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思维」这件事儿……

0 评论 3142 浏览 21 收藏 12 分钟

大家都知道,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大脑都会形成思维模式。当然,在做运营也是如此,下面这篇文章是笔者整理分享的关于运营思维的相关内容,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好,我是「髙同學」,这是我的第1篇「运营心得」,今天我们聊聊「运营思维」这件事儿。

提到「思维」,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我们在做某件或某类事情的「方法论」。我们需要知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而也别忘了「思」是比「做」更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互联网运营的工作中,有很多事情的经验是可以「通用」的,比如某类活动的策划方案、某类产品拉新的手段等等。但同时也要注意活动的目的以及产品所处的时期等变量环节。往往在这时候,就需要我们通过「思」来认真分析并给出相对完善的「做」的流程。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类情况,为什么同样类型的活动,几个月之前的活动数据就比最近一次活动的数据髙?为什么相同的投放渠道,这次效果就没有以往的效果好?

一、「运营思维」中的「思」

「运营思维」中的「思」,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思考、思索」;而「维」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保持;连接」的意思。所以「运营思维」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运营工作中,思考并明确工作的目标,并通过各种运营手段来达到和保持最后的效果。

我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团建。团建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把全公司所有的同事进行编组并合议出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当时的问题是——「如何让员工心甘情愿地加班?」。

评选方式是让其他组的同事投票,票数多的组胜出,胜出的小组将获得2000元的奖金。

在后来的评选中,其他组的同事给出的解决方案大都是:给加班费、给调休、几点下班之后可以打车回家之类的「常规操作」,这些方案其实看上去并无不妥,并且大部分公司也都是这么做的。但是别忘了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的「目的」不是要给公司提出一个「可行性方案」,我们的「目的」是要拿那2000块钱的奖金。而且还有一个要注意的地方是评奖方式——冠军是由其他同事投票产生的,所以我们小组给出的方案核心就是要「迎合评委」。

我记得当时我们给的方案内容是:全年工作时长固定,同时加班按照分钟也计入工作时长,如果在一年中提前达成全年工作时长,其余的时间可以选择不工作并且不会扣工资。换句话说,假设全年的工作时长是:21.75天/月×12个月×8小时/天=2088小时,如果你在6月份就完成了2088小时的工作时长,那么接下来的半年你在家躺着都能拿到全额工资。

试想一下,哪个打工人会拒绝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呢?这个方案一出,其余几组同事们就像过年一样「兴高采烈」,于是这次的2000元奖金就这么到手了。当然,可惜这个方案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所以说,我们在接到一个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想清楚我们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比如说BOSS让你三个月内公众号粉丝破100万,那么这就是他的目标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也许BOSS认为,如果粉丝破100万,公众号的每篇文章就都是10万+了;也许转化率就能达到20%了;也许收入就能破1000万了……但事实往往并不是像他想的那样,所以你一定要了解BOSS想要达成的最终需求到底是什么。

因为假设BOSS的最终需求是转化率达20%,也许你只需要找50万精准用户就能达成他的目标,这样即能让自己稍微轻松一点而,同时也不会曲解BOSS的意思。

我们在运营工作中,切记不要「听话听音」,因为BOSS对运营工作会有或多或少的误解,总觉得人家公众号粉丝达到100万之后,每篇推文的阅读量都能10万+,所以我们也可以。

二、「运营思维」中的「维」

我们明确了一件事情的终极目标之后,剩下的就是要想清楚该怎么「做」。到底是分阶段完成,还是一鼓作气;是针对某些特定人群,还是全量用户;是马上就开始着手行动起来,还是等待某个契机蹭个热点的效果也许会更好……

我们在「做」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用户的核心需求

无论是B端用户还是C端用户,根据用户的年龄、地区、发展状况、性别、学历等等变量因素,TA们的核心需求也是不同的,我们所做的策略也要有一定地倾向性。

简单来说,就像我们买衣服。对于同一个品牌的服装,有些人会选择直接去线下商场的实体店购买,但往往价格相对较高,没有折扣;有些人会选择品牌的线上旗舰店,把喜欢的服装提前加到购物车,遇到打折季批量下单;还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去奥特莱斯淘货,而这部分用户一定是对服装的款式没有太高要求的。

再比如你刚刚建立了一个平台,你现在要挖某个平台的达人入驻到你的平台,你直接去邀请那个平台 TOP10 的达人其实是很难的。所以你真正要挖的其实是 TOP20 – TOP50 这群用户。对于你的平台来说,你挖到的达人其实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对于这些达人来说,他们摇身一变就成了你这个平台上的TOP10。关键你要懂他们最想要的是什么。

2. 制定相对应的运营策略

确定了一项任务的目标,了解了用户需求,接下来就是如何「请君入瓮」,你要用什么方式让你的用户按照你的节奏跟着你一起「玩」,这也是「做」这个环节的核心。

我们在制定「运营策略」的时候,通常会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这样一方面把任务拆解,相当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数据情况,及时发现和修正策略中的问题,并采取补救措施。

我之前运营过一个视频类的 APP,刚开始做新增的主要方式是应用商店倒流。那时候,每逢过年过节,应用商店都会给用户 PUSH 类似「假期宅家攻略」之类的专题,于是我们当时跟应用商店做了资源置换,用 APP 的 VIP 会员权益置换应用商店专题中「影视类 APP」TOP1 的位置。

那时候节假日用这种方式做新增,转化率还是不错的,但如果是非节假日,即使是应用商店 PUSH 了更大的用户量,转化率也相差很多。其实这种方式,跟内容运营中的「蹭热点」的方式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只不过我们蹭的是「节假日」这个点,充分契合了用户的使用场景。

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运营策略都不会是「屡试不爽」的。哪怕是相同的产品、相同的时间节点,对于同一个策略都有可能产生大相径庭的结果。所以运营工作中必须要对数据有敏感性。

3. 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

再成功的策略也一定有它的可提升之处。

在某个阶段性目标达成或时间截止之后,需要对过往的工作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复盘,我认为这项工作的重要程度甚至更高。因为总结和复盘不仅仅可以让我们发现之前出现的问题,更需要在接下来的策略中去验证我们解决之前问题的方法是不是可行。「经验」不就是这么积累而成的吗?

最好就是能形成一个总结报告,一方面可以巩固这段策略的成败之处,另一方面在以后制定运营策略的时候,也可以做一些参考。哪些地方是以后在制定运营策略时需要注意的;哪些地方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跟我们想像中其实是不一样的;用户的哪些行为是需要优化引导流程的等等。

三、总结

其实我觉得「运营思维」这件事,每个运营同学都可以「自成体系」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产品,核心一定是「用户」,无论是内容运营、活动运营、新媒体运营等等,都是为「用户」服务的。所以说,「运营思维」说白了,就是挖掘用户价值的方法论。

这是我的第1篇「运营心得」,欢迎有兴趣的同学一起讨论。

本文由 @髙同學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