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7日下午6点,北京中关村鸿城拓展大厦,视频网站爱奇艺CEO龚宇缓步走进自家公司的演播室。在龚宇两边,是习惯性一脸严肃的PPS CEO张洪禹,以及始终面带微笑的PPS总裁徐伟峰。演播室里此时已经坐满了记者,他们进门之后,闪光灯闪烁一片。
就在这天,百度宣布以3.7亿美元现金收购PPS视频业务,并与爱奇艺进行合并。
这件事,被认为是中国视频行业一次标志性并购事件,因为它意味着在最大两家视频网站优酷和土豆合并之后,玩家将在资本联姻之下越来越少,视频网站“寡头化”趋势不可避免。
其实对很多记者来说,这起收购并不意外,因为早在宣布之前,已经有相当确切的“小道消息”在近乎半公开化地流传。“我们也查过到底是谁透露了消息,”爱奇艺一位内部员工对《商业价值》记者表示,“最后结果,很有可能是一位同时对PPS和PPTV进行了投资的投资人”,“在PPS变现之后,将其提前泄露,有助于提高PPTV身价”。
PPS与爱奇艺合并一事,不仅事关行业变局、百度这样大公司“产业资本”的深度参与,更反映出投资人在其中占据的重要角色。
对于整个中国互联网,2013年5月终将在历史中占据重要位置,PPS与爱奇艺只是一个缩影。这个月前后,一系列并购事件集中爆发,就像是一盘桌球,每个球都飞速运转、产生碰撞,并接连导致连锁反应。
而其中最初拿起球杆狠狠挥杆的人,是阿里巴巴。
野蛮人
刚刚过去的5月,中国互联网圈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
被称作阿里投资策略三座大山的:新浪微博、高德地图、UCweb,已有两个被成功翻越。另外的UC,也被很多知情人士透露“已经定了只待公布”。而无论是陌陌、友盟、快的打车、丁丁优惠,阿里以收购迅速卡位的策略正顺水顺风。据相关人士透露,阿里目标list里的下一个进展顺利者是“豌豆荚”。
这场未完待续的合纵连横,无疑会成为中国互联网史上浓重的一笔。而其中最大的催化剂当属阿里。没有人能完全看清阿里的这些收编动作要怎么用,包括他们自己——这是一个正常商业世界里不正常的事情,可是它发生了,比我们预计早了半年。
并非其他人没有这个意识,只是如果没有阿里的杀入,互联网的并购潮可能还在各自拖拉着讨价还价。几个月的时间内,阿里迅速宣布一个个全新战壕,影响力辐射极广。很多人问,为什么是阿里?
阿里要上市,尽人皆知。当下的业务如此,而资本市场无疑需要“空间”和“故事”,阿里一直构建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已然被说了太多。而谁有资源和能力,掌控更加外围的生态链条,谁有更多未来延展的可能性,才能在资本市场上不断加分。
当然,也有猜测来自马云的“退休”。尽管马云在辞去阿里巴巴CEO之后,仍然保留了董事局主席的位置。但是否真如他在淘宝10年上所言:“要我回也不会回来了”,至少从马云临走之前的重重步子而不置可否。“反正也要退了,护城河在这,在核心业务周围战略卡位。资源在我马云手上,未来还是可以下棋的。”一位业内人士揣测形容。
相较而言,更重要的因素无疑是移动互联网的卡位和补课。记得2012年中,李彦宏还在百度联盟大会上说“移动互联网刺激但很危险”,转眼一年,360在BAT(百度、阿里、腾讯)中杀出一条缝隙,大家都在拼命抢占流量入口;很多VC也在调整投资战略划分,在看PC和看Mobile的投资人按行业分法打散重构。
其实无论是BAT还是360,这些传统的互联网巨量势力,都纷纷有所意识和思考: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了3年,几大巨头中,除了腾讯长出了微信,没有谁能称得上拥有创新并成功的产品。而这次巨变,正是来自互联网企业集体反思后的自我认知。
这是一场从2012年中就开始的“联谊会”。到了一个该阶段性总结的时候了。
就像高德和百度之间的“可能”其实已经谈了半年以上了,在百度加强自己地图市场投入的时候,高德其实就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机会成为大的平台了,面对百度几乎死路一条;而新浪微博也不再觊觎能成为挑战BAT的平台,而是需要先变成一个赚钱的生意;UC在一年半之前在美国走了一圈后发现,上市时机尚早,但在今天把资本市场的估值打个折似乎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还有悬而未决的搜狗。
此过程背后的逻辑是,大公司急需“自我认知”,中小公司则更需要“价值认同”,简单地说,就是“我缺什么”和“我需要谁”,两方都在寻找配合。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密集并购和结构性变化的原因。
关于阿里究竟会怎么用这些被投和收购的公司,“这些都不重要”,一位近期参与阿里收购的投资人表示,当巨头感受到未来世界和自己意识的世界不一样,只需要去补课。而很多公司,相当于提前为巨头排了队。
但毫无疑问的是,阿里资本对于O2O和移动互联网的关注非常紧密。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试错的时间越来越短,很多来不及做的“东西”来得更快。在移动策略上,面对外界公认的4个移动互联网入口:91、UC、360、腾讯,阿里非常看重将部分收入囊中。而从投资美团开始,O2O和本地化的战略也快马加鞭,但又缺乏媒体和社区基因,“阿里胃口很大,工具、入口、数据、社区他们都想要。”
据《商业价值》记者了解,内在驱动力——阿里战略投资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此前阿里投资部被叫做阿里资本(Ali Capital),可以通过B2B、淘宝等重要部门进行投资。曾波澜不惊的投了一些类似淘拍档的百万美元级别的小项目,在2012年B2B下市后,阿里资本被整合。
对外名称不变,对内主要分成两条线:由CFO蔡崇信带领的小组主要看2~3年中短期的项目,战略投资的意味更浓,主要是并购,近期也在密集看一些海外项目;以董事总经理张鸿平带领的小组,主要看5年的长期项目,偏财务型投资,以参股为主。
“马云也常在其中。”上述人士表示,几个大的项目马云都有参与,“更想不到的是,很多非常小的案子,马云都了如指掌,比如快的打车。”
此处还有一个“传说”。当时金沙江投资了嘀嘀打车,阿里投了快的打车。金沙江合伙人还有和阿里聊过,大家一起打开市场,后面需要的话可以合并,阿里依旧是老大。但不承想嘀嘀打车不久投入腾讯怀抱,所以阿里现在全力帮助快的打车打败对手,“以前可能没那么在乎输赢,但现在各有归宿,就不那么简单了。”据知情者分析。
很多人说,阿里现在做的,都是百度应该做的,但显然马云的布局能力更强。随着力量越来越多的被收编,BAT的格局也越来越微妙。
而如何看待自己的近3年,如何面对正在环境中衍生出来的新价值,每个大公司对此的思考和意识都不一样。腾讯在1年前频频出手电子商务也是一例,尽管这些出手被外界看来“仍晚了一些,而且逻辑不对。”
作为一个更依靠电子商务脉络演变的生态系统,阿里显然对移动互联网“最缺乏”和“最不懂”的,但恰恰是这种处境和准确的自我认知,反而给它带来更大的眼界和胸怀。
资本密室
马云在洗手间遇见孙正义5分钟就敲定一笔投资的故事只是故事。但是历史有时候是被细节改变的,很多事你不知道。
就像2012年的优酷土豆案,其实一直是三国论战,爱奇艺也在谈。而近期阿里的这些案子里,最直线的竞争对手就是百度。UC和百度的谈判早在2012年就开始,一年的时间最终谈判崩裂,百度的出价都比阿里高,但为什么都“没成”?这个“野蛮人”凭什么得以连续成功出手?
投资界对阿里资本的评价和从前大相径庭,“以前都是谈一谈人就不见了,肯定是阿里内部没意向没通过。再看现在的项目,他们都追得非常紧。”
经过圈内多位投资人透露和确认,阿里投资已经在这几个月中,迅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打法。
简单概括,就是用现金换VC的干股,比如两年2~3倍的回报,按IRR(内部报酬率)计算足够把VC搞定,然后就给创始人钱和股票,创始人知道在里面可能还会翻一倍,心基本就定了。
“先投进去再说,像UC这样想独立上市可以谈,能收购更好。只要流量能到淘宝,阿里的打法很open,投资不了借钱也行——我们阿里支持你,好好干。” 一位业界知名投资人评价,“在投资这个圈子里,阿里的技术能力不强,但战略能力很强。他们近期真的非常厉害。”
在很多创业者口中,阿里很简单。“坐下来放低身段,告诉你阿里是电商里最大的公司,但在社交和移动上力量不强大,我也不太懂,你们对我们很有价值,我愿意出钱,也会给资源去培养你们,用心布局。”
与之对比明显的是百度,在很多项目上,百度甚至出价要高于阿里1.5倍。“但百度永远觉得自己很牛,并活在Robin的百度世界里。对大项目的条款和姿态上都太冷,很多小项目,更是看一眼连价都没出过。现在他们有点被动了。”
“你看有些项目的创始人才不到30岁,我实在想不出他们为什么不拿阿里的钱。”一位投资人透露,阿里的谈判周期非常快速,出手干脆,不计较小利益。3~4个月并行推进了的这些大小项目,其他公司是根本做不到的。
归根到底还是一次准确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大家都在抢项目,你究竟能打动哪些人哪些环节,是否找到对方合适的诉求,你对这些香饽饽的姿态是什么。”一位投资界人士这样感慨。
阿里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公司,淘宝的KPI 还在销售额上并且都在涨。至今,似乎没有人能算清阿里到底有多少钱。
从资金沉淀上分析:淘宝收入、巨量的广告、商家押款、支付宝、B2B业务、第三方合作费用 …… 加之5月刚刚大手笔又签下80亿美元银行贷款,以及企业信贷业务本身的杠杆效应,重重叠加之后,阿里在几个月内花掉20亿美元,对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来说,只是个小数字。
互联网一连串的撞球效应,背后的推手还有包括资本、管理、模式等一套产业力学体系。市场上的投资者并不是幕后的主动推手,创始人才是。但很多人都乐见如今的格局。
这一波并购中,投资者的心态有几种:比如基金快到期了,而且半年一年之内看不到窗口,能卖就卖了,谁也不想有断层;比如不看好市场,在优先清算权的情况下,有个不错的IRR就拿钱走人;再比如很多投资人都想赚钱,证明自己。
“无论是10亿的项目,还是未来可能更高,这一波收购的价格其实都不离谱,每一个估值都是市场上其他人被定过价的。”一位投资人这样表示,“以UC为例,投UC的联创策源和晨星,以及后面跟进的GGV 和诺基亚产业基金大家都赚了,第一轮大概是5~8倍。像友盟这样的小项目,创新工场和经纬能赚2倍也不错,时间短嘛。”
从资本力学角度来看,5年前的BAT、360都不够大,如果没有30亿怎么去撬动3亿的并购?他们根本付不起。“而在美国,三五个亿,十亿的并购天天都出现,这是很健康的渠道。现在中国慢慢开始有这个感觉了。”一位投资人表示,对VC来说这是个好时代。
而对于开头提到的PPS和PPTV 共同的投资人泄密一事的追溯,其实该人与PPS并非直接投资关系,也没有一家机构同时以“投资”的方式投了两家竞争公司。业界甚有传言,是和PPS某股东关系密切的大佬用这种“方法”哄抬物价。资本圈的借力使力从来如此。
相互不断的撞球,是大产业力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力。如此疯狂圈地的阿里,显然是对互联网大格局有所忌惮。它怕微信统一天下,而360在移动上的布局也很积极。有搜索、有浏览器,正在争夺输入法,除了没有SNS。而搜索和电商都是变现,只是能力不同而已。阿里更不敢忽视周鸿为搜狗的一搏,拿出1/5的市值,如此的战略资产可见其破釜沉舟。
至于最终会落入谁家的搜狗,外界传言至今没有停止,搜狐被逼到更前面的位置。“不到最后,都有变化的可能。”一位接近王小川的人说。身为最重要的影响力,张朝阳一定会最大限度地听取王小川的意见,但最终格局敲定还是张朝阳的选择。
毫无疑问搜狐内部已经没有太多搜狗可以使用的资源了,而搜狐未来战略也和搜狗没太大关系。搜狐主战场是视频、次战场是搜索,很多接近搜狐的人士透露,多方还在博弈,张朝阳对360兴趣最大,变成其第一大股又能换回4亿美元的现金,拿钱去整合其他视频网站,又能直接狙击百度,但王小川更倾向于选择文化和自己比较接近的公司。腾讯气质合适,但他们要的做的事情太多,而且纵观历史,也没有看到腾讯有什么大数量级的并购。
如果把张朝阳看作资本的因素,看中王小川当作人的因素,结果如何就更有趣了。而目前最大的好处,就是搜狐和360的股票都在坐地飙涨,自有人不亦乐乎。
能量积聚
对这一波中国互联网密集资本并购而言,资本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在大小互联网公司合纵连横之间形成推力并促进真正事情的发生,但最终它依赖的仍是各个公司在过去几年一直所积聚的能量和压抑的需求。
BAT这3家公司,构成了中国互联网金字塔的塔尖,可是在移动互联网爆发的过去3年,它们却或多或少碰到一些问题。
前文所说的阿里,电子商务成长极快并构筑起了基于自身土壤的生态系统,但一直偏于电商这一垂直体系,除此之外无论是淘江湖这样的社交产品,还是阿里云OS等移动互联网项目,进展都不尽理想。
腾讯作为一家“接地气”的公司,产品为王,在移动互联网上成长起微信这个新国民产品,但除此之外,其移动渠道上“应用宝”受制于360和91,只能排到第3位,手机QQ这个真正有平台基础的产品发展也经历坎坷。虽然也有一些游戏娱乐相关的移动投资,但这并没有让它形成平台格局。与PC时代相比,在移动时代它的影响力相对削弱,经过3年的探索依然没有明确方向。
问题更大的是百度。在谷歌退出中国之后,百度股价一路狂涨,尤其是股票“一分十”和连年华丽财报,使得它一度站上500亿美元市值的高位。可当利好出尽,资本市场的质疑开始产生并越来越强,尤其是搜索在移动时代并不被看作一个那么强的入口,百度的核心成长能力瓶颈渐显。再加上百度曾经以“投资”为理由进行再融资,可像UC这样的案子却只打雷不下雨,使得压力越来越大。
与它们相比,新浪、高德等相对处于二三线的公司也有问题。新浪微博的成功使得从2009年开始,新浪股价上扬三四倍,可渐渐大家发现,微博正在不断掠夺大家原本看新浪新闻的时间,也在掠夺传统门户网站的内容,但却没有一个真正能运转的商业模式。再加上各种新版产品威力不显,这种“瘸腿走法”走到2013年,新浪微博已经不得不给大家一个交代,否则连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都要受到严重影响。
高德作为传统地图导航提供商,以互联网甚至平台作为概念,也一度被很多人尤其是香港投资分析师所看好,可它经过3年,一个越来越暴露出的问题与新浪微博类似:如何证明自己?当它的互联网战略——以地图为入口,越来越难以证明,它如果不在此时找到援军,恐怕又将不得不回缩到企业级服务的市场中去。
再加上已经不满足于只做流量变现生意的360,虎视眈眈盯着所有能让自己迈向更大流量入口和更强移动互联网影响力的方向,这样一个江湖,已经处于变局前夜。
为什么这些大小公司,不约而同走到了变革前夜的关卡?
首先是人口红利的消失。不管是阿里巴巴投资新浪微博、360争夺搜狗疑云,还是爱奇艺与PPS合并,这其中所涉及到的不仅是动辄过亿甚至过十亿美元的资本,还有过亿的用户。如果说在2009年的中国互联网,还有很多新的产品机会、新的用户蛋糕可供这些公司吃进,到了2013年,事实上各个垂直行业的产品基本已经覆盖了中国大多数互联网用户,所谓拓展新用户,就不得不从竞争对手的牙齿缝里抢夺。
表现最明显的是视频行业,而在“浏览器-搜索”这一市场也是如此,当用户获取成本越来越高,以资本的方式来获得突破性用户增长,是个越来越明确的选项。
其次,大公司创新放缓。比如百度,随着搜索市场的成熟,已经很像一家成熟公司;阿里巴巴要在电商上再“Think Big”,恐怕也太过勉强;腾讯在组织结构调整后稍微好一些,但它的管理模式依旧成熟,创新方式也依赖于互联网整体创新环境,除了微信这一特例,最近几年鲜有让人兴奋之处。这其实是正常的,因为创新往往在一家公司刚刚诞生、还处于快速成长期时容易产生,当企业迈向自身生命周期的峰值,创新的衰减无法避免。
而竞争门槛的提高、孕育孵化出过亿产品的投资者对变现的渴望,这些都成为了在公司层面之外,更大基础层面也在促进变革产生的原因。
当能量积聚、势能不断增大,这样的球局之下,阿里巴巴猛然挥杆,几个球打出,自然会导致势能转化为动能,产生连锁效应。
不管目前有没有最终确定,阿里投资新浪微博,抢占社交媒体与移动互联网流量入口,无形之间增值搜狗,促进360、百度和腾讯思考流量和用户并提高报价;阿里投资91的传闻,在移动渠道上又增强了后三者的紧迫感;阿里投资高德,高德的直接竞争对手是百度地图,这将百度必须进行收购的压力进一步推高,对百度收购PPS必有促进;当PPS和爱奇艺合并,视频行业中又连带给予搜狐视频压力;搜狐的压力使得它开始考虑,是否端出搜狗,给到对搜狗的觊觎者……
阿里巴巴的挥杆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其实不管是UC、高德还是PPS这样的公司,在去年已经启动了投资谈判,可是百度、腾讯等大公司对其价值的认同,与它们对自身的价值认同有着不小偏差。这就好像是不同大公司对适合收购或合并的二三线公司打分,最终阿里巴巴站出来,给了一个最高分。
所以,最终它产生的作用,是让各个公司对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进行重新思考。在实际的关联作用之外,大公司可能更多时候想的是:我是否应该真的开出更高价格,促进这件事快速发生?
有趣的是,如果UC和百度那件谈了却没谈成的事,放在2013年当下的场景下,未必是和去年相同的结果。这就是时机。
寡头与破局
如果说20世纪末,互联网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一片新的大陆被发现,则到现在,这片大陆已经在相对自由的市场竞争下,决出了很多胜负,几家大公司一路成长,占据了最广袤的平原。
视频是个最明显的例子,从2005年数百家蜂拥而起争夺用户,到资本促进不断向前,倒掉了一批,转型了一批,当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成为视频用户之后,只剩下不到10个玩家的市场。蛋糕变小、门槛变高、盈利能力变强,优酷土豆、爱奇艺PPS,留下的玩家又开始了强强并购,直至寡头的出现。
历史不会选择一个公司,但历史会选择一个行业。只要有前景,在自由竞争之下,快速成长后一阶段的必然结果便是寡头。
从行业角度,互联网最有含金量的业务无非4种:以百度、360、搜狗等为代表的搜索(流量);以阿里巴巴、京东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以新浪、搜狐等为代表的媒体(内容);以腾讯等为代表的社交(用户关系)。当每项互联网基础业务的玩家已经屈指可数,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寡头化将更早到来。
移动互联网是第二片新大陆,它让新玩家再次找到了机会,让大公司的影响力被削弱,不管是腾讯、阿里巴巴还是百度。
可是,这样的新机会真的存在吗?
由阿里巴巴挥杆引发的中国互联网撞球效应,让这句话从疑问句,变成了反问句。
移动互联网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搜索、电商、媒体和社交这样清晰的分类。与之相反,它反而可能对传统的互联网基础业务,产生颠覆作用。
具体而言,搜索引擎正在丧失最强流量入口的优势,新的入口无处不在,可能是语音、浏览器,也可能是像微信这样带媒体属性的社交工具;电商也进一步分层,因为随身性,用户接触商品的方式不只是寻找,还有逛和推荐,而最终东西在哪个平台上购买,或许不再重要;媒体本就处于激烈变化中,经历了传统媒体、门户网站、UGC之后,它可能会在移动社交行为的同时满足,也有可能会被新的多终端服务方式所取代;最后,社交,当通讯录带来更强烈的从虚拟弱关系到现实强关系的替代,当未来的可穿戴设备也能变成每个人的真实ID和社交场景,它也将面临更彻底的颠覆。
所以,未来人们如何搜索、如何电商、如何消费信息、如何社交,其实到今天都未确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对昔日的寡头们不仅意味着危险,还有机会——从自己地盘一跃跨入他人地盘的机会。
连续并购的产生,是对过去3年以移动互联网大发展为背景的中国互联网的一次小结,大公司正在对这3年成长起来的公司进行鲸吞,实则是在为已经日渐清晰的、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可能性提前埋单。
它将使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寡头割据格局,比传统互联网时代来得更快更猛烈。
寡头的世界看着似乎没什么意思。他们提供各种服务,他们满足各种用户需求,他们运行越来越成熟的商业模式,并且在惯性的推动下,越来越巨大。
2013年5月7日下午7点,爱奇艺与PPS的合并交流会即将结束,龚宇将没喝几口的矿泉水放回地面,默默做着离开的准备。
“如果视频网站到最后只有两三个玩家,大家稳稳吃定市场,成熟地赚着钱,所有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样的世界不会很无趣吗?”《商业价值》记者问。
“有可能会这样,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龚宇想了想,用右手揉揉眉毛,说,“但这只是暂时的。我们处于一个变化非常快速的世界,就像5年前没有人能看到今天大家会这么频繁使用手机、Pad看视频一样,未来几年,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终端来消费视频内容,没人知道。任何新的方式和新的终端,其实都意味着用户习惯的改变与迁移,意味着新机会与新玩家的进入;也许在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颠覆了一切,重新定义规则。”
龚宇的话,事实上隐藏了寡头时代的破局关键。当下所看到的BAT“大锅盖”,实际上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由选择和淘汰的结果,但它也只是一个阶段。移动互联网真正的爆发才是个开头,互联网借由更移动的硬件和更与传统商业社会链接的服务模式,对整个世界的深刻改造刚刚启幕。
5月的中国互联网撞球效应,在各个公司自我认知的改变下,来得格外猛烈,影响也将格外深远,可它所形成的未来格局,仍然只是互联网大变局之下的一小块领域。对未来而言,这只能让大公司“有可能”拿到通往更长生命之路的门票,而或许真正的颠覆者,还隐藏在今日互联网喧嚣之外的黑幕中。
FROM 《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