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峰头部,用户分层运营的思考方法
编辑导语:有效的运营方法对于整个运营流程十分重要,将目标用户分层才能提高长期的收益。本篇文章作者分享了错峰头部,用户分层运营的思考方法,讲述了选择目标用户群体的有效方法,感兴趣的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在做运营决策的时候,要思考如何将目标用户分层,应该选择什么用户群切入,这个问题几乎决定了事情的成败。
但经常有人使用又傻又笨,成本还很高的方法,最终都掉坑里了,拿不到结果。
在这里,我来提供一种思路,帮你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个思路就是:错峰头部。也就是,当下最火的我不要。
这里说的当下最火,就是在竞对成长起来的头部。看起来是最好的选择,但实际上搞定他们的成本极大。
成本体现在,这群人就是从大众群体里浮出水面的极少数,所以对他们有所求的人就非常多,处于卖方市场。
那就是供需的短暂失衡,会导致他们的价位飞涨,而且态度也是高高在上的。
想要搞定他们,不仅需要更多的资源,自己还得摆出弱势的姿态。
可想而知,这种方式争取来的合作,是不正常、不平等、也是不牢靠的关系,从长期看也不会顺利和愉快的。
另外,这个群体是在竞对平台火起来的,肯定对那边会更忠诚,不敢随意去站其他平台的队,怕损失了自己当下的利益。
这些都是成本,也有极大的执行难度,所以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解决方案是,选择切入还没有浮出水面的那群人。
非头部,但质量或能力也不错,当下可能是颈部或者腰部的用户。
这些人还处于买方市场,在苦苦追求自己的突围之路,所以面对你给的机会,配合度会很高。
而且这些人之后如果成长起来,就会和你绑定的很死,忠诚度还在,而且会成为你的优秀案例或最佳实践。
所以,对于你来说,错峰头部,切入颈部或腰部的用户群,不仅极大降低了成本,而且长期收益会更大。
这样的群体该怎么选出来呢?有两个方法,分别是有数的和没数的。
一、有数的方法
就是能拿到一些数据,作为决策依据。适合的场景是,从自己平台内选择用户群切入。具体方法就是不要看绝对数字,而看相对数。
比如,不要看粉丝量、累计播放量、累计GMV这种绝对数字,这种是单一的评价标准只能体现现状,是粗颗粒度的实力体现,所以筛选出的都是特别头部的用户,这种可能不看数字你也知道。
绝对数字就是看比值。比如粉丝粘性、人均停留或观看时长、复购率等,都是几个指标的比值。
如果在这类指标上表现的好,结论就是:这群人有实力,但还没长大。只要给更多养分,可能很快就枝繁叶茂。
养分就是资源。这样的用户是接得住资源,转化率或者说使用率更高。
二、没数的方法
拿不到什么数据,主要依赖运营的主观经验。
前提是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具备识别潜力用户群的眼光。
这样的潜力群体,往往是具备某几个内在关键特征,并且可以适应各种外部条件。
可能会有争议:这种主观决策靠谱吗?
我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依赖长期的客观信息积累和主观洞察。
我不想被数据论据纠缠住。只要有数据,就有准确度和口径问题,哪怕都爬山涉水的解决了,也还有归因问题在等着。
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难免有不严谨的环节。比如「当下只能选择这个口径」、「有两个数据取不到」等等。
为了摆出客观分析的样子,其实做了很多拍脑袋的决策。就是,拍着脑袋看数据。
所以,我的做事方式就是先有决策,再论证。
当然我的方法太个人了,不具有普适性。这种「没数」的判断方法,更多适用于能拍板的人,比如老板。因为这样的人往往不需要去论证和说服别人,有话语权。
以上就是错峰头部的决策方法,其实这个思路不仅用在运营工作中,还适合非常多的场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思考延伸一下。
从本质上说,这是对抗马太效应的一种方式。
#专栏作家#
韩叙,微信公众号:运营狗工作日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原猫眼电影产品运营专家,创业时经历了0到1的艰辛,在百度时规划了海量用户的玩法。从业10年,专注互联网运营领域,包括产品运营、用户运营、社区运营和UGC运营。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有数据参考时看比值,无数据参考时则依赖长期的客观信息积累和主观洞察
很有启发!用户分层未必需要去抢最火的蛋糕,还没有浮现的人群也许就是水面下的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