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分享:2020年,运营人如何成为超级个体?

木公子
3 评论 5664 浏览 35 收藏 30 分钟
🔗 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是能够准确发现和满足用户需求,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功能,并协调资源推动落地,创造商业价值

本文作者从自己工作实践出发,结合相关案例,从运营人能力、成长型思维、副业赚钱和人生规划四个方面对运营人如何获得快速成长进行了解答,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注:本文选自作者1月24日B站直播分享。

在准备今天内容时,特意考虑过会有什么人来听,我看了我的公众号后台画像,26~35岁占54%,18~25占32%,放到职场来看,就是工作3年以上和初入职场这部分人最多,但是呢,时间有限,我今天讲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锚定了两类人群:

  1. 在职场混迹3~5年,甚至5年以上的老运营人,这类人经常面对的问题,大概率是面对职场和人生的停滞怎么解决;
  2. 初入职场3年以内,这类人经常面对的问题,如何找到自己职场生态位,获得快速成长;

今天的内容会是这样一个安排:

  1. 2020年新运营人的能力模型,能力层面
  2. 如何建立成长型思维,心态和情绪管理层面
  3. 聊一聊副业刚需,赚钱层面
  4. 不成熟的职场和人生建议,人生规划层面

我给今天分享的内容,提炼了一个主题,也是我今天全程想强调的核心:2020年,运营人如何成为超级个体。

一、2020年新运营人能力模型,能力层面

上周听 storm V直播,讲的真的是非常好,而且有句话说到心坎里去了,如果你希望得到比较公平的待遇,那么就去互联网行业,相比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是充分竞争的,有能力的人会被看见,不行的人被淘汰,大家全凭结果说话。

所以可以看到,借助互联网崛起的年轻人很多,他们或许不是名校毕业,或许没有显赫的家世,或许没有人脉网络,但他们就是成了,背后的逻辑很简单,YOU CAN YOU UP。

我特意去查了去年刚毕业大学生的行业选择,25%的人首选互联网行业,选择互联网,除了相对公平和大趋势,可选择余地多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互联网有太多细分工种了,就拿运营来说吧,就分为产品运营、用户运营、社群运营、内容运营,最近还出现了短视频运营和直播运营,每个岗位都有很大的机会,你只要做到前10%就有机会。

我做运营时间比较长了,在大厂、私人公司和创业公司都工作过,对互联网整体环境,还有工作流程都很了解,经常有同学,比较聚焦在刚毕业或者是工作3年以内的同学来问我:

  • 我要去面试哪家公司的哪家岗位了,我应该做什么准备?
  • 我收到哪家公司的哪个岗位的offer了,下个月去工作,但现在比较方啊,还有一段时间,我需要补哪方面的课呢?
  • ……

今天很细节的不会聊到,时间有限,这些问题其实上很大部分是自己的能力模型没有找到,这两天我总结了几种新运营人才的能力模型吧,希望你能找到属于你的:

1. 全栈型能力模型运营人

还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从零开始做运营》,张亮老师曾经就说过一段话“运营就是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面装”,这就给运营人提出了要求,就是什么都得会点,特别是在创业公司,可能这就是个机会点,但这也是有前提的,你的各项基本能力,比如文案能力,用户运营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产品能力,甚至是商务拓展能力都在及格线以上,然后有一个特别显著的长板,并发展成整个公司没有人可以替代你的能力。

这样如此,机会一来,因为你早已准备好了,伸出手接住它就可以了。

拿我自己举例吧,刚大学毕业那会,我去了家电商公司,我是以文案身份进入公司的,中间过程活动策划离职了,公司也一直没有招到合适的人,然后我就顶上了,和天猫和京东部门一起做了很多以销售为导向的活动,那时候对我整个全栈能力模型的打造非常有帮助,在实战中了解了互联网活动策划的基本流程,同时也为我后来转运营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当时我在兼做活动运营的过程中,有意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技能,着重培养自己内容方面,单点打击创意这方面,有很多小伙伴知道,我过去有大概3年的时间是做H5创意和策划的,2016年曾做过一个爆款案例“2016年你靠什么”,当年上线3天PV1个亿,搞垮了10几台服务器,也是靠这个作品当年得了个移动营销最佳案例奖。

所以,内容运营就是我的长板,而且我要做到公司里没有人可以替代我,这样我就成了,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并且在刚毕业的前3年快速找到了自己的职场生态位。

2. 业务型能力模型运营人

以前业务型能力模型运营人,虽然也很吃香,但还没有上升到100%安身立命的重要程度,更多还是前端销售背指标,也导致很多公司的产品经理其实绩效很难衡量,比如我做了一个什么按钮,到底对拉新、促活、留存和转化有多大影响,能不能拿出数据指标来……

其实这很难的,不直接和业务结果挂钩,导致很多产品人在公司慢慢变成一个写PRD的机器,没有什么话语权,而且因为接触的面窄,也导致能力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显著的提升。

为什么说现在业务型能力模型的运营越来越吃香了呢?和整个经济大环境有关:寒冬之下,不仅工作难找,而且经常能听到大公司裁人的新闻,公司和个人能活下来是最重要的事。活下来靠什么,靠现金流,现金流对于运营和产品来说意味着什么,就是在于你有没有拿结果的能力。

前段时间看了唐韧老师的文章,有更深一层的感受,建议大家都去找原文看一下,这篇文章的名字叫《2019年,不好过的产品人》,里面很多话对于运营也是受用的,其中有一段我觉得特别扎心,同时也特别有道理,我念给大家听一下,我也把这句话写进了自己的日记里:

很多产品经理都是每天打着鸡血上班,晚上身负重伤回家,第二天重复第一天的过程,在身心备受折磨下匍匐前进。

能扛下来的,进步神速,扛不下来的,要么选择了离职,要么转移了阵地,都在一念之间。

有句话说,“那些杀不死你的,必使你强大”。

如果你有意把自己培养成业务型运营的话,除了刚才我们第1part所说的能力模型外,思维的高度也很重要,不要仅仅站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比如关注这个文案要怎么写,这张海报要怎么做,需要有一种抬升的感觉,想象自己是一架直升机,慢慢爬升到8848米,去俯瞰公司和整个业务,你会更能理解上级的决策,甚至于整个公司的决策。

3. 风口型能力模型的运营人

最后讲到风口能力模型的运营人,如果你运营能力还没有达到全栈水平,而且也没有完全拿结果的能力,但如果你嗅觉敏锐,学习能力特别强,风口型能力模型运营也是一种尝试的方向,特别建议职场新人可以快速靠这种能力模型,去占领职场生态位。

这类人很像组织里的趋势探测器,对商业和环境有极强的判断力,鬼点子很多,而且学习新事物能力特别强,今天出来个视频号就可以同部门人说清楚这件事是什么,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要不要跟进,怎么跟进,很像是组织里的外脑,当遇到看不清看不懂的时候,第一反应可能就会找他。

但不是说出出主意就可以了,需要有把想法落地的能力,比如现在的直播运营、短视频运营都是对应的风口型能力模型运营,没有什么前人经验,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打江山的。

最近来咨询我的运营朋友比较多,集中在行业怎么选,我究竟适不适合这个岗位等等,主要集中在刚毕业大学生和刚入职场人群,这大概也跟春招准备到了有关,之前我在知识星球上也有聊到:

判断一家公司值不值得去,关键你想通过职场,成为什么样的人?来这家公司对你成为这样的人,在专业能力、思维能力、人脉资源上是否有帮助。

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特别是3年以内的,虽然钱很重要,但肯定不是第一位的。

就拿我举例子吧,我对教育行业是极其有热情,那我找工作,优先会在教育和知识付费领域挑;其次,我喜欢可以拿到结果的工作,那到具体层面,就是产品和运营相结合,在面试的时候就会有意试探公司的架构体系,公司文化和上级领导风格,能不能给与我这些东西;最后我现在也是在积累阶段,未来是要自己做点事情的,现在的公司是否能给我提供充足的人脉和资源,通过在工作中合作关系,变成自己的人脉和资源,这也非常重要。

二、如何建立成长型思维,心态和情绪管理层面

讲完了能力,再讲讲如何建立成长型思维,这主要涉及到的是心态和情绪管理层面。

我自己的体验和我的观察,包括我和身边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都有一些共性特质,最显而易见点就是好奇心和排难心。

一个个讲吧,首先是好奇心这种东西。我看过很多人,做事情都是冲着PK去的,比如我这件事一定要比谁谁谁做的牛逼,完全没必要,做任何事情其实都是为了自己。

你的出发点往往决定你能走多远。如果你的目标是要做一件对标别人的事,那你的天花板就是「别人」,在整件事里,你可能永远做不了自己,永远跟着别人走。

而且做事情我建议大家别功利性质别太重,不是非得说成功,不能失败,这样压力就太大了。我还是拿自己举例子吧,我做很多事情多源自于“哎,这个想法感觉很不错耶,这样做然后再那样接着这样,如果我是一个用户感觉挺爽的,别人会不会也有同样的感觉,不知道哎,试试看咯”在工作中我经常是这样一种状态,所以我在工作中热情很高,同时也因为好奇心重,热情高,做事情也没有奔着非得成功的心态去,所以就算后面失败了,内心也不没有太大负担,大不了再复盘咯。

有人会说,我天生没有好奇心怎么办,是不是拥有成长型思维就很难了。我想说的是,无论你多大,好奇心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看到朋友圈有案例刷屏了,看到某个大学同学突然成了上市公司的CEO、甚至是公司楼下早餐店突然卖起了月卡,你都可以停下来想想,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这也是我连续搞了那么3次教育圈增长案例拆解活动的原因,想窥探爆款背后的秘密,没想到这件事情本身已经成了爆款,包括群响CEO刘思毅老师,零一裂变鉴锋老师都来问我这件事……这也是我在最初没有想到的,然后一步步做了PDF合集,纸质版,居然这件事还构建了一个小小的商业小闭环。

我还想举个例子:我去年这时候自己不是在做社群嘛,很多优质内容无法沉淀下来,我就去看别人家做社群是怎么做的,然后就发现知识星球这个工具,然后自己摸索着运营慢慢运营,现在运营的也还不错,最好的时候冲到了付费榜17名,我觉得这对于业余来做这件事情还算不错啦。

到了双十一的时候,我们公司要搞直播卖货,当时我就想,从公司层面跑MVP涉及到的人员和环节太多,那先自己跑一次吧,当时就好奇直播卖货到底要怎么玩,怎么构建一个正循环,而且还让用户不反感。

当时有在群里的小伙伴应该知道我在双十一的运营动作,11.10~11.12,连续3天,请来了来浪的CEO达尔文、独孤菌和我连续3天群里直播,目标就是奔着星球销售去的,最终实现了30.3%的转化率,好奇这中间的运营细节怎么做的,我之前有完整复盘文章,大家可以去搜索看看,这次运营实验也证明在知识付费领域直播卖货是具有可能性的,但需要提前建立信任感。

好奇心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对新事物感兴趣程度和学习能力上,最近短视频和直播很火,我这次上来直播也是想摸摸新趋势,看看能怎么玩,有什么机会点,之后可以做什么样的迭代,连我的偶像stormzhang今年都立了个FALG说是要占短视频的坑,如此好学,我等凡人更是不能落下,努力学习新事物,并找到和自己现有的业务的结合点。

之前我在知乎上看过一个热帖:如何短时间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其实是有方法可依的,用我自己的话翻译成更容易的版本,这里跟大家分享下:

  1. 看这个行业的经典书和畅销书,5本够了,然后做好笔记,整理思维脑图;
  2. 关注5个左右相关行业公众号,每天浏览行业内容;
  3. 和这个行业的高手建立链接,多交流;
  4. 学到的东西,要能持续输出,也就是费曼学习法,说,写都可以;
  5. 去实践,在做的时候增加自己的体感,之后复盘;
  6. 用你擅长领域的眼光去看这个行业,有什么共同的底层逻辑,怎么才能更好的融会贯通,跨界越多,你越能成为专家。

另外再讲讲排难这个特质,也是可以通过后台培养的,其实我自己没有发现自己这个特质,还是朋友告诉我的,从小到大,我都是个运气不太好的人:考800米必来大姨妈、买几箱统一绿茶连个再来一瓶都没有、人生目前中过最大的彩票是8块……

注定和好运气无缘的我,从小就靠自我洗脑:松月啊,想要什么东西,就凭自己能力去拿。久而久之,养成了看起来有点【奇怪】的思维方式,跟《逆商》那本书说的很像:

遇到困难的时候,脑子里会跳出个小人,特开心的说,“太好了又遇到难题了,我要想想办法,把它搞定”!

我这种思考方式和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为什么大家遇到事情都会先想到消极面,因为每个人都有损失厌恶心理,会优先计算自己会损失多少,大家也可以尝试着每次遇到问题,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凡事都有两面性,有风险必然有机遇,面对困难的时候,可以先看看机会点。

光有好奇心和排难心不够,这解决的是热情和意愿度的问题,要真正获得肉眼可见的成长,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我常常挂在嘴上的思维模型。去年我对一句话特别认可,成年人的学习不应该是更多知识,而应该是更好的思维模型,这才是应对这个变化的社会的思维利器。

关于思维模型的学习,除了报课程外,看书是系统的学习方法,看谁的书呢,必须是思维模型鼻祖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在中国在大力推广这套体系的成甲老师的书,比如《好好学习》和《好好思考》也值得学。

另外还有个人与公司的关系,我也想分享下我的看法,我经常听朋友说每天不想上班啊,给的钱那么少,活儿还那么多,领导都是笨蛋诸如此类的。

大家待的都是职场,所遇到的情况都差不多,跟你分享下我怎么看待这件事的,不管你的上级领导有多少傻*,不管你公司看上去有多烂,大部分活着的公司都是赚钱的,那它就是离你最近的商业案例,试着去研究它,琢磨透它,是怎么开展业务的,是怎么盈利的,搞清楚这些你离创业需要拥有的能力也不远了。

另外除了工资外,公司还能提供给你什么,尽量去用,比如试错的空间,人脉资源,工具资源等,帮助自己在平台上做成事的都尽力争取,我每天去上班其实都是反向压榨公司的心态去的,这个心态真的挺管用,也挺鸡血的,你不妨试一试。

03 聊聊副业,赚钱层面

去年副业这个话题很火,也有不少小伙伴咨询我这个问题,这次也想跟大家聊一聊。

首先要明确做副业的目的,我相信99%的人都是为了赚钱。

但很多人把副业做成了兼职,我看过好多人,下了班去开滴滴、写几块钱一条的微博、甚至还有送外卖送快递的,这真的不是副业啊,这就是兼职,出售自己【工作之外】的剩余时间。

副业是什么呢,整合自己【能力相关】的剩余价值,比如用自媒体放大自己的才华,比如利用自己的人脉做一个可变现的圈子等等。

而且副业一定是有复利性的,有杠杆的,有成长性的,放到整个时间来看,对你的能力是有提升的,而兼职投入的是单次单次的时间和精力,边际效益很低,而且大概率都是低水平重复的工作,听我的,别做。

但做副业就是另外一套逻辑,它可以是伴随你一生的创业经历,而且最好和你主业形成一个打配合的关系。

最近在看一本台版书,关于副业的,叫《不离职创业》,这个跟现在聊的副业很像。

大家一提起创业,就觉得风险超级巨大,好像创业只能二选一,要不就all in(全部投入),要不就完全不做。

作者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名词叫“不离职创业”,先用思考零成本的方法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就是先发散再收敛的思路,.一旦选定了方向,确定好了想去的地方,就要把计划与自己的生活完美结合起来,不然目标实现的难度会非常大。

除了找方向外,在平时的时候要有意培养自己的商业嗅觉,也就是做刻意练习,任何一个灵感随手记录下来,你觉得大概率是靠谱的,然后去实践。

我举一个我自己的小例子,去年4,5月的时候毕业前夕,有很多在线教育机构来我这里询问人才,最后直接B端提供人才服务商都找到我了,当时我就发现这是个机会,通过我的社群发现找工作的人,然后把合适的人推到合适的岗位上,因为都是社群里的小伙伴,比较了解,质量也比较高,而且前后打点的也比较好,企业主就按员工内推给我结算,当时一周最多有3个入职,还是满可观的,如果成功度过试用期,还会有一笔奖金。

刚才这只是个例子,大家不要抄来就用,当时是赶上了毕业前夕,我就顺便搭了这个台子做了这件事,来联系下自己的商业嗅觉,这事儿得靠天时地利人和。稳定的副业还得靠做有长期价值的事。

赚钱其实就是两头,入口和出口,刚才讲了入口,现在讲一下出口。

最好刚毕业就能建立自己的理财意识,做好每个月的记账,这样你才能知道你的钱都花在哪里,哪些是可以避免的。

比如有些不必要的生活开支,比如下馆子吃饭,动不动就买新的iPhone,明明旧的还可以用,类似这种,就是没必要的开支,可以缩减甚至砍掉。

还有些必需的开支,其实上是投资,比如一台高配的笔记本电脑,一张健身卡,他是给你赋能的,在综合各家性价比后,该出手时就出手,这钱不能省。

另外也有人好奇我平时做什么投资,这里跟大家说一个最简单的,听完就能操作的——买指数基金,这也是我去年一直在研究的,只要国运上升,这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如果你想学系统化的知识,可以看下《指数基金定投指南》,还给大家推荐这个作者的公众号“定投10年赚10倍”,每天都有文章推送,看多了就自然而然懂一些,还有更懒的想马上进场怎么办,可以复制大神投资,大家可以下载蛋卷基金,然后关注下螺丝钉,每周二都会有复制定投策略,大家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做定投。

另外保险的钱也不能省,30岁以下的年轻人,意外险和重疾险这两个险种要给自己买一份,每年没多少钱,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出了事就是救命钱,甚至能减少你90%经济负担,家人也会得到赔偿。

04 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议,人生规划层

今天讲的很多了,其实都是根据我的往常人生经验,也没什么参考的价值,就当跟大家聊天呗。

最后想从我的维度和思考给大家一些职场和人生的不成熟的小建议,也欢迎后面继续探讨。

首先一定要管理好精力和时间,身体健康真的很重要,你生病了,公司连看都不会看你一眼,去年网易的事情大家也看到了,努力工作没错,但别玩命,真的,公司不差你一个,但如果你嗝屁了,你父母还有你朋友,是真的真的很难过。

我一周会跑步5次,每次大概是40分钟,所以一年到头生病算很少,长期锻炼真的有提升免疫力的功效。当时坚持跑步只是为了减肥,因为我是易胖体质嘛,喝点凉水都会肥,但现在每天跑步已经形成身体习惯了,哪天不跑还不习惯,现在我的 KEEP 已经得到了103枚勋章 欢迎小伙伴们来battle。

另外就是睡觉,这点我做的很不到位,但最近有在调整,我一个产品经理朋友分享给我他的作息方法我觉得蛮好的,最近也在实验,人体从晚11点开始排毒,无论如何11点都要睡觉,忙不过来?6个小时后,也就是5点爬起来再工作,大家也可以趁着春节期间试试这个办法,看看适不适合你。

另外我看过很多运营人,生活真的很无聊,每天除了上班,加班,周末就是在家躺尸。人生的意义应该是多元化的体验,一定要有自己的爱好,一定要留出玩的时间,不要除了工作,别的事情啥也不知道啥也不感兴趣,这样的人生说真的没啥意思。

另外给大家一个建议是,不要让自己的人生完全依附在平台上,也就是公司上,至少有Plan B、C甚至D,就是给自己建设一个反脆弱系统,我有工作可以,没有工作我可以做BCD,把自己变成一个乒乓球,遇到阻击可以弹起来,别做玻璃杯,看上去坚硬无比,一遇到阻击就碎了。

还有一个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我最近深有体会的,不要努力补短板,而要放大长板,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你要能力全面,但更要长板突出,做到身上带着标签优势行走的人。

最后还想跟大家说说情绪管理这件事,工作中很多时候我们产能低,其实是情绪管理没做好,绩效=潜能-干扰。自己会觉知情绪,接纳情绪,剖析内因,及时把负面情绪丢出去时,情绪便不再阻碍我。记住千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情绪里,有问题就去解决,与自我对话,断舍离,冥想休息等都可以,要把自己陷入事情里面,而不是情绪里面。

#专栏作家#

木公子,微信公众号:dugu9bubai,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某新媒体公司课程运营,5年运营经验,策划过多个PV千万级别H5,始终保持stay foolish,stay hungry。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对职场新人的我来说真的很多点有触动。

    来自江苏 回复
  2. 文章看了,老实说,很大概。没啥亮点

    来自广东 回复
  3. 年前入职,新运营人获益匪浅,感谢您的文章!

    来自内蒙古 回复
专题
12626人已学习12篇文章
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营销案例解析。
专题
17163人已学习15篇文章
游戏化指的是游戏的理念与设计方法运用在其他领域上,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游戏化技术的应用方向。
专题
133330人已学习23篇文章
产品经理,除了会写竞品分析,还要会写产品分析。
专题
15429人已学习13篇文章
用户画像是指根据用户的基本属性、用户偏好、生活习惯、用户行为等信息而抽象出来的标签化用户模型。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设计和应用用户画像。
专题
45079人已学习22篇文章
可用又易用,产品逻辑和情感化体验两手抓,用户才会爱上你的产品。
专题
13298人已学习12篇文章
随着“新基建”的号角,新技术不断涌现,数字化转型成了成了大多数企业的迫切需求。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做服务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