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仅次于Temu,2款音频App无视流量困境,野蛮增长
面对愈发激烈的获客压力,产品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吸引更多用户关注,并保证稳定的增长。而在本篇文章里,作者便拆解了两款声音APP的用户获取途径与策略。不妨来看看作者的分析解读。
AI 火了之后,榜单,常看常新。
一方面说明了热度确实高,C 端用户对于更低的注册和使用门槛非常买账,下载数据好看之外,收入也高,可以查看我们之前的文章《新工具时代,个个月赚千万》,以比较头部的 Chat with ASK AI 为例,有接近 300 万美金的月流水。
但另一方面也是获客压力的对外显现。
能月赚百万美金的 AI App 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收入不高,且从广告数据平台收录的情况来看,流量成本不低 | 图片来源:App Magic
近 30 天去重创意 42 个不算多,展示量靠前的素材数据上千万,主要以 TikTok 为主 | 图片来源:广大大
对于 Chat with Ask AI 来说,爬到榜单头部之后,会带来比较多的自然流量,处于一种还算舒适的状态。但对于其他中尾部 App 来讲,大家叫着差不多的名字,有着差不多的功能,竞争非常激烈。
一位同样做这类 App 的开发者表示,做这类 App,主要是两部分成本,一部分是接入和调用 GPT API 的费用,另一部分是获客成本。后者占比更大。“我认为 80% 的 AI 聊天 App,可能并不赚钱”。
在“新工具时代”,在功能上去针对自己的目标人群之外,更难的在于增长。而最近,2 款 AI 声音App,在未通过头部媒体进行大规模广告投放的情况下,先后爬到了美国 iOS 下载总榜第 2 的位置,仅次于一直疯狂烧钱的 Temu。而出海开发者其实完全可以从中找到可复制的增长 Tips。
一、跟前辈取经把增长做进产品里,6 天“偷偷”拿下 50 万用户
第一款 App,“平平无奇”。
因为测试了这款 App 之后,我们发现它用了很多之前匿名 App 都用过的玩法,AIGC 的应用在于,将之前的匿名文字回复,用 AI 生成的名人声音加以改造,添加了趣味性。
不需要注册,进去之后填写 Instagram 名——开启通知功能——按照提示把问题发到 Instagram 的快拍里面。
朋友看到快拍之后,可以点击链接,选择一个名人的声音,输入自己的回答,生成语音回复。
开启了通知功能的 frfr 会在收到回复后提示用户有新消息,用户进入 App 的底部一级标签 inbox(收件箱)查询,一个回复是一个小话筒,听过之后话筒会变成没有颜色的,来区分哪些是未读消息。
点开话筒之后,App 会朗读朋友用 AI 名人声音“包装”的回复,用户也可以选择回复!实际上就是把这段回复再次发到 Instagram 快拍里面,形成互动。
我在 Instagram 快拍里面发布的带有 frfr 链接的问题“我是不是很可爱!”(左),选择“回复”之后朋友用 AI 声音做的回复也会被发布在 Instagram 的快拍里面“表示你也好意思…”(右)
这是 frfr,也是过去几款成功的匿名提问 App 都在用的增长秘诀之一。不论是匿名 AI 提问还是回复评论均需要上传到动态中对所有用户可见。这也就将一次次普通的匿名提问变成了一次次难得的“社交炫耀”。
对于提问者而言,我可以放心大胆地将自己的秘密混在人群中;对于被提问者而言,被提问越多的人,大概率是“有一定媒体、人缘不错”的群体。这也是这些匿名社交 App 总能在校园的年轻人中快速传播起来的原因。
人到中年,需要比拼的是财富、是资历,是职位,但年轻人更在意受欢迎。
而唯一的变现点,就是在这两个页面底部一直出现的“Who Sent these”,查看谁发布的回复。
从上面的产品使用来看,frfr 甚至比之前的匿名社交产品都更简单些,产品的设计也都是围绕增长的思路来做的,商业化也采用了之前经过市场验证的模式,和之前的 GAS、NGL 都很像,创始人也在Twitter 上特别感谢了 NGL 创始人,显然是取过经的。
而“取经”得来的经验,也帮助在 2023 年 4 月上线的 frfr,取得了美国 iOS 总榜第二名的最好成绩,到昨天也依然是总榜前 10。5 月 9日,创始人也很自豪地在 Twitter 上分享了团队 6 天获取 50 万的好成绩。
创始人自豪分享 frfr,作为团队开发的第 2 款 App,拿到了美国总榜第 2(还给到了 Temu 强势占住榜首位置的背景)的成绩 | 图片来源:Kamberi 推文
我们用了广大大、App Growing 出海观察、以及 Facebook Ad Library,都没查到 frfr 的投放痕迹。与其他投放占成本大头的 App 来说,这款 App 省了不少钱。
不过当以我们以“frfr”为关键词在 Instagram 和 TikTok 进行检索时,发现frfr为增长所做的努力都在暗处。
Instagram·8G 冲浪选手:
截止发稿 frfr 的 Instagram 账户 @frfrapp 已经发布了 13 条视频,并成功积累了 8000+ 个粉丝。
除了前四条是以图文的形式介绍 frfr 的玩法,其他均尝试通过放大“模因”和“名人”两个特点吸引用户。
·情感模因。“当我在 frfr 上收到一个消息提醒,却不是来自 Crush 时的表情”“当我听了 Crush Instagram 回复的一个暧昧提问,我想弄清楚到底是谁时的表情”“太他*牛了,谢谢你,因为 frfr,我找到了男朋友”。frfr 精准拿捏了“用户最期待收到谁的提问”的需求。
校园模因。“frfr 可以帮我们精准找出到底谁才是学校的‘大喇叭’”“当我在 frfr 上匿名提问时,学校如火山爆发”。
名人声音。frfr 一方面根据名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八卦和人设,进行提问设计;另一方面,设立最受欢迎名人声音排行榜。
“罗纳尔多问你谁是我最大的粉丝”“特朗普问你从哪里找到合适的发型师”“Drake 问辣椒”。
显然,frfr 与广告用户一起冲在吃瓜第一线。
TikTok·金钱鼓励大师:
frfr 在另一官方账户 @frfrapp-partner 上发出 TikTok 合作伙伴招募。
当用户在 TokTok 上发布一条与 frfr 有关的视频,并获得超过 1 万次观看时,联系官方即可获得 100 美元奖励。
截止目前,#frfrapp 相关话题在 TikTok 上获得了大约 150 万次播放,其中观看量最多的一条视频获得了超过 110 万次播放,而发布该视频的是一位有将近 50 万粉丝的晒车爱好者兼音乐人。
虽然没有凭证,但是这个体量的创作者以硬广的形式宣传 frfr 大概率是商务合作,不过不知为何目前@balkeloganx 已经关闭该条视频的评论。
另外,疑似 frfr 团队成员的博主也发布多条视频宣传 frfr,除了鼓励用户下载体验还亲自下场@一些与 frfr 产品定位的 Influencer 表示“如果能有你宣传,将会非常了不起”。
大方撒钱、放下脸面,frfr 正想办法获得更多用户。
当然,单从产品设计来看跟过几次美国匿名社交选题的编辑部,看到这款产品的第一反应是“就这”?但编辑部的 LISA 同学,在玩了之后,确实和“失联”多年的海外同学重新建交,;编辑部的 Xenia 同学,也与一位在其他社交团建上认识的巴基斯坦摄影师再次取得联系。
而相较于之前 NGL、GAS 那波的互吹彩虹屁,AI 声音给到了更多的趣味性,不少用户都在@官方增加自己喜欢的明星或者偶像的声音选择。
同时开放式的问题与回答,让用户可以结合里面的一些关键词来破案,而 Instagram 快拍的浏览记录也会帮用户锁定“嫌疑人”。
而当我们纠结于这只能是短暂的一波玩法时,去回看 NGL,我们也发现,这个充满争议的 App,曾经有过月流水 200W+ 美金的辉煌时期,当我们都以为这款 App 现在肯定不行了的时候,这款 App 依然能保证 50W+ 美金月流水的平稳表现,虽然不及巅峰时刻,但自有其受众,起码也让创始人能够有资格晒一晒自己的“财务自由”生活。
NGL 创始人最近最近发布的贴文
通过 AI 对已经经过验证的模式、尤其是自带增长 buff 的产品形态稍加改造,用户体验得以小幅度升级,团队还是能够轻装上阵的,frfr 已经开始每天能够产生几千美金的收入。
背后的德国团队 SLAY,本身也不大,之前在年初互吹彩虹屁的匿名社交 App 最火的那段时间,也就是 GAS 被 Discord 收购那阵,SLAY 也因为做了欧洲版本的 GAS(创始人说是家里人因为社交媒体情绪出现问题才想到做一个“正面”社交互动 App),获得了 Accel 250 万欧元的投资。Frfr 是他们的第二次尝试,但这次开放的问题与回答,不知道会不会让集体想要去掉污名、转型互吹彩虹泡泡的匿名社交 App 们,又陷入被动。
总之,不论是这次的 SLAY、还是之前我们在《新工具时代》里面盘到的 Codeway,虽然都有不断追赶热点,但也能够看到他们在热点轮换中,对某些方向的坚持。
而就在今天登陆美国 iOS 免费总榜第二的产品,更是声音赛道的长跑选手。
二、凭预注册就冲到榜二的 Voice.ai Covers,十六年的老牌团队被当成了骗子
今天,又有一款关于语音的 App 冲到了榜单第二名的位置。
怀着好奇的心,我下载了这个 App,然后看到了一段非常吸引人的演示视频,之后就再没有然后了….
官方说“因为需求太大,我进入了等待清单”,还顺便恭喜了我…
既然来都来了,我就又加入了 Voice.ai 的 Discord 群,这才发现,原来 Voice.ai 最早上线的是 PC端,只有 Windows 版本,移动端只是预注册,昨日上线,今日明显服务器便承受不住了。
很多用户留下评论,“等了那么多天,就为了上排队清单?”,还有评论表示“这哪里来的 App,我不记得自己预注册过”,甚至有读者表示,“这和 PC 版本完全不一样,苹果应该把这款诈骗 App 移出应用商店。”
就此,我们也进行各种确认,并询问了专业人士。
对于这是不是一款冒牌 App,大概率不是。我们用 Discord 留下的页面,找到了 voice.ai 的 Mac 和iPhone 页面。
Mac 端确实就是 PC 端的样子,主打实时把用户的声音转换成任何名人之声。
而 iPhone 端,就是一个被大家吐槽的“唱歌”App。
这显然,是这个团队对“移动端用户喜好”做了思考过后的答案,想搞病毒式传播。但可能没有料到自己到了美榜第 2,一下子超负荷。
而关于“空降”问题,AppStare 创始人李竞航告诉我们,“这种情况,用户大概率是点过预约的,现在的预约周期最长能到 6 个月,很多时候半个月,用户可能就不记得了。”
既然是 voice.ai 本 ai,测不了移动端,我们去就看了 PC 版本。
今天,我和同事还在聊,做 AI 的和做 Web3 的团队有一个明显区别,做 AI 的很多创业者一个个经验丰富,做 web3 的很多 00 后。
Voice.ai 团队就是一个典型的经验丰富的团队。
他们在 2007 年就做了一个基于云的文字转语音软件,2011 年做了 iSpeech Home,早于一众大厂们的智能音箱,2012 年发布了集成声音克隆技术的首款 C 端 App,之后尝试过图像识别和 Avatar 生成,之后又回到了声音技术领域。
Vocie.ai 在网上的信息并不多。从网站访问量来看,每个月几百万,应该不算少了,YouTube 博主MattVidPro AI 专门针对 Voice.ai 出的测评视频,也有 36 万的观看量和 800 多条评论,算是自带一些流量,再加上可能有的一些预约广告投放动作,导致 Voice.ai 在上线当天冲榜了。
Voice.ai 官网流量 | 图片来源:SimilarWeb
先说下 PC 端的功能。
PC 端,有 2 个模式,Live mode(实时模式)和 Record mode(录音模式)。
实时模式下,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声音来实时转换输出,就像是视频开头的,使用场景就是各种社区、游戏,你可以伪装声音。
录音模式下,AI 转换的质量会更高一些,可以用来制作内容,限时最长 15s。
这就是产品的主要模式了。说实话,这确实不太适合做成移动 App,也能理解为什么 voice.ai 在移动端变成了唱歌 App。
效果上来说,真的还不错,尤其是官方训练的美国总统拜登的声音。我们截取了一段博主从《Breaking Bad》老白的声音转换成拜登的声音,还是挺惊艳的。
而对于可选择的声音来说,既可以是官方训练出来的模型,例如 Biden,也可以是用户自己训练的,上传到 Voice Universe 版块。
另外训练自己的声音模型也并不简单,用户需要上传一段至少 5 分钟、至多 15 分钟的无杂音声音才可。
选择自己费力训练、还是直接选择使用名人的声音都可,但模型的训练与解锁就涉及到了 Voice.ai 的经济系统,Credits System。
如果用户邀请其他用户,可以获得 5000 个 Credits,如果把自己的计算机“租给”Voice.ai,让他们用你的 CPU 和 GPU 来训练模型,也可以获得 Credits,这些都可以用来解锁不同的声音。在博主测评时,Voice.ai 尚未开通现金购买 Credits 通道,不过截至发稿,已经推出了 4 种购买套餐,99.99 美元可购 20 万 Credits,单次大约消耗 4500 Credits,因此大约也只能用 45 次。
鉴于移动端,截止发稿,我们也没有能够测试到产品,就不展开了。但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一些趋势,例如:
1)这一波 AI 创业的团队,很多都经验丰富,之前我们写的 PhotoRoom、Chat with ASK AI,都是如此;
2)鉴于产品在 PC 端已经有一些声量,入局移动端的时候可能会自带一些流量,而这样的创业者可能不在少数;
3)如 Voice.ai Covers,虽然 PC 端产品更普适,但是移动端会切一个比较细分的应用场景、或者选择一些有流量效应的应用场景来尝试启动,这和我们观察到的新工具们的操作是一样的。但显然Voice.ai 团队有一些准备不足,现在评分已经调到 2.4,主要和上面讲到的不能即时使用、已经不记得预约相关,这也证明产品还是要把控好节奏,像是大热的 ChatGPT、Midjourney 都还在 PC 端专注迭代。
这两款声音 App,一个做匿名社交、一个做泛娱乐场景,前后快速登榜并获取用户。可以看到是继文字和图片之后,创业者们在声音方向上在移动端的最新尝试。虽然不一定成功,但却也探索出了一些问题和方向。而令我们比较意外的是,在这场与AI有关的移动 App 的变革中,却很少见到出海开发者的身影,我们也期待中国开发者的“产业化基因”能够早日再次显露。
作者:殷观晓,辛童;出品:白鲸出海编辑部
来源公众号:白鲸出海(ID:baijingAPP),泛互联网出海服务平台。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白鲸出海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