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愿意等待5分钟背后的产品逻辑
编辑导语:根据市场的反应和变化,饿了么在9月9日公布了一条消息;表示会尽快出一款新功能《你愿意多给我5分钟吗?》“在结算付款的时候增加一个‘我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的小按钮,如果消费者不是很着急,可以点一下,多给蓝骑士一点时间”。在饿了么5分钟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产品逻辑呢?
一、背景
9月9日凌晨,饿了么宣布将上线“我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的功能,呼吁用户多体谅外卖员。
针对饿了么此次发布的新功能,社会舆论褒贬不一,但是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我却从中看到了这个新功能背后的一些产品逻辑。写下来,供大家讨论。
二、社会舆论
饿了么宣布上线“愿意等5分钟”当天,央视新闻发起的“外卖平台设置多等5分钟功能有用吗”的大众调查。
调查显示,75%的网友投票给“不能,平台该优化算法,不是‘甩锅’消费者”的选项。随后,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短时间内,支持平台设置“多等5分钟功能”的人数快速增多,成了多数人的选择。
央视评论员白岩松也在《新闻1+1》中评论:“这‘神秘的力量’难道姓‘水’吗?”,并表示坚决反对用“多等5分钟”解决问题,应该考的是平台和监督,不能甩锅给消费者。
央视的评论员,尤其是白岩松的评论代表了大部分的用户的心声,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至少最初的25%的用户的投票。
看来这次饿了么上线这个功能确实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本文不深究这个功能是否伤害了消费者,而是从饿了么为什么上线这个功能,以及这个功能能为饿了么甚至是阿里带来什么样的利益。
三、产品背后逻辑
1. 解决平台和消费者的矛盾
这个功能是显而易见的,此处不再展开讲。
2. 获取用户标签
其实当看到关于饿了么上线“愿意等5分钟”功能的新闻时,我的第一反应也是饿了么要转嫁平台和消费者的矛盾,但是细一想,可能不仅仅是这一点,至少我能看到的不止这一点。
众所周知,几乎每个互联网产品都有自己的用户画像,而用户画像又是由标签组成的。饿了么当然也会有用户标签,而且通过阿里生态,它的用户画像标签会更多。
产品会通过用户在本产品几乎每个功能上(尤其是重点功能)所做的操作去收集用户的喜好、习惯等,用户的这些功能通过后台计算形成标签体系,从而完善用户画像。
四、这个功能为用户打了什么标签
首先说这个功能,说白了就是用户多容忍几分钟,外卖员多几分钟送餐。至于到底是几分钟,那就看用户可以容忍几分钟了。因此针对这个功能,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标签:
1. 用户容忍度
饿了么通过记录用户每次外卖是否点击“我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沉淀,通过计算形成用户每次外卖点击此功能的概率,形成用户容忍度。
比如用户外卖100次,点击此功能50次,那么用户容忍度为0.5。用户点外卖次数越多,容忍度越准确。
2. 用户容忍等级
同时,我们看到本次功能是“多等5分钟/10分钟”,注意是5分钟或者10分钟,也就是用户等待的时间不确定——你可能等1分钟,也有可能等待10分钟。
笔者推测,饿了么团队会记录容忍用户(容忍用户:点击本功能的用户)每次外卖多等的时间,通过用户的反馈,来获取用户等待时间的临界值,也就是用户容忍等级。
用户反馈:可以通过用户评价(没有评价就是最好的评价,主要通过获取负面评价来推测)和外卖员反馈获取(只是推测,外卖员客户端应该没有此功能吧,如果有,该人神共愤了)。
不过我们简单思考下人们的心里就会知道,当用户点击此功能时,用户就会心理暗示自己得多等5-10分钟,当外卖员“准时”迟到甚至超出10分钟的时候,用户很大程度上会接受这个事实。
用户容忍等级:通过记录每次用户等待的时间,根据用户的总等待时间除以订单数获取用户平均等待时间。
五、如何利用用户标签
以上我们说到这个功能带来的用户标签,标签的生产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让标签为公司、用户服务。
这两个标签都是关于用户容忍度的,因此会将两个标签整合在一起使用。笔者相信,在阿里的体系内肯定有关于用户容忍度的标签,但是这个容忍度会有什么作用呢?
以下是以阿里生态圈为例,举两个简单例子:
- 广告:淘宝搜索结果,展示的广告数量增多;优酷视频广告时长增加;app开屏广告时长增加等。
- 新功能测试:筛选出容忍度高、爱好创新(这类标签肯定存在的)的用户,进行新功能的A/B测试。
六、对于社会的影响
即使引起了央视的注意,饿了么似乎也没有取消上线这个功能的意思,而且后面美团大概率会跟进,未来这个功能会不会影响应用市场的其他app还未可知。
做的好,可能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缓和;做的不好,可能为产品带来负面效应。但是从产品角度讲,产品不就是在一次次的新功能上线中前行吗?
本文由@晴天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还看到一种说法,用户点击“愿意多等”次数高的话,用户以后的订单都会在同级配送中尾部配送(配送时间增长);如果点击“不愿意”的次数高,以后的订单价格就会增多
对于这个观点还是存疑的,希望楼主解答
都是有可能的。个人认为第二种情况,不会将没有点击“愿意等”的用户的价格升高,但是会将“愿意等”的用户的价格(主要是运费)降低。毕竟如果再出现像某程那种杀熟的情况出现,反而会得不偿失
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笔者推测用“愿意多等一会”这个功能来做一些广告市场策略,感觉太牵强了吧,场景不一样用户的反应当然也不一样了
谢谢提出,用“愿意等”这个功能拿到用户的标签,再结合淘宝的用户标签去做广告的。当然如果是在淘宝上推广告,饿了么上的用户标签包括阿里其他生态的标签肯定是稍微边缘些的标签,但是也不能说生态中的其他产品的用户标签没有用,毕竟资源摆在那,产品经理如何使用就是个人的事情了。本文是说明的一个思路
平台会不会利用用户好心宽限的时间,增加骑手派单的数量,反而将他们的时间压榨到极致?
经常点击“我愿意”的按钮的用户,会不会被标记为低优先级用户,默认以后都接受延长派送时间?
如果骑手路上因不可控因素受伤,而这单用户也因为自身因素没有选择“我愿意等待”,心善且敏感的用户会不会因此背上莫名的心理负担?
当骑手被大部分用户主动选择宽容等待后,偶尔因少部分严格的用户导致自己超时罚钱 ,内心会不会产生埋怨,引发新的社会冲突?
没用过饿了么,如果出差不想出酒店,基本不点外卖了(以前一直用大众点评)…..
这里有个关键点,平台并不是一单一送,他的后台算法会给骑手在第一单的时间路程范围内增派订单,这个加时功能一旦用户授权,平台又可以多派一单,进一步剥削和分润,非常恶劣~
容忍等级这个想法妙啊,虽然很邪恶,容忍度高的用户下次自动加配送时间。(这不就是欺负老实人么,摔!)
容忍等级应该不只是个想法,可以参考前几年的某程杀熟事件,但是杀熟要有度(金钱、服务)
虽然你是产品经理,但我觉得你没有真正的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强行解释一番
你说对了,这个文,是个人根据这个功能可能会为用户打什么标签,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标签的角度去写的。并不是讲解饿了么为什么要上这个功能
如果把“愿意多等XX分钟”改成“期望XXX分钟内送达”,用户接受度就会好很多了
首先,“期望XXX分钟内送达”是有这个功能的(立即送达处可选),功能重复了,其次,你的这个功能会增加用户的操作(用户会选择分钟数的),再次,大多数用户都是期望尽快送达的,最后,用户比较易接受的是逐步递增的要求(比如40分钟送达拆解为35送达+5分钟等待,这个可以参考用户注册流程),个人见解
怎么感觉测试用户的容忍等级,后期就用来一层一层试探用户的容忍等级呢?
简称:得寸进尺
哈哈,有个名词叫“杀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