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互联网金融信贷类平台业务

2 评论 10068 浏览 56 收藏 16 分钟

编辑导语: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依赖性也变强,并且各行业都在向着互联网融合,比如互联网金融信贷行业,如今用户在信贷平台上就可以进行这些操作;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互联网金融信贷类平台业务,我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用上面这段做为定场语再合适不过了。

我个人认为,在所有行业中,最能击穿人性的,就是游戏与金融两个行业。

游戏行业创造了一个完全虚幻的世界,这个世界有极致的好,也有极致的恶;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是任何角色,做任何事情;可以不用伪装,并且毫无掩饰挥霍自己的真实。

金融行业则创造了一个完全真实的世界,经济规律就是社会运行的根本规律,通过价格衡量每一件东西的价值。在这个世界里,90%的财富掌握在10%的人手里,低认知被高认知无情的收割。

通过对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的研究,分享两点对投资者用户思考,以及对理财端产品经理的一些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 绝大部分初级投资人比起收益率更关注收益金额。
  • 对于理财平台提升成交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升收益率。

一、投资者入门的标志是从关注“收益金额绝对值”到关注“收益比率”

之前的文章我们提到过,绝大部分的理财用户是用购买商品的思维在购买金融产品,这是非常危险;因为买商品买的是当下,而买金融产品买的是未来预期。

进而导致投资者将关注重心放在了“确定性”收益金额,而不是未来的增长比率;这样将会产生两个影响,这两个影响看起来不大,但会使投资者形成不好的投资习惯。

1. 容易蔑小贪大,做出超出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决策

如果从金额绝对值的角度看,两三百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都不是什么大钱,和朋友吃顿饭、逛次街的花销都可能比这个大;所以,大脑意识会将其定义为“小钱”。

假设你有5000元用来理财,半年可收益200元,大脑就会不自觉的关注这几个点:

“5000块(挺多一笔)、200元(小钱)、半年时间(挺长时间)。

通过意识感性拼接,形成观念:“投资一笔钱,花半年时间,才赚一点小钱。”进而去追求更高的投资收益,但,更高的投资收益意味着更高的风险;盲目追求超出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金融产品,无异于高空走钢丝。

但你要从收益率的角度来看,投资年化收益率为8%,已经远高于市面上银行理财及低风险股债混合基金收益。当你有一定资金量的情况下,8%的年复合年收益率是相当可以的。

股神巴菲特累计45年年复合收益率为21%左右。投资小白难道还要妄想超过股神?

2. 容易半途而废,“没钱理财”将成为自己不会理财,不学习理财的最佳借口

理财投资能力就像其他能力一样,是可以学习和锻炼的,完全符合“用进废退”原则。

但有个奇怪的现象:绝大多数人幸幸苦苦的赚钱、省吃俭用的攒钱,按时上班,努力工作。却不愿花点时间学习理财知识。当看到身边人钱生钱时,心理发痒,于是揣着积蓄迈进金融市场。结果可想而之,“慷慨”的将钱“捐献”给了金融市场,流进了别人的口袋。最终只剩下“不会理财、看不懂”之类的借口。

不愿学习理财知识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就是金融相关知识有一定门槛,且枯燥;需要长期的学习探索积累,大部分人不愿意坚持,原因是大部分人只想赚快钱,接受不了慢慢积累的过程,热衷追逐短期利益,这是人性。

第二点是认知误区,认为投资理财一定要有足额本金,但因为“借债花钱”是人的天性,所以被“缺钱”困住手脚,永远不会开始。

衔接上面我们提到的“金额绝对值”思维,由于关注点在“金额绝对值”而不在“收益比率”,小收益看不上,想要获得更大的收益,那必然需要较大的本金;但由于缺乏理财思维的人往往不重视储蓄,所以形成恶性循环,自己为自己找借口,永远不会开始。

基于上面两点的结论,提升理财端平台成交效率我们就会得到一些优化思路:

比如:展示年化收益率的同时,核心转化环节突出“参考收益金额”,通过“金额绝对值”来强化金融产品价值感知,昨日收益、收益日历、理财月报等进行价值正强化。

再比如:通过论坛软文等形式鼓励小额投资,通过投资工具鼓励“强制储蓄”、月月投、目标投等形式。

二、对于理财平台提升成交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升收益率。

如果用“大明、笨笨、小闲”对理财平台的用户进行划分,那大明用户占70%,笨笨用户占30%,基本没有人愿意来理财平台打发时间。

来理财平台的用户都抱有明确的目的性,那就是财富增值。投资人者做理财决策,一般会从“收益率”、“风险承受能力”、“资金流动性”几个方面考虑。

科普:

收益率:是指本金投资后的收益回报比率。分为浮动收益和固定收益。“预期年化收益”,表示此金融产品持有满一年后所得的收益回报比率,计算公式为:年化收益率=收益金额/本金*100%

风险承受能力:是指投资人的风险类型,是根据投资人资产情况、投资经验、抗风险能力综合评估得出,不同的平台评估规则略有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保守型、稳健型、进取型。

风险承受能力对应的就是金融产品的风险等级,通过对金融产品的类型、发行机构、底层资产、交易结构、市场波动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评级,大体上可以分为低风险、中风险、中高风险、高风险。

投资人需要根据自己的风险类型,选择匹配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金融产品。根据监管要求,理财平台必须对投资人进行风险类型评估,对于超过投资人风险承受能力的金融产品,需要进行提示或限制购买。

资金流动性:是指投入资金的买卖灵活度,一般分为固定期限和灵活期限。投资人可以根据对资金的计划安排,选择长短不同的锁定期限或者灵活申赎。

如果平台为综合性财富管理平台,一般会提供银行理财、基金、保险等多种类型产品,例如支付宝、理财通、京东金融,可选产品丰富,投资者可根据上述几个方面的综合考虑作出投资决策。

网贷类平台项目的底层是信贷类资产,且绝大部分为个人信贷资产,信贷资产存在一定的坏账率;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网贷平台都会按照“小额分散”原则进行债权拆分。(关于信贷类平台的运作模式,后续专门写文章讲解)

在底层资产类型相同的情况下,就意味平台的投资风险是趋同的。剩下就是考量收益率和流动性;一般网贷平台会提供投资服务工具,满足各种期限的投资需求;所以实际上,影响用户决策最大的因素就是收益率。

“用户目标明确”及“底层资产类型单一”决定了用户决策和平台营销方式的单一性。通过验证,短期来看没有比提升收益率更有效提升成交效率的方法了。

围绕提升收益率的运营策略主要核心在于通过“实物奖励、虚拟物品奖励、各种券类”等方式,来提高投资预期收益(现金或物品折算价格)。

① 实物奖励-0元购

0元购是信贷类理财平台常见的一种营销策略,主要以3C产品为主。投资金额及期限满足条件后,可以获得实物及利息收益。实物奖励即时获得,利息收益部分待持有期限到期后,随本金一起返还投资人。

对于平台来讲,实物的市场价格已经折算进付出的总成本中,其实和投资同等期限普通产品是一样的,甚至成本更低一点。

对于用户来讲,投一笔钱,有利息收益还能免费获得商品,多值。用户不傻,算算折算收益,就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但“免费”的力量太强大,“嘴里喊着不要,身体还挺诚实”,体现的淋漓极致。

从数据来看,苹果、华为、小米新品发布会后,会带动此类活动产生一波成交高潮(尤其是苹果,其中的道理你品、你细品)。

② 虚拟物品奖励-积分、体验金、各大平台的会员、购物卡

虚拟奖励是信贷类理财平台应用范围最广的营销形式,应用于任务、活动、转化激励等多种形式。这里重点说明一下体验金和购物卡。

体验金是指信贷类理财平台提供的一种投资流程体验虚拟货币,获得出借虚拟本金后持有1-7天的利息收益。核心作用有三个:一是进行新手投资教育,降低新手投资心理门槛;二是促进关键环节转化,如开户、首投等;三是用作奖品奖励。这种活动形式支付宝内也在广泛应用,比如“黄金票”。

体验金投资后的利息收益是可以直接提现的,等于赠送真金白银。所以,赠送体验金等于是“返现”。

购物卡是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储值卡,常用的有京东卡、苏宁卡,属于市场硬通货;理财平台平台通过出借奖励赠送投资者购物卡,等于绕开监管三降要求,变相提高收益率;条件达标后电子购物卡自动发放,其中涉及到任务系统、奖品服务等营销系统,后续在营销中台部分,再做详细讲解。

③ 优惠券类奖励-满减券、加息券

优惠券是信贷类理财平台最最常用的营销策略,没有之一。满减券、加息券属于奖品服务中不同的奖品类型,属性不同,用于不同的业务场景。(这里只说明其业务用途,关于此类奖品的产品设计逻辑,后续营销中台部分文章中详细讲解)

满减券,顾名思义就是投资者投资满一定金额,会减免一部分本金。由于银行存管机制限制(资金与交易分离),满减部分金额实际是由平台营销款账户打进投资者账户;举个例子,比如满10万减2千,用户实际付出的还是10万元本金,只是平台通过营销费用转了2千至用户账户。并不是用户实付8千。如果将满减金额折算成利息收益,实际是提高了本金的整体收益率。

加息券,是指在用户出借的时候,直接将此部分利率叠加在原有利率之上,比如“10%+2%”。由于产品的利率是由平台指定,所以加息是最普遍、最方便快捷的处理方式。

在折算后相同收益率的情况下,“加息”是没有“满减”划算,因为货币是有时间价值的。

信贷类理财平台长期以优惠券作为常规营销策略,平台投资用券率高达90%以上。造成平台用户过渡依赖券类,有券成交效率与无券成交效率,相差约2倍。

以上提到的运营策略需要“奖品管理、活动管理、任务系统、会员体系、积分系统、交易服务”等多个系统支撑,后续我会专门写文章对这些系统做详细讲解。

“利率”本身无褒贬之分,但部分信贷类理财平台为了快速扩大规模提高总待收,通过变相提高收益率吸引资金,平台缺乏风险控制能力,无法消化市场及监管政策波动带来的风险;最终引发暴雷,落得一地鸡毛。

 

本文由@Zero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这篇文章跟信贷有一毛钱关系?

    来自广东 回复
    1. 有点生涩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