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内容框架6个模型,让创作事半功倍

3 评论 6304 浏览 32 收藏 21 分钟

编辑导语:创作中如果能学会搭建内容框架就能够事半功倍,本篇文章中讲解了搭建内容框架的6个模型,根据案例分析讲解了如何去构建框架,让创作更加具备逻辑性,推荐想要学习如何搭建内容框架的群体阅读。

就像以前写作文,老师要我们列提纲一样,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内容都会在既定的框架下,就不会跑题。

写新媒体文前需要先确定写作框架,为什么要写框架?主要是在素材不够丰富的情况下,我们可在已经想好的立意以及框架之下,有目的地去搜索素材,然后进行填充。

一般来说,需要经过四个步骤:

  1. 确定主题;
  2. 构思大纲;
  3. 搜集素材;
  4. 撰写文章。

按照这样的逻辑,好处有两点:

  1. 让思考和表达更具条理性,提高写作的效率!
  2. 让读者看文章时,通畅舒适,不混乱有逻辑。

一、2W1H框架

2W1H 即What、Why、How。

“What”是用来发现问题、引出问题,如出现一个热点现场、职场现象,事情经过等,以此为伏笔展开后续的讨论。

“Why”是解决问题,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引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在段落中,可以用金句和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How”是对全文一个提升价值的过程,或者提出一个方法论作为结尾,让读者有收获感、成就感,或者有情绪上触动,这样读者才愿意点赞分享。

我们以新东方不再向幼儿园至九年级学生提供学科相关培训服务,这个热点事件来说,用2W1H的框架来组织文章,可以来立意和组织框架:

  1. What:介绍新东方相关情况(自己语言复述热点事件);
  2. Why:为什么要取消这样的业务,教培时代结束了(广告贩卖焦虑,社会的攀比之风等)。

How:面对这样大背景,我们有什么借鉴,怎样选择(新东方改革,个人要时时保持学习,面对应变)。

比如“What”下面,除了介绍新东方热点事件外,可不可再说一个故事,同事的孩子从小到初中,就没有周末,英语,数学,书法,钢琴,能补习的都去补,生怕孩子是输在起跑线上。

再者把事件放在整个大环境之下,“双减政策”是什么?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又是什么?教培历来改革的过程是怎样的?

同理,Why下面也可以继续延伸,比如辅导机构干扰了校内教学的秩序,触摸了红线;企业作恶,一味融资,资本永不眠,劣币驱逐良币;媒体堕落,无底线贩卖焦虑,种下攀比的种子等等。

最后How下面,我们应该怎么做,或者有什么启发。其实上面只是内容铺就好了,还有立意要想清楚,就是要表达什么观点,如果你写职场领域的,首先写下新东方的转行之路,如助农直播,在美开设中文课,最后给出观点“职场不能早早就固态化”。

全文中放上适当的金句,名言等,自创为更佳。你看在这样的框架去思考,去添加内容,就不会偏,逻辑也不会混乱。

那有人说,热点发散性很强,2W1H框架很难驾驭,我们可以一篇爆款文章来进一步说明。

我们再来看另一篇爆文的框架《普通人提升自己格局的7个方法》:

  1. 从物质格局,认知格局,思维格局,阐述什么是格局?
  2. 列举N个示例,解释为什么说有些人无法打破认知,提升格局?
  3. 如何打破局限,提高格局?

这个就是完全按照2W1H框架来的,切入点也很好切,一旦搭建好这个框架,就会逻辑线条鲜明且完整,所需素材也有指向性。

比如上文中,第一部分作者找了能够展现格局的正反例,第二部分也收集了很多“人提升不了格局”的很多案例素材,第三部分提炼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每一步都有丁有卯的。

另外,2W1H框架主要适用于观点类,干货类,切不可堆砌太多的数据,案例也不要过于详细,重点在于解说,避免重点分散。

二、总+(1)(2)(3)+总框架

总体上就是总分总的关系,这是最常见的和符合人类记忆的一种框架:

  • 开头部分阐述主题,表明总的观点(总);
  • 中间部分通过详细阐述观点或者讲故事,支撑观点(分);
  • 结尾部分呼应开头,升华主题(总)。

其中,在“分”的部分,根据不同的素材,又有并列、递进、关联、对比等几种方法。

并列式,就是素材没有主次,可讲三个故事,三个解析,或者三个关系平等的观点。

递进式,就是层层递进,逻辑性感强,怎么做?举个例子,可以把2W1H框架嵌入,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里以“递进式”举个例子,以《活得好的女人,必须有这样的品质》为题,大概捋下行文思路。

开头,形式多样,这里以名言警句开头:

居里夫人说,“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

引出主题,阐明独立对女人的重要性。接下来,在分的部分,分别讲述“身边一些不独立的案例”,“建立独立观的科学方法”,“培养独立性的三步骤”,层层递进,再者可以描述独立的复利,以及给人带来的好处。

最后总结,再次点题,独立的重要性,“女人懂得独立,才能活得好。” 给个金句提升价值。

注意的是,分的部分,最好不要超过3个篇幅,多了用户记不住,在分点叙述时,可以直接把分论点当标题,然后用故事,案例,数据等精神阐述。当然具体框架内容,要根据你选择的主题,立意等,表现形式有所变化。

再以并列式是相对好写的,比如影评。

比如,看完热映电影《长津湖》后,蹭个热点,发表些感悟,或者影评,那如何构思呢?

开头:虽然不是第一波看《长津湖》的人,但作为不忘历史的中国人,冲着口碑进入电影院,看完十分感动,然后有3个点让我激动落泪,然后给出总的观后感,“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

一,对影片进行详细描述,伍万里,在火车上打开车门,随后映入眼帘的是夕阳下的万里长城,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给价值点,不仅感染了影片中的七连士兵,也让荧幕前的我们为之震撼。“这不仅仅是万里长城,更是抵御外敌的见证。”

二,胡军演绎的雷公,用更加亲切和接地气的方式成功塑造了一个志愿军老兵形象,前半部分既憨又萌,贡献了大量笑点,最后的牺牲却无比悲壮,贡献了大量泪点,当一首《沂蒙山小调》响起,瞬间泪崩。延伸点,《沂蒙山小调》这首经典民歌的创作背景,1940年6月,正值抗战的艰苦岁月,日寇经常“扫荡”沂蒙抗日根据地……

三,“冰雕连”的情节,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零下40℃的阵地上,人人都是手执武器的姿态,怒目注视前方,没有一个人向后,坚持到最后一刻。

然后再给出感悟和延伸,可引用《单刀会》里关云长的一段话升华下,“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这也不是江水,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结尾总结下:中国的成功,从来不是哪个人的努力,而是千千万万华夏儿女的坚守,抒发下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

你看,一篇简单的影评或者热点文,就出来了。其实这种就是一种金字塔框架,有时间,筒子们可以买本《金字塔原理》,这样框架有条理,有逻辑,看得不累。

但有一点要说的是,关于热点电影的感悟和影评很多,如何拔高立意,这是写之前应该考虑的事情。

三、SQA框架

S:situation (情景)  Q:question(问题)  A:answser (答案)

其实跟2W1H框架逻辑差不多,总的来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是在开头,利用情境,故事来引出问题,中间在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适合干货文写作。

比如以《为什么大多数人,会困在狭小的圈子里终此一生?》这篇文章为例。

开头以各种小事,如家长里短的各种纠纷,以及“母亲听说看场电影要花50块,觉得不可思议,一定是被骗了”等片段,引出了问题,给出观点,“他们中的绝大数人很难实现认知升级,只会就此终老一生。”

接下来从自身的案例,比如和朋友的争吵,楼市等方面阐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分别从“读书”、“模仿”、“交流”、“闭嘴倾听”等,学习跳出自己的圈子,提升认知。

当然干货文,本身要求有一定的输入,思维逻辑要有,整理和归纳要清晰。不然临时搜素材,容易出现素材贫乏,不对味等问题。

四、NQASV框架

很多时候我们要追热点,但又觉得使用SQA框架不太自洽。尤其是发布在自媒体平台的,太多的干货,显得乏味,可以下面的步骤来,即“NQASV”框架。

N: “News”,开头描述时下的热点;

Q: “Question”,提出一个角度新奇的问题;

A: “Analysis”,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S:“Story”,根据分析,阐述一个故事进行验证;

V:“viewpoint”,根据全文,总结你的观点。

现在就以“大S汪小菲发布离婚声明”这个为例。

第一步:开头描述热点。

开头要直截了当,给吃瓜群众说清楚,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

但要注意,不可累赘,一段话就两三句,然后换行写:

大S和汪小菲绵延数月的离婚风波,终于迎来了尾声。

11月22日,二人通过媒体正式公布离婚消息:两人已决定和平解除婚姻关系,并于近日办理了相关手续。

尽可能不要废话,能简短就简短,自媒体的碎片化,把时间线捋清楚就好,然后图文并茂是必须的,如放上大S和离婚协议。

第二步:提出一个角度新奇的问题。

即事件的延伸,也是奠定了与其他追热点文不同的走向。

如“大S与汪小菲闪婚,为10年后离婚买下伏笔?”

再如“要强的大S,与追求不稳定性的汪小菲,生意和感情双重裂缝是如何产生的?”

自媒体平台,猎奇心理是重要的应用手段,找到一个兴趣点,按照时间线、逻辑线陈述出来,读者就立马出来了,然后在文中寻找该问题的答案!

第三步:这一步很关键,有问就有答,有观点就有分析,仍然根据热点延伸挖掘,然后补充自己的观点。

比如“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确切的说,每一只脚,能够忍受的鞋子的程度,容忍并不是无限的。”

“如果遇见对的人,会治愈你,遇见错的人会消耗你,而成年人理智标准之一:及时止损。

这里要强调下,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分析给出观点,切不可情绪化煽动,尽管可能带来更多的流量。要想打造个人IP,不挡以后的财路,就不要当黑粉头,去八卦,带节奏。

第四步:根据你的观点,引出一个理论、名言,讲一个故事!

比如上面的观点“成年人理智标准之一:及时止损”。

鳄鱼法则里说: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这种将损失最小化,就叫做“止损”。

故事可以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别人的故事,比如这样一个故事。
导演贾樟柯刚入行时,靠写剧本赚钱生活费。一次如约完成一部电视剧的编剧工作,却因没有和对方签订劳动合同而遭到拒绝支付报酬。

多年后在接受采访说到,“将军赶路,不追小兔,何必一件影响相当一段时间生活节奏和情绪,不能把精力浪费在烂人和烂事上。”

利用名言,理论再加上一个故事,从侧面证实了及时止损的重要性。

第五步:根据全文,升华观点。

这个观点还是要以刚开始的热点出发,对“及时止损”深度的阐释。

比如,虽然婚姻经营不易,需给予最大的敬畏。但生活在聚光灯下的明星们,以及聚少离多的现实,本身就要承受更多的压力。但是当婚姻逐渐变成两条平行线,当夫妻两人逐渐形同陌路,对余生都是一种煎熬,何不就此止损呢。

这里透露一个小心思,任何的观点是不可能适用任何场景之下的。再说婚姻本身清官难断家务事,于是我这个观点,即使多么有普适性,也会有读者反驳,那评论区就会出现不一样的声音,这样也会给文章加权重的嘛。

尽量多断句,语言通顺,切不可生僻造词,不用担心文笔,毕竟网络的快节奏,看得懂比文笔重要100倍。

五、清单式框架

这种框架简单清晰且各段落相互独立,经常见于情感文、个人成长文,比如《管理情绪的三把钥匙》、《什么是“自律”?就是将这五件事做到极致》,《迅速提升情商的8条方法》等。

一看标题,就知道文章各个部分的并列关系,像列清单一样。其形式大都是各部分举例子、打比方、讲故事+观点,最后给予总结升华。切勿纯干货、流水账,观点起码新颖,不烂大街。

例如文章《建设自己的格局,从这三件事做起》,标题直接点题,且可能要讲述三个故事,三者呈并列式。

然后文章从“不纠缠烂事”,“远离闲人”,“专心做自己”,说明文章主题,“如何培养格局”。

这种文章,首先想好主题,再想好三个小主题,搜索素材,最后再次点题升华主题,这样框架就变得清晰明朗了。

六、递进式框架

递进式框架,上文在讲其它框架,已经穿插讲过,重点就是如何分解中心论点,使得内容逐层深入,且有深度。

现在说下中间部分,怎么递进?

第一种,就是由浅入深,比如失业率增高,先说事件对个人的影响,再说对家庭的影响,最后说对社会的影响,也就是三段小观点的递进。

第二种,就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

第三种,反例解剖法,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根源,指出解决之道。即按照“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逻辑写。

以《令人心动的offer 暴露扎心真相:没有谁的工作是不委屈的》这篇文章为例,通过实习生谢旭超低于其他同学,提出观点:解释显得苍白无力,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之后用四个篇幅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第一部分:

通过讲述同事因受委屈要离职,外卖员送餐,销售员陪酒等案例突出自己的观点:抱怨,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的情绪(抱怨是什么)。

第二部分:

通过董明珠早期奋斗的素材,再次论证“成熟的人不会抱怨,只会默默解决问题”(为什么不能抱怨)。

第三部分:

通过身边从事新媒体工作的朋友,从抱怨,面对,再到解决问题,最后得到报酬,得出升级版观点,“工作虽然很累也很难,但它带来的回报,能够治愈我们的不安”(解决抱怨问题,带来什么)。

结尾部分:

作者用“委屈成本”,“焦点效应”等名词进行延展阐述,总结出“与其抱怨,沉浸在委屈中,不如行动。” 点题升华,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整篇文章,围绕主题,层层递进论述,由浅到深,若筒子们对以上几个框架比较熟悉的话,可运用递进式框架。

实践中,写作能力强的人,会把以上几个写作框架揉碎重组,但是刚刚练习写作的小伙伴,只需按照框架来写,就OK啦!

 

作者:柒晨格调,认真做文案,以后可以立牌坊!微信公众号:晨哥笔记

本文由 @柒晨格调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之前只知道2w1h、sqa和递进式框架,今天学到了另外几个,打算尝试去用用它,看看效果。感谢作者~

    来自四川 回复
  2. 这篇文章蛮不错的,干货满满,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来自江苏 回复
  3. “2W1H 即What、Why、How。”这个写作框架,之前在《学会写作》这本书中也见过。

    来自四川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