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些思路清奇的增长方法
编辑导读:随着人口红利消退、流量红利和资本红利的萎缩,互联网下半场带来的“增长”思维逐渐萌芽。各大平台为了获得流量,进而制定了各种增长策略。文章对一些策略进行了梳理拆解,一起来看看~
作为流量平台的搜索、推荐等策略产品经理,会设计很多策略来分配流量,或提升点击率、转化率。
这些策略往往要经过多轮迭代,才会相对比较成熟,所以在迭代过程中就会存在一些漏洞。
那对于在这些平台获取流量,即做增长的一方来说,就存在捕捉这些漏洞的机会。这些机会的发现,也常常需要一些逆向思维。
今天十五就分享几个过去了解到的,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机会。
一、点击模型与点击提权
过去我们曾经聊过搜索系统的迭代与演进,对于搜索系统来说,随着产品上线,用户的使用会为系统累积大量的点击样本。
这些点击样本帮助系统逐渐从一些基准模型过渡到点击模型,即排序学习(Learning to Rank,LTR)方法来。
换句话说,系统通过对样本的学习,能够建立模型,在搜索结果中增加高点击率内容的权重。
因为通常来说,点击率越高的内容,越有可能是用户真正想要的搜索结果。
但是反过来想,作为SEO的一方,也可以利用这个逻辑,提高自己网站的搜索排名、拿到更多流量。
例如不断地去搜索目标关键词,然后在搜索结果中点击访问自己的网站,给系统留下一个点击的样本。
这个过程可以自己人工来做,也可以用机器批量做,还能分发给众包去做。
这就是点击提权,即通过这种点击行为,来提高目标内容的权重。过去一些做SEO的朋友,在搜索引擎并不成熟的时期,通过这种方法获取了很多流量。
从更一般的角度看,其实标题党、摘要诱导等也是一种点击提权。同时点击提权作为一种最常见的作弊方法,也能够应用到广告、搜索提示、热榜等各产品模块。
所以,如果只是简单地做点击模型,很容易被人钻这种漏洞,把劣质内容提权提上来。对平台来说,评估内容质量、识别作弊流量,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
二、社交推荐与精准投放
微信视频号的社交推荐,自上线之日开始,就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但其实抖音很早就在社交推荐方面,做过许多尝试。如果抖音刷得比较多,偶尔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推荐Tag:
想来也非常合理,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除了这种朋友发布过的视频,其他诸如朋友点赞、评论或者收藏过的短视频,很可能你也会喜欢。
不过作为一个本身没有社交网络的短视频应用,抖音想要挖掘用户原有的社交关系,需要从各种各样的蛛丝马迹入手,去挖掘用户之间的关系。
例如同WIFI网络关系、微博等第三方授权登录后获取的关系、授权获取的用户手机通讯录等。
只要你们有一丝丝的交集,都可以用来作为一种权重,提高好友喜欢的视频的出现概率,增加推荐的准确率。
举个例子,生活中如果用户A的通讯录中存了用户B的手机号,那么通常情况下两个人是认识的,或者说两个人相互认识的概率,比数据库中随机两个人要高得多。
所以,给A推荐B点赞过的视频,或者给B推荐A点赞过的视频,都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社交推荐逻辑。
不过前面也说了,这只是通常的情况。如果A存了B的手机号,B就真的认识A吗?或者甚至说,A就真的认识B吗?
问题就出在这里。
大概去年还是前年,有人做了这么一件事情:
首先通过一些灰色或黑色手段,拿到了一批相对精准的用户手机号,例如都是宝妈、或者都是大学生等;
拿到这些手机号后,通过导入通讯录功能,批量地将这种“好友关系”授权给了抖音;
接下来开始做一件什么事情呢?模拟一个用户开始刷视频,其他视频随机跳过,但是呢,给自己发布或自家维护的账号上传的视频,则打满了互动,点赞、关注、评论、完整播放,操作拉满。
于是,等到这些“好友”上线后,很多人就会发现这些被精心准备和操作过的视频,由于社交推荐的原因,“精准地”出现在了他们的视频流中。
后面就该引流引流,该转化转化了。相当于用免费的方法,增加了许多曝光,并且达到了类似付费广告的精准投放效果。
这些人也前前后后悄咪咪地赚了七位数。
当然,对于平台来说,在推荐策略的迭代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改进系统防止这种“偷流量”的行为。
例如将通讯录中的好友关系视为单向而不是双向,或者用二度关系进一步筛选。
但不得不说,这样的获客思路,可以算是非常清奇了。
三、打散逻辑与空白价格带
在推荐产品中,“打散”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逻辑。
经过召回、粗排和精排之后,推荐系统在向用户输出最终的推荐列表之前,需要做一次重排,在这里做一些置顶、去已读、去黑名单、打散等业务逻辑。
其中,打散是指将同一类型、同一作者等相似内容间隔排开,避免用户连续刷到感官上类似的内容,影响体验。
搜索系统中也是类似,例如电商搜索结果中,也需要做一定的同店打散、类目打散、价格打散等逻辑,来给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搜索列表。
今天我们不聊具体的打散逻辑,而是聊一聊,打散逻辑给供应方(商家、作者)带来了什么。
本质上来说,打散这种逻辑,相当于主动地改变了流量的自然分布。
这句话很重要,不妨多琢磨一下。
也就是说,原本应该排在前面的一些搜索结果,就会因为打散逻辑调整到后面去。
同样,我们反过来想,一些原本没有排在前面的搜索结果,也会因为打散逻辑被提到前面来,获得更多原本不属于它的流量。
上个月在杭州,偶遇到了一位做跨境电商的读者,同时他也是腾讯早期的产品经理。
从他那里学习到一个叫“空白价格带”的策略,非常地有意思:
像亚马逊这样的海外电商平台,有一些小众、冷门的品类,搜索列表中大家的货可能都差不多(因为货源可能来自同一处),无非是搭售了不同配件、赠品的一些套餐上的小差别,比拼的更多是价格。
那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能够想到的基本上就是价格战。
例如一款最开始报价19.99美元的商品,很快会出现一些例如14.99美元、12.99美元甚至大量的9.99美元报价。
作为卖家,他在一番深入研究后发现,这些海外电商平台同样也存在打散逻辑——尤其是价格打散逻辑。
即平台的搜索结果,并不是全部只呈现最便宜的9.99美元,而是适当地也会展示一些其他价格,给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搜索结果,多一些选择。
于是这样一来,他就想:如果我能够覆盖其他卖家没有覆盖或很少覆盖的价格,如上面例子中没有出现过的报价17.99美元、10.99美元等,是不是有可能获得更多额外流量?也即覆盖“空白价格带”的策略。
经过测试,在商品一样的情况下,报价10.99美元的方案,反而比跟随最低价9.99美元出价的方案流量更高,因为后者在同一价格档位的竞争过于激烈了。
作为这个品类的新卖家来说,在没有什么销量、评论积累的情况下,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突围方法。
一味地价格战未必是最好的,最后综合核算下来发现,使用了“空白价格带”的策略“涨价”之后,销售额、毛利反而更高了。
作为诸多小技巧中的一个,这个策略也一定程度上帮助他度过了冷启动时期,如今销售额也早已达到了一年上亿的规模。
而与前面提到的两种和流量平台攻防过程不同,这种“空白价格带”的策略倒未必会被平台限制。
因为对平台来说,虽然说你拿到了一些额外的流量,但是同时也为平台的价格丰富度做出了贡献。
你可能血赚,但我永远不亏。
作者:青十五;公众号:青十五,新书《策略产品经理:模型与方法论》作者
本文由 @青十五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空子钻得好
谢谢,受教了,空白价格带,你不说,我还真没尝试过。
毫无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