8月9日,“罗辑思维”推出付费会员制,且限定微信支付,仅半天就告罄,轻松入账160万元;
  • 2013年12月27日,“罗辑思维”二期会员招募,且限定微信支付,24小时内招收到2万付费粉丝。入账800万元;
  • 2014年,“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数突破200万;
  • 2015年11月,“得到”APP正式上线,“罗辑思维”正式从罗振宇的个人秀,转型为知识付费平台,邀请各行各业的高手来开通专栏。
  • 2015年12月31日,第一场“时间的朋友”在北京水立方落下帷幕‘
  • 2016年6月,资深媒体人李翔的知识服务产品——《李翔商业内参》正式在得到上发布,199元/年,订阅量很快突破百万级。
  • 2016年12月31日,第二场“时间的朋友”在深圳开启;
  • 2017年12月31日,第三场“时间的朋友”在上海拉开序幕。

大致看了”罗辑思维“和”得到“的发展历程后,我逐一从用户获取、用户维系、获取收入三个方面,来对“得到”APP进行深度分析。

1. 用户获取

(1)罗振宇自带流量

“得到”APP的创始人罗振宇,在创办“罗辑思维”之前,是中央电视台一些节目的主持人,本身就是名人。明星效应,自带流量。罗振宇的身份,注定会给“罗辑思维”带来一波关注量。

(2)“罗辑思维”的积累和公众号的导流

在”得到“APP正式上线前,罗振宇最开始创办的“罗辑思维”,通过其高质量的脱口秀知识型内容,圈来了大量的用户,并且通过付费会员制的形式,积累了一批非常核心的种子用户。“罗辑思维”在“得到”APP上线之前,整整摸索和积累了3年时间,足以为此创造更大的可能性。

当”得到“APP正式上线后,罗振宇通过每天的60S语音及其他知识型内容,再进一步将“罗辑思维”公众号积累的用户,导流至“得到”APP中。其中有很多核心用户,这也很好地解决了产品在早期寻找种子用户的问题。

(3)每年“时间的朋友”的跨年演讲

不得不说“时间的朋友”是打造“罗辑思维”产品品牌非常好的一种方式,自举办以来,每年的年底,都会形成刷屏效应,形成上亿次的传播。这就类似一次超级事件营销,会引来大量用户的关注。

(4)KOL效应

“得到”上面的作者,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和大咖,作者本身就自带很多的流量。回过头想想,你在关注“得到”,甚至付费,是不是在很大程度上与某位作者有关?

(5) 其他

用户自拉新

“得到”APP的“好友邀请”功能,通过双向优惠的形式,激励现有老用户邀请新用户,这也是很多产品都有的功能或运营手段。

事件营销

罗振宇早些时候,通过卖书、卖月饼等方式,引来了大量用户的关注。行业内的很多人士,也在解读和报道该事件。

常规拉新手段

对于“得到”来说,拉新手段肯定还有很多,比如站内站外活动、SEO/SEM/ASO、内容传播、广告投放等,这里就不再展开细说。

2. 用户维系

用户维系主要关注两点:用户留存和用户活跃,来看看得到在用户维系方面做了哪些或者可以做哪些。

(1)让用户付费

作为一款知识型付费产品,想要留住用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用户付费。当用户在平台上完成消费时,留存率会大大提高。众观其他消费类产品,也是这样的逻辑。就比如美团、饿了么这样的消费平台,新用户下单都是立减二十块左右,几乎让新用户免费吃一顿饭。目的就是提升用户的留存率和活跃度。

所以”得到“要想长期留住新用户,并保持后续的活跃,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让用户付费。那么如何让新用户付费?“得到”做了几件事:

内容定位

“得到”的业务本质是:提供能为用户节省时间的知识服务。

其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节省时间”,二是“服务”

节省时间”可以理解成能够极大的降低用户获取知识的时间成本。比如说:用户每天去了解各行各业都发生了什么事,可能每天需要花1个小时的时间,而在“得到”订阅一个专栏,10分钟就能搞定。

服务”可以理解为极大的降低用户获取知识的努力程度。比如说:你要去研究某一产品的商业模式,你可能需要花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去摸索和分析,也许还不一定能弄明白。而在得到上,只需订阅一个专栏,每天听个几十分钟,一周也许就能将这件事弄明白。这就是“得到”的厉害之处:将各行各业的难以理解的知识提取和整合,然后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达,传递给用户,用户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多提一句,既然是服务,本质上是应该形成闭环的。“得到”现在更多的是在卖产品,而当一个用户报名课程后,他到底有没有学?学得怎么样?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一系列的事情,“得到”现在是没有去关注的,这会是“得到”接下来会重点做的事情。而一旦形成闭环后,用户的留存和活跃肯定会大大提高。

内容质量

“得到”一直走的高质量内容线路,也一直在给大众塑造这个认知。“得到”的专栏作者,都是各行各业的大咖、精英,并且有很多专栏作者几乎将全部精力都花在了“得到”上,没有闲暇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好的内容质量就是这样来的,内容质量高,用户自然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这里。

内容策略

“得到”通过部分免费内容的呈现和引导,阶段性的让用户产生付费行为。

先试想一下,对于一个新用户来说,如果进入“得到”APP后,里面的内容全是付费的,如果不付费完全看不了。这时候新用户至少有90%以上的可能,会选择离开。因为当用户完全不了解里面的内容时,让用户去付费这件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而“得到”APP上有部分的免费内容,用户可通过观看和学习,做了进一步了解后,是不是会增加用户付费的概率?并且此时在免费内容里面,做进一步用户付费的引导,那么用户的转付费率是不是又会增大?用户的留存和活跃自然就能提高。

(2)内容形式

“得到”里的内容全部采用的是音频+图文的形式,其一,音频的方式,可以让知识的接受效率变得更高,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其二,采取音频的方式,用户可随时随地的收听,比单纯的看文字要方便很多。当可以做到让用户随时随地的学习时,并且学习成本还很低,用户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里,就会更愿意打开“得到”APP去学习。

(3)用户的分级运营

对于一款千万级用户的产品来说,为了使每一个用户的价值最大化,肯定会采取用户的分级运营。综合“得到”的业务来看,可以从这些维度去定义用户和对用户的分级:

用户的成长周期:初级用户、成长用户、成熟用户

如何定义用户的成长周期,可通过数据去分析和挖掘,比如可根据用户注册“得到”的时间去定义。注册时间在一个月之内的为初级用户,注册时间在1-3个月的为成长用户,注册时间在3个月以上的用户为成熟用户。总之需要去分析后台的数据,找到一种最适合“得到”平台本身的定义方式。

用户的生命周期:活跃用户、衰退用户、流失用户、死亡用户

如何去定义用户的生命周期,和上述方法一样,也是需要通过去分析后台数据,找到其中的某一个临界值,就能很容易将这些用户定义清楚了。

通过用户的分级运营,可使用户的价值最大化,做差异化的运营。如果做得好,可大大提升用户留存和活跃。这里就不展开细说了,后续会专门对此做更深层次的解读和分析。

(4)其他常规方式/手段

优惠券

“得到”会综合很多因素,针对用户去发放优惠券,目的就是让用户去消费,一旦用户完成消费,流失率会大大降低。优惠券往往会是用户的分级运营中,一种很有效的方式。

勋章

类似勋章、积分、头衔、等级之类用来促活的方式,就不展开细说了。这里需要说一下“得到”做得很好的一个地方:当用户获得一个勋章的时候,可任选一本听书,作为奖励。此举也可较好的提升用户的活跃度。

其他

除此之外,“得到”肯定也还会做很多事情来维系用户,比如:站内站外活动、内容策划、用户关怀等等。篇幅有限,就不展开细说。

3. 获取收入

对于获取收入这部分,前面也有提到过,主要来自于两块:

(1)课程售卖

作为一款知识型付费产品,很重要的一块收入肯定是来自于用户对课程的付费。而用户订阅专栏或知识的费用,“得到”又是和专栏作者进行分成的。

(2)商品售卖

“得到”专门有一个商城的入口,售卖各种商品,比如:礼盒、书籍、办公物品等,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收入来源。

再者,“得到”还能通过事件去拉动用户购买其他商品的行为。比如罗振宇还会卖书、卖月饼等,这也是“得到”的一部分收入来源。关于获取收入,就说到这里。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解读,现在从运营的角度去看,是不是变得非常的清晰了。我一直强调,对于运营来说,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你必须时刻保持对外面世界的关注,有极强的好奇心,随时随地的学习和思考,才有可能通过运营这件事,撬动更多的可能。

 

本文由 @周斌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 ,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希望分析稍微能够深入一点,体系化一点,标题党意义不大。

    来自广东 回复
  2. 看完全文,这是一个软广。

    回复
    1. 赞同

      回复
  3. 觉得就是对“得到”的功能分析和推广。。

    来自江苏 回复
  4. 看完全文后觉得标题不错

    来自四川 回复
    1. 对的,具体的运营讲的比较少

      来自江苏 回复
    2. 嗯呐,基本停留在外部的表现,没有到视角和思路这个层次上。不过作者可能是个学生或者新人,这样也不错了,至少练习了写标题 ➡

      来自四川 回复
    3. 毕竟得到这么大的一个产品,不是这三言两语就能分析玩的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