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服务类产品,其底层逻辑是什么

27 评论 19162 浏览 294 收藏 13 分钟

编辑导语:

#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企业服务类产品在国外发展已经成为了主流,但在国内这几年才掀起热潮,大部分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习惯了To C 思维的我们,在对垂直场景下的SaaS应用往往没有很清醒的认知,以 To C产品的发展视角来看待企业服务这门生意,只会到处踩坑。本文是一位to B赛道创业公司的CEO,以自身创业从0到1打造多款企业服务类产品的经验,分享其对于企业服务类产品的搭建、设计、运营逻辑。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一、理性看待:“用户永远没有错”

C端产品的用户表达需求,往往比B端产品的用户表达更精准或者说更明确,人人都可能是C端产品的用户,而B端产品却不是个体的使用决策,是集体使用体验。

俞老师曾说“用户永远没错”,看过产品军规12条的小伙伴肯定记得这一条,大家要理性冷静,俞老师表达的不是字面意思,应该解读为“用户面对问题时,所产生的情绪和感受是真实有效的”。

作为产品设计者,我们需要理解在特定情景里用户的逻辑和反应,然后……考虑满足他们的意见或否定他们的意见,又或者放弃这一部分用户。

做B端产品,我们围绕着用户核心的需求,专注极致。与其说用户在选择我们,其实因为资源有限,我们也在选择用户,不是所有功能我们都能做 ,最终只能在一个维度里解决最“痛”的点。

做减法比做加法更需要策略与克制,无论to B产品还是to C产品,最终的解决方案都应该是最简单的极致体现,以最短路径和最低资源成本满足用户的需求。

二、需求评级:建模,制定前置规则

关于产品需求优先级的评判,如果没有统一标准,不同的产品经理估计能诞生一千种不同结果。

B端产品经理接受需求的来源要比C端产品丰富而复杂,对于B端产品经理,梳理需求的优先级开发排序是一件“左右逢源”的难事,要考虑服务部门的情绪,要照顾业务部的指标担当,还要兼顾公司市场拓展的进度。

有些需求是老板给的政治任务,有些需求是销售部提的(如果不做就分分钟影响公司营收指标),有些需求是为了支持运营活动的,有些需求是为了减轻客服团队重复答疑工作量的,以上种种都是产品需求来源的内部渠道,需求还包括用户使用后的反馈、行业技术进步等等,对于产品经理而言,学会将需求合理的排期是一门硬核技能。

由于之前踩过坑,后面在做蓝领送工SaaS时,我们在早期就开始建模型,形成内部产品需求优先级判断标准,产品同学接收到需求后,按照划分的四个维度去归类,根据“一大带四小”的原则去快速启动排期开发。如果功能上线后,用户的使用反馈不达预期,排除其他因素,是需求的源头出了问题,我们会组织内部讨论,修正更新判断标准。

举个实战例子,当接到个别客户提出的需求时(判断个性化需求or普遍存在的通用性需求),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评估:

  • 疼痛的深度:个性化需求对于用户而言,是不是刚需,优先做“雪中送炭”的需求,再排期“锦上添花”的需求。
  • 影响的广度:是不是牵扯到上游和下游不同业务流程的完整性,如果有紧密关联,不处理则会影响用户的正常操作,就像前面提到的钉钉绩效考勤表。
  • 寻找最大公约数:是某个特别用户的唯一需求,还是普遍存在却被忽视的隐藏需求。产品要解决用户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好像数学上解题寻找最大公约数,这一点也会涉及到公司商业模式,有些产品确实解决了用户问题,但撑不起一家有体量的公司活得很滋润。
  • 关乎公司发展布局:有些需求必须开发不是单纯为了用户,和公司的战略发展决策有关,比如刚刚提到的我们公司建立判断模型,这个模型是动态的,跟着公司目前的发展节奏和行业所处生态位。
  • 技术评估:除了以上四点外,还需要考虑一下技术层面,是否现有技术可以实现,实现成本是否太高。

权衡需求优先级:战略定位、用户影响范围、实现成本。

三、系统框架:搭建最小可用的业务闭环

对于咱们做B端产品的同学来说,得有系统的基础建设意识,包含业务梳理、个性化需求评审、产品架构设计等流程。企业服务类产品,在设计时要考虑能覆盖全场景、完整业务链路的闭环,因为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和不完善,都会导致客户的业务流程无法正常运转。

举例来说,钉钉现在成为了大部分企业的内部OA。如果公司HR想要做上月员工的薪酬绩效,钉钉不能提供员工的日常考勤记录,需要HR从其他系统导入或者人工录入,那HR想要实现的绩效核算就无法推进,这样无法完成一个薪资核算的闭环,代表它不能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

当然,对于SaaS产品来讲,稳定性压倒一切,服务器不能宕机,同时产品风格要保持统一连续性。如果后期,平台想要做功能延伸,在产品架构规划初期就要预留可拓展的空间,始终为用户提供持续稳定的安全感,to C产品可以追求UI的新奇,B端产品仍然以稳定为王。

四、用户体验:整体感知,保持一致的表达方式

对于同一个角色,如果行业内有多种不同的称呼。就好比城市里的Kevin,春节返乡,被人叫“狗剩”一个道理,假设城市和农村两个地域场景重叠在一起,那就是双城记了。

每一处给用户表达的内容,都需要是一致的,不做多样化。从注册登录开始到退出结束为止,从 “首页”跳转到“我的”,界面视觉、文字内容与标点符号,给用户一个完整的情境。

举个例子,在蓝领送工系统里,我们将人力公司的业务场景拆分后,发现5个用户角色就已经可以覆盖全部的业务流程,那我们就花时间去推动用户接受旧角色的统一“新名称”,把之前叫“业务员”、“工头”的全部引导成叫“劳务经纪人”,这样无论是行业内的沟通成本有明显降低,还是角色的职责定位也越发清晰明了。

五、功能克制:围绕主流程,抓大场景

上周业务团队在复盘时,对目前的产品提出了一堆的诉求,包含了个性化的需求、业务快速推进过程中的市场策略需求等等;针对这次需求追源大会,我们内部达成了共识,专注解决产品创立初期的核心问题,先有了树干再发展枝叶;针对B端产品,涉及到客户繁杂的业务流程,里面可以衍生的需求非常多,一不留神就会陷入无穷尽的开发旋涡。

做大而全很容易,做少而精很难,全面的东西是平庸的。

如果,咱们没有化繁为简的能力,就要克制自己做多的欲望,产品都是被“加法”作死的。

不堆砌功能,功能一定是服务于特定场景下用户的整体体验,没有脱离场景的单独功能。做多,本质上源于不自信,如果围绕核心需求提供的解决方案最优,用户的黏性自然强,不需要叠加一堆杂七杂八的功能作为陪嫁。每天砍掉几个需求带来的价值,大于提出几个新需求。

企业服务类产品解决客户的需求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开源”或者“节流”——开源表示能够为客户带来新增营收或者提高收益率,节流就是常说的降本增效。

对于任何新客户,为开源需求买单的预算远比节流需求更充足,意愿更强烈。

举个例子,虎蛙产品的目标客户是人力资源公司(劳务中介),我们在确定为乙方提供数字化服务时,把行业内的全业务场景做了三段式流程划分,即“甲乙双方的用工订单”、“乙方分包与招聘”、“内部管理及结算”。

考虑到当前国内的用工市场情况,买方和卖方发生了换位变化,我们设计产品结构(骨骼)时,舍弃了乙方和甲方(用工单位)签约的CRM场景,这个场景我自己认为不是主流需求发生地,做这个决策谈不上客观,基于自己对行业的理解与判断。

影响产品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创始团队对特定市场的深刻理解与前瞻预见之外,还有团队对资源的掌控调用能力。

产品经理要深入了解行业,了解行业后才可能从全局视角看产品功能规划,先有了产品结构的骨骼,才慢慢长出肌肉和皮肤(功能/UI/界面交互)。

六、有效流量:用户痛点=需求程度*需求频次

聊聊流量,建立在痛点满足基础上的流量才是有效流量。

痛点=需求程度*需求频次,有效的流量必然是极度需求且高频需求的。

如果不是建立在痛点基础上,仅仅是通过一些营销手段获得了流量,这种流量根本没有任何黏性可言,活跃度也会极差。

用户的获得感>用户的产品使用能力,流量才不会离开。

#专栏作家#

大井盖先生,公众号:八点四十,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某厂PM总监,现创业公司CEO;关注企业服务和金融赛道,爱好广泛,欢迎一起交流探讨产品或创业相关问题。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灵活用工产品经理路过,感谢分享

    回复
    1. 哈哈哈,加微信互撩,灵活用工周边赛道产品飘过

      来自广东 回复
  2. 我公司就是做企业后勤行政管理的B端SAAS产品,也无需求各种来源老板、销售、市场、竞品、客户、系统使用对象(司机、行政
    企业大中小领导、一线员工、宿管大爷、保安等等),因为需求来源太多,多业务模块并行,场景丰满的同时产品越做越臃肿,各方面成本越来越高,在这个野蛮生长的领域我们系统也越卖越高价,人家专注一两个业务模块成本低,在竞标时候人家系统价格比我们系统低了好几倍,就算是人家系统不够好用,企业也会选,因为价格太有优势了。

    来自广东 回复
    1. B端产品好用并不意味着会被客户采购,影响因素不是唯一的,在业务流程上要选择核心切入点,有自己的生态定位,不然做的太臃肿,客户反而觉得麻烦会离开产品,很多产品是被自己做死的,如果已经上升到PaaS就可以解决一部分个性化延展开发的问题。
      欢迎多多交流,产品嘛,多打磨多思考总是好的

      来自广东 回复
    2. 生态定位就是行政,在传统线下业务场景中行政岗位的工作基本上都是有多又杂又容易乱,我们通过线上系统把一些线下无序或者管理不到位的工作流程中的细节规范化,基本上从业务流程来讲是很清晰,一些流程中细节化的功能可以通过IP地址配置给客户进行定制化。这些细节很难把控,很难去断定那些细节属于公有化需求,是否要更新到公有化产品。有时候因为修改一下表格的字段给新客户,老的客户就炸毛了,要求还原表格。公司与公司之间管理体系总流程是相同的,管理细节很多都不同,并且他们都用我们公有化产品,有时候需求会出现矛盾。此时产品就很难了,做不做都很难

      来自广东 回复
    3. 哈哈哈,其实我们也是做SaaS,服务的群体互联网水平不高,也有这类问题,但是总有解决方案的。咱们产品经理就是来解决问题滴

      来自广东 回复
    4. 我司产品也是服务互联网水平不高的群体,而且也是协助企业做行政后勤管理的,每个企业行政后勤管理办法都不一样,基本上上市企业客户都会有定制功能,定制功能和原有功能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但是细节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客户总是要求必须按他们企业原有运行了多年的管理办法去定制开发功能,很难说服,个人感觉产品的复杂度和学习难度都是这样来的,这种情况你们公司会遇到吗?应该怎么解决?

      来自广东 回复
  3. 产品需求排期是个很难处理的工作。尤其是那种开发资源不足,需求一大堆的情况,每个需求方都认为自己的需求重要。如果产品没有上一级的支持,文中那些排期手段会沦为纸上谈兵

    回复
    1. 能够理解您说的,产品经理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我们始终是追求正确的解决方案,相信也是公司希望的结果

      来自广东 回复
  4. 写的很好,怎么说呢,这一切的基础是要有大领导站台,其实很多产品都是很无奈的明明知道需求不合理,如果一旦上去会出现能想到的问题,但是最终还是会上,因为你无法说服领导,领导总是觉得自己的需求是对的。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在没有大领导信任的基础上,我们就是个项目经理,仅此而已。

    来自浙江 回复
    1. 感同身受,卑微的产品狗们团结在一起~
      有个建议,咱们还是要不断加深专业能力,可以妥协用最小成本去跑跑测试方案可行性,但是不能无底线的妥协,不能因为惧怕就不提最优方案

      来自广东 回复
    2. 所以才会有数不清的小公司,中小型公司的通病就是老板自以为是,公司永远做不大。特别是B端产品,甲方乙方两个自以为是的合在一起搭建一个五彩斑斓黑的舞台,产品交互设计们只能在下面鼓掌叫好了

      回复
    3. 是的,B端产品需求 来源更复杂,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先实用再考虑美观。

      来自广东 回复
    4. 你这么说,我目前所在公司的CEO是技术+产品出身,那我还算比较幸运

      回复
    5. 产品出身的CEO+1,哈哈哈

      来自广东 回复
  5. To C产品讲的是用户体验,To B产品更多讲的是效率。

    来自广东 回复
    1. 说得在理,B端产品先实用再美观

      来自广东 回复
  6. 细细品读,受益良多,感谢分享!!!已关注!!

    回复
    1. 谢谢啦,多多交流~

      来自广东 回复
  7. 接触B端产品半年多,确实对文中这几点都感触很深。B端比C端更考验产品经理对行业对业务的理解深度,更需要挖掘用户反馈表述的背后最根本的需求痛点是什么

    回复
    1. 是的,从业务倒退需求源头,不能单纯看成一个功能点。

      来自广东 回复
  8. 当用户开始付费之后,用户会天然认为“顾客就是上帝。”在利益收入和产品初心上如何平衡有没有经验(比如用户策略、产品设计等)可以分享。

    来自北京 回复
    1. 可以啊,很多SaaS做着做着就变成某家客户的定制开发商了,要解决普遍的需求,不能过于单独。

      来自广东 回复
  9. 写的很不错,当然,其中还有一点我认为也值得拓展的,就是怎样让需求提出人(主要是运营和B端产品的用户)接收「你的需求被拒绝了」。虽然作为PM很明白原因,但如何让个人理解,除了强压或拿职位和负责版块之外,有没有更友好的方式,这点值得探索。

    来自上海 回复
    1. 是的,感谢你提的建议,需求被拒要能够友好的上传下达

      来自广东 回复
    2. 是的。我也有被这个困扰。对方是运营的VP。怎么说服她,让她接受“她的的需求不合理”进而让她放弃非常难。

      来自北京 回复
    3. 看样子大家都有这个困扰,首先可以是请你们产品的负责人与运营VP同级沟通或者用最小可行的demo做一个打样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