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侣应用夜未眠:社交网络时代的爱情还剩什么

2 评论 3826 浏览 7 收藏 12 分钟

[核心提示] 在社交网络异常发达的今天,各种情侣应用似乎为少男少女们带来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但分居两地的孤独之心,真的只是一个App就能抚慰的吗?

作家李静睿在《走向单身的城市》中提到这样一句:

Klinenberg感慨,与其说美国人只能单身,不如说他们更愿意单身。一个接受采访的人说,他选择单身,因为那样他就不用操心别人的事情了,所以这篇报道的开头用了萨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狱。

异地的情况在现在的社会并不少见,情侣间异地恋如果可以坚持到最后会成为一段佳话,豆瓣“异地恋”小组有 7 万多成员,我相信中国的北上广深也是一座座走向“单身的城市”。对付距离最好的方法就是速度,于是互联网产品经理们开始琢磨着如何解决情感问题。

情侣应用虽然早就不是什么热点,但每个产品都大同小异,目标也很一致:

  • 记录两个人的生活
  • 传达两个人的情感及思念,保持信息同步

与此相反,之前爆出一个人人网应用,称之为“分手神器”,其中一项功能就是把两个人共同的一些 Feed 删除。让人感叹,数字时代的爱情如此脆弱,一丝一点都可以快速储存和删除。不免开始思考情侣类产品究竟是怎么样一种形态?

情侣类应用需要“连接”还是“阻断”

要谈论情侣应用,不得不先谈“爱情”,爱情中的双方需要大量的沟通。情侣应用做得多么完美都不能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有效地沟通。这里的有效沟通并非只是各自在屏幕的对面展示自己的生活,更是实实在在的 Face to Face,感受对方的情绪、神情、声调甚至是眼神。假设因为爱情的力量,所以成就了许多异地情侣,而他们在艰难的前互联网时代通过攒话费单的方式表达爱意,但一直无法做更多的沟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就为情侣应用提供了一个理由:并非为爱情而生,而是为消解距离带来的情感反差。

那么,情侣应用是需要“连接”的。通过一个 App 连接两个人,通过 Feeds 表现各自的生活,记录两个人的喜怒哀乐和共同时光。私人化的社交网络,这个概念早就产品化了。早期的 Path 其实就限定了好友人数,让个人生活仅仅在一个小圈子中流转;Google Plus 则是一开始就允许用户打造“圈子”的概念;Facebook 则马上跟进了定向发布 Feeds 的功能……如果把这个圈子的概念极端化,是否也可以用于情侣之间呢?而且现在 SNS 越多,对于普通人来说,就越难管理,不如把圈子限定两个人,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但仅仅是极端私人的圈子,就认为可以替代情侣应用吗?我认为,这只是一个特征,并非产品核心。对于情侣应用来说,私人分享是基本属性,而真正吸引情侣的应该是互动。

正是如此,对于情侣类应用来说,并非是“连接”或“阻断”的功能,而是对于互动的辅助——删掉 Feeds、发布 Feeds,这些功能与其说是加深情感,不如说是数字时代的信息枷锁。就好像《惊天魔盗团》片尾在大桥上出现的情人锁,锁上了就表达永不分开的承诺;等到分手时,这个锁却已经找不回钥匙。所以,单方发了不行,单方删了不行,就必须两个人互动才行。就像首打情侣应用概念的 Pair,必须两个人同时触摸界面,才能感受到那呼应的振动反馈。

有效互动的难题

前有 Pair 的“触摸振动”,后有 Realtouch 制造快感体验。如何满足情侣之间的互动,还真是大难题。让人想起国外一个有趣的大脑试验:1954 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奥尔兹和米尔纳通过微电极刺激小鼠下丘脑,当小鼠学会按压给予此处电刺激的杠杆时,它就会不断地按压以获得刺激。不过,情侣应用并非是那个电流按钮。

如此看来,简单的情侣应用就好像网络上开垦了一块共有的自留地,相互交换点生活……不过,视频、电话等通讯方式早已经满足这样的需求;看来,情侣应用的春天应该还是可穿戴式设备。

互动是所有社交应用都会面临的问题,更别提情侣应用。不管是利用手机传感器,还是可穿戴式设备,其实都是在互动上下功夫。情侣之间的互动可以简单分类:

  • 消解信息鸿沟,即分享各自的生活体验(当然也包括隐藏部分生活的需求);
  • 消磨时间,维持感情,即每天的情侣时间;
  • 消解孤独感,即找到情感的寄托和宣泄出口;

前两者都可以通过 Feeds 甚至是视频等方式解决,第三点却是难点——毕竟“感同身受”并不是像嘴上说的那么简单。大部分的情侣应用都集成了 IM 功能、信息流等功能,却在“感同身受”上始终做不到。或许情侣之间并非是长期的异地关系,而是短暂的异地关系,那么情侣应用的价值在哪呢?

成为短暂别离的缓冲工具?不管是一个月,还是半年,甚至更久,情侣面对面的时候还需要用情侣应用吗?断断续续的信息共享反而没有沉淀的价值。如果需要记录两个人的共同生活,不管是否面对面都记录其中,难免有点古怪——最后,这些信息的价值都变成了回忆时的那一丁点引子。

为长久别离维持情感?如果是长久的别离,大部分人估计都难以通过应用满足第三个互动需求:如何消解孤独感。同理,沉淀的 Feeds 要么成为回忆过去的引子,要么就是删除的命运。

对于情侣应用来说,沉淀信息必不可少,但这些信息很难再发挥作用,要么成为日记,要么被删除。就好像每天上班见不着面的情侣,通过冰箱前的便利贴表达自己对于对方的关爱,只是用更加生活化的方式和对方互动而已。因此,情侣之间最需要的是有效互动,但情侣应用很难做到这一点。大部分应用都成为了一个情侣生活日记,这就是目前市场上情侣应用的定位。从产品角度来看,这些应用对于用户来说,仅仅是满足基本需求,并不尽如人意;但从商业价值来看,通过这些情侣的数据倒是可以做一些数据挖掘,集成一些基本的生日提醒、礼物赠送、机票优惠提醒等 O2O 的服务。例如获得情侣的地理位置之后,可以通过后台计算两地的机票什么时候最便宜,推荐购买。不过,这一切价值的前提都是,情侣们为什么需要一点一滴地记录这样的生活?

共同记忆的灰色地带

情侣应用其实还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处理两个人的共同生活记忆?这个是数字化时代最难解决的问题:

  • 解决情侣关系之后,这些共同信息该如何处理?
  • 有了新欢之后,这些共同信息真的会被删除吗?
  • 如果一方删除了对应的信息,另一方还可以持有吗?

如果情侣们真的需要利用应用去记录两个人的生活,难免这些沉淀的信息会成为一段黑历史,或许更多的人不仅需要情侣应用,更需要分手神器。

情侣应用是个尴尬的市场

情侣应用或许真的可以维持部分异地恋情侣们的关系,但实实在在的情感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并非数字化恋爱可以媲美。村上春树在《斯普特尼克恋人》中有这样一段话:“我闭上眼睛,竖起耳朵,推想将地球引力作为唯一纽带持续划过天空的斯普特尼克后裔们。它们作为孤独的金属块在畅通无阻的宇宙黑暗中偶然相遇、失之交臂、永离永别,无交流的话语,无相期的承诺。”

情侣应用就好像刻上了双方名字的许愿墙,同心锁,更像是一个符号;我想把它类比为一个情感账户,里面源源不断地产生微薄的利息,本金反而在不断减少。情侣应用就是这样一个工具产品,谈不上社交的属性。如果没有更好地互动方式,这类产品只能作为“日记”这样一种定位存在。Evernote 可以通过共同账户功能实现情侣沟通的效果、Path 等社交产品则用“圈子”的概念就实现了情侣间的生活按照 Timeline 去记录。

总之,这是一个尴尬的市场,并非情侣们不需要这个产品,而是这个产品可替代性太强,缺乏真正的产品优势。想用情侣应用来维持爱情,只有一条路:Forever Alone。情侣应用或许是一种消解距离的安慰剂,SNS 细分市场下的一款安慰剂。

当深夜来临,有两种人打开情侣应用的界面,却不知该说点什么:

  • 一种是信息互动过度,无话可说的情侣;
  • 一种是体验应用却没有女朋友的产品经理。

作者:胡澈

来源:极客公园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最后一句话,扎心了 old 铁

    来自广东 回复
  2. 最后一句话看着心里很纠结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