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到忠诚:2021天猫双十一运营全视角解读

11 评论 13106 浏览 55 收藏 34 分钟

今年的双十一普遍被吐槽价格明降暗升,整个环境都是参与不起的样子;但作为一名互联网人,我们不能只看到用户也能看到的,还需要看到其背后的逻辑。

上周末,前腾讯高级运营经理,起点课堂运营学院院长@潘至鹏老师,为我们在线拆解双十一的运营逻辑。整个分享持续2个半小时,分享内容合计3.7万余字。我们将精华内容整理成本文,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启发。

另外:11月27日(本周六)有一场运营涨薪公开课,带大家拆解大厂运营人必备的运营知识、思维、工作方式,了解大厂晋升流程,点链接立即报名:http://996.pm/z4o91

从2019年开始,双十一不再单指11月11号当天,甚至从10月底就开始预热。整体节奏拉长,大家准备时间更充分,能保证服务器流畅运行,大家收货的速度也会更快一些;但会造成一个问题:双十一没感觉了。

“没感觉”,意味着缺少了期待。

且不论成败如何,只从运营的视角来看,天猫双十一在活动的全流程策划、运营推广方面的动作依然是非常完善和优秀的。

今天我们就从运营的视角下,拆解其中的一些值得借鉴的要点进行分享。

一、双十一的变与不变

天猫双十一已经走过一个轮回,今年是第13年。2009年第一届双十一成交额5200万,到今年的5403亿,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仍然突破了一个新高。

我们来解读一下:

1. 整体营销节奏和往年差异不大

从整体节奏上看,2021年天猫双十一的节奏和往年比较接近。

9月-10月开始招商,10月底第一波预售(可以理解为第一波预热),承接了11月1-3号第一波正式销售;11月4-10号是第二波预热,接着是11月11号的狂欢;11月11号后一周返场期。

在活动策划中,通常超大型的平台活动传播时间3-4周,中小型活动1-2周。其中20%的时间做预热,60%的时间在引爆期投入核心资源,剩余的时间用于PR传播的部分,双十一的整体节奏也是一致的。

整体节奏比较平缓,但并不是一件坏事,花点时间经营自己的用户,非常值得。

2. 从品牌认知到站内转化,经典不改但更添新品/潮品等新玩法

我们按照时间线梳理了双11前后的整体玩法,分别在传播策略、站内活动、内容传播等多方面都有相应的动作。

1)传播策略方面

从2019年开始,天猫在传播方面分别在“天猫”和“天猫双十一”这两个品牌上都做了相应的动作。一方面将双十一塑造成稳定的全民活动;同时天猫通过品牌故事的投放,激起用户情感共鸣,提升对“双十一”品牌本身的好感度。

2)站内活动玩法方面

除了各种跨店满减、喵糖瓜分20亿等常见玩法,还新增了新品发布、潮品、品牌会员挑战计划、全明星购物车公开等新玩法。给消费者建立“双十一不只是卖滞销品、低价产品,更是‘买新产品/潮品的好时机’”的新认知。

3)站外内容传播方面

从10月20号的薅猫毛学院开始,价格敏感型的用户就会收到薅羊毛的信息——你既然喜欢薅羊毛,我直接告诉你怎么薅好了。这其实也是一种营销策略。

其他的传播,比如《王小乐不乐》是偏品牌的,唤醒大家购物欲望;全国九个城市的喵糖乐园、天猫理想之城、双十一是个什么节,都是天猫每年在强化“双十一不只是买买买,更可以是其他的”的信息(在后边的分析里也可以看到天猫具体都做了什么)。

到11月1号到3号左右,该了解的都了解了,就开始购买转化策略。站内外的活动、引爆的话题都会被拎出来,还有宣传片视频、榜单等,利用羊群效应引导用户购买。

在整体的营销玩法上,设定某项激励、话题,但是这些激励、话题会通过你自己主动创造内容,或者完成他想要让你完成的任务(比方说让你去逛一逛),让你去积累,去计算、去完成最终购买的过程。

3. 连续13年的天猫双十一,今年和往年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整体来看,大概有五点变化:

  1. 预售不熬夜:很多品牌提前到晚上20点,不再需要零点下单。
  2. 凑单门槛再降低
  3. 购物车可分享,抄作业更容易
  4. 银发族参与更方便
  5. 感恩回馈消费者,12年参与双十一有礼品

4. 从兴起到鼎盛,双十一活动的运营逻辑是怎样的?

阿里巴巴分享过一个双十一品牌的全链路地图,我们用阿里AIPL模型拆解一下:

1)认知:如何吸引全民参与?

即使你没有参与,肯定也知道今年双十一的一些信息。这就说明今年的双十一已经触达到你,或者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认知。

用户接受的信息是有限的,需要尽可能传递并与用户对齐认知——这是我们需要在“认知”阶段重点去做的。比如盲盒、潮品、新物种等营销IP,视频、话题在社交平台的互动传播,各城市广告牌、裸眼3D等各种广告投放、明星晚会等,都是打造“认知”的手段。

2)兴趣:如何激发你的兴趣和参与感?

但光有认知还不够——知道并不代表会去看,也不代表看了之后就会买,所以如何激发你的兴趣跟参与感,就是“兴趣”解决的问题。

喵糖总动员的互动游戏玩法,通过利益刺激,以游戏的方式让用户参与和分发,在浏览、搜索等动作中不断刺激用户对商品、品牌产生兴趣。

同样小红书、知乎上的各种内容种草、直播,都是不断地刺激用户产生兴趣。

3)购买:如何刺激你产生购买行为?

有兴趣的前提下,你也会因为没钱,或者别的原因控制自己不要剁手,所以需要设计一些东西,刺激你产生购买,这是“购买”解决的问题。

价格本身不是用户产生购买决策的关键,关键在于让用户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围绕用户的行为路径从浏览商品、加购物车、抢券付款的行为进行刺激,以及直播间抢购、折扣优惠、超级秒杀等促销转化手段都属于购买刺激的范畴。

4)忠诚:如何让你产生持续购买行为?

购买完以后,不代表你成为了天猫的用户。天猫需要长时间持续运营“你”,直到你会经常使用它们家的产品,你才成为了天猫的用户;否则天猫在下次做营销的时候,还是需要重新触达到你,特别难做。这就是“忠诚”。

忠诚的最终结果就是:用户在想买某个品类某个产品的时候,会不会想起某个品牌某个公司。

如何让用户有更好的忠诚度?典型的行为有:

  • 高效的物流,让用户能快速收到自己购买的商品
  • 商品质量有保证
  • 有问题,平台快速响应
  • 对高信用等级的用户,还有各种极速退款,垫付运费等特权服务,让用户对平台形成“忠诚”。

整体天猫双十一从认知-兴趣-购买-忠诚,把整个售后、物流都完全贯穿,形成了完整的全链路营销地图。

接下来,我们用阿里巴巴的AIPL模型,解读一下双十一:

二、认知:天猫双十一如何预热启动,吸引全民参与

认知层面我们重点看线上营销和线下体验两部分。

1. 线上营销部分

线上营销部分,微博一般是天猫做内容的重要阵地。10月底的时候,微博就打出了非常有传播度的一个问号:双十一是个什么节?奖品是双十一1111暖心礼金。

从最终结果来看,阅读量12.2亿讨论量156.2万,这个数据还是比较大的。

随着话题热度提升,天猫还发布了一支趣味短片。这个短片有6个分段,从官方的角度告诉你双十一可以是父亲节,可以是母亲节,也可以是情人节,取决于你双十一的时候想要给谁买东西,而这个东西是一份心意一份礼物,而不是因为打折我们才会去买。

但双十一是个什么节,仅仅是一个短片是不能定义的。

天猫的官方账号在话题的社区上,发布了很多好玩的海报:自我调节、好纠节、一年过两次儿童节、一年过两次圣诞节,这些都很有意思。

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双十一购买的东西都不一样:有人买当下的东西,有人买未来的东西。未来会涉及到各种人各种节日,一些东西可以长期保持而且不会变,双十一的时候就会经常购买,这就形成了不同人心中的各种节日。

按照我们的风俗,既然双十一是个节日了,咱是不是应该吃点啥?

在这一点上,南北方有不同的意见:南方吃汤圆,北方吃饺子。这个观点开始碰撞,话题会变得很有意思;并且在节日之后,不断引导你去分享,去做进一步的传播。

之前我记得天猫双十一是想要升级,把这个购物节变成一种节日,变成新的民俗。

我们常说做广告要做到“品效合一”,天猫在做冷启动预热的时候,它们的传播点也尝试和效果进行结合(在运营上其实已经有这种倾向),暂且不考虑产生了多少数据,至少我们自己在做运营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学习。

比如说爸妈乐开花节,下面种草了很多可以买的东西——爸爸的礼物,妈妈的礼物等等。其他的萌宠节、女生节、潮流节也是一样,都是在定义的节日下面完成具体商品的种草,而这种种草其实就是在实现品效转化的一个过程。

2. 线下体验部分

线下体验部分,比如易祥千玺的裸眼3D大屏广告。这种广告形式刚刚起步,新奇的东西大家也愿意分享朋友圈。而对商家而言,花了一笔广告的费用就触达到你,还能通过你的朋友圈触达到上百人,这些都会摊薄广告的投放成本(当然还要具体核算),这也是一种启示。

还有10月31号晚上,天猫还用无人机在天上为用户写了星空告白情诗。这些东西本来只是花了一部分钱,并不会直接产生购物行为,也很难衡量带来了多少GMV,更多是凸显天猫本身的品牌和大家对双十一这种节日的认知。

3. 总结一下

我们用吸引力法则总结一下:

附着力法则:针对特定的目标用户寻找合适的信息渠道,通过巧妙的包装降低用户的戒备心理,有效地传递你想要给用户营销的内容。

如果天猫在活动的时候给你打个电话发个短信,说双十一有这个有那个,也不是不行,而是大家都有戒备心理,都当成骚扰电话诈骗信息屏蔽掉了。但这种话题讨论、趣味短片、裸眼3D、无人机表演的形式,就好像糖衣炮弹——炮弹是天猫本身想要营销的东西,而糖衣只是一种包装形式,让用户更愿意接受,同时也愿意传播。

关键人物法则:大型活动里都会请垂直领域的流量型大V代言,其实是利用大V的粉丝经济,在短时间快速聚集潮流。

环境威力法则:让用户感受到周围环境和人群的影响。比如通过话题、互动完成抽奖,引导用户晒购物车等,都是让整个氛围带动起来。

这三个法则我们在做活动的时候,在认知环节需要去关注的。

三、兴趣:如何激发用户的兴趣和参与感。

天猫今年做了一些蛮有意思的东西。

比如说双十一种草机,首次出现的分享购物车,增加了互动的喵糖总动员,非常多的榜单,还在直播上做了很多内容种草的工具。

我们在做活动的时候,和老板要多少钱,商品价格有多低,都不是重点,这些都是锦上添花。在商品价格足够低的情况下,老板会觉得是因为商品价格低才卖得好吗?我们更多是在一个还不错的价格上,通过传播效果好的玩法降低运营成本,这才是运营岗位在整个公司的价值。

1. 种草机的优化

从淘宝首页底部逛逛进入,就是种草机的页面。它会自带一个搜索词,你也可以删掉自己搜索,然后再点“种草”,就能看到你搜索的这个品类里别人种过草的商品或者是清单,很多都可以搜索到对应的图文、视频、评价、直播等,会比你看到的商品详情页更立体(商品详情页仅仅是官方描述,但这种种草内容是你精准搜索的,会有不同用户不同维度的分析),这种种草的体验会好很多。

当然,你也可以自己种草。

如果你参与种草一定次数,还可以参与抽奖,有机会获得49999清空购物车的大奖。

这其实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分享者觉得东西很好,自己愿意分享;平台获得了内容宣传,还可以用抽奖反馈分享者;购买者在购买的时候,还能有不同维度的参考;这是一个三方受益的一个东西。

种草机还有榜单,比如“手机换代选择宝典”“绝不翻车的菜谱”等等,榜单可以根据平台的导向人为干预,也可以根据实际种草情况按热度排名,主要是提供一个围观别人在干什么,在买什么,当下流行什么的一种方式。

2. 分享购物车

分享购物车在首页的购物车入口,通过摇一摇方式进入活动页面参与,是利用你和好友的信任关系做营销。

以前我觉得这东西很好,还要打开这个商品分享口令给你,现在只需要碰一碰、当摇一摇购物车就可以分享。

互看购物车、分享购物车会得到清空码,凭清空码可以抽奖获得清空购物车的机会,所以很多用户都会主动找朋友摇。

清空码就是一种利益刺激,做活动本身都是让你的目标用户得到他想要的一种激励,这种激励要么花钱,要么花时间。花时间可能需要用户的关系链,关系链就是我们降低传播成本的关键要素。

还有一个是利用用户窥探心理的明星购物车。比如苏炳添的购物车,基本上是把他代言的产品的经典款放到这里面,利用粉丝经济实现更好的传播。

3. 其他的一些小任务

喵糖总动员,是通过游戏化的产品设计完成社会化营销的动作。

有两种玩法:集喵糖领红包,扔喵糖领红包。用户可以通过小任务、邀请助力、惊喜宝箱赚喵糖,喵糖越多,红包越大。

游戏化的产品设计有一个好处:给大家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大家都能放心去玩去交流去索要;而不是直接让那个别人帮忙砍价,一是用户心理有负担,二是容易让人认为爱贪小便宜。游戏化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都可以玩得挺开心。

品牌也会有一个种草城,这些种草城根据历史数据的积累,给每一个用户展示不一样的内容。在品牌方面,会鼓励商家直播,根据情况给一些优先推荐资源。这样一是可以激发用户的消费热情,二是激发品牌主、商户的热情。

在榜单方面,今年的榜单更多了,有了一些细化的榜单。比如面部护理、吃喝玩乐的榜单,每个垂类都有对应的榜单,解决用户“我好像有东西要买,但不知道买什么”的这种问题。

李佳琦还专门策划了一个“所有女生的offer”的砍价综艺,以及那个流传甚广的在线文档,看起来特别像是内部的运营经理流出来的种草版本,非常细致。

4. 总结一下

总结一下,我们在分析活动的时候,不只是看那些花里胡哨的玩法,还有它的底层逻辑是可以被复制和迁移的,都会涉及到活动玩法的三个要素:简化、可视化、闭环。

包含两个原则:

活动任务设计的第一原则:要尽可能简单好懂,步骤少,这样大家才会参与。

天猫是一个巨型平台,上面有数万种业务或者品牌,各种品牌的玩法都不一样,你可能会觉得很复杂;但你只看你感兴趣的一两个品牌,单独的玩法都会比较简单,规则比较明显。

活动任务设计的第二原则:通过玩法进行品牌包装或新品推荐。

双十一很多这种小任务,但逛一逛、摇一摇,玩法上都不是很复杂;而在完成小任务的过程中,品牌主的商品得到了曝光,用户则通过奖品获得了优惠券。给人的感觉就是:优惠是用户自己的劳动获得的,并不是官方强塞给我的——用户会有一种获得感。

当用户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优惠,从转化的角度,转化率会比不劳而获的情况更高。

四、购买:带动用户消费的新玩法,隐藏哪些运营逻辑

购买就是临门一脚了:你知道,也感兴趣了,就差临门一脚让你去购买转化。

那么,平台需要传递什么信息才能刺激完成转化动作?

  1. 这个商品真不错。
  2. 这个价格真不错。
  3. 这个质量真不错。
  4. 这个服务真不错。

这就是平台想要传递的。

那用户的行为是什么呢?

既然这四个都不错,那赶紧加购物车,抢优惠券,在指定的时间(秒杀或其他形式)完成下单购买。

在营销策略里,我们会看到通过电商直播、超级秒杀等各种方式发放福利,可以用分期免息、分享出去可以抽免单、大额优惠券等福利刺激完成购买。

但优惠券也有利有弊。

弊端就是:种类太多,计算太复杂,而且还不知道是不是最优解。好处就是:这么多优惠券,会让用户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有一张券没有用上,就会觉得自己亏了,要不再凑一下?

为何满减的金额各品类各不相同?

其实各种满减都是有技巧的,它不只是让你觉得便宜。

比如:家电领域的客单价普遍在800、1000左右,为了让客单价能达到1000、1200这样的范围,平台会把优惠券的使用门槛设计成你需要踮一踮脚才能达到,然后才能满减。所以满减的金额更多是围绕提升客单价来设计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凑来凑去总是发现少一点什么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则是心理账户的问题。

心理账户和意外所得账户是两个不同的关系和概念。

当你使用跨店满减,满200减30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付出了200块,但额外收获了30块(或者计算为省了30块);有点像中奖了,属于心理账户的意外收获账户,可以让用户有“再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凑一凑”的想法。

而凑一凑,这个客单价就上去了。

那在活动中,我们如何应用心理账户呢?

首先,你要给用户创造一个冠冕堂皇的花钱理由。这里面有一个对用户心理账户进行定义的过程,包括但不限于你在推广过程中给大家强化的意外所得、情感维系等等概念。

其次,给用户发放额外的福利。比如在前一阶段看到的各种红包、优惠券等等,让用户觉得这些“钱”已经到自己手里了,不消耗就会浪费掉,亏大了。本来不准备买东西的人,这个时候也决定要去买一买,而他一旦动了这个心思,他的本金就不见了。

五、忠诚:如何让消费者变用户,并持续挖掘用户价值

用户与平台关系的一种维持,我们称之为“忠诚”。

让消费者变成用户,持续挖掘用户价值。这几乎是一个真理,对所有的品牌方都很重要,哪怕是手里一堆用户的腾讯、阿里,也非常重视用户资产。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用户对你的公司、企业、品牌足够忠诚,即使你的产品崩坏,在很短时间内,还是会再次形成你新品牌、新产品的用户群体——当然,这是理想情况下。这也是这几年各种平台搞会员的目的,平台方督促入驻的品牌也要高会员,也是基于这样的目的。

问题是:很多公司并不明白会员的价值。

会员在很多公司是一种挑战,觉得只是原价与会员价的差别,实际并不是。

会员价只是一个抓手,是你给用户的一个理由。当用户成为会员之后,会员的运营非常重要,这个运营就是“用户如何感知你产品、服务的价值”?

所以,考量的指标应该是:用户成为会员后,购买频率、客单价、分享欲望是否有提升。甚至分享更为重要——即使用户成为会员后没有持续购买行为,但如果还在持续使用产品,还有有效的分享行为,那么会员依然值得维持。

从平台来讲,给会员高质量的商品,在售后、物流等方面提供优先支持,都会强化用户的购买决策。

88 VIP在今年双十一的存在感挺强的。天猫针对88 VIP额外给了一些东西,而且还强化了平台店铺必须有会员。

品牌做私域会员需要对用户进行分层,本质原因是因为精力有限,财务和资源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是服务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人。

什么叫最有价值?

用户喜欢,并且愿意花钱支持——这部分用户是值得投入的。需要把这部分用户筛选出来:哪些是普通的,哪些是高潜力的,哪些是非常优质的,哪些是高活跃有高付费意愿的。我们在做运营的时候,更多是服务于有效会员这种层次,让潜力会员变得更活跃,让活跃会员向付费驱动——这些就会涉及运营策略,促使用户看到我们,促使用户活跃,促使付费转化,促使用户忠诚。

可以选择付费广告,各种商品卡片促使用户进入到品牌里面来,这里面展示给用户的会员商品、专属礼包,其实就是一个抓手,刺激用户完成注册。而注册之后,在看会员数量的增长其实没有价值,需要考虑的是会员的活跃程度。

复购是活跃程度的指标之一。

如何让用户主动复购,如何让用户感知会员的价值?

这里面会有一些小任务性质的,比如说会员升级挑战计划,生日的福利,会员专属的购物金等等,这些都是让用户觉得“因为他(用户)是你(平台)的会员,所以你(平台)对他(用户)很好”,因为你(平台)对他(用户)很好,所以他(用户)买东西的时候会再次到你(平台)的平台,完成复购行为。

其实就是这么个逻辑。

六、最后总结

我们看了非常多阿里的这种营销玩法、创意、策划,但成也创意,败也创意。创意本身是制造用户参与的一个理由。它可能是有趣的、好玩的,但如果这个创意让用户觉得复杂、麻烦、看不懂(尤其是目标用户有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就要留意一下这个创意是不是有用。

我们经常看AI、看VR,但不确定目标用户是否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所以在尝试各种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做测试,看看用户的接受度如何,学习成本如何。

双十一不仅仅是一个天猫的品牌,也不仅仅只是一串GMV数字,而是要变成一个节日。

而GMV背后,就是用户忠诚。

不做用户忠诚,用户就会流失到拼多多,流失到抖音直播,所以天猫和品牌主绑定,一定要做会员,一定要落地,所以GMV背后会员的忠诚、品牌的美誉度,都是目标之一。

上周末,前腾讯高级运营经理,起点课堂运营学院院长@潘至鹏老师,为我们在线拆解双十一的运营逻辑。整个分享持续2个半小时,分享内容合计3.7万余字。我们将精华内容整理成本文,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启发。

其他

本文为起点课堂《90天互联网运营实战班》11月13日运营公开课分享稿整理。

《90天互联网运营实战班》每周开设两场直播公开课,邀请来自BAT一线运营大咖分享运营实操经验,解答学员实际工作上的疑惑。

本周公开课预告:

  • 11月23日(周二):头部视频公司运营增长总监@杨诗琳 主讲《游戏化思维教你,轻松玩转活动策划》
  • 11月27日(周六):阿里、百度、滴滴,17年资深运营大咖@王辉老师 主讲《运营人,你不知道的大厂生存指南》

点击链接预约最新场次直播:http://996.pm/zLA16

 

内容策划:郭华

分享嘉宾:潘至鹏,前腾讯高级运营经理,起点课堂运营学院院长

本文由 @Ella 整理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今年双11没有返场,文中讲错了

    来自广东 回复
  2. 咱们95后这一批,已经不怎么参与双十一了。。。

    来自广东 回复
  3. 双十一虽然是人造的节,没有双十一,估计重点会做“双旦”。用户得到实惠,商家也处理年货回笼资金需要

    来自广东 回复
  4. 今年喵糖的玩法简单吗?

    来自浙江 回复
  5. 产品经理跟运营是清楚了,用户完全不知道这意思

    来自浙江 回复
  6. 通篇都是天猫为什么越来越不受待见的原因

    来自广东 回复
  7. 双十一导致用户的时间成本变高了

    回复
  8. 预售不熬夜这点非常好,很多品牌提前到晚上20点,不再需要零点下单。

    来自广东 回复
  9. 双十一其实并没有改变很多,除了套路变多的,更坑人了,优惠也更少了

    来自江苏 回复
  10. 很同意作者的观点,创意让用户觉得复杂、麻烦、看不懂(尤其是目标用户有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就要留意一下这个创意是不是有用,现在双十一模式越来越复杂,希望双12能改改。

    来自广东 回复
  11. 作者认真分析了今年双十一与往年的双十一有哪些不同,写的很详细,谢谢

    来自云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