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观察之二:中小学体制迷思

0 评论 4924 浏览 6 收藏 11 分钟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三人行网络教育联席 CEO 邱伟(@邱无言),目前正在就在线教育推系列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发邮件至 qiuwei@srxing.com 跟邱伟互动。

我以一个教育局外人的心态,从外往里观察,看到的却是一幅应试教育体制下,各路人马为满足家长的提高孩子考试成绩的特定需求而存在的特定产业;而互联网切入基础教育的尝试早已有之,目前又层出不穷,但纷纷铩羽而归,并将失败归之于僵化的半行政化体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分数的暴政

基础教育的本原应是普惠教育和通识教育。但在中国,普惠教育变成了尖子生选拔教育,通识教育变成了学科教育。因为中国实行的是考分一刀切的高考和中考体制。

因为以考试分数进行一刀切,学生想要进入最知名高校、进而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就必须想办法取得考试的最高分,最终所有的形成了以考分为准备的应试教育。而对素质教育,国家虽不停提倡并下发各种文件,但却在具体行为方式缺乏系统构建,形成了“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能装”的结果;后来,在不改革高考、中考的单一评价方式下,教育主管机构全面要求各学校对学生“减负”,减少作业量、考试量和学习时间长度,突出表现在“早放学”,很多学校在下午 4 点基本就放学了。在家长对提分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减负”直接引发的就是家教市场爆发,这一市场最终形成学而思、学大教育、新东方三大上市公司,据粗略统计,已有巨额资本注入,等待上市的补习班公司还包括龙文学校、巨人学校、高思教育等公司。

应试教育的毒害在我当年上学时已有深刻体会,而近日,人大附中的一位学生的文章更让我心凉,文章描述的是在一所中国最知名中学所发生的一切,让我们认识到虽然我们的素质教育喊了这么长时间,教育主管机构下发了那么多文件和规定,但由于考试体制不废,应试教育及其毒害是那么地阴魂不散。

加之中小学普遍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倚仗政府的拨款来生存,因此在体制上中小学向政府靠拢地更近,在行为方式上,学校领导更像官员,教师更像公务员。这种体制缺乏改革的内在驱动力,再加上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更使得家长拼劲全力将学生往能取得更高分的“名校”送,最终,形成了“小升初”和“幼升小”这样的权利寻租,形成了学校老师尤其是名校老师的绝对威权地位和家长的弱势被动局面。

“应试教育 + 半行政化”色彩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使得教育界形成了近乎封闭的小圈子,在面对市场化的创新面前,这种体制对创新型的产品缺乏主动的接受力:如果该创新产品和应试的关系不大,学校和老师一般都不接受;如果该创新产品可以提高成绩,老师受制于学校规定也不敢一人造次主动接受,即使校长接受了并要求老师执行,但老师仍然会觉得利益被校长拿了而自己没有,从而执行不力;而家长一方地位弱势,同时缺乏对创新产品的足够判断力,更容易被夸奖的宣传而不是产品本身所诱导;学生则不是付款决策人,其意见往往不受重视。

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像四中网校、101 网校、学科网等等致力于基础教育、并成功活下来的互联网公司,还有包括中国移动的校讯通在内的大型国企,想要拿到用户,必须通过传统的代理商模式,将收入七成、八成甚至九成都交给代理商,由代理商统一去做学校和老师的沟通工作,确保产品可以推广下去。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收入分配结构下,到底有多少资金被真正用到了升级产品、改善需求上。

综上,“应试教育 + 半行政化”的体制是互联网进入基础教育领域的最大障碍。

拯救与逍遥

在我的身边,我看到有很多朋友相继投入面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在线教育,无不受上述障碍的制约,个个被伤得遍体鳞伤。“互联网人不懂教育,教育人不懂互联网”,这句话似乎到今天依旧适用。面对基础教育这个“刀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体制,面对用户以提分为主要需求的市场,面对线上线下林林总总的、学生似乎总有做不完的辅导题,还有线下辅导机构几乎占满学生时间的现状,我们似乎总有大声呼喊却没法发声的无力感。现状似乎是个泥潭,是个酱缸,要将一切淹没、染黑。

然而,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依然能够看到希望:1)应试提分的需求真实而强烈,家长对其有着强烈的付费意愿;2)线上线下的辅导资料过多,家长莫从分辨优劣好坏;3)各种补习班的效果存在重大疑问;4)在学生时间在被各种辅导浪费的同时,有调查显示,学生愿意在一切空余时间玩游戏和看动画片,显示出强大的娱乐需求。我罗列这些思考,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中小学里面存在着庞大的需求,互联网可以满足这些需求,但迄今还没有出现满足这些需求的学习产品,呈现出巨大的市场空白。


综合面对这样的市场需求和体制,我们需要分两层思索。

第一是做什么?无外乎两个选择:要么曲高和寡,从事素质教育,但很长时间可能都看不到做大做强的希望;要么同流合污,从事应试教育,为这个本已经“荒谬”市场再加上一把火。而互联网,这一改造传统行业的技术变革与创新,在其进入任何一个领域时,无不是要求“快、准、狠”,寻觅最刚性需求。应用到基层教育领域,这个刚需就是应试提分,即使我们知道这样做有点助纣为虐的味道。但也许我们换个角度思考,换种说法会好受些: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学生获得既有成绩效果甚至提高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学生在应试学习中被浪费掉的时间,减轻学生经受的痛苦。

第二是如何推广?我们已经知道传统的推广渠道将消耗去七成的收入,而渠道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且各种腐败让我们无力承受,传统的代理渠道不值得考虑。非代理而直销,要求开发出来的产品要么直接通达家长,为家长接受,要么通达老师,老师接受后再主动推荐给家长。前者要求该产品具有十足的直接穿透力,能够形成口碑营销;后者要求该产品真的能够满足教师需求,并且这种需求能够带动家长的进入。

假设我们能够开发出如下产品:一款产品能够分析出学生的学习缺陷,然后迅速补足这个缺陷,从而快速达到学习和提分效果;一款产品能够有效甄别出哪些教辅和辅导班是优质,哪些是劣质的,从而节省学生的时间和家长的花费;一款产品具有十足的娱乐性,将学习和知识点的巩固过程全部寓教于乐中……我想,这些产品的影响力都将是空前的,用户的现实需求就能将用户直接从目前僵化的教育体制中脱离出来,从而产生直接购买力。

面对体制的顽疾,也许我们无法根本无法疗治,但脱开体制之外,我们仍要看到灿烂的未来: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多元性赋予了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可能。只要我们能够有效防止学生浏览不健康页面,从而允许其通过网络更多地了解世界,学习更多知识,获得更多正能量引导,我们的教育必能完成中小学所需要的普惠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真义。这才是真正让互联网的创新改变教育产业。

FROM 36kr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