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的底层逻辑:情绪

12 评论 14788 浏览 172 收藏 14 分钟

本文笔者认为:身为运营,要善于观察人的情绪,了解人性,把握用户的情绪。

最近听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在现实社会当中,只要有用户就会有需求,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产品,只要有产品就要有运营。

现在从事运营行业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我发现,其实很多运营并不了解运营。包括自己在很长的是一段时间内,对运营有很大的误解,认为运营就是出方案、写文案和用第三方建议软件作图。就是“打杂的”,于是会决定运营很琐碎、无价值。

一个人做事情的深度取决于你看待这个事情的高度。想要做好运营,成为一个牛逼的运营,首先最基础的就是,你要弄懂运营到底是什么,了解运营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你才有可能真正的做好运营。

运营是什么?

现在很多运营从业者都要做的就是写文案、出图片需求、搜集数据等等。但是,这些文案、图片和数据的背后,其实我们都是希望引导用户做我们想让他做的事情,比如:阅读我们文章、分享我们的设计的海报等。

可写文案、设计图片这些都是手段,运营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些文案和图片、产品等等让用户产生行为。所以,一个运营要做的事情其实不是写多少篇文案、提了多少图片的需求,而是通过这些手段让用户产生行为。

于是,这里就产生一个新的问题?

到底是什么让用户会产生行为呢?是因为文案?图片?还是产品的美观?

其实都不是,是用户的情绪。所有的行为都是情绪驱动的,每个人情绪的不同,行为就不同。但是只要情绪的变化,才会产生行为。

运营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哲学里有一个观点,意识决定行为。每个人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是情绪的驱动,这是人性。

运营是引导用户做我们想让他做的事情,产生行为;而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是情绪的驱动, 那么运营的底层逻辑其实就是就是了解人性,把握人的情绪。

举个例子:

小时候我们和朋友吵架了,吵一顿之后感觉很生气,决定这辈子都不再和他做朋友了。但是,第二天睡醒了忘记了这个事情,天气很好想去玩泥巴,就喊上昨天吵架的那个朋友一起去。

两个动作背后的区别是什么?——是因为情绪不同,一个是愤怒,另一个是愉悦。

我们的情绪是充满活力的、有目的,或许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的作用却不可小觑——因为它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感受,以及回应整个世界的方式。

之前我在听梁宁的产品思维课程,里面有一句话:

“如果把人想象成一部手机,情绪就是最底层的操作系统,有的人是ios,有的人是安卓大家的版本号还不太一样。人们后天学习的只是技能,都是安装在底层操作系统上的,一个一个的APP。但是我们后天学习的东西,都是非常理性的,真正驱动一个人的,其实是他内在的感受,是在的情绪。”

产品和运营在与用户关系的这一层面来看,它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就是了解人性,把握人的情绪。

四种常见的生物性情绪

当我们知道了运营其实就是了解人性,把握人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一个新的疑惑,人有那么多的情绪,我们都需要一一了解吗?哪些情绪是所有人都会有呢?

其实,只要了解里几乎人人都有的生物性情绪,围绕生物性情绪思考运营方案、产品设计,就基本上不会错。这个生物性情绪就是每个人自出生都会有的,是每个人的本能的情绪反应。分别是:愉悦、不爽、愤怒和恐惧。

1. 愉悦和不爽

愉悦和不爽其实是一对情绪,两个的区别在于是否被满足。满足了就会愉悦,不满足就不爽。

不管是产品还是运营,我们总在说的一个词是用户体验,要给用户好的用户体验,其实就是让用户满足,让用户感觉到爽。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我报名了混沌大学的一门课程,临近开课的时候,混沌的工作人员给我发了一段花,最后一句是“你头像好看~”。

于是,在我一顿的微信消息当中,我最先点开了这个回话消息,对话的内容就是一些常规的开课必读内容。

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在一堆的消息当中,我会主动的最先点开这个消息。其实点击的这个行为,是在我看到“你头像好看~”

这句话之后产生的,当时我心里的想法是:

  1. 她都说了啥,为什么突然夸我?
  2. 以往对客服感觉都是机械性的发消息,难道她是个真人?

在一堆困惑和好奇当中,我点开了她的头像,认真的看完了客服发的消息……

混沌工作人员的“套路”,其实就是通过满足我的虚荣心,让我产生愉悦和好奇,产生了点击行为。

身为运营,我们要思考:当我们想引导用户产生行为的时候,给用户意外的惊喜和好奇,也许会让用户“忍不住地”想和我们接触上。情绪会产生行为,这是人的本能反应。

说了愉悦,那么不爽其实就很好理解了。不满足,就会不爽。

大家会发现,如果你一个朋友在一起,他知道你所有的喜欢,或者不喜欢,会给你制造惊喜让你感觉很满足,你就会很喜欢这个朋友。你就是下意识的亲近它,但是如果一个人时常让你觉得不满足,你对这个人最直接的评价就是“对他很不爽”。

做运营,千万不要做一个让用户感觉不爽的运营,明知道用户的需求但是不满足,这不是逼着用户放弃自己么?

2. 恐惧和愤怒

说到恐惧和愤怒,其实大多数运营处于熟悉而不知自知的情况。几乎每个产品和运营,都会说要抓用户的通点。

其实痛点本质上就是用户的恐惧,比如:炒股怕亏钱,这是用户的痛点,其实是用户对于亏钱的恐惧;为什么股民会想拿到“稳赚不赔”的金股,这是恐惧驱动情绪驱动他们产生的行为;

再比如:知识焦虑患者的痛点是迷惘,这其实是人对于未知的恐惧。为什么付费教育现在这个火,这是因为人的恐惧驱动他们想要获取知识。

同样,做产品和运营,经常习惯地说我们目标用户痛点是什么,但是这完全可以细化到去思考: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知道用户的恐惧在哪里?

 人的恐惧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情绪会随着事情的发生产生变化。用户的恐惧越大越强烈,产品和运营的机会就越多。

正如愉悦和不爽是一对情绪一样,愤怒和恐惧也是一对情绪反应。两者的区别在于害怕能力的评估。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遇到车被撞了,他会愤怒;但是如果这个人碰到地震来了,他不会愤怒,而是恐惧了。

愤怒大多数是不可控的,容易导致情绪崩溃,行为失控;更多的时候,人的恐惧其实是我们可利用的心理状态。

 其实运营来源于生活,也要归于生活。好的产品和运营方案要在生活中找答案,在情绪变化的瞬间寻找机会。

如何培养自己的人性敏感度?

当我们意识到运营的底层逻辑是了解人性,把握人的情绪。我们如何去培养自己的人性敏感度,如何在生活当中捕捉运营的机会呢?

分享一个自己最近在刻意训练的小技巧,捕捉生活中情绪转化的每个瞬间,然后刨根问底的问“为什么?”

举个例子:

最近我们公司每天都会有一场成长分享会,有一次自己分享之后,其实我是感觉很沮丧的,因为感觉没有发挥好。

但是,半个小时候之后,一个同事给我发她参会的学习笔记,我看到之后瞬间我感觉很开心,变得超级动力,甚至我对这个同事都有更深刻的认识。

我发现自己情绪变化的瞬间,于是我开始思考:自己情绪发生的转变本质是什么?和同事的互动过程当中,是什么样的互动让我产生变化。

 后来我找到答案了,即时反馈是一个能让人瞬间留下印象的很好方式。

生活当中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没有“结果”的,比如吃饭,吃完了就完了,但是如果吃完以后感觉到特别好吃,或者吃完之后肚子疼,这个“即时反馈”会让你记住这顿饭。

再比如互动,如果两个人的沟通交流之后,没有即时的反馈,这两个人也就是普通关系的两个人,但是多了即时的反馈比如称赞,鼓励等等,双方都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同样,产品和运营不做不痛不痒的事情,在用户付出行为成本之后,给到用户即时的反馈,会让用户对我们产生印象。反馈越快越刺激,印象越深刻。

当我在自己的情绪变化的瞬间发现这个运营机会之后,我就在自己的产品上迅速落地。自己负责的小程序里,经常会有很多的用户评论打卡,这其实就是一种即时反馈的机会。

于是,我在用户留言之后的半小时之后立即给用户回复评论,用户可以通过消息提醒的方式收到我给的即时反馈。不管对于产品日活、还是用户体验来说。这都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方式。

总结

你对运营了解的多深,你运营的能力就会有多高。了解运营的底层逻辑,帮助你更好的了解运营,提高运营的能力。

身为运营,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即使要善于观察,到底观察什么呢?要观察人的情绪,了解人性,把握用户的情绪。

当自己还没有拥有这个能力的时候,从自己入手,给自己刻意训练的过程。当意识到自己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记录下这个变化的时刻,去思考:这是“为什么”,然后迅速把这个思考产品上试错,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本文由 @运营侠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拍个砖,愉悦和不爽不是情绪,而是情绪是否被满足的结果;课程中的不爽可能是厌恶、可能是悲伤、可能是愤怒,也有可能是恐惧
    要深入的了解情绪还是要读心理学,不能光听梁宁的课,哈哈哈

    来自广东 回复
  2. 挺不错的!继续加油

    来自广东 回复
  3. 人性呀

    回复
  4. 错了吧,先有认知,再是情绪。

    认知不一样,和情绪不一样是两件事。
    认知又由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等相关。情绪只是表象是结果。

    回复
    1. 你运营的产品的用户在某一方面的认知还是比较一致的,不然早就流失了

      来自上海 回复
    2. 不一定,这得分toC和toB。

      来自四川 回复
    3. 拍个砖,情绪比认知更快,认知是后天形成,情绪是娘胎力带出来的(复杂情绪除外)

      来自广东 回复
    4. 如果你不知道SB这两个字是骂人的话,你会有愤怒的情绪吗?

      来自浙江 回复
  5. 错了吧,先有认知,再是情绪

    回复
  6. 题主起的概念很好,但也只是说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实际还得是“出方案、写文案和用第三方建议软件作图”这些最基础的事情,脱离不了运营的本质

    来自北京 回复
    1. 同感

      回复
  7. 感知情绪,运营情绪 😉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