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产品金字塔结构模型拆解(Google)
编辑导语:智能终端时代席卷而来,导致形形色色的app/web/网页应用程序铺天盖地而来,那么在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打造自己产品核心市场稀缺力呢?本篇文章作者将对“用户层级”、“产品闭环”、“商业生态圈”、“场景环境变迁”、“品牌建设/运营体系”这五大方面进行方法的总结,值得阅读学习。
一、用户层级
作为一名优秀的产品PM,必须要考虑几个问题?你的用户画像主体是谁?如何建立成长体系/权限开通?如何在不同的阶段,制定一系列措施,让用户买单,如何使用户保持长期主义,使用你的产品?如何让用户和产品产生粘性?
比如说美团的商户入驻,他们的入驻方式是如何区分的?商家的成长体系是什么?权益怎么分配的?等等
综合上述,基本算是一个基础的框架型,总结起来就是:
用户画像+生命周期+成长体系+购买力+循环机制
比如说:饿了么,是一个偏向B端又面向TO C的产品,我们要考虑产品的行业属性是什么?用户是怎么样的群体?它是怎么做好用户分级?按照怎么样的逻辑来分的呢?消费者的购买力是怎么样的?怎么才能形成从行业需求到用户的循环问题?
二、产品闭环
从产品形态看问题,你要考虑如何做到从点到线到面的布局?
比如说产品的界面如何设计内容、动效、功能?从视觉,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渲染效果以及颜色层级分布?
在技术上,我们应该怎么针对内容进行算法个性化推荐,综合大数据行为标签,如何进行历史数据分类,进行周期性推送?
整个浏览页是如何进行热点以及标签化分级的呢?如何建立内容风险预警机制呢?等等都是需要产品联动团队进行深层次的进行:
设计+动效+视觉+算法+大数据+风险机制管理+前后循环机制+版本
底层逻辑就是:点-线-面的循环实现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从产品类别+行业场景来综合分析,比如说,我们做的是c端短视频产品,我们应该考虑他的界面风格是什么样的?点击或者动效是什么?换言之,你用什么样的视觉来吸引用户使用你的产品?有哪些不一样的动效?在技术层面上,我们应该怎么进行用户推荐?怎么通过大数据自动化合理进行标签分级?我们这样做的最后有什么的风险?从设计到技术怎么才能实现双重合一,达到我们想要的‘双赢’效果,最后我们的产品路线图应该是怎么分布的?
三、商业生态圈
从商业的角度看问题,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作为一个增长型公司,需要从企业运转模式、企业类型等不同角度设立不同的商业模式,从经济学看待市场+商业的关系。比如说从微观到宏观,从整体到个体,单一到多元,集中到分散等等诸多商业画布的确立:
个体经济+企业经济+多个城市经济+全国经济+全球性经济 +循环经济效应
设立不同的商业模式,往往能实现从单一到多元化,实现商业最大化,达到企业增长经营化管理。
最典型的就拿微信来说吧,商业模式无非从个体到群体,可大可小,比如说个体公众号到官方公众号进行不同企业收费模式,以及权限开通的方式。城市/全国化经济全球性经济,主要集结与在不同城市/国家的共性需求定位,比如说刚需定位,吃、喝、出行、社交等场景,都能覆盖每个城市,不会因为地方的限制,而受限制,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经济体。
四、场景环境变迁
没有一款产品是百年不变的,其实它也在跟着人类适应整个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因为时代的需要,产品才孕育而生,解决人类的脑力、体力的复杂问题。
比如说,现在气候不断变化,全球变暖形成趋势,如果人类不趁早做好这个准备,迟早会有一天会被环境所淘汰。互联网产品,其实也是这样,需要跟着人类需求适应整个环境变化而变化,跟着时代需求同步进行,综合市场+微观调控,所以个人认为:
前期的预测判断+发现新型机会+新市场+适应当下环境+融合多种环境变化
才能在变化多端的社会中,以万变适应生存。
作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需要有非常强有力的思考能力,能从市场判断商机。比如说,小米手机的远程自动化控制,结合AI算法自动识别、声控等,进行运用控制,小米电视、电灯、小米手环,类似,目前很多公司即将布局在汽车行业进行自动化功能识别,类似百度驾驶、小鹏汽车等,总体来讲基本都能适用我们当下的环境,既不落后,也不太超前空幻,适用于大部分用户场景需求,从设计、技术基本能够落地下来。前俩年流行的区块链,为什么就这样凭空的慢慢消失了,虽然现在也有很多产品在运营。但是相对规模来讲并不大,第一个风险型太大,其次就是区块链这个层面不太适用当下场景,复杂化不易操作,甚至超出了很多人的认知。所以,几乎慢慢的没落了,也许在未来的3-5年的期间,可能繁荣再起。
五、品牌建设/运营体系
一款真正好的产品,从来都不是以买、卖方市场进行货币等价交换。同样是月饼,为什么有些就喜欢买有品牌包装的月饼?同样是一件外套,为什么大部分就喜欢有品牌的衣服?主要是品牌能够满足人对奢侈品的好奇感,以及在品质、技术、设计等方面满满的安全感,互联网产品看似虚拟,其实底层逻辑是相通的,所以我个人认为一款好的产品都是以:
启动期+验证期+投入期+品牌建设期+暴增期+优化+迭代
这就是所谓的病毒效应以及增长模型,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实现品牌国际/全国经营化。
好的产品离不开运营,尤其是C端产品,大部分可能研发出来,几乎也要花掉一般的财力进行广告投放以及渠道建设。当然前提也不是漫无目的进行运营,在投入前,也许可能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能否融合市场的需求?如果优化了,我们的策略应该如何进行调整?等产品真正的兼容市场了,这个时候就真的属于暴增期,需要大量的品牌以及广告进行投放,提高知名度了,从而不断的进阶优化和迭代,不断打磨适合当下的产品。
最后总结一下,做产品很容易,做好一款真正的好产品很难,做好一款顶尖的产品,更需要时间和市场不断耐压耐磨耐用的检验。如有写的不是很到位,还请特别提出您宝贵的建议与支持!谢谢!
本文由 @bright MI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
打造自己地核心竞争力才是关键,要有独一无二地不可替代性,才能够脱颖而出
对,上限看天花板,然后逐渐拆解
这篇文章逻辑清晰,干货满满,一下子知道了怎么去拆解产品背后地商业逻辑
谢谢,我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