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平台打击“假靳东”为啥这么难?

0 评论 4180 浏览 2 收藏 10 分钟

编辑导语:去年,大妈和靳东“谈恋爱”的新闻刷爆了各个平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而这类“假靳东”现象也折射出了短视频平台上仿冒明星账号的泛滥之势。短视频平台为什么无法根治这些假的账号?还存在着哪些问题?本文作者对此展开了分析讨论,一起来看看~

“假靳东事件”半年后,靳东以网络侵权责任为案由起诉抖音,案件将在5月26日开庭审理。

这类案件其实挺常见的。明星名人起诉微博、抖音这类平台,主要目的不是索赔,而是通过诉讼,合法拿到侵权行为帐户主体的真实信息,以追究其民事责任。

常见的侵权行为,有散布对原告的不实甚至毁谤侮辱信息,或者假冒原告身份谋取利益。靳东这次起诉,也是这样的常规操作。

但问题也来了。假靳东们之所以选择短视频平台招摇撞骗,除了短视频的消费门槛低、受众广,背后还有个问题,就是短视频平台打击赝品是很有难度的。这个难度体现在身份鉴别、内容鉴别和动态对抗三个方面。

01 身份鉴别要避免误伤粉丝

根据靳东工作室去年10月发布的声明,当时靳东并未在任何短视频平台开设帐号,这客观上给平台和用户甄别增加了难度。

如果明星有一个经过认证的加V官方帐号,那么李鬼的生存空间,自然大大压缩。实际情况中,无论明星入驻与否,大量存在的使用明星照片头像并冠以“弟弟”“哥哥”之类昵称的帐号,通常是粉丝所为。

有很多忠实粉丝会用明星的头像作为帐号头像,也会在昵称、个人介绍里提及明星的个人信息,发布明星的视频,与其他粉丝分享讨论,帮自己喜爱的明星扩大影响力。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营销号,也会使用明星头像、昵称相关信息作为帐号素材,以此来吸引粉丝关注,但这种单纯吸粉的行为并不违规。

假冒帐号,与粉丝建立的明星相关帐号,在内容形式上非常相似,平台很难分辨,需要进一步鉴别内容。

02 内容鉴别的难点是区分动机

即使明星、名人本人入驻了平台,但由于他们的公众身份和工作形式,会通过影视综艺作品和公开活动留下很多影像素材。以这类素材剪辑而成的内容,背后的发布动机不一而足。

短视频平台最常见的明星内容,有媒体和自媒体的报道类内容,有娱乐八卦帐号的营销向内容,更有粉丝出于喜爱,自行拍摄或者剪辑而成的二创内容。这类内容很难称得上是违规,不可能简单粗暴一封了之。

这次假靳东事件涉及的,是更深一步的灰产、黑产问题。

之所以称为灰产黑产,是因为他们利用明星素材吸粉、做号后,会进行误导甚至欺骗,以谋取利益。和粉丝一样,他们会把来自媒体、娱乐内容创作者甚至明星发布的视频,进行二次乃至多次的再创作,从而增加平台的识别打击难度。

仿冒、诈骗行为,是各个社交媒体平台都很头疼的问题。并且,由于这类犯罪往往将用户引流到微信并完成诈骗动作,也为平台的监控、取证和打击带来了很大困难。

我在去年底曾参加了抖音安全开放日活动,抖音安全团队也分享了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误伤案例:

  • 某高校健美专业迎新晚会通过抖音直播,由于健美表演中出现大面积的裸露人体,命中机器审核规则,导致直播被掐断。
  • 在假靳东事件后开展的仿冒名人专项打击行动中,清查处理超过五万个违规帐号的同时,也带来了误伤,发生了将正在直播的陈赫的帐号头像重置的乌龙事件。

03 黑灰产也在不断进化

打击赝品的挑战,只是短视频平台安全风控工作的冰山一角。

比起图文内容,短视频内容的审核、筛查难度更高,在传统的机器审核、人工审核、用户举报的基础上,平台需要完善大量的机制,比如日常巡检、主动拦截、专项打击、跨平台联动打击、用户教育。

而灰产黑产也在不断迭代进化。追逐利润是灰黑产的本性,他们一方面不断摸索寻找平台策略的漏洞,一方面揣摩研究用户的人性弱点(如假靳东事件中暴露出的中老年情感缺失现象)。

更极致的是,灰黑产同样会重金招募技术、内容、产品等方面的人才来增强上述能力,与平台对抗。

灰黑产以快速牟利为目的,通常利用自动化程序批量注册甚至买卖帐号,通过技术手段发布带有欺骗性质的内容。这些帐号,会持续变化,优化迭代手段与技术,利用各种方式绕过平台的机器识别打击策略,甚至实时对抗。常见的手段有:

  • 昵称/个人介绍:以靳东为例,平台会对与靳东、东弟弟等昵称、个人资料相似的帐号进行识别打击,黑产就会产生新的变种,比如“勒东”、“东东”。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康帅博”、“雷碧”,本质都是一样的。
  • 头像:粉丝和黑产都会用明星头像作为帐号头像。在平台持续打击过程中,为了进行对抗,黑产帐号会对头像里的明星照片进行处理,如利用美图软件将真人照片漫画处理,或者给照片戴上口罩、墨镜等贴纸,逃避平台打击。
  • 视频:对原始视频进行二次处理,或重新配音,或加上特效,对抗平台的识别打击;

上述各种方式,黑产帐号会组合使用,与平台进行对抗。比如昵称可能与明星毫无关系,但是头像、视频内容会有关系,或者昵称使用“东东”,头像无关,但视频内容相关。

至于揣摩用户人性弱点这一块,属于“社会工程学”攻击的范畴,这也是很古老的一种手艺,从街头江湖骗局,到电信诈骗,到如今的网络诈骗,无不体现犯罪团体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揣摩和大量实践,就不展开说了。

中老年人的分辨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在网络时代未必强于青少年。粗制滥造的“假靳东”内容在年轻人面前毫无杀伤力,但叠加情感攻击后,确实命中了部分中老年人的弱点。这种场景已经远远超出平台本身的干预范畴,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了。

04 消除“假靳东”们的危害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是短视频平台可以继续加强的:

首先是强化自身在技术、人才、算力、数据方面的优势,增强机器审核的效率和效果。以仿冒帐号和仿制内容为例,样本容量的增加,可以不断训练审核算法,毕竟技术化自动化的审核效率远远高过人工。

其次,以运营手段隔离风险内容与易受害人群。对于分辨力相对较弱的青少年和中老年用户群体,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其受到疑似灰黑产帐号和争议内容的侵害。

以及,针对仿冒明星名人这一特定场景,加强与明星及其团队的沟通协作,保持日常沟通。第一时间发现恶意行为,第一时间拿出相应解决方案,保护明星和粉丝的名誉、经济利益。

#专栏作家#

判官,微信公众号:判官老司机(ID:panguansays);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产品经理,知名科技媒体作者,领英产品专家委员会成员。拥有超过14年的产品、管理、创业经验,曾就职于中电赛龙、中邮普泰、播思通讯、快手等多家业内优秀企业,现为北京帅醒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