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微信的进化方向——信息匹配
本文作者从微信的内容机制出发,对微信的进行方向、信息匹配、以及未来组织变化展开了讨论。
今天看到虎嗅发表的一篇文章:《对微信的“短内容”做个预测》。
我十分不认同作者的观点,核心的理由是因为作者只是在围绕短内容做曝光做展示,在产品特性上做加法,而这严重背离了我们用户的需求和微信的反思,因为我们不是需要更多的内容或者更多的形式,需要的是更适合我们的内容。
因此我对微信的进行方向判断是:信息匹配。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更高效地匹配适合我的信息(对于用户),二是更高效地匹配喜欢我的用户(对于内容创作者,即是每一个长尾个体)。这是符合张小龙在早期微信的设想的。
最早公众平台的设计,表面上是为了解决垃圾短信的问题,通过读者主动订阅内容,而非强制推送被动接收。但这其实是为了解决信息匹配的问题,通过读者的主动订阅,给予创作者反馈,比如阅读量与转发数,让创作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内容创作,进而吸引更多喜欢的用户订阅,形成正反馈循环。
这确实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产生了大批优质的内容创作者哪怕不赚钱也拼了命地掏家底、送干货,于是才形成了今天公众号的强大流量。即便在订阅号被折叠的今日,也仍旧是所有内容产生者(包括商家)的最核心流量枢纽。
但同时这也为创作者造成了不小的竞争压力,特别是新晋创作者。他们很难获取关注和传播,原因有二:
一是可传播的信息太多了。
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ABCDEF……无数创作者的文章,每一篇都觉得很有道理,都想转发到朋友圈和看一看,但其实大部分的用户是没有分辨优劣内容的能力的。
你觉得很有价值的内容分享给我,我就可能觉得是一堆垃圾。而这并不能因为你我是好友关系就减弱这个想法。
二是如今传播的信息太多了。
我们每天都在群、朋友圈、看一看、搜一搜、头条、抖音、微博、新闻客户端、朋友的口中看到听到太多的信息。但是我们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看,想想看你订阅的公众号,你打开看过几条,就算新出现了一个非常适合你的内容创作者,内容要想传递到你手里,也需要历经非常多的磨难。
现在的问题看起来是流量因为马太效应,被头部大号劫持,话语权被他们垄断,长尾不起来,但更根本的原因是信息匹配效率太低:质量太低,成本太高。
所以短内容看起来是在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方式——激发长尾,但其实这只是解决信息匹配问题的第0.1步。
信息匹配问题的解决思路可以分成三个步骤:
- 信息的高质量生成
- 信息的有效组织
- 信息接收者的需求识别
文章的长度显然不能等同于信息的高质量,质量是对接收者而言的。接收者需要的是短内容,那么长内容就不是高质量的,是一种负担。接收者需要的是视频,那么文字就不是高质量的,是一种苍白。
所以信息的形式与信息的内容构成了信息质量评判的两个维度,质量的高低又是相对于当时的主流内容质量的。
而微信单一形态的文字+图片的长文章,微博140的文字都是一种适合当时的简单内容提供的形态,对那个时候来说就是高质量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落后。
所以,多样化短内容(音视文图)在形式上确实更加符合当下用户的需求,是目前用户的主流信息接收形式,特别短视频是现在最受欢迎的形式。而短视频受欢迎又是因为多维信息集中在一个短暂时间传递,信息量大,观点极为突出,效率很高。
其次,因为内容大幅缩短,使得生产成本降低,更多长尾者参与,这也是在提升质量。因为我们只能说能写长文的创作者“专业”,但是并不一定是我所需,所以并不等于“高质量”。
也许我就是只喜欢看段子,但是在哪里看呢?我曾经试着在微信里搜索有关笑话的公众号,那质量之低,令我意外。
从这一点看,微信要大力发展短内容是对的,也是晚了的,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优秀的产品一定不是不断地加加加,这一点也是微信这两年做得很差的地方,比如说朋友圈视频动图提醒,在我的介绍里创建视频动态。
单纯靠加法解决不了信息匹配的问题,加只会让信息更不匹配。所以需要更加有效的信息组织方式。以公众号为载体组织信息是一种方式,以用户为在载体组织信息是一种方式(朋友圈),以信息本身来组织信息也是一种方式(看一看)。
至于哪一种更好,这取决于信息与人。朋友圈的信息流是很好的短文字与少图片的信息组织方式,抖音的视频流是很好的短视频的信息组织方式,现在订阅号的瀑布流也是比之前的公众号更好的信息组织方式。
而在微信这个极端复杂的生态里,如何以最佳的方式组织各种类型的短内容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就像我前几天在朋友圈里发的日课所写,“你最擅长的可能是你最大的局限“,微信现在的优势也是它现在最大的劣势。
最后,还需要准确的将信息给到需要的人,这需要对接收者进行准确的识别。过去这一点是非人工干预,微信依靠的是人和人的自然推荐,但是这是在小龙自己所说的“邓巴数”:(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为150人)的前提下的。
你天天和几个哥们一起玩,你们有说不完的话。重回学生时代,老板们也能勾肩搭背讲不完说不尽。说不完就说明我所讲的是你想听的。所以自然推荐是有效的,甚至是最高效的,因为信息高度符合我的需要。
但是,现实是,我们的微信好友里有几千个,还要放开上限!这里什么人都有,删都没法删。一直被我诟病的好友分组“标签”,反人性的难用。工作与家庭早已无法分割,熟人和新人早已无法分清,我们可能根本不是一类人!甚至只是“伪好友”,那么我们彼此自然推荐的信息怎么可能都是你我所有喜欢的呢?
虽然抖音通过机器对你的洞察让你觉得可怕,它只给你喜欢的,让你上瘾、让你中毒、让你狭隘,但是不可否认,它给你的确实大部分是你喜欢的。
所以,我常说微信公众号就像我的大学老师,每一个都扮演了某一方面的老师,让我不再无知。抖音就像我的狐朋狗友,天天跟我开玩笑,让我开开心心。
虽然产品不能中庸,但是过度向哪一方面都不好。所以我们看到抖音里也越来越多知识内容出现,微信也正在做着改变。
我认为最强大的是用户,他们逼迫即便是再成功的人和产品仍然要不断进化,而每次的改变也都是一小步,也都会在未来被视为落后,但是一直都有在进化,这就够了。
让大家关注的更多的是后面的思考和未来的变化,但是他开篇就说了两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微信已经从早期的“怎么做”,到现在的“做什么”。早期是考验产品能力,现在更考验的是组织能力。
这也是在过去两年,我们看到的微信:变化很少,变化很乱。就像我们人一样,在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总会彷徨。微信这样的组织也一样,但是一旦度过就会迎来一个全新的人生,我希望微信也能度过,变的更好。
作者:艾老思:艾永亮产品创新理论提出人;发掘一个真正的需求;研发一个牛逼的产品;增长一个变态的营收
本文由 @艾老思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由正版图库 图虫创意 授权
今年的微信公开课上,那个人讲了 ,微信短内容是微信要解决的问题
老师你好,我觉得,企业微信的作用是不是将“伪好友”从我们的私人微信里剥离出去呢? 我觉得应该不会开放好友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