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增长6步法:我的AI创业增长实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一位资深产品经理如何将用户增长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其AI创业项目的成功增长。文章详细复盘了一年来作者在用户增长领域的自我实践,特别是如何应用“用户增长6步法”来指导其创业产品AI快研侠的用户增长工作。
2024马上就要过去了,今天花一天的时间,复盘总结一下过去一年三白在用户增长这个事情上的自我增长实践,分享我的增长探索的故事和思考!
一年前,在《鹅厂人的用户增长方法论与实践》这篇文章里面,以一个互联网大厂的产品为案例,分享了大厂人们是如何探索增长策略的,并将其概括总结为“用户增长6步法”,在过去的一年里,在我自己的创业项目中,我也一直在践行和检验这套方法在创业公司和产品中的可行性。
因此,在这篇分享里,我主要将分享如何将这套方法论应用于自己的创业产品“AI快研侠”中,用它来指导产品的用户增长工作,本篇内容属于我个人从0到1的增长实践部分,如此,围绕着“用户增长6步法”,我已经输出了“案例”“方法论”“实践”三部分内容。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经过一年之后,之所以补充上这部分内容主要的原因如下:
1.持续不断地践行和检验我的用户增长方法论
作为一个纯粹的实战派性格的人,我很不希望自己只是空谈理论而没有实践,过去的这么多年,我一直都在企业里面学习和实践这套方法论,但是我觉得如果能把它运用到我的创业产品中,在实际的项目中检验它,并做出一点结果,我觉得会更加有说服力,这个过程,是对我总结的方法论的一个检验和挑战。
2.证明这套方法论不仅在大厂奏效,在创业公司也有用
当我分享大厂的增长案例的时候,其实也会遇到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大厂产品的用户增长,某些程度上是因为在大厂,他们自带光环,拥有流量,所以做增长很简单;部分读者也会觉得,这些方法放在大厂可能作为职场工作的方法论还行,实际应用到创业公司的项目中不一定行得通;所以我想要以我自己的创业项目为例,补充一个用户增长6步法在创业公司的应用案例,证明它不仅在大厂奏效,即使在创业公司,也能被有效使用。
全文目录概览
全文13500字,阅读预计需要20分钟,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梳理成一个脑图如下:
再次回顾一下用户增长6步法
- 确定用户增长的北极星指标
- 认清合适的用户增长驱动模式
- 确认用户增长的核心杠杆
- 寻找用户增长的魔法数字;
- 基于魔法数字,设计用户增长策略;
- 通过AB实验验证增长策略;
我的创业产品:AI快研侠
在分享我的增长实践之前,请先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这款产品,因为这样才有利于接下来大家理解我具体的增长实践。
AI快研侠是一款用AI生成研究报告的产品,或许在增长规模上它并不像我以前在大厂一样动辄百万级别的增长规模,但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创业产品,这套方法还是帮了我不少忙,概括起来我主要通过用户增长6步法达成了如下几个目标:
- 完成用户冷启动增长:通过用户增长6步法的指导,完成产品的冷启动增长,在没有投流的情况下,自然获取数千个高质量的精准用户,完成产品的冷启动增长,虽然用户规模不高,但是鉴于其精准性以及质量,对该结果我还比较满意,毕竟产品也还在冷启动阶段;
- 提升转化率,跑通盈利模型:通过用户增长6步法,实现了产品注册→付费转化率实现翻倍增长,转化率翻倍增长,让自己的转化模型更加健康,顺利跑通产品的盈利模型;
- 明确产品迭代的工作重心:通过用户增长6步法,寻找到了产品增长和转化的魔法数字是让用户“至少生成3篇研究报告”,并以此作为指导产品迭代重心的方向,更合理的制定产品规划;
- 明确用户增长的工作中心:通过用户增长6步法,让我从一堆的琐屑工作和混乱的时间管理状态中摆脱出来,明确了以“高质量的研究内容输出”为获客增长工作的重心,让自己更加聚焦和专注。
接下来,我同样按照用户增长6步法的过程,逐步分享我过去一年的用户增长实践的故事。
一、确定用户增长的北极星指标
对于AI快研侠这一个以AI生成研究报告为核心价值的产品,它的北极星指标应该是什么?我的第一感觉是“有生成研究报告的用户数”,这个跟之前的增长案例很类似,但是按照北极星指标的设定原则,北极星指标一定要体现你所有的业务工作的最终结果,并且符合企业的最终目标;想到这里,我立刻意识到自己又陷入了大厂的经验主义里面。
对于一个创业公司的产品而言,我不能像大厂那样只是考虑先把用户规模做起来,后面再慢慢解决商业化的问题,我需要当下就构建好商业化的链路,确保我的产品至少不亏钱,这样产品才能正常的运作起来,所以我需要同时考虑用户增长和商业化的问题,这才是符合企业目标的。
其次,目前我们团队的所有工作,也不仅仅是在做增长相关的,我们也投入了不少精力在完善我们的产品付费转化率,所以“有生成研究报告的用户数”这个指标也不能完全覆盖我们的工作;所以仔细评估后,我觉得“付费用户数”才是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的产品,应该追求的北极星指标。
在时间周期上,因为我们的资源和精力有限,产品的迭代速度和增长运营的动作也没有那么快,所以按天和按周都是不现实的,所以按月是相对合理的,因此我觉得“月度付费用户数”是我最终确定的北极星指标。
二、认清合适的用户增长驱动模式
AI快研侠属于SaaS类的AI工具产品,它的核心价值还是在于提升效率,所以很显然这款产品的用户增长驱动模式首先是PLG(产品驱动模式),我的用户增长主要依靠的就是持续的提升产品的能力,保持快速的产品迭代,更好的解决目标用户的问题,给他们创造价值,这样用户会愿意持续使用和付费,甚至向用户推荐,从而带来裂变增长。
但是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资源的创业公司的产品,我肯定不能只是埋头做产品,短期我也需要通过运营的方式让大家知道我们的产品,并使用我们的产品;所以,短期而言我认为它还是一个“运营驱动增长(OLG)”的产品,特别是增长渠道的运营。
以上的这两个模式比较合理的概括了我们团队目前主要做的事情,一是保持产品更新迭代,二是通过内容运营等方式拓展更多的用户增长渠道。
三、确认用户增长的核心杠杆
接下来我们按照前面介绍的方法和流程,寻找AI快研侠这样的产品,它的用户增长杠杆会是什么?
3.1 第一步:确认增长的关键用户角色,定义产品的用户增长公式
对于AI快研侠这款产品,从用户角色的角度上看,它相对简单,产品的使用者和购买决策者都是用户本身,并且我们目前也没有协作属性、也没有企业版本,主要面向个人用户,所以产品也没有类似发起者这样的带动用户增长的关键角色;所以,AI快研侠的“月付费用户数”这个北极星指标的用户增长公式也比较简单,可以概括为:月付费用户数=月活跃用户数x付费转化率
3.2 第二步:增长公式的下钻拆解,确认用户增长策略方向
接下来,我们尝试对用户增长公式做进一步的下钻拆解,逐步明确用户增长的核心杠杆,完整的公式拆解如图,详细拆解过程见下面内容:
3.2.1 月活跃用户数下钻拆解
1)按照用户活跃状态的维度拆解,区分新增、留存、回流的优先级这个角度的结论显然是非常清晰的,对于一个还在冷启动阶段,用户规模还非常小的产品,当下的重心当然是解决新增的问题,我们的活跃用户中,有90%以上的用户是来源于新增用户,留存和回流用户相对比较少,并且留存和回流的提升必须通过持续的优化产品能力,这个是无法短期快速实现的。
2)从获客的渠道角度拆解,确定哪个渠道才是核心的获客来源对于一个创业公司的产品,我们不能上来的增长就依靠投放,事实上现阶段在产品还没有非常的完善和成熟的情况下,我也不打算把资金投入在广告投放上,我需要的是通过公域平台资源,带来产品的自然增长,所以我将目标聚焦在众多自媒体平台上,包括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知乎、视频号、抖音、快手、B站、内容社区等平台上,我需要在这些平台分享我的产品的功能,以及如何解决目标用户的问题,通过内容的方式吸引我的目标用户。在无差别的将精力投入到多个平台的内容运营并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本着要有聚焦和重心的工作思维,我针对不同的渠道从获客效果和投入时间成本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价值四象限分析如图,对比分析不同渠道的运营价值:
从价值四象限模型中,我发现如下几个问题:
- 小红书:这个获客渠道,我需要投入的内容制作的成本相对较少,并且能够带来的用户增长占比也比较高,属于低投入高增长的渠道,是性价比最高的渠道;
- 知乎和公众号:这两个渠道也贡献了不少的用户新增,但是我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投入,属于高投入高增长的,所以也是值得继续投入的;
- 抖音、快手、视频号、B站:这几个渠道目前从获客效果上比较一般,最关键的是,我需要投入极其多的精力制作视频内容,属于短期高投入却低增长的渠道,所以我短期基本降低其优先级,甚至暂时放弃这部分渠道的运营。
综上对比分析,从获客渠道的角度上看,我的首先需要重点运营好小红书渠道,其次保持知乎和公众号这两个渠道的运营投入,至于短视频平台和B站这些渠道,未来可能有增长空间,但是我需要未来通过组建一个内容团队来做这个事情,短期在我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宜投入。
3)从目标人群的角度拆解,确定哪些用户为核心目标用户在产品定位初期,我当时设想的AI快研侠的目标用户包括金融投研用户、企业产品经理、大学生、知识付费创作者、求职群体,并且围绕着多个人群和应用场景均输出过不少的内容,但是我深知目标用户不应该这么宽泛,还是应该聚焦一下,为此,同样我也围绕着以上5个人群,从用户渗透、付费转化率的角度,构建一个价值四象限模型如下图4-5,用于分析不同人群的价值,其中:
- 高渗透高转化:金融投研用户和产品经理用户是我们目前看到的高价值用户,他们对我们产品的需求比较高,并且有更高的付费意愿,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第一目标用户;
- 高渗透低转化:求职群体目前的情况并没有达到我之前预期的效果,实际上用户一眼看上去,我们确实也不像是一个服务于求职场景的产品,所以后来我基本放弃了对这个领域的获客运营和内容输出;
- 低渗透低转化:知识付费创作者这部分用户目前服务的难度还比较大,一方面现在愿意输出长文知识的人说实话真的越来越少了,大部分人更倾向于短平快的内容输出,所以这部分基本也不是我的重点用户;而大学生群体,目前我们在产品能力上还没有提供足够垂直的产品能力,属于产品能力不足导致付费转化率低,加上目前能触达的资源中定向获取大学生用户的渠道也不足,所以当下可能还不是重点,但是我并不否认未来这部分群体的价值。
通过目标用户的价值四象限模型,我明确了我的目标用户,第一是以服务金融投研人群为主,包括券商、投资机构、基金公司等的研究人员,第二是互联网的产品经理。
3.2.2 付费转化率下钻拆解
对于付费转化率的下钻拆解,我主要尝试从“研究场景类型”的角度做进一步的拆解,AI快研侠目前支持的研究场景主要包括行业研究、公司研究、产品研究、学术论文这四个,我可以尝试分析这四个场景,哪个才是提升产品付费转化率的核心,为此,我同样围绕研究场景,从使用渗透和转化率两个维度,构建一个价值四象限分析如下图,具体如下:
- 行业研究场景:行业研究目前是快研侠使用渗透最高的产品,代表用户的需求比较多,但是目前的转化率还偏低,所以我需要重点提升行业研究的转化率;
- 产品研究和公司研究场景:这两个场景目前的付费转化率比较高,特别是公司研究场景,但是目前的使用渗透还不高,所以需要想办法提升该部分研究场景的使用渗透;
- 学术论文研究场景:目前该场景的使用渗透比较低,付费转化也比较低,因此并非高优先级发展的模块。
基于前面针对用户增长公式的拆解,我们逐步明确了带动付费用户规模增长的核心杠杆主要包括如下:
- 重点运营小红书、知乎、公众号这三个平台,核心获取金融投研人群、产品经理这两部分核心用户,带动活跃用户自然增长;
- 重点提升行业研究场景的转化率,带动整体转化率的提升;
- 提升公司研究和产品研究场景的使用渗透,从而提升整体付费转化率
3.3 第三步:通过ICE评分体系,给增长策略方向做优先级排序,确定用户增长杠杆
通过第二步的推导,我们找到了几个推进增长的关键方向,但是对于增长杠杆而言,永远不能太多,最好是能集中在一件或者两件事情上,所以我们通过ICE评分体系,从影响力、信息、实现成本的角度,分别给不同的策略做相应的评分,并设定不同策略的优先级,具体如表,其中:
- 重点运营小红书平台,获取金融投研人群和产品经理用户:小红书目前的推荐机制更重视内容本身,优质的内容是有利于获取用户并且有机会“爆发”的,加上小红书上的用户质量也非常不错,内容生产的成本也相对比较低,所以这个是P0优先级的策略;
- 重点提升行业研究场景转化率:考虑到行业研究场景在站内的使用渗透超过60%,并且通过产品迭代,我们有信心可以快速提升转化率,并且实现成本也可控,因此这也是个P0优先级的需求;
- 通过知乎和公众号渠道,获取金融投研人群和产品经理:知乎和公众号的人群虽然和我们的产品比较契合,但是鉴于这两个渠道目前对创业者的流量红利比较弱,内容输出难度也比较大,所以在优先级上可以下调;
- 提升公司研究和产品研究场景的使用渗透:该策略目前影响用户渗透比较小,并且也缺乏直接有效的手段,因此优先级最低;
通过ICE的评分体系,从众多的增长策略方向中,综合影响力、信心、实现成本,我得到的提升付费用户增长最关键的2个策略方向:
- 重点运营好小红书平台,获取金融投研人群和产品经理用户;
- 重点提升行业研究场景的付费转化率。
四、寻找可执行的用户增长的魔法数字
接下来,我们围绕着前面得出的这两个付费用户数增长的核心杠杆,思考“小红书平台运营以及提升行业研究场景付费转化率”的魔法数字是什么?
对于小红书平台运营的魔法数字,则相对简单一些,核心其实就是输出足够多的能够“被平台推荐、并有利于用户互动、产生转化的内容”,这部分不需要通过分析获得结论,接下来我主要想分享如何寻找“提升行业研究场景付费转化率”的魔法数字,我们按照前面分享的方法论逐步探索。
4.1 第一步:用户调研,确定WHY YES 和WHY NO
用户调研的过程非常的有意思,我经常会花一些时间主动去和我们产品的用户讨论和交流产品的使用情况,并收集他们的反馈,过去半年我累计深度的访谈了300多个用户,从他们提供的反馈中,我了解到,那些愿意为我们的产品付费的用户,其付费的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个:
- 我们输出的研究大纲更加专业:他们有对比过市面上大部分的竞品,包括ChatGPT,对我们输出的大纲质量比较认可,并且不需要复杂的提示词,只需要简单输入一个主题这点很喜欢;
- 可以一次性生成5万字以上的超长的报告:对比过市面上大部分的AI产品,都无法直接一次性输出这么长的内容,所以能明显感知到产品差异;
- 生成结果能提升基础研究的效率,节省自己的时间:大部分初级研究人员反馈生成结果对他们有用,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基础研究的问题,以及提供一些研究灵感和思路;
- 通过生成结果获得的收益大于付费成本:有些用户因为拥有自己的变现渠道,对于生成的结果,可以通过加工处理之后,用于给他们自己的用户提供研究和知识服务,并收取远高于成本的价格,这部分用户有更高的付费意愿。
至于大部分不愿意付费的用户,他们没有付费意愿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也主要如下:
- 尝鲜用户居多,产品使用不熟练:绝大部分用户都只是想体验和了解一下产品,暂时并没有很明确的使用需求,也不知道怎么把产品应用到工作中,所以只是浅尝即止,对产品使用也不太熟练,无法形成认知记忆;
- 生成的大纲和报告正文的质量没有达到预期:用户对AI生成结果的预期比较高,期望有更多复杂的功能,对目前的生成结果还不够满意;
- 价值感知和竞争差异感知比较弱:没有仔细的对比过其他同类产品,也感受不到产品和市面上主流的产品的核心差异;
- 习惯免费,价格敏感:大部分用户都已经习惯了免费的AI服务,所以只要一看到产品是收费的就直接选择放弃;或者是认为产品的定价比较高,不愿意为产品支付这么“昂贵”的价格。
4.2 第二步:逻辑假设和影响因素重要程度排序
基于前面前面的调研结果,我们可以感受到,大部分用户之所以不愿意付费,除了本身确实没有什么明确的使用场景需求之外,其影响因素有如下几点假设:
- 可能是因为体验和使用的次数不够:如果用户再使用几次,可能就能感受到这个产品的差异化特点,或者有更高的概率生成出满足自己需求的内容,同时,多次的尝试可以让用户熟悉产品并形成认知记忆,哪天他有相应需求的时候会想起这个产品;
- 报告正文免费生成预览的比例不够:目前针对每一篇报告正文,我们会免费生成25%的正文内容,用户需要付费才能解锁全部正文内容的生成,所以我们猜想是否有可能因为正文部分免费展示给用户的内容比例不够,导致用户感觉不到生成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从而导致不愿意付费,如果我们把免费预览的比例提高,用户是否更愿意付费;
- 用户上传参考资料的数量越多,可能付费意愿更高:如果从提升用户的使用成本的角度上,增加用户上传的参考资料的数量,增加用户在前置环节的使用投入成本,是否用户付费的意愿更高。
至于价格敏感这部分的因素,暂时我不想把它考虑进来,因为个人觉得一味的低价是一个无底洞,你永远可以持续降低你的价格去迎合用户的价格敏感度,但这不是长久之道;另一方面,我想要做的不是一个低价值的产品,而是希望持续的提升产品能力,让用户觉得产品创造的价值远超过当前的定价。
那么,以上几个假设因素,究竟哪一个对付费转化率的影响更高呢,我尝试分析这三个假设因素跟付费转化率之间的关系,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1)生成研究记录次数和付费转化率的关系(非真实数据,仅为参考)
(2)报告正文免费生成预览的比例和付费转化率的关系(非真实数据)
(3)用户上传参考资料的数量和付费转化率的关系(非真实数据)
基于以上的数据,我们尝试通过皮尔逊系数法,计算这几个影响因素和付费转化率之间的相关性情况,至于计算的方式,我选择使用ChatGPT帮我计算,某种程度上,对于这类标准算法类的内容,ChatGPT已经可以替代专业数据分析师,帮我们准确的计算相应的数值,相应的提示词示例如图: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生成研究记录次数、报告正文免费生成预览的比例、上传参考资料的数量这三个因素和付费转化率之间的相关性情况如表:
从相关性数据上可以看出来,用户生成研究记录次数对付费转化率的影响相关性最大,用户如果多生成几次研究记录或者体验多几次产品,可能就会有更高的概率会愿意付费。
4.3 第三步:寻找魔法数字
基于第二步的结论,我们知道生成研究记录的次数会明显的影响付费转化率,提升研究记录生成次数有利于提升付费转化率,那么,究竟让用户生成几次研究记录才能达到比较高的付费转化率,我们需要寻找研究记录次数的魔法数字,为此我们统计并绘画了一条生成研究记录次数和转化率的关系曲线如下:
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当用户生成研究记录的次数达到3次以后,付费转化率迎来了变化的拐点,转化率明显提升,并且大于3次之后的付费转化率边际提升越来越小,所以很明显,生成3次研究记录,就是我们要寻找的魔法数字,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想要让用户的付费转化率得到明显的提升,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让用户至少生成3次研究记录,这是我们接下来产品迭代和运营优化的重心。
五、基于魔法数字,设计用户增长策略
前面我们已经确定了带动产品付费转化率提升的关键是想办法让用户至少生成3次研究记录,接下来我们继续以此为例,分析如何围绕着这个目标设计用户增长的策略。
5.1 让用户完成1次产品的黄金体验路径,加速体验Aha时刻
该部分我主要使用用户体验地图和情绪曲线模型来分析如何优化产品,让用户快速完成1次产品黄金体验路径并加速aha时刻。
先概括一下AI快研侠这个产品的黄金体验路径如下,根据我们对于通用研究创作的调研思考,一个用户完整的创作一篇研究报告的流程可以概括为如图
- 基于研究主题构建研究框架,创建一个研究大纲:这部分我们通过AI快速生成;
- 编辑和调整研究大纲:显然,AI生成的研究大纲有时并不能完全符合用户的需求,或者有些用户其实已经有研究思路了,但是AI生成的结果没有覆盖这部分,所以我们需要提供大纲编辑的能力,支持用户增删调整;
- 检索研究相关的参考资料:很多用户会通过各种报告平台搜索和下载研究主题相关的参考资料并构建一个研究资料库,这个过程我们通过搜索引擎的方式自动解决;
- 阅读多个参考资料并梳理创作成文:该部分我们通过AI的方式批量阅读多个文档并基于研究大纲快速生成一篇研究报告;
以上的思考就是我们目前设计AI快研侠这个产品的使用路径主要逻辑,接下来我梳理整个体验路径上我们经历过的问题以及优化思路。
如图4-9为我针对AI快研侠这个产品绘画的用户体验地图和情绪曲线的情况,根据这个曲线,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产品的体验路径上,出现了3个情绪低谷点,2个峰值体验点,具体情绪变化的原因以及优化思路如下:
情绪低谷点
(1)大纲生成等待环节:用户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这里生成等待的时间有点 久,并且如图4-10示例,大纲加载了很久也没有内容输出出来。
(2)添加参考资料环节:一开始,因为我们还没有提供参考资料自动检索的功能,该环节如图4-11需要用户自己手动添加一些研究相关的参考资料,这个环节便卡住了很多用户,有些用户手上确实没有相关的研究参考资料,自己检索也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
(3)报告正文生成等待环节:因为我们生成研报内容非常长,基本一篇报告有的时候需要5~10分钟左右的时间,如下图等待页效果,长时间的加载等待会让用户失去耐心,甚至直接离开页面,有的时候还遗忘了报告正在生成这件事。
峰值体验点
(1)成功生成研究大纲环节:当用户成功看到如下图研究大纲的生成结果的时候,在该环节迎来第一个峰值体验点,不少用户因为大纲的结构比较系统,更接近一个专业的研究大纲,并且大纲层级细化到了三级大纲,对此相对比较满意。
(2)成功生成报告正文环节:用户在经历前面几个步骤和等待历程之后,最后看到如下图研究报告成果的时候,迎来了第二个峰值体验点,不少用户对我们能够一次性输出数万字的报告长文比较满意,并且对于报告中不仅有文字,也有表格,这点和很多类似产品不同,对此也比较认可。
基于以上关于情绪低谷点和峰值体验点的洞察,接下来我分享如何通过优化情绪低谷点和放大峰值体验点,对整个产品的使用路径做一次迭代优化和调整,从而提升整个使用路径的漏斗转化率。
1)解决大纲和报告正文生成环节等待时间较长的问题
为了解决用户漫长的等待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通过技术工程的方式,想办法压缩大纲和报告正文的生成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因为模型调用次数和输出长度的限制,再怎么压缩,等待的时间都会比较长;所以我们尝试在产品层面上做一下调整优化,从而缓解该问题,具体优化点如下:
(1)采用边生成边输出的方式打印输出结果:一开始我们的方式是采用如下图loading的方式,一直等到内容全部生成完成后再打印输出,示例效果如下,这就直接导致了漫长的等待时间。
后来我们把这段漫长的过程拆分成多个阶段,如下图采用一边生成一边打印输出的方式交付给用户,这样可以确保用户在10~20秒内马上能看到部分生成结果,并且用户也可以在打印的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等待,这样明显缓解了用户无聊的等待时间;
(2)增加微信订阅通知,生成成功后通过微信通知提醒用户:有些用户不愿意等待,我们可以提供订阅通知提醒的功能,生成成功后及时的通知用户,这样用户就不需要一直在页面前等待,示例效果如下:
以上几个优化点,基本解决了产品因为生成时间太长导致的用户流失的问题,避免因为技术上的不可抗因素导致体验路径转化漏斗的严重流失。
2)支持自动检索参考资料,解决用户找不到参考资料的问题
在产品的整个转化漏斗里面,添加参考资料环节是流失率最大的一个环节,很多用户会因为手上没有研究相关的参考资料,或者搜索的难度比较大而在该环节放弃,流失率超过50%,如图为添加参考资料页环节优化前的实现效果。
所以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支持检索的能力,帮助用户自动检索匹配参考资料,这样才能避免用户流失;这个很好理解,我们也重点攻克了这个问题并带来了明显的效果提升,如图为添加参考资料页环节优化后的实现效果:
3)放大用户生成研究报告正文环节的峰值体验
前面两个我介绍的是如何优化情绪低谷点环节的产品体验,接下来我分享如何放大用户的峰值体验,我以生成研究报告正文环节的体验为例。
如图为报告页最早版本的视觉效果,我们将报告正文展示区域集中在左侧,右侧为了展示参考索引部分内容,占用了不少的空间,导致报告正文部分给到的空间比较少,这样的设计方式,我觉得极大的降低了用户在看到生成报告瞬间的快感。
因此,我尝试做了一些调整,想办法把用户的快感进一步的放大,具体优化点包括:
- 放大报告正文部分的视觉展示面积,让用户能够全屏看到报告正文,我觉得这样的视觉快感会更强;
- 报告正文中增加表格的样式内容,通过表格梳理信息,提高信息的整理效率,缓解用户的阅读疲劳,同时形成视觉快感,并且为了强化这个快感,我特意把表格用棕黄色填充,让它看起来更突出;
- 增加目录导航,让用户可以快速概览全文结构,理解全文的脉络。
如图为调整后的报告正文页的视觉效果,页面结构调整之后,用户在该页面的付费转化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以上,我通过用户体验地图和情绪曲线这个模型工具,辅助自己寻找加速用户完成产品黄金体验路径的优化思路,类似的方式,如果采用“转化=欲望-摩擦”这个模型基本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这里便不重复了,接下来我们接着思考,如何让用户持续的使用产品。
5.2 利用上瘾模型让用户持续使用
接下来我主要基于上瘾模型的原理,思考如何让AI快研侠的用户持续的生成研究记录,并达成生成3次研究记录的目标。
1.寻找有效的触发点,增强触发从当下我们的产品能力现状上看,我很清楚我们的产品必将存在的问题就是用户留存率的问题,用户可能只会在产品体验一次,然后就流失掉,所以为了能够和用户建立联系,后续把我们的产品迭代和产品价值的信息告知他们,我需要建设用户的触达渠道,针对这点,我做了如下几个事情:
- 将微信公众号定义为我最关键的触发渠道:为了能有机会和用户建立联系,让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我在用户的登录和注册方式上,我采用如下图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后登录的方式,这样可以顺畅的建立和用户的联系,同时,在该环节,我直接放弃了扫码登录后还需要手机号码验证的这种繁琐的方式,让用户直接扫码后就可以登录,一方面简化登录体验,也减少用户流失。
- 引导用户添加我的企业微信,和我建立联系:在订阅大纲和报告正文的微信提醒通知环节,我特别选择了如图所示,通过引导用户扫码添加企业微信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在内容生成成功后提醒用户,也让我有机会能够和用户建立联系,这个方式非常重要,我通过这个方式顺利的联系上了用户,和他们产生真实的链接,并向他们讨论和请教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们的反馈是我们产品持续优化路上最重要的贡献者。
- 建立产品用户交流和反馈的微信群:同时我也花了一点时间,让有意愿加入交流群的朋友入群接收产品动态,微信群也是一个交流的渠道,不过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在这个群里面发太多营销性的东西,一般都是有重大产品更新的时候,才会在群里推送通知,平时基本不打扰大家。
2.设计资产沉淀和成本投入其次,为了让用户愿意持续使用产品,我需要想办法让用户能够在这个产品上沉淀一些“资产”,这样用户才会愿意持续使用,为此我做了一些“小心思”的设计。
(1)首页支持显示用户的研究记录:原来第一版本的产品首页,我为了维持一个简洁的界面,如下图所示,把研究记录收缩到右上角导航栏,极大的弱化了研究记录的价值。
后来认真思考过后,为了让用户更容易看到自己创建的研究记录,看到更多属于自己的成果,我针对首页做了调整如图,采用现在主流的侧边栏的效果,让用户能看到自己的资产沉淀,我希望用户能够看到更多与自己相关的内容,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页面;
(2)支持用户沉淀和管理自己的研究资料:除了生成研报的功能,我还提供了如下图“我的资料库”的功能,能满足用户统一管理自己的研究资料,不过目前该模块的功能我还没有打磨好,只有云端存储和查看的功能,还没有提供更丰富的管理和阅读的能力,这个是我后续会补上的能力。
3.给用户设计奖励奖励部分目前我还没有想好应该怎么做,最近我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发现,我发现AI快研侠的用户中,有不少用户会在深夜11点~1点的时候使用,果然研究创作的人,都要被迫成为夜猫子,所实话还挺“心疼”大家的,所以我在计划做一个深夜关怀的功能,如果用户在晚上超过11点后还在使用产品,我应该给他们赠送免费生成报告全文的福利,并且跟他们说一声辛苦了,这样或许能宽慰深夜加班的朋友们,目前还没有落地,我计划尽快支持这个功能。
4.引导用户产生行动在行动引导方面,我主要做了2点事情:
(1)时刻提醒自己,每次给用户们推送产品更新、生成报告案例等的内容的时候,别忘记附上产品的体验链接,方便用户直接跳转体验产品;或者附上我的企业微信二维码,让用户能联系我,这个小细节每次都能帮助产品更好的获得使用的机会;
(2)首页坚持保持简洁的界面,只有一个输入框,这样可以让用户行动的成本更低。
以上就是我通过上瘾模型逐步优化产品的过程和经历,每一个产品从上线到成熟运营都必须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精细打磨,虽然很多优化可能都是一些细微的调整,但是这些细微的调整可以让产品慢慢变好,用户体验越来越佳。
六、通过AB实验验证增长策略
前面部分我们基于“生成3次研究记录”这个魔法数字的指引,设计了一系列的用户增长策略,接下来我们需要检验这些策略的效果。
对于检验的方式,前面我们提到,可以通过AB实验的方式来科学的验证,对于一个创业公司而言,我并不需要采用非常严格的实验分流和实验系统的方式来实现AB实验;通过快速的迭代,以时间前后对比来验证效果会更加现实一些,因此我基本也是采用这种方式来验证,具体的策略验证结果如下:
- 通过采用边生成边输出、支持微信订阅提醒的方式,解决大纲和报告正文生成环节的等待时间较长的问题:大纲和报告生成环节的流失率从25%,降低到11%,加上后面部分环节转化率的提升,整体产品注册→付费转化率实现翻倍增长;
- 通过支持自动检索参考资料的方式,解决添加参考资料环节流失的问题:添加参考资料页环节的转化率从50%提升到将近70%;
- 通过调整报告正文结果页视觉效果,放大生成报告正文环节的峰值体验,报告正文结果页付费转化率实现翻倍提升;
- 建立公众号、企业微信等有效触发渠道,沉淀研究资料库和研究记录等用户资产,让用户持续使用,生成记录次数3次及以上的用户占比也实现2倍以上增长;
- 持续的输出优质的内容,用于有效的获客增长:在没有投流的情况下,通过自然获客,获取数千个高质量的精准用户,完成产品的冷启动增长;同时让我从一堆的琐屑工作和混乱的时间管理状态中摆脱出来,明确了以高质量的研究内容输出为工作重心,让自己更加聚焦和专注。
如下表为具体的策略对应的效果汇总,因为现阶段AI快研侠的产品用户规模还不大,目前策略的价值都还没有被放大,但是至少这整个过程让我能够方向明确、思路清晰、重点聚焦的去探索产品的增长路径,让自己能有条不紊的完成创业阶段的工作,对我自己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同时也进一步的验证了我所总结的用户增长六步法,并不是悬挂在大厂企业里的空中楼阁,而是能够落地到实处的实用方法论,这是我更加看重的东西,以上就是我针对AI快研侠这个创业项目的增长实践案例,希望能够从创业者的视角,给同样也在创业和奋战在增长一线的朋友一些思路和参考。
七、对于产品未来的增长思考
以上的增长策略,是对过去以及当下短期的一些总结思考,围绕着目前的探索结论,在用户增长6步法的持续指导下,我觉得未来产品还有几个重点策略方向会有利于产品的持续增长:
- 从PC端拓展到移动端:之所以先做PC端的方式,是因为创作的场景还是一个重编辑的场景,在PC端会更加合适,我需要在PC端完成完整的产品状态的研发,而移动端会是一个简洁版的产品;但是确实PC端产品不利于用户增长,移动端会更容易,所以我觉得接下来有必要开发小程序、APP的版本,这样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体验,会更有利于用户3次研究记录的目标达成。
- 从产品能力的角度上看,以创作为主线,拓展搜索和阅读场景的功能:生成场景还是比较小众的需求,但是搜索和阅读是一个刚需,所以未来我需要在产品能力上从生成场景拓展到支持研究报告的搜索,以及研究报告的阅读场景;场景的拓展,会有利于用户使用留存的提升;
- 从增长渠道的角度上看,应该更多的整合内容KOL的资源,和他们建立合作,更快的带动产品的增长。
以上为我对AI快研侠这款产品未来的新的增长点的一些延伸思考,如果你有好的针对这款产品的增长建议和产品优化的建议,非常期待大家能反馈给我,也诚挚的邀请大家多多体验和使用“AI快研侠”这款产品,帮助我更好的优化这款产品,在此感谢各位用户增长领域的专家和高手们。
结尾
以上即为我过去一年里的用户增长实践的回顾。
写一篇文章很简单,可能只需要一天,但是把一年的东西用实际行动去落地却需要花费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但是我始终觉得,学会了一个东西,就要尝试去用,懂得了一个道理,就应该去实践和行动,知行合一非常重要。
作者:三白有话说,公众号:三白有话说
本文由 @三白有话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讲的太好了!深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