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加油引发的互联网产品思考
编辑导语:对于互联网产品的思考对象其实不光光局限于互联网产品,其他的产品或服务,也能用互联网思维去解释,或者应用于互联网产品中去。本文作者就以一次加油经验为例,看看这次加油与互联网产品有什么相关性。
都说线上线下一体,是相互补充的。但是在体验上,线上最好是线下的映射,或者是真实世界的反馈,从而保证用户认知的一致性。
另外我们也可以借助线下的场景,构建出更加符合用户心理需求的线上体验。刚好上周五,一天内加了2次油,通过服务对比分析,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大家。
一、背景说明
1. 地理位置
我平时加油的3个加油站,都在南京机场高速和绕城高速上,为了方便表达和理解,简称为A、B、C。
A在下班路上,B在上班路上,两个加油站在高速两侧,离公司比较近;C加油站在上班路上,离家比较近,位置见下图:
2. 优惠宣传
A、B加油站在入口处都增加了户外LED广告屏曝光优惠信息,为了吸引高速车主目光,还插满了宣传的旗帜,加油立减的标语异常醒目。C加油站则没有任何宣传信息,具体优惠情况不详。
(网络图片,仅用于示意,非现场照片)
3. 我的状态
我加油时间,一般在周一至周五下班途中。因为下班时间比较充裕,不存在迟到风险,所以正常情况下,A加油站是我的首选。
另外我有C站的加油卡,可以在全市范围内的同品牌加油站使用,不过里面就剩了几十块钱了。A、B两个加油站之前都曾办过加油卡,目前里面没有现金。
周四晚上油箱快见底了,我准备下班时去A站加油的,但是路上跟同事聊的太high了,错过了加油站。所以周五早上必须要加油,否则车可能会趴在半路上。
我的计划是周五早上去C站将加油卡里的钱清空,保证我能顺利到公司,然后晚上下班去A站加满油。
二、过程体验
1. 早上C站加油
在C站加油时,我想了解下充值是否有优惠,于是就跟加油员聊了两句。
我:请问充值有优惠吗?
加油员:每周五都有优惠的。
我:是什么优惠啊?
加油员:你自己看手机吧。
我:……
于是我只能放弃,去上班了。
2. 晚上A站加油
因为之前早在A站办过充值业务,所以加油时想了解下优惠活动是否有所变更。
我:充值有什么优惠吗?
加油员:1000送50、2000送200、3000送300,外加一桶油。
加油结束后,由于金额超过了200元,A站还赠送了1瓶矿泉水和1张洗车券。以上就是当天加油的整个过程,可以说两者在用户服务设计上的差异还是值得说道的。
下面就是我的思考:
三、我的思考
1. 曝光信息,强化心智
A、B两家加油站都在我上下班必经之路上,优惠信息的强曝光,早已占领了我的心智。因此需要加油时,第一反应就是去A站。
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屏幕上优惠信息展示,也很容易引起用户的咨询欲望,增加用户的充值机率。
相比之下,C站做的就很一般了。虽然有优惠,但是整个线下没看到任何的优惠宣传;另外之前加油时,无法使用手机支付,只能找人借现金支付的经历,让我感觉整个加油体验过程非常不好,所以我基本不去C站加油。
同样互联网产品讲究信息曝光,心智引导。通过用户链路中嵌入各种运营内容,增强用户感知。我们来看一下用户搜索购物场景下,淘宝商品优惠信息的展现及引导方式。
首先在搜索列表中,商品图片中突出强调到手价信息,买过的店标签,吸引用户关注和增强用户信任。
另外在商品详情页增加了多处优惠信息曝光,贯穿用户浏览的整个过程:
- 商品大图展示中增加了到手价格和优惠信息,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用户很难忽略;
- 下单立减信息增加背景色,并且紧跟在商品价格下方,二次引导用户;
- 用户滑屏后,页面底部会出现浮窗引导,明确告知用户该商品的用券信息,形成第三次引导;
- 最后底部“立即购买”按钮中显示折后价,通过价格再次激励用户购买转化。
2. 沉没成本,影响用户行为
加油站通过优惠活动吸引用户充值,形成沉没成本,占据用户消费心理。用户一旦充值了,必须要消费掉,外加充值卡必须在本站使用,很容易形成用户消费的唯一性。
在特定的场景下,必然会触发用户消费行为。例如:我在必须要加油的情况下,虽然B站加油有优惠,但我还是首选了C站。
在互联网平台中,最常见的就是付费会员或者付费购买折扣券、红包券形式,让渡部分利益点,换取用户的沉没成本,带来较高的复购。
例如:最近联通推出了PLUS会员,拼多多的省钱月卡和滴滴打车付费购买折扣券玩法,都是要锁定用户的消费行为。
3. 权益信息简单,快速认知
活动内容需要简洁,容易理解和记忆,两个加油站中:
- 其中一个活动内容挺复杂的,员工自己也无法很好记忆,更加无法高效传递给用户,所以导致后续的购买路径全断了。
- 而另一家活动内容简单明确,并且存在明显存在差异化,用户更容易做出购买决策。
互联网产品权益设计时,需要有若干简单权益,便于用户认知、决策,并能够形成强烈的用户激励。
例如:现在流行的省钱月卡,用户付出成本低、权益简单,一张张的红包券平铺展示,增强了权益的价值感,辅助较为强烈视觉表现,特定场景下很容易触动用户转化。
4. 峰终定律,提升体验感知
我们的体验记忆是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和结束时的感觉,无论是好的不好的,我们感受最深的那刻,将会定性我们对这次体验的印象。这里的“峰”与“终”,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关键时刻MOT” 。
下图是宜家用户行为动线的体验地图,在结束点时1元冰淇淋可以带给了用户良好的体验感知,从而提升了用户对宜家购物的印象。
(图片来自网络)
同样我在A站加完油后,获得了1瓶矿泉水和1张洗车券。
在端午节期间加油,还会赠送粽子,这些结束点赠送的小礼物,确实提升了我对整个加油过程的体验感知。当我与别人讲起加油站时,小礼物环节是一个重要的印象感知点。
当然赠送商品也并不是随意选择的,当加油员给我矿泉水和洗车券时,我希望将洗车券换成矿泉水,加油员很明确的拒绝了我,是因为洗车的成本低于矿泉水的成本吗?
我觉得不是。
洗车券是一种未来的成本,并不是所有用户都会去洗车的。反而大部分人可能会因为排队过长,时间冲突等原因放弃洗车——所以洗车只是一种虚拟价值。
而矿泉水则是当下实物成本,无法等价置换。而洗车券在另一个层面上,可以成为用户再次加油消费的吸引点,如果用户真的来加油站洗车时,很可能会再次加油消费。
互联网产品同样也会在用户行为后,给予用户一定奖励,增强用户使用体验。例如:用户在京东在购物后,可以抽奖领取礼品;拼多多“现金签到”后会有额外购物券。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赠送的都是购物券,更多的目标是为了激励用户再次购物。但是在特定场景下,对于有需要的用户,确实可以很好的提升用户对产品的体验印象。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简单的思考,就这些吧,完结撒花。
#专栏作家#
子牧先生。公众号:子牧UXD(HelloDesign),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产品体验设计师。8年互联网行业经验,擅长体验设计思维、设计方法论、交互设计研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
东环服务区,握个爪,我也一直在他们家加油,便宜还能洗车。。。。。
厉害啊,这都能判断出来是东环服务区。不过我从没洗过车
还是得优先考虑油品问题,所以只加中石化就没有这些问题了吧
有钱人,我首先看价格😂
还有多少人敢动的
看了你的评论后,就不敢动了😄
读完居然有些感动
看到你的评论我也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