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找种子用户那么费劲?

15 评论 128906 浏览 211 收藏 16 分钟

产品上线以后,需要有人来用,于是大家就很自然地想到要找一批种子用户过来,但不少人对此完全是没有头绪。不知道去哪里找,找到了也不知道怎么拉来。也有另外一群人,拉种子用户做得有模有样,看起来很不错,效果却总是不太好,出了什么问题呢?

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常见的种子用户运营困局

很常见的一种拉种子用户的情景是这样的:

公司团队里的人,每个人分配了一定拉人指标,每个人负责必须拉够指标数量的人,拉进种子用户群。

身边朋友只要关系好一点的,可能都邀请了。想着不管怎么样,先拉进来让群看起来人气旺一点,以后不合适可以再换人。

于是,很快几百人就被拉进了群里,群主发了一个产品链接,丢了个红包,让大家下载体验、谈谈看法。大部分人领了红包,只有一小部分人下载了产品,这些人提了一些意见。

由于都是朋友,碍于面子被拉进来,大部分人并不是都有这方面需求亟待被解决的用户。所以,基本上没什么动力去下载,进群的第一个动作也都是马上就把群先屏蔽了,偶尔有时间再来看看。

群里的人看了一段时间,发现群里的内容, 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为了避免过多信息干扰,就选择退出了。

还留在群里没退的那群人,要么就是那种群消息非常多,多到完全不看群消息的人,要么就是留着群以后想等着用,等哪一天需要的时候,可以在群里发下自己的广告。

由于这个群里并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产出,运营者也很苦恼,每次让大家提意见,发现有反馈的人越来越少。反而是时不时会有人冒出来发广告,因为不少是熟人朋友,有些还补发了红包,把人请出群也抹不开面子。

「从众效应」和「破窗效应」在这时候开始发挥作用了,有人看到别人也可以发广告,于是自己也开始大胆地发广告。就这样,关于产品的讨论,就被彻底淹没在一群杂七杂八的消息中。

团队运营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群不仅不活跃,活跃的时候还基本都是广告或者八卦热点,用户能给产品提意见的并不多。

于是就很犯难:怎么种子用户的管理,咋就这么难呢?

于是他们觉得可能是「这届种子用户不行」,又找来一批新的种子用户,不过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悲剧又在重复上演,最后又变成一个发广告的死群。

看起来很正确的种子用户运营方法,为什么就运营不起来呢?到底在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种子用户的理解偏差

我认为出现上面困局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运营者,犯了2个重大的错误

  1. 理解错了什么是种子用户,错把第一批用户、初期用户当成了种子用户;
  2. 把种子期的运营放在的数量上,而不是种子用户的运营质量上。

那到底什么样的是种子用户呢?

我觉得种子用户需要满足3个条件

  1. 是这个产品的目标用户,痛点甚至比一般用户更强烈;
  2. 敢于尝鲜,知道产品不完善也愿意使用;
  3. 愿意为产品提供反馈和建议。

0.webp (1)

产品发展的种子期

为什么具备以上的3个条件,才能叫种子用户呢?这就和产品的第一阶段种子期息息相关了。

640.webp

有人会说,第一阶段的运营目标,难道不是拉来第一批用户,开始建立和竞争对手的壁垒吗?

错了!就是这种典型的理解错误,导致了文章开篇所提到出现的问题。

第一阶段的运营目标,不在于拉了多少用户数,最关键的目标在于:验证产品模式!

注意看,上面所说的目标中,没有提到数量,而要实现验证产品模式的目标,这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用户质量,而不是用户数量。

相反的,如果可以验证产品模式的情况下,越少用户其实越好。

是的,你没有看错,和产品初期很多老板就开始制定的用户数目标不同,这个阶段能够实现用户验证的话,用户数其实越少越好,为什么呢?

因为同样实现验证目的,用户数少意味着成本更低,要做重大修改调整也更容易,用户过多反而是有害的。

但为什么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这个阶段用户数越多越好呢?

因为他们认为在验证项目成功的过程中,多积累点用户更好啊,一旦验证成功,有更多的用户基础也更容易下一步发力。

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

0.webp (2)

99%的产品都会失败,失败的大部分原因就在于,产品本身并没有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换句话说,就是产品模式不行。

创业的产品idea大多来自于创始人,他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在某个时间点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自认为绝妙的idea。

感觉这个想法没几个人能够想到,想到这个产品一定会有很多人使用, 未来非常有前景,于是就开始创业了。

然而创始人的idea肯定自己会觉得很棒,不然也不会出来创业,然而事实证明,真的只有非常少的项目是真正靠谱的,最终能够被用户认可、发展繁荣。

包括在国内公认最擅长做产品的腾讯,每天都有新项目诞生,但也是大多数项目会在2年内停止投入。

所以,互联网创业初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努力让自己成为那1%,能够通过产品模式验证的成功企业。

那批最终活下来的1%项目,产品方向也有很多和最开始设想的方向完全不同。

怎样提高自己产品的成功概率?

这里用到的一个,最成功的方法论,就是「精益创业」,用最小可行化产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也就意味着,在创业期间,及时获取来自种子用户的反馈,尽可能缩短每个版本迭代的时间,快速完善产品,打磨出一个能够基本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0.webp (3)

所以,可以看出来,种子期最重要的就是快速迭代产品,达到产品留存率目标,为下一步爆发做好准备;如果留存率不够好,就根据用户反馈和产品判断,迅速调整迭代,做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长期一直留存活跃都很低的话,很可能就是产品本身存在问题了,很选择了一个错误的产品方向,及时放弃是个明智的选择。

如果及时发现产品方向问题,还有时间、资金进行调整方向,投入新方向的尝试中。

所以在这个验证产品模式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种子用户。

这时候你应该,能够很清楚地理解到,为什么种子用户需要具备这三个条件:

  1. 是这个产品的目标用户,痛点甚至比一般用户更强烈;
  2. 敢于尝鲜,知道产品不完善也愿意使用;
  3. 愿意为产品提供反馈和建议。

这样的用户才能够为产品提供快速迭代所需要的建议,这个阶段数量真的不是太重要。

如果为了用户数量增长,而让精准用户变少,反而是个得不偿失的选择。

种子用户真的需要精准吗?

是不是真的种子用户就需要那么精准呢?

1、精准的种子用户有利于做出准确的决策

不同的用户群体,对同类产品的需求侧重是不同的,这种不同需求之间的冲突,是很难平衡调和的。

0.webp (4)

比如,同样是一款社交产品,商务人士看重安全、隐私,文艺青年注重气质、氛围;95后看重新潮;中老年看重操作简单、可看家人照片;企业用户看重工作协同;约炮用户一定要有查看附近的人等这些不同的用户群需求,很难在最开始的时候同时满足好,尤其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

而且这些不同类型的人都在一个群里的话,他们提的需求也彼此说服不了对方,争吵和分裂不可避免。

如果产品经理功力不深的话,很容易被用户带到沟里去。

例:MIUI的种子用户

MIUI在推出后不久,通过快速迭代很快打磨出口碑很好的产品,同时获得了大量的用户,MIUI早期种子用户是怎样选择的呢?

MIUI的种子用户是那些喜欢刷机的安卓发烧友,这个选择非常巧妙,符合前面提到种子用户的3个特征: 选择的是安卓发烧友,不是苹果死粉,不是诺基亚用户,不是一般的安卓用户,而是那种恨不得每天都可以刷机的发烧友,他们对于手机上的功能迭代会很迫切,不断地给产品提各种建议,然后大家一起投票来决定,下一个版本要做什么功能,看到被提的建议能够被采纳,成就感很好,会自发介绍给身边的朋友,并告诉他们,哪个优化是他提出来改进的。

在这些种子用户的帮助下,MIUI更新迭代出了很多非常优秀的功能,可以说当时市面上最好用的安卓系统了,所以迅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为下一步小米手机开发上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这些MIUI的种子用户是哪里来呢?是当时团队去机锋、安智论坛去发帖一个拉来的,第一批内测用户也只选了100个,然后再一步步拓展开来的。

当时他们也没有一开始就要做到多大的种子用户规模,而是逐步扩张开来,第一批种子用户也只是限量选了100个。

但是如果种子用户换成是另外一批小白用户可能就带偏了,他们会说“啊!怎么又闪退了?居然还需要刷机才能装系统?”他们提出的建议可能是就是一些非常稀疏平常的建议,MIUI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有那么优秀的变化。

2、人更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相似的人有了一定的密度, 才容易把话匣子打开更好地交流

比如上面提到的MIUI发烧友,如果告诉周围的人,他们每天会花几小时在那里安装手机系统,通过几天时间实现了开机画面的一个小变化,周围的人肯定会认为他们是神经病。

但在MIUI论坛里告诉大家这件事,一定会被其他人膜拜顶帖,这种完全不同的际遇,也是精准的种子用户群要提供的。

种子用户到底是谁?

除了错把初期用户当成是种子用户的错误之外,很多公司找种子用户困难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并没有清晰地定义好产品,没有细分人群作为目标用户,试图一开始就做一个完美的产品,想要满足多种人群的需求,所以产品满足的痛点不清晰,人群不特定,在茫茫人海中去寻找用户,当然会非常困难。

现在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网站稀少看新闻只能上雅虎的年代了,做出一个APP的成本正在不断降低,几乎任何一个领域都会大量APP存在,还试图一开始就做一个大而全的产品,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然而,仍有不少团队是这样做的,并且简单地认为,产品已经上线了,没用户使用,就是运营没做好的责任。

这是团队共同的责任,而且根源就在老板身上。

不是大而全地找泛泛地找用户,而是给产品找到一个细分人群;不是大而全地做所有功能,差异化地解决好用户地一个痛点。

产品上线后,只是一个开始,产品、运营、设计、开发和种子用户聚到一起,一起打造一个优秀的产品。

结语

  1. 种子用户不等于初期用户;
  2. 满足3个条件才能称为种子用户;
  3. 种子用户的质量远比数量重要;
  4. 定义好产品,才知道谁是种子用户。

#专栏作家#

飞鱼船长,微信公众号:运营控(ID:yunyingkong),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某互联网初创公司运营合伙人。对用户运营、内容运营有比较深刻的个人见解,个人,分享产品运营入门指南、干货资料、深度精华。即将出版新书《运营控》。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看前面的时候觉得真的说的很对,特别是微信群的,到后面感觉指导性略微弱了些

    来自广东 回复
  2. 跟水伯文章基本一模一样,谁抄袭谁呢

    来自上海 回复
  3. 痛点啊!!

    来自江西 回复
  4. 受益匪浅,

    来自浙江 回复
  5. 写的不错

    来自上海 回复
  6. 受益匪浅

    来自北京 回复
  7. 方法论很干,对实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然而运营这个东西,确实很难做。

    来自广东 回复
  8. 作者开头描述的那一段,就是现在绝大部分微信群的现状。

    来自广东 回复
  9. 我觉得找种子用户之前最好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种子用户吗?

    来自北京 回复
  10. 写得很好,但有时做决定的是老板,老板并不会看这些文章,而强势的老板很难被说服。

    回复
  11. 有道理,但不知操作时会有什么情况。

    回复
  12. 既然来了总得留下点什么

    回复
  13. 更敏感,更乐于尝试,喜欢提意见

    回复
  14. 内容不错。 😡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