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化运营精髓之:主动被动,失之毫厘..

0 评论 13089 浏览 58 收藏 8 分钟

我电脑上有个文档(脑图格式)专用于记录灵感的,另有个文档(txt格式)是记录杂事的草稿本。

用了一两年之后诸位猜下怎么着?

后者记录的灵感量是前者的百倍之多!

草稿本所记录的内容异常杂乱:快餐电话、临时待办事项、欠谁几块钱或谁欠几块钱之类鸡毛蒜皮的事儿都有……但这并不妨碍我总是优先把一些灵感或者知识沉淀记录在上面。

我甚至连给这个记事本起个正经的文件名都没有,它的文件名是“草稿本2”……

为啥如此?细细研究下,我觉得结论挺有意思的。

脑图在我电脑里的存放路径是(操作系统是Mac OS):Finder->文稿->想法->脑图文件

而草稿本2的存放路径是:桌面->草稿本

对。就额外3个步骤的差距导致我放弃了功能强大的脑图。

找到脑图的位置,对我而言是一个主动且略微消耗时间的行为,而电脑桌面是我每天本身就需要打开的,草稿本放在桌面,故此找到草稿本是不用我去主动施行的行为(被动)

主动被动间看似微妙的差距,但在互联网产品设计或运营时,若未深刻理解,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道理看似简单,但能悟透此道并以此为内核运营的公司,却在少数。

下面谈两个我身边的成功案例:他们都在用户的“被动路径”上布局运营,毫无违和感。

案例一、招聘大师的社群运营

去年招聘大师(当初叫跳槽大师)的社群运营非常出彩。

当时我以招聘方的角色被拉到跳槽大师微信群里,微信群里每天都会推送互联网企业岗位的候选人简介,例如:研发、产品运营、设计、人资行政等。

推送的候选人简介大都一百字左右,全是招聘方关注的核心信息,某领域工作经验、背景、是否有管理经验、薪酬要求等。

这极大的方便了招聘方,成交效率极高。

我们对比下它相比传统招聘渠道的优势:

  • 人工过滤并提炼候选人简历精要
  • 候选人信息流主动推送给用户(即用户被动即可接收
  • 微信群内各家公司的HR或者业务部门管理层都在,无形中附送人脉资源,强化了微信群的粘性

反观传统形式的招聘,要HR 主动在各大招聘网站中鼓噪乏味的翻阅无尽的简历,成效低、体验差。

而跳槽大师的微信群却将一份枯燥的工作变成了有意思的交流,候选人简历信息流像水果糖一样哗啦啦的往下掉。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创新却让招聘大师在产品最艰难的冷启动阶段打赢了第一仗。

PS:请招聘大师的工作人员看到本文务必转告老板至此打赏88块,不谢。

案例二、许多人看不起的微商

有个朋友做微商,卖高端名表,每天在朋友圈发各种名表细节图,或者晒晒客户戴着名表的买家秀……生意异常兴旺。

有些朋友问,为何不做个微商城、APP,将生意做大啊。

有必要么?

我们从用户(微信好友)的体验角度观察下,这位朋友的“微信朋友圈卖表”其实是个多么成熟的产品。

首先,潜在客户都是对名表有兴趣的人,朋友圈的美表图片并不会对他造成干扰。

其次,最重要的一点,刷朋友圈已经是人们生活中的习惯了,就跟我们每天工作都会打开电脑一样,用户不需要主动做出任何行为就能被动接受到商品名表的“广告”。

再次,基于朋友关系以及长时间的被动买家秀灌输,潜在客户与我这卖表的朋友已经无形中建立了高度的信任

最后,售前、售中支付、售后咨询,全部直接通过微信对话,一步到位。

瞧这整个购物体验,极度简洁顺畅,堪称完美!

 

可惜现实中真正透彻理解用户场景化细腻需求的人依然很少,反面案例多得数不清:

海量失败案例的重灾区:不理需求强度,硬推APP(或其他独立平台)

独立APP或平台的优势很明显,对自身流量有完全的控制权,能自由定制较为复杂的业务功能、商业实现方式,具有品牌感。

但很多企业老板却只看好的而忽视硬伤有木有:

巨额研发成本你们财大气粗可以忽略,但下载APP是个用户主动行为,打开APP也是用户主动行为,同行业APP产品同质化高度严重,竞争激励,若无特殊优势,红海厮杀胜算几何?

写到此处,可以亮出本文的核心总结了:

我们常常谈场景化,我们也经常谈顺势而为,在时下商业形态的微观层面,如果我们能将自身的产品/服务柔和地渗透进用户的生活场景中,这才是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否则,除非你的产品(生意)同时满足两大条件:满足用户强需求,市面上暂无方便的替代产品,或者你的产品远胜用户生活场景中的替代方案

不然,再雄厚的资本也有烧完的时候。

一切不考虑用户生活场景的商业设计都是耍流氓

就好比,一家普遍的牛腩店如果开在我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我会经常光顾。

但如果你的店面离我的路线较大偏离(需要我主动过去)。那除非你能请上某苍老师陪吃饭,不然想让人主动过去吃饭……哼哼:不顺路,没空。

成熟的商业模式与商业形态的新旧无关,不要看低许多“土老粗”的经营模式,只要模式本身能高效满足用户体验的外部延伸——毫无违和感的融入用户的生活场景中,它就是成功的

 

作者:李少加(公众号:少加点班),资深互联网运营,常年关注新兴商业模式、UGC类产品运营。

本人所有文章已经第三方律师事务所进行版权保护,转载请联系作者

本文由 @李少加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