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直播火了,这是知识崇拜的又一次胜利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前段时间,东方甄选的直播在各个平台都刷足了存在感。幽默风趣的主播,在带货的同时还能让人学到知识,迅速成为新一代顶流。本文作者作为前新东方老师,从这次事件出发,聊聊知识崇拜,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近新东方又火了,一瞬间全网充斥着各种分析新东方直播的文章或者观点,各大主媒自媒体都纷纷选择要蹭下“新东方”的热点。
作为一名前新东方托福口语老师的我,仔细回顾了我的前东家职业生涯,又认真琢磨了很久,尝试从一个不同的维度给大家一些观点。
一、新东方的直播的魅力在哪?
新东方作为最为早期的教育培训机构,且作为中国教育纳斯克第一股,整个师资培训体系以及对于老师和课程内容打磨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比如老罗当年也是两次试讲失败第三次试讲才被俞敏洪录用。
早年间也培养出了很多“网红老师”,比如罗永浩、李笑来,可能因为两位东北籍老师天生的喜剧细胞奠定了新东方课程的“调性”,新东方后续的老师培训基本上是按照相声演员/脱口秀演员的标准来培训的。再加上学生的满意度是新东方内部评价老师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kpi关键标准,简单讲,就是要培训老师如何高效的把自己“卖给”学生。这样的绩效导向就要求老师必须带有极强的专业技能+信手拈来的幽默段子+自信且流畅的口播能力。
举个例子,新老师培训的时候要求老师备课(逐字稿)时候每15min就有小段子,每30min要有大段子,因为根据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最多只能集中15min,年纪越小注意力时间会越短,学生们的注意力和满意度要靠各种段子来牵引。
李诞在《脱口秀工作手册》中写道,“要求公司每个脱口秀演员每次演出要写逐字稿 ,内部有读稿会对大家的稿子进行打磨 ,表演的时候最好是一句话一个梗(行话叫one-liner),几句话有爆梗,梗要爆”。看起来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强烈怀疑李诞当年也在新东方上过课,深得这套方法论,将这套“语言表演艺术”在中国的脱口秀上发扬光大,才有了今天的笑果文化。
扯远了,通过梳理,新东方就是教育界的MCN,讲不好段子的老师没办法直播带货。相信大家明白为什么作为前新东方老师的罗永浩可以横跨教育界、脱口秀演员(导师)、直播界,罗老师都可以无缝适配,毫无违和感;因为总的来说新东方老师、脱口秀、带货主播都是语言工作者,基本职业画像是差不多的。
因此新东方直播间一夜出圈,东方甄选的爆火,大家觉得偶然,我觉得却有种历史的必然性。
对于消费者(用户)来说,他们获得的体验几乎是一致的,甚至看直播更划算一些,一边听脱口秀一边学英语的同时还能买买买,消费者掐指一算瞬间感觉特超值,仿佛不要钱。因为他们花了听脱口秀的钱,免费学到了知识、愉悦了心情还包邮送我了一份来自墨西哥的有机牛油果,一倍的钱,三倍的快乐。
二、消费者为什么总是无法避免知识崇拜呢?
新东方直播大火背后有一个深层次动机就是民众对于知识的崇拜。
而知识崇拜,从未退出过历史舞台。
从文化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有句老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正统观念,读书就有一种传承式的崇拜,大众对于知识分子总是有一种迷恋,商界大佬叱咤商海大半生总是觉得需要入仕或者从事教育才会更体面。
比如民国时期,文人群星闪耀时,鲁迅、胡适、张爱玲、徐志摩,他们就是当年的“流量密码”、就是顶流,鲁迅和徐志摩考写书带课就可以支撑起来一大家子的开销。
从现代生物学角度来看,虽说读书学知识是消耗脑细胞、消耗能量且对抗人性的一件事,但是学以致用或者通过习得知识后实现的自我价值,这其实是能帮助人身体分泌内啡肽的,其又被称为长效快乐剂(高级快乐剂)。
相比于满足人性(美食、买买买、放纵等)所产生的多巴胺能维续更长时间;但是学习知识的特点就是先苦后甜,你需要为机体建立这种机制,并养成习惯,比如学英语上瘾、阅读上瘾、写作上瘾等等。
再从心理学或是营销学角度来分析下知识崇拜,大家可能最直接想到的是知识付费或者是被贩卖焦虑。
在这个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身处在一个VUCA时代,即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和ambiauity(模糊性)。这些其实是我们的机体所排斥的,我们都想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不是被时代所抛弃,所以一些知识付费的平台或者产品会刻意的利用这种情绪或者放大这种人性的弱点刻意营销。
比如你可能经常会看到一些类似的课程广告,“不会写周报、不会给领导汇报、加薪晋升总是没有你怎么办,你就是吃了不会沟通的亏,现在由XXX打造的沟通课,一对一辅导,有xxx学员都说好,现在618期间,最后折扣xx折”(作者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从产品人性学角度,知识付费这类产品本质上就是利用了人性的恐惧(就像是拼多多利用人性贪婪的弱点)。
首先我们来看知识崇拜好的一面,因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线视频直播技术的快速演进,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是吃到了很多时代技术的“红利”。
拿90/00后第一学习平台B站来说,上面有很多大V大牛抱着开放的心态,无私的做技术分享技术交流,我身边的很多算法工程师说他们的python都是从B站上学的,我当年决定转行做人工智能产品经理,入门启蒙课也是在B站上看的李飞飞老师的深度学习入门经典课程斯坦福的CS231n。
0元学习斯坦福人工智能经典课程
放在十年前,这些都是很难想象的。
我记得那时候每天上课都要拿着一本都堪比辞海厚重的英文原版《信号与系统》、《微波通信技术》、《电磁场理论》,穿梭于校园的各个教室,上课位置不好、看不清、跟不上、很容易听不懂。当年可谓是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但是我依旧比很多同龄人获得了更好的教育资源,有更好更多的获得知识的机会。
但放在今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给了每个人平等获取知识的权利。虽然付费课程很多,如果你有心也依旧可以从互联网上找到免费的同样优质的内容。
比如罗翔老师的法律课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让普通民众可以“知法懂法”;比如罗振宇的每天60s的逻辑思维,只要关注公众号就可以听到这些前辈们最新的想法,只要坚持,人人都是终身学习者;同样,有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样优质的产品经理论坛,大家可以看到各行各业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产品经理及相关从业人员的产品心得、产品总结、产品启发,让每个人都可以从0开始学习做产品经理 。
再比如,拿一个跟我们产品经理相对的另一个职业算法工程师/码农来说,他们的圈子更加奉行知识崇拜。
比如为什么这些年计算机室视觉(CV)学科快速发展,每年的该学科的顶会在谷歌学术排名上从2018年的刚刚勉强挤进第20名,到短短3年时间,2021年排名第四,仅次于科研工作者心目中的珠穆朗玛nature、science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为什么一个学科会在这么短时间内突然影响力飙升, 这个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知识崇拜。
因为CV圈这些年的盛行文化就是知识分享,比如说很多大牛或者组织/机构为了提升影响力,会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代码开源到github上或者直接把千万级的数据集开源,这样行业内的其他人就可以避免重复造轮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迭代优化,刷新前人的成绩,帮助推进产业和学科的快速发展。
CVPR在谷歌学术排名2021年位列第四
因为我们会对知识天然的崇拜心理,创作者就会更加有动力去分享创造优质的内容。
抛开商业变现不谈,抛开各种套路不谈,分享知识的同时不仅仅可以让创作者本身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用输出刺激输入,得到提升;同时输出知识也是一种天然杠杆,因为有益的知识会随着其被传播而成倍的放大知识的影响范围。
就好比一个学者的影响因子会取决于其文章被引用的次数,而你的文章启发了更好的作品的同时就会带来更多的引用,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问题的数量是已知的,何恐解决不完呢?
但同样,我们也应该避免消费者知识崇拜的心理被不道德的商家利用。
给大家分享一个不久前发生在笔者身上的真实的案例。
一个号称小米生态链旗下的培训机构的内部教材,号称价值千元,就像是武侠小说所描写的“XX真经”,仿佛看了+自己跟练就能一统江湖,需要朋友圈转发集赞100个就可以加微信领取。实际教材内容粗制滥造、拼凑感明显,教材第一章就是全文复制粘贴笔者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上发表的一篇智能硬件产品经理综述。这家机构也从未征得我的同意,且我也有在原文注明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举这个例子,其实想说的是现在的知识崇拜赛道和行业确实鱼龙混杂,需要消费者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不要被商家的精心销售话术煽动上头。
就像哲学辩证法、黑格尔的正反合一样,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就一定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因为这些正例反例推进着事情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驱使着人们不断的渴望解释这个世界,探索更大的未知边界,所以人类文明得以传承与延续。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沉浮,痛并快乐着。
同时我又感谢这个知识崇拜的时代,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学到我们的祖辈可能一辈子无法习得的知识,并不段突破自身的认知边界,向蓝色大海更深处游去。
#专栏作家#
大仙河,公众号:大仙河知识学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7年AI产品相关经验,专注AI产品化(元宇宙、数字人、全息通信等)领域,致力于构建人工智能学术和工业界的桥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我认为是知识的胜利。知识崇拜也好,品牌崇拜也好,首先得有能打动人的东西。新东方用做节目的模式去做直播,不赢不正常。直播的主播,有一部分是自己的积累,有一部分是导演提前整理串词,但是电视台的主持人又何尝不是?其实这也给其他直播打开了思路,直播并不是只能和观众交流聊天,,你还可以像电视台一样,去演节目(可以把直播用户当作舞台下的现场观众)。
每个板块都应该有一个领头羊,刚才在教育板块新东方有这个实力和时机!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大部分人都是从小听到大的,知识崇拜是从小就培养起来的
知识崇拜的根本 是在于:谁都有颗想zb的心, 没知识怎么zb? 人民币除外 哈哈哈
真的就是很知识崇拜,小时候还不太崇拜真的就是越大越崇拜。
毕竟在拥有知识之后的复杂劳动生产出来的价值更高,这真的无法否认。只是这里直接转化了
知识焦虑只要存在,知识类直播就会受人欢迎,因为现在的人都希望快速获取知识
其实我们经常会因此陷入一个认知误区——知识=智慧=高智商,所以有时候就是喜欢这种被碾压的感觉?
确实知识无论在以前还是现在都不会过时,人永远向往更深层次的输入。
这篇文章干货满满,结构清晰,感谢作者的分享,爱了爱了
谢谢亲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