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小猪——不止下沉

张美芽
2 评论 10516 浏览 34 收藏 12 分钟
🔗 B端产品经理需要进行售前演示、方案定制、合同签订等,而C端产品经理需要进行活动策划、内容运营、用户激励等

编辑导语:滴滴旗下的花小猪刚出来就被称为打车界的“拼多多”,定位在下沉市场,大量的优惠券和裂变活动让它获得了很多用户;滴滴这次分出来的花小猪业务只是为了打造下沉市场吗?本文作者对此进行分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上半年,花小猪横空出世,市面上的讨论和争议就一直没停过。

  • 产品侧——有人觉得便宜、实惠,有人觉得叫车难,等待时间太久;
  • 战略侧——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说滴滴想要在出行市场复制一个“拼多多”,也有人说滴滴增长焦虑,亟需开拓新的战场。

针对这些猜疑,最近,甚少在媒体前露面的滴滴接受了几个媒体的采访,大概是觉得时机成熟,想让大众重新认识一下花小猪。

结合产品和这次采访的梳理,我们可以试图来分析一下,滴滴做花小猪,到底干点啥。

一、花小猪,有点“麻烦”

花小猪负责人孙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花小猪的目标用户是“那些愿意为了打到更便宜的车,而多麻烦一点的人”。

这个“麻烦一点”是一个服务减配的动作,需要用户在打车步骤中参与更多;比如上车需要提供手机后四位验证,想要获得更便宜的价格,要多转发分享,没有电话客服等。

这较以往更加麻烦,少了一些极致服务,从而降低部分运营成本,也压低乘客端的价格,好比快捷酒店和星级酒店的区别。

有人说花小猪是滴滴主攻下沉市场的一步棋,但这步棋对一二线城市来说,同样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它更像一种价格压制的策略。

外界对花小猪存在一个较大的误解,花小猪遇到了一些城市监管的压力,是因为花小猪的司机很多都不具备相关资质,有不少无法注册滴滴的司机,却可以在花小猪让拉活。

这点孙枢在采访中有过解释,目前只有在滴滴注册且活跃的司机,才能够成为花小猪的司机;也就是说,滴滴和花小猪是共用一个运力池的,在安全上,也和滴滴司机是一个审核体系。

司机没变,车也没变,提供给用户的服务差不多,但价格却降低了;花小猪就像早些年麦当劳对外发的优惠券传单,汉堡是一个汉堡,只是你拿着传单去吃要费劲一点。

花小猪也是类似这个逻辑,它将用户更精细地划分开,对价格不那么敏感的继续用滴滴;同时又服务到那一部分比较在意价格的用户群体,他们可以去拉新,也可以不定期领优惠券,用时间成本来换取价格优惠。

用户的“麻烦”较多地体现在乘车体验上,比如叫车速度、上车后确认验证码、下车前支付等;相应的,乘客也有了一个选择的空间,和朋友吃饭,不着急出门,那就多等一会儿;想更快更舒适,就去坐滴滴或者专车。

主打便宜的花小猪诞生后,滴滴的调性反而高了那么一些;人们可能会逐渐意识到滴滴所做的额外服务,像随时能联系上的人工客服,还有下车即走的付费规则;滴滴在为这些服务承担成本,但用户通常难以直观地感受到。

司机端来说,花小猪给司机的补贴还是比较可观的,新司机注册奖励300,一天拉满5单奖励60元,司机拉乘客注册也会有额外的奖励。

即使抛开短期补贴不谈,司机可以同时在滴滴和花小猪上接单,也就多一份选择,早晚高峰用滴滴,获得相对更高的收入;较空闲时段,也能多跑几单花小猪,收益可能不如滴滴,但好在聊胜于无。

理论上讲,针对不同人群拥有不同的价格策略,会使司机获得更大化的收益。

不过在目前市面上对花小猪司机的负评较多,在司机监管上,花小猪应该加大力度。

二、做一个能被人们记住的品牌

打开高德地图,你可以一次呼叫不下十个品牌的网约车,出名一点的有滴滴、曹操、首汽,没怎么听过的也有AA出行、及时用车、金银建出行等等;对乘客来说,他们并不在意自己打到的是哪个品牌的车,更重要的是叫车速度、费用、服务、安全等。

花小猪:不止下沉

这几项人们打车时比较关心的因素,唯一做出来一些差异化的是「服务」,滴滴有礼橙专车的产品线,用来满足中高端用户的出行需求;但「服务」其实又是一个相对不那么重要的考量指标,大多数用户并不苛求在乘车时能享受到帝王待遇,只要开车师傅稍有礼貌,不要恶语相向就行。

抛开专车线,只谈网约车,滴滴一直以来为用户提供的服务,都和其他品牌差不多;也因此,即便滴滴早就坐上出行市场龙头的位置,用户依然没啥忠诚度。

怎么办呢?

一种方式是,滴滴也向外扩展业务,让滴滴不止有出行;另一种方式是,强化品牌效应,让人们一有用车需求就想滴滴;联系滴滴最近的动作来看,毫无疑问是选了后者。

想有品牌效应,产品至少得先做出差异化,从人们关心的「价格」入手,就是花小猪在做的。

那滴滴为啥不自己做这件事情,要再孵化一个品牌呢?

关于拉新补贴会伤害到滴滴原因品牌的讨论已经很多了,在此就不做赘述;不过比起这点,更重要的可能是,滴滴现有的营收结构,很难承受再往下压低价格了。

打车是即时需求,不像买东西一样,便宜的时候我就多囤点,滴滴要打价格战,是一个长期动作,还得整个网约车部门一起打;而滴滴这块业务也才刚刚勉强盈亏平衡,这时候去大搞补贴,是能短暂的抢回一点被分食的市场份额;但补贴一停,一切又如初了。

更好的方式是,造一个成本相对不那么高的打车平台,主打低价标签,以补贴的形式和用户「实惠」的认知强关联起来,让「花小猪打车最便宜」占领人们的心智;就像人们在拼多多买东西,就不太会去淘宝比价了一样。

这是一个能够被人们记住的品牌,等市场教育完毕,其他平台再想进入,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三、攻占下沉市场

全国三线以下城市人口超过10亿,这里面包括县城,构成我们常说的下沉市场;拼多多的成功,印证了下沉市场的潜力一直是被低估的。

花小猪上线时,选了临沂和遵义两个三线城市做试点,这两个城市很平凡,花小猪可能想用来当样本。

取得的成绩还不错,上线三个月后,当地网约车市场整体体量增长了10-15%;相比一二线城市,下沉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足够一个花小猪崛起。

可以先试着分析一下需求和痛点。

在网约车不够普及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人们想要打车,一般还是依靠在路边伸手拦出租;出租多聚集在车展、商圈等人流密集的地方,也有一些会绕着全城跑。

出租车的痛点是三四线城市人口密度较低,绕城经常空车,而且份子钱较高;由此,也产生了一些“黑车”,他们用闲暇时间拉活赚取外快,相应的问题是——没有公司挂靠,存在安全隐患,难以获得用户信任。

乘客端的问题同样明显,偏远的地方打车难,等待时间未知,乘坐“黑车”安全得不到保障等;信息差形成一座座孤岛,使得乘客和司机难以找到对方,这也是平台存在的意义。

花小猪的下沉之路,和滴滴最初起家也没什么差别,都是构筑一个司机乘客之间沟通的渠道,实现智能车辆调度。

现在的下沉市场和五年前早就不一样了,经过拼多多的一轮教育,用户熟悉且能够接受补贴裂变的玩法;并且存在需求点,很有可能给滴滴带来新的增长。

需要花小猪去平衡的,是运力过剩的问题,三四线城市的私家车本来就不少,人们已经有一套熟悉的出行方式了;坐个三轮、骑骑摩托也挺好,出租车的运力基本可以cover掉乘车需求;这时候花小猪带着私家车杀入市场,难免遭到出租车的抵制。

不过比起动辄十几家网约车扎堆的一二线城市,下沉市场的竞争力要小很多;花小猪如果能够站稳市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也大有想象空间。

四、滴滴的展望

总的来说,花小猪的出现,是滴滴试图在为一二线城市制定更好的价格策略,同时在三四线城市寻找一片新的流量洼地。

从长远看,花小猪也可以为滴滴自动驾驶业务提供数据支持,填补三线以下城市的数据空白。

接受采访时,孙枢提到:花小猪并不是滴滴的退路,恰恰相反,花小猪其实是滴滴业务创新的一次尝试,它代表了创新和向前。

沉寂已久的滴滴,这一次,也许会有新的故事。

 

作者:张美芽,个人微信:fromzyx,互联网/财经观察作者。

本文由 @张美芽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棒呀,让我打开思维了

    回复
  2. 牛逼

    来自北京 回复
专题
19072人已学习13篇文章
在B端产品设计中,数据的筛选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本专题的文章提供了B端数据筛选查询的设计思路。
专题
34889人已学习13篇文章
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你需要一套合理的推送策略。
专题
39619人已学习26篇文章
近年来“物联网”的势头正足,5G网络宣告展开,未来的浪潮中一定会有“语音交互产品”的一席之地。
专题
33623人已学习17篇文章
作为产品经理,你真的懂什么是敏捷开发吗?
专题
11779人已学习12篇文章
增长这个话题,是互联网产品在成长过程中绕不过的问题。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产品增长指南。
专题
14454人已学习13篇文章
价格是竞争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一个产品来说,产品定价是非常重要的。本专题的文章分享了如何给产品定价和产品定价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