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包接不包送

0 评论 1238 浏览 0 收藏 11 分钟

在数字化时代,用户体验成为了产品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潜在用户转化为实际用户,并确保他们在使用过程中的满意度。

01

无论是业务的仰望星空,还是产品的脚踏实地,首先都要喊着用户体验的口号,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用户是否已经入驻了产品。

好用的前提是,用了之后才知道好不好。

任何产品都有其承载的核心业务场景,不同的业务又存在不同的人群,即便在同一个产品体系中,可能都存在不同端口或者系统去实现不同的用户需求,比如电商中的B端和C端,企业服务中的B端和G端,当然还有企业内部的用户。

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产品入驻流程。

不同类型的用户入驻,需要差异化的信息采集和管理流程,注册后可能需要从产品和系统层面做物理隔离,或者从产品内部做角色和权限的逻辑控制,进而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体验。

02

从产品角度看,与用户入驻流程几个密切相关的功能,注册登录,信息档案搭建,以及支持账户注销。

注册:意味着新建用户。

不管什么端口的产品,在注册这个功能上都建议尽量简化,如果不考虑特殊的场景需要,使用手机号和短信直接登录即可,或者直接使用第三方微信授权登录,至于其它用户名和密码或邮箱与验证码的形式,可以注册后让用户自行选择是否使用。

新用户大概率是有需求驱动,特别是B端客户。

用户注册之后被系统识别,销售或者运营人员可以快速的跟进,新用户在短期内最容易达成交易转化。

可以参考各大超级应用内的广告投放,很多广告的用户采集都是预留手机号,然后各种销售电话快速跟进;还有各种云服务商,在刚注册或者长期未登录突然上号的情况下,销售电话就会刚好打来,优惠券也会刚好发放。

大部分刚好,都是处心积虑的必然。

登录:主动的情况下意味着用户有操作需求,被动的情况下意味着产品要挨骂。

值得产品层面考虑的问题是,登录是前置还是后置,比如很多信息流的产品,用户可以直接访问不需要注册登录,可以定期做登录引导,或者在用户操作的时候再跳转入驻页面;对于很多交易类的产品,通常需要先注册。

当下主流做法,首页看几秒就弹入驻框。

注销:主动的情况下意味着用户要跑路或者卷土重来,被动的情况下冻结意味着两方要对骂。

政策规定,互联网应用要允许用户注销账号,这就意味着用户可以重新注册,注销账号的数据只是逻辑消失,可能并不会真正的删除,这也是分析用户的数据记录。

值得产品考虑的是,用户反复注销和注册,是否会产生薅羊毛的路径,比如很多金融或者电商类的产品,在新用户注册时会发放大额优惠券,如果有批量账号反复注册,则意味着运营成本的增加。

当然注销的入口要藏得够深,注销的流程也要学软件卸载那般山路十八弯。

03

用户新建账号,只是产品接入的第一步,之后就需要根据不同业务不同用户类型,进行用户信息的采集,比如B端的企业、G端的政府机构、C端的实名认证,需要提交不同的认证材料。

B端企业认证,流程长且复杂。

以电商业务来说,在完成产品注册之后,需要提交企业和法人的基本信息,资料核验成功之后可以申请支付账户和创建店铺,想上架商品,还涉及不同品类的销售资质或者品牌授权的问题。

有些信息的审核,系统层面可以做到实时反馈,有的则需要商务人员慢慢核验,这无疑会拉长入驻流程的时间,也不乏有企业还没入驻成功就直接放弃。

小声问一句,这种情况是不是大多数来自产品调研?

对于普通的C端用户来说,注册产品之后,最常见的信息采集就是实名认证和绑卡,通常只在用户触及核心业务的时候,才会触发这些流程,比如自媒体平台的入驻流程和金融交易产品。

对于G端用户的入驻,不是产品层面能框定的。

通常都是根据G端的需求做定制化和私有化部署的产品,即使有一些业务可以直接在产品中,更多也是由公司内部进行代运营,G端提供关键资源支持,G端需要考虑的问题多,而且有层层审批的流程。

合作过程中,光有耐心是不够的。

不同用户类型的信息录入,可能需要依赖第三方数据平台做标准比对,比如常见的运营商三要素验证,企业工商四要素核验,银行卡四要素核验等等,这些数据需要经过验证才能在业务场景中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第三方比对正确的数据,可以记录到本地数据库中,在不同的场景中多次使用,降低第三方的调用频次,毕竟这些API的费用都不算低。

于当下现状来说:花钱要谨慎点,省钱要大声点。

04

这几年有个热门话术:存量竞争。

互联网产品增量用户进入瓶颈期甚至倒退期,竞争和内卷都可能会加速用户的流失,所谓的存量竞争:就是服务好产品现有的用户群,提高用户的存留率。

知己知彼,才能对症下药。

想要提高产品对用户的服务水平,前提是对用户有足够的了解,换到产品层面就是搭建用户的详细档案,数据产品中称为用户画像和人群洞察分析。

实际就是大量且及时的采集用户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策略发现用户需求,销售和运营快速精准的跟进,从而完成交易的转化。

越是复杂的业务,越依赖数字化手段提升效率。

用户档案的搭建至少要考虑三个维度:基础属性信息,产品操作记录,营销结果反馈。

【一】基础属性信息

可变性很低,比如C端用户的姓名,手机号,身份证三要素,然后基于手机号衍生的归属地,基于身份证得到的性别年龄和生日信息,比如B端企业的法人和营业执照以及注册档案等。

【二】产品操作记录

最能客观反映用户的需求,也是数据分析的关键所在,比如在某个页面的停留时长,某类商品的反复搜索和查看,某个社区话题的持续参与,分析客观真实的数据有利于促进交易的转化。

【三】营销结果反馈

C端用户人群基数大,营销和效果分析通常系统层面自行处理即可,比如商品的曝光点击和购买的转化,或者短信的方式唤醒静默用户等场景。

B端营销通常是直接电话或者微信沟通,效果反馈则来自营销和运营人员的自行录入,以此来反馈客户的实际需求,很多做企业服务的公司,都会要求销售和运营人员每日跟进一批客户,并在系统内录入跟进的反馈。

需要说明的是,档案信息和产品内用户自行维护的信息是分开的,档案信息通常是管理在内部的CRM或者CDP系统中,只有部分内部人员可见,并且受到严格的权限控制,防止莫名其妙的跑到竞对手里。

有效的数据,有用且有价值。

05

人和人的交往过程,有个第一印象的说法。

大多数时候,第一次并不能直接看清某个人的内在品质,但是好的开始,总比出门左拐要有想象空间。

用户和产品之间,需要更加注重第一印象的效应。

可以多体验各种大平台的系统,尤其是那些一旦入驻可能带来很高交易额的产品,比如营销类产品,云服务平台,数据分析系统,这些产品的特点是客单价高。

潜意识来说,大平台不缺客户。

但是一旦有用户注册,短期内的销售电话,产品限时定向低价,各种营销手段会花式转圈包围你,等到业务长期接入,形成使用习惯,沉淀出迁移成本的时候,会逐渐体验到各种奇葩的骚操作。

温水煮青蛙,前提是青蛙没有跳走。

作者:半问 ,公众号:半问

本文由 @半问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