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万字总结,这才是邻里社交正确打开的姿势

5 评论 2561 浏览 36 收藏 45 分钟

作为社交产品中非常特殊的一种,主要是由邻居组成的一种市场组织,邻里社交和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完全不同。这篇文章,作者分析了此类社区的案例和一些疑问,希望能帮到大家。

互联网人偏爱社交这个词。我们的微信、QQ可以促进熟人社交。我们还有陌陌和soul来触达陌生人社交。而现在超火的抖音小红书自媒体,算是单向社交的一种表现,网红单向跟粉丝喊话,粉丝单向崇拜网红,仿佛没有互联网我们就没有社交。而很多新生代确实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在网上是社牛畅所欲言,在线下是社恐与世隔绝。可惜赛博脑机科技没有跟上互联网发展速度,不然我们现在就应该抛弃肉身,住在元宇宙了。

所以一谈邻里社交,大家就觉得建立一个互联网邻里app,社交就应该发生了。可是就像之前文章《结构化分析,为什么中国互联网的邻里先驱者失败了》总结的,中国人十年前,花费了数亿的投资资金,多个团队前仆后继,也没能建立起邻里社交网络,只能哀嚎中国没有邻里社交氛围。

而同样这十年,一群理想主义者,看到了中国社会因为改革变迁和互联网发展而导致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他们以不计成败,不计成本的小范围实验方式去推进邻里社交,去营造自己心中的桃花源。他们这个圈子,叫社区营造。

一、社区营造的定义

社区营造(Community Revitalization)最早起源于19世纪欧美国家“睦邻组织运动”,在英国,兴于日本60年代的“造町运动”,光大于我国台湾地区,2010年后被引入广泛引入中国大陆。社区营造有多个定义,其中,西村幸夫在其著作《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中指出,社区营造主要是指由居民参与的,通过对社区空间和生活共同体的再造与重塑,实现社区复兴的社会治理实践。社区营造的参与主体包括居民(村民)、专家、政府、民间非营利组织和市场组织,从人、文、地、产、景五个方面出发,通过社区空间的设计和社区行动的实践,实现社会关系的再造,最终目标是营造美好的生活。

其中人、文、地、产、景是社区营造中的五大议题,相对应地将空间划分为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生态空间、柔质空间(即提供休憩娱乐的社区景观)以及经济空间。通过对各类空间的建设,复建社区精神与社区共同体,促进社区空间与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让社区以更积极和富有活力的姿态实现真正的自治与发展。

二、为什么要做社区营造?

1. 消除孤独,增加生活幸福感

社区营造强调居民的参与和合作。一是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种活动和项目,居民可以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消除孤独感。二是通过各种社区自组织的组建,挖掘居民自身价值,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非常重要。

2. 提升社会风险抵抗能力

社区营造可以提升社区对各种社会风险的抵抗能力。通过加强社区组织和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社区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此外,社区营造还可以通过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帮扶社区中的社区内的贫困问题、失业问题、老龄化问题等,帮助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提升公共生活质量

通过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区管理和维护等措施,社区营造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同时,社区营造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等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4. 繁荣社区经济

通过加强社区组织和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社区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发掘潜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同时,社区营造还可以通过吸引投资、培育市场、创造就业等措施,促进社区的经济发展和创新。这种繁荣的社区经济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5. 增加社会资本

社区营造可以增加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合作和互惠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网络和规范。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种活动和项目,居民可以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和合作关系。这种社会资本可以为社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区营造的案例

虽然社区营造关注的主体是居民,但是营造本身这个行为是需要有关键角色来带领的。在社区营造的传播之路中,涌现了一大批不同背景的角色,包括以下6个类型:地产社区、城市小区、街道商业、社区共享空间、社区活动、文旅乡村。

1. 地产社区

代表:成都麓湖、北戴河阿那亚、广州美林湖、杭州万科良渚文化村、泉州聚龙小镇、中山雅乐会、北京奥伦达、海南绿城蓝湾小镇,华远hi平台,东原原聚场,无锡信义,上海信义、杭州未来七彩小镇

在过去房地产蓬勃发展的二十年,大部分的房子只要盖出来就能卖掉。那为什么还有地产商要强调社区营造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某些地产拿地范围太大,位置偏远。传说中四大神盘的成都麓湖、阿那亚、美林湖和万科良渚文化村都是位置较偏,规模较大。这种情况也给地产商中较有情怀的人以机会,用人文社造来构建建筑新颖,配套齐全,活动丰富的理想社区。他们首先在建造前置社区营造的理念,留够足够的活动空间,其次是培养各种业主兴趣社群,组织各种活动。

典型案例:成都麓湖

处于成都的麓湖,经过十年的努力,成立了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发展出150+社群, 一年2000+场的日常活动。这些活动的特点是高频率低成本。2022年,麓湖组织了1799场活动,基金会出资56.24万,平均每场活动312元。其中活动包括一年一度的社区节日(花岛节、龙舟节、鱼获节、麓客之夜),每次参与都是千人以上,多个社群和社区融合共建。还有超过百人的月度活动和持续运营的日常活动。

△ 图片来源:麓客社创中心公众号

麓湖不仅把自家的社群做得有声有色,还将社区空间活化经验组织整理起来,成立麓客社创中心,开发出社群运营官培养课程,吸引大量政府机构、地产和社造机构参与。从2022年开始,麓客社创中心和国内先锋创意机构TOPYS联合发起“CCC成都社群大会”,联动国内及成都70多个优秀社群及机构参与共创,助力社群生态发展,成为影响全国的社群盛会。十年磨一剑,坚持践行、磨练和宣传社区营造,也将麓湖带到了社造行业的领头龙地位。

△ 图片来源:2023CCC成都社群大会海报

典型案例:北戴河阿那亚

跟麓湖的本地居民社区营造不同,处于北戴河的阿那亚,大部分业主是北京人,大部分时间都不在阿那亚。为了说服北京中产,这就是你们的精神后花园,阿那亚开始造节活动。阿那亚联合国内知名导演、演员和舞台艺术工作者,将数百位中外艺术家和数万名参与者集结于海边,举办“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戏剧”的海边戏剧节。2023年的戏剧节,11天的节日,38部戏剧,110场演出,接待近4万名观众、30万名游客。每年有11个文化节日和1500场各种文化主题活动,成功将阿那亚从一个烂尾楼的商业地产项目转变成为文旅度假项目,房价从不到1万一平到3万一平。

阿那亚的马寅将其中的成功归功于业主定位的精准和社区运营。为了建设理想的度假社区,马寅不仅邀请了著名的建筑师来设计诗意的建筑,并且专门运营业主社群的。然业主不在阿那亚,但是不妨碍他们在线上建立近百个社群,包括戏剧群、跑步群、足球群、家史群、读书群、爱乐群、摄影群、舞蹈群、诗社群、风筝冲浪群等诸多兴趣群。而阿那亚的各种图书馆、教堂、礼堂、食堂也给了他们线下聚集的空间。而每年上千场文艺活动不仅给业主带来沟通交流的机会,还带来了大批的游客,让阿那亚的房子成为业主的租金收入。

△ 图片来源:阿那亚公众号

从2013到现在,阿那亚也走了十年,就像马寅所说,这是个手工活,不适合大规模复制,但是也走出了一条属于文旅地产的独特之路。

地产社区营造小结

地产商做社区营造有天然优势。第一就是空间优势,地产商能提供宽敞好看且0租金的空间作为活动场地。第二是资金优势,无论是业主的物业费,还是出售房屋的佣金,都可以抽取部分作为社区营造基金,方便发展社区活动。第三就是很多物业公司就是地产的子公司,各类事项和资源容易协调。

一个典型的推广例子就是万科,除了被当成标杆的万科良渚文化村,每一个万科物业都统一用了住哪儿这个APP,除了常规的物业和到家O2O服务,还有友邻计划资金和邻居一起来活动板块,希望借此增加邻里互动,提升用户粘性,提升小区社区氛围。

△ 图片来源:万科住哪儿APP

今年房地产销售寸步难行的情况下,社区营造的力量也被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和物业公司所重视,希望能通过社区社群运营增加地产品牌影响力,提升销售量。

但是地产物业做社区营造也有他们的烦恼。其一就是规模问题,每个地产公司都会做自己的社区生活APP,比如绿城生活,龙湖U享家。一方面面临各大O2O服务商的竞争,另一方面脱离自己的地产品牌圈则难以推广。

其二则是造血问题,文旅地产如阿那亚可以借助各类节日和商业来盈利回血,一般的居住地产在日常的社区营造活动中难以盈利。所以做得好的地产公司,都在考虑用社区营造经验输出回血。

2. 城市小区

代表:南京翠竹园、上海森兰国际社区、北京国奥村,温州绿城品致

这里把城市小区单独拎出来作为一个类型的原因是,在这些小区中,驱动社区营造的主体不是地产物业,而是有理想有爱心有能力的小区业主们。这些业主一般出现在一线城市,思想意识较为先进,执行力较强。

典型案例:南京翠竹园

南京翠竹园是国内社区营造的佼佼者。2009年的时候,发起者阿甘只是组建了一个网球俱乐部。2010年,为满足小区家庭成员的复合性要求,成立了翠竹园社区互助会,组建了30多个社团组织。通过四年的发展和多渠道的参考,拓展为九项互助产品 + 1个微中心,满足老中青少年龄段的生活。并在2013年,注册了民非组织,升级成翠竹园互助中心。

为更好地组织社区活动,翠竹园互助中心设计树状体系架构。以党建为根,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和互助会四方联动为主体,来支撑各个俱乐部。而俱乐部像树干一样向外伸展。树干上布满树叶,树叶就是一个个服务的个体,树根、树干、树叶彼此供养。

日常社区活动都是俱乐部自行操作,只有一些大型活动赛事,才需要互助会出面支撑,如自行车赛、网球赛、轮滑赛、跳蚤市场、晚会等,既增强了整个社区的联系,又让所有俱乐部之间互联、携手以完成。而互助会则通过协调场地、拉赞助商、经费调兑等资源对接来支持俱乐部。

整体俱乐部架构有了,那日常如何运营呢?主要靠社区领袖和志愿者,社区领袖一般为俱乐部的领导者,志愿者则根据活动的要求来招募。

整个互助中心只有一名全职秘书,负责互助会的财务收支管理。各专项俱乐部推举负责人担任互助会理事,每个项目都有负责人,多是社区里的全职妈妈来兼职,由她们牵头负责各项目的实际操作。他们的主要职责不是把所有的事全部做完,而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掘社区新领袖,并激发人们通过社区营造实现自我价值,走上社区建设的道路。

为了驱动社区互助,翠竹园提倡两大原则:

  1. 谁主张,谁收益。这里的利益不是指经济利益,而是组织过程中的能力锻炼,人脉友情增加,这些人生价值的体现。
  2. 公益不是免费的。每个俱乐部的活动都采用AA制,并要求每个俱乐部的制度设计要略有盈余,以此向每个人传递这个信号:以有效的经营创造更多的财富回馈公益事业,如此才能保证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翠竹园互助中心的完善规划制度和商业运作的引入,保证了互助会的持续运营和居民的持续参与,丰富了社区生活,让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大大提升,甚至间接地拉高了小区房价。而创始人阿甘也从一个社区营造执行者转变为社区营造的推广者,成立了全民社造实践平台,致力于更多社区营造的发生。

小区社区营造小结:

相对于地产物业,小区社区营造的影响范围更小,但是邻里的因为互助的原因关系更加紧密。一般都会有一个有奉献精神的领头人来牵头各项行动,持续的投入时间和资金来培养小区社造氛围,而领头人是没有盈利的。成本大、无收益、事情多,这导致小区社区营造的可推广可能性相当低了。而依赖领头人的方式,也让小区社造的可持续性得到挑战。当社造没有形成良好体系,而领头人退出后,社造还能持续吗?

资金的缺少,也是小区社造难以开展的原因。翠竹园的每年活动开支在60万元,除了小部分的政府资助外,其他就靠业主自筹,包括社区捐款和外来赞助。这就要在社造的开始对居民强调AA和奉献的精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另外活动场地上需要得到业委会、物业或者社区的支持,获得一些小区的公共场地。也有国奥村业主年费自筹会所的形式,但是这属于高端小区的运营方式,其他小区不一定合适。

当然小区社区营造也有优势的方面。虽然我们在网络上只能看到个别成功体系化的案例,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少业主秉承着一颗朴实的心在做增加小区邻里交流的活动。光笔者知道的深圳就有好几个自发的邻里亲子群和活动群。

他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社区营造,但都希望能跟邻里多交流,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跟邻居多玩一下。有的业主组织每天小区儿童15分钟晨跑活动,也有业主组织周内的妈妈出游活动或者周末的研学活动。他们都是秉承着一颗公益的心在做,但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有资源有机会把自己小区的活动给做出花样的。如何把这些星星之火聚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紧密稳定的渠道,就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

3. 街道商业

代表:杭州天目里、广州未来社、宁波带梦胡同、深圳南头古城、天津智慧山

为什么把街道商业作为社区营造的一部分呢?在社区营造的定义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通过空间的改造,给在地居民提供美好生活。而街道商业涵盖了很大部分的空间,通过图书馆、艺术装置、睦邻中心等公共空间的打造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保留当地文化民俗,激活本地经济。

典型案例:深圳南头古城

深圳南头古城是一个集历史建筑和城中村双重身份的丰富生态。不同于宽窄巷子、乌镇等文旅商业,这是一个以在地居民和深圳人日常消费业态为主的社区。

在南头古城,你会看到很多小孩子飞奔在各个角落。他们可以进入艺术展馆欣赏最新的艺术画展,或在数字博物馆看最新的历史视频,也可以去光合社咖啡店的小院子中跳跃玩耍,还会羡慕地看着各个文创店橱窗里的玩偶摆件。在南头古城长大的孩子,虽然很多住在条件简陋的城中村租房里,但他们大概率比大多数高端小区的孩子见识多广、不惧人群。因为南头古城的打造是以理想生活社区为范本的。

△ 图片来源:南头古城公众号

在深圳市政府的指导下,万科联合国企深汇通、村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运营公司,营造一个以历史为基底,包容多元文化的城市创意街区。主要的社区营造方向为:

  1. 微更新。在保留原有空间布局和建筑结构基础上,开展外立面及内部空间的改造,体现本地历史特色记忆。这里不仅是指打造好看的街区店铺,还包括大量无需预约就可以进入的历史建筑空间,包括东莞会馆、关帝庙、文天祥祠、鸦片烟馆等十来处景点,处处体现了南头古城整体作为深圳历史全景博物馆的人文定位。
  2. 注重公共空间打造。因为公共空间及公共生活是「社区」存在的前提条件,南头古城打造了南城门广场、书院广场、报德广场等其他户外空间,还保留了诸多室内展览馆公共空间,为平时休闲和各类文化活动提供众多空间。
  3. 以高质量活动重塑公共生活。自2020年8月26日开街至2023年初,南头古城累计举办文化、艺术、创意等各类活动近250场,在拓宽人们品质生活广度的同时,又保留了真实的生活感。
  4. 以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区域持续发展。南头古城以以“设计+”为理念,导入大量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企业,如深圳市插画博物馆丶香港设计总会「双城品未」设计师集合店、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等。并通过文化活动运营,将古城打造为深港澳三地⽂化创意活动交流平台。
  5. 启动南头古城·奇庙社区议题主理人计划。邀请南头古城的居民以及关注者围绕社区融入、公共治理、共益商业(社区商业联盟、社区可循环经济等)提出公共议题。让居民作为深度组织者参与社区生活提升,推动更具活力和持续性的「自下而上」的营造。

街道商业社区营造小结

相对于其他社造主体,街道社区营造是带着明显商业目的,通过人流量的提升而确保商铺的出租率,无论在资金、空间还是运营主体上,都有相对高的持续性。

经济下行的时期,以前过度商业化的传统商铺成片关门。这是个危机,也是社区营造发展的时机。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让人们习惯以利益做为导向。而只有当利益不是首要追求目标,我们才可能看到其他的发展方向。

我们希望营造的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美好公共交流地,而不仅仅是一个消费地。如果我口袋空空,如果我是银发老人,如果我是学步稚儿,我还会喜欢这个街道吗?

就像三联生活周刊在《从一座古城到自由生长的城中村,如何抵达我们的“理想社区”?》中描述的,理想社区不仅体现在它能提供多少便利空间,构建多少丰富的生活形态和生活场景,还体现在多大程度上能为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和邻里关系提供支持,重建人与人的亲密关系,使居民喜欢上所在的社区。

4. 社区共享空间

代表:成都邻里西河、成都地瓜社区、成都一介巷子、上海闲下来合作社、北京地瓜社区、成都集火实验室、成都巷子里、深圳龙华社工街

社区营造,主要是指对居民生活美好的营造,这就少不了线下空间场地的支持,不然刮风下雨的,也不好安排活动。相比之前提到的整个街道商业,更多地方有的是有限的闲置空间,包括闲置小区活动区域,地下人防工程,政府产权用地等,面积在几百到几千平之间。

如何利用闲置空间,营造更美好的社区生活,成都政府联合有志之士做了不同的尝试。地瓜社区是与政府合作经营,邻里西河则采用服务置换租金的方式独家经营。社区共享空间是在纯商业空间和纯政府办事空间之外,去打造一个温情的人文空间。

典型案例:成都地瓜社区

成都地瓜社区是北京地瓜社区尝试后的2.0版本。由中央美术学院周子书创造的地下室改造项目“北京地瓜”社区曾经获得获得2016年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的大奖。周子书老师希望通过地下室的改造,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片技能资源相互交换的社交空间,居民可以低价租用地瓜空间,在邻里居民中运营自己的事业。

这个产消一体理念也被带到了成都曹家巷地瓜空间。这是一个不走常规路的党群服务中心,但这里不仅包含了咖啡馆、剧场、自习室、瑜伽室和小酒馆等公共空间,还鼓励居民作为熟人商户来运营空间。商户可以选择租赁场地或者收益分成的方式来合作经营。因为地瓜社区的理念,是通过社会创新空间设计,以人与人和连接为核心,用可持续商业重构社区的社会关系。

社区共享空间小结

社区共享空间的关键有两个点,低房租+社区营造运营。

低房租需要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政府产权用地和小区闲置空间的公益化利用。比如在当下很多工人文化馆的闲置下来后,全国总工会推出《关于坚持公益性服务性方向推进职工服务阵地社会化市场化运作的意见》,让闲置的职工服务场地得到有效利用,并实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以优质服务赢得广大职工群众的认可。

为达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并且无需政府持续输血,能够自行运行,那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区营造运营方法必须累积并执行起来。

其实闲置下来的政府产权用地并不少,大的有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党群服务中心等等,小的如小区活动室,大部分活动在周末,平时闲置较多。如何能盘活场地,促进居民交流,提升生活幸福感,这也是互联网+连锁企业的一个机会。

5. 社区活动

代表:南宁老友花园

活动是社区营造的载体,人们通过活动得到更加丰富的互动交流。自古以来,每一个村落都会有集体活动,包括劳动、祭祀、庆祝、游玩,全村人都会一起参与。而新一代的小区邻里关系冷漠,缺少全民参与的集体活动就是一个重要原因。

典型案例:南宁老友花园

老友花园是南宁市城市更新和物业管理指导中心联合上海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四叶草堂)、萝卜团队,共同发起的行动。旨在通过“老友议事会+老友花园”,培养居民公共精神,提高社区韧性,进而提高城市韧性。

在南宁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针对居民对微空间的景观需求,预留出3-5平米的花园,通过老友议事会进行商议,由居民自主参与建造和维护,以激活闲置空间,促进可持续发展。老友花园作为修复邻里关系,连接邻里情感的纽带,已经在南宁超过600个小区推进。

△ 图片来源:南宁日报

社区活动小结

其实除了社区花园,现下流行的活动还包括社区跳蚤市场、社区儿童议事会、社区读书会、社区电影观赏会等等。各街道的社区服务中心也有在组织,但是活动的可持续性,链接性、专业性和规模性都有待提升。

6. 文旅乡村社区营造

代表:温州墟里 · 徐岙底、顺德勒流东风村、成都铁牛村、彭州小石村,厦门曾厝垵,开平仓东村、贵州村超

一般乡村社区营造是通过一个村落的整体建筑空间打造,激活本地农产品产业和旅游业,让乡村社区居民产生人与土地的连接关系,留住年轻人,使社区成为居民与土地感情连接的共同体。在我党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下,各地农村纷纷打造文旅产业,期待城里人多来乡村旅游,为当地的民宿和农产品提高销量。在这个过程中,本地居民多为服务提供者。比较好的例子,如温州墟里 · 徐岙底打造的乡村高端旅游民宿品牌。

但在2023年,贵州榕江用一场史无前例的村超活动,为乡村社区营造设立了新标杆。

典型案例:贵州村超

贵州“村超”,全名为贵州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这项比赛由群众主创,20支队伍参赛,参赛者以村民为主。自5月13日开赛以来,因其接地气的办赛风格、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热烈的现场氛围,迅速爆火网络。据统计,村超举办的一个月时间内吸引游客42万余人次,其中本地游客30.39万人次,外地游客11.61万人次,全网浏览量突破480亿,一个月带动榕江县旅游收入超12亿。

△ 图片来源:新华社

村超比赛有2个特点。

第一是“村超”比赛具有典型的社区自组织性。比赛的发起、赛程安排、晋级规则、节目表演等均由民间自发组织、自行决定、自行实施,参赛者和观众都以村民群众为主。“村超”的所有球员、教练和领队均不收取报酬,人力、物力和经费为自筹。

第二是每场“村超”比赛均具有本地乡村特色,所有入场的啦啦队均身着民族服饰并带有当地特产,之后各村代表队的村民们着民族服饰、肩挑土特产,并演奏芦笙和舞蹈表演,与同村的足球运动员一起入场。中途暖场活动以表演民俗展演节目为主,有芦笙舞、木鼓、琵琶、多耶舞、少儿体操和侗族大歌等。村超拒绝了所有商业广告的介入,奖品是猪蹄、稻香鱼、小香羊、本地鹅等,保证了乡村赛事的原汁原味。

在尝试村超之前,从2021年以来,榕江县先后策划了5次城市IP塑造活动,其中有斗牛比赛、篮球比赛、非遗传承文化节、半马比赛等,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直到找到了足球这一破题点。

在“村超”赛事组织上,榕江充分汲取以往政府主导的经验教训,从赛事发起、赛程安排、晋级规则到节目表演,完全放手由群众自发组织、决定、实施。政府着力在赛事经济服务和自媒体传播促进上,专门规划建立夜间经济聚集街,设置烧烤区、小吃区等数千个临时免费摊位,设计了“超级星期六足球之夜”等等。正是因为有了政府的支持、引导和保驾护航,才有了爆火“村超”的安全、有序。

村超的成功有很多原因,但是对比起其他的文旅乡村社区运营,最大的区别点就是充分调动了本地人的热情,人人都把它当成一件“我要做”的事情,而不是“要我做”的事。村超举行的时候,群众不仅自发捐钱捐力组织比赛,大量当地人专门请假回来观看比赛,用民族服装,民族表演支持自己的球队。对于外来观众,看球没有门票,还免费送水和食物,主人和客人共享比赛狂欢带来的幸福。这种全民参与、纯粹且接地气的快乐才能从参与者传染到观看者身上,形成巨大的网络效应。

△ 图片来源:新华社

乡村社区营造小结

在国家扶农助农的强力政策支持下,各地都有投入乡村特色文旅建设,但是在运营方面更多是面向游客,等游客过来刺激经济。贵州村超从社区营造的角度给乡村文旅产业一个很好的方向,无论游客来不来,本地人开心最重要。这种真正的快乐,才能通过现代自媒体放大效应。贵州村超的火爆,也是中国人追求精神享受的体现,标志着一个更注重精神文明时代的到来。

四、社区营造的组织

社区营造是一件长期的工作,相对于一次性的建筑空间设计,更加重要的是持续的运营,所以社造组织是必须的存在。笔者整理了一批积极推广社区营造的组织,根据性质不同分类如下:

从案例和组织可以看出来,社区营造这个概念现在基本在北上广深流行,但是领头羊是最注重生活宜居的成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现在年轻人纷纷逃离一线城市,一大原因就是没有生活只有工作。

社区营造是中国城市高速发展后需要补上来的一环。国家也在政策上给予很大的支持,包括国务院积极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服务功能和公共活动空间建设,让人们在慢行15分钟的可达范围里,可以满足衣、食、住、行,小修小补等日常需求。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的城市居民,提升精神文明是未来的一大趋势。

五、社区营造面临的问题

虽然社区营造是重建熟人关系的美好概念,但是现阶段中国的社区营造也面临着多种问题:

1)社区营造并没有在大众普及

作为一个十年前才逐渐在中国推广的概念,社区营造还是一个非常小的圈子。不仅普罗大众没有听过,连见识多广的互联网人也很少知道。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人的梦想都是赚大钱,然后住好房子。如果有更多的钱,那就移民到一个生活舒适的国家去生活。但是最适合中国人的国家就是中国,而最好的中国是我们自己去创造的,何必向外求。

2)社区营造本身不赚钱

2023成都CCC社群大会中,经常有人提出如何变现的问题,这就反应了社造目前的困境。社区营造是通过活动重建居民信任的一个过程,但是每个人又觉得这个事情不是自己的责任,没有必要为此付出金钱。社造做的最好的翠竹园,居民缴纳的费用也只能维持运转,并不能让创始团队本身获得匹配的收益。所以大部分的社区营造,资金来源是政府补贴或者企业公益基金,自身的造血运营能力较差。

3)社区营造的持续性待提升

社区营造最重要的部分还是长期运营,仅通过物理空间的改造和短期的活动,并不能真正的使人产生链接。你不会因为与邻居参加一次两次的读书会就很熟悉,还是需要不同的活动增加交往的深入了解。但是没有持续造血的情况下,长期运营和大范围推广谈何容易。

六、感言

日本设计师山崎亮在《社区设计》中写到,“当建好的景观再无人来访,我们的设计还有何意义?当人与人不再见面和联系,我们的社区还有何活力?” 这句话也很适合我们中国现在的场景,当你与邻居素不相识,房子再贵有何意义?

现在的投资者们总是展望星辰大海,追随未来AI,也应该看一看身边的社区环境。美好的生活不应该仅仅在未来,还应该在当下。

下期将会就社区营造如何互联网化做一个探讨,欢迎持续关注。

参考文章

  • 专业者言|社区营造在大陆:社区治理创新体系的在地化实践,唐秀玲&雷奕鸣,澎湃新闻, 2023;
  • 回首2021,18个城市社区营造:人是城市的尺度,私家地理,澎湃新闻,2021;
  • 基于比较视角的美国、英国及日本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边防&吕斌,国际城市规划,2018;
  • 从再造空间到再造共同体:社区营造的实践逻辑,蔡静诚&熊琳,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9;
  • 以麓湖龙舟节为例,看成都社区营造的另一种样本,YOU成都,2023;
  • 孤独的反义词是连接|2023 CCC成都社群大会回顾,青年志Youthology,2023;
  • 和谐邻里,幸福社区 ——北京国奥村业主社群运营经验分享,深圳市透明和谐社区促进中心,2018;
  • 市政厅|业主、邻里到议事者:南京翠竹园社区的自发组织实践,吴楠 2015;
  • 不标榜「非标」的南头古城,把城中村营造成了「理想社区」,地产商业志,2023;
  • 从一座古城到自由生长的城中村,如何抵达我们的“理想社区”?,三联生活周刊,2022
  • 探访成都曹家巷地瓜社区,「社会设计」如何改变社区生活?RQ商业观察室,2021;
  • 南宁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 在建“老友花园”超600个,凌剑伊&赖有光&莫家微&敖利涛,南宁日报,2022;
  • 人民日报丨探访贵州“村超”发源地,看村级足球联赛的“出圈之道”,人民日报,2023
  • 村超带动榕江县旅游收入超12亿 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余孝忠&赵新兵&李丽&欧甸丘,新华社, 2023-07-03

本文由 @吴祖妹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作者思考的很深,点赞。
    我司研发邻里社交三年,二次迭代,即将上线!可以多交流

    来自湖北 回复
  2. 作者思考的很深,点赞。
    我司研发邻里社交三年,二次迭代,即将上线!可以多交流

    来自湖北 回复
  3.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用实体空间去让陌生人线下社交,本身,在中国,就是一种伪命题?

    来自北京 回复
    1. 那一群社区营造的人为什么坚持呢?这又不赚钱

      来自广东 回复
    2. 这是个非常赚钱的项目,但它的社会意义远大于赚钱的意义

      来自湖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