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地图:设计思维的第一步
在用户体验(UX)设计中,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情感是实现有效设计的核心。本文详细介绍了共情地图这一强大的工具,它能够帮助设计师和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用户,从而推动有意义的创新。
作为用户体验(UX)设计师,我们的核心任务是为用户发声。这不仅要求我们深入理解用户的需求,还要帮助团队成员同样理解和重视这些需求。共情地图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敏捷开发和设计社区的工具,它既强大又基础,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上述目标。
定义
共情地图是一种协作式的可视化工具,旨在表达我们对特定类型用户的理解。通过将用户信息外化,共情地图有助于:
- 创建对用户需求的共同认识;
- 支持决策制定。
共情地图的形式
传统的共情地图分为四个象限:说、想、做、感受,用户或用户画像位于中心位置。这张地图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但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
在“说”这个象限中,记录了用户在访谈或其他可用性研究中实际说的话。“想”捕捉的是用户在体验过程中脑海中的想法;“做”则关注用户采取的具体行动;而“感受”反映了用户的情绪状态,通常用形容词加上简短的上下文描述来表示。
跨象限的关系
跨象限的关系揭示了用户的复杂性,有时你会发现不同象限间存在对比甚至冲突。这种不一致性正是深入了解用户的契机。虽然有些象限可能看起来模糊或重叠,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探索用户心理的有效工具。
单一用户 vs. 多用户共情地图
共情地图可以通过各种定性研究方法构建,即使是在缺乏具体研究的情况下也能绘制。它们帮助设计师评估自己对用户的了解程度,并识别需要进一步收集的信息类型。共情地图既可以描绘单个用户,也可以代表多个用户的集合体。聚合后的共情地图可用于总结其他形式的定性数据,如调查结果或现场研究资料,并且可以作为创建用户画像的基础。
为什么要使用共情地图
在整个 UX 设计流程中,共情地图有助于建立团队内部的一致性,同时确保用户需求得到理解和优先考虑。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实践中,尽早使用共情地图尤为重要。它不仅能提炼并整理定性研究的数据,还能发现知识空白,指导后续的研究方向。此外,共情地图还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快速清晰地向团队成员传达用户的态度与行为模式。
捕捉用户的本质
共情地图的过程有助于将你对用户的了解提炼并分类到一个地方。它可以用于:
- 对定性研究进行分类和整理(研究笔记、调查答案、用户访谈记录);
- 发现当前知识的空白,并确定需要哪些类型的研究来填补这些空白。一个稀疏的共情地图表明需要更多的研究;
- 通过对齐和分组涵盖个体用户的共情地图来创建用户画像。
教育团队成员了解用户
共情地图是一种快速、易于理解的方式,用于说明用户的态度和行为。一旦创建,它应作为项目的“真相来源”,并保护其免受偏见或无根据假设的影响。
确保通过修订和调整使共情地图“保持活力”。
直接从用户那里收集数据
当共情地图由用户直接填写时,它们可以作为次要数据来源,并代表用户会话的总结起点。此外,访谈者可能会从受访者那里捕捉到原本可能隐藏的感受和想法。
如何构建共情地图
构建一个有效的共情地图涉及六个步骤:定义范围和目标、准备所需材料、收集相关研究、根据研究内容填充每个象限、聚类和综合信息,最后进行细化和规划。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捕捉用户的真实需求,从而推动有意义的创新。
1. 定义范围和目标
a. 你要映射哪个用户或用户画像?是映射一个用户画像还是个体用户?始终从 1:1 映射开始(每个共情地图对应一个用户/用户画像)。这意味着,如果你有多个用户画像,每个用户画像都应有一个共情地图。
b. 定义你进行共情地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团队对用户达成共识吗?如果是,确保每个人都在共情地图活动中参与。是为了分析访谈记录吗?如果是,设定明确的范围并限制时间,以确保有时间映射多个用户访谈。
2. 准备材料
你的目的应决定你创建共情地图的媒介。如果你是与某个团队合作,准备好白板、便利贴和记号笔(结果将类似于上图)。如果你独自进行共情地图,创建一个适合你的系统。越容易与团队分享越好。
3. 收集研究
收集将用于支持共情地图的研究。共情地图是一种定性方法,因此你需要定性输入:用户访谈、实地研究、日记研究、倾听会议或定性调查。
4. 为每个象限单独生成便利贴
一旦有了研究输入,你可以作为团队开始映射。开始时,每个人都应单独阅读研究数据。当每个团队成员消化数据时,他们可以填写与四个象限对齐的便利贴。接下来,团队成员可以将他们的便利贴添加到白板上的地图中。
5. 聚类和综合
在这一步中,团队协作浏览白板上的便利贴,并将属于同一象限的相似便利贴聚类。用代表每组的主题命名你的聚类(例如,“他人的认可”或“研究”)。如果有必要,在每个象限中重复主题。聚类活动促进讨论和共识——目标是让所有团队成员对用户达成共同理解。
一旦你的共情地图聚类完成,你可以开始作为团队讨论并达成一致。有哪些异常值(或未归入任何聚类的数据点)?哪些主题在所有象限中重复出现?哪些主题只存在于一个象限中?我们对用户的理解存在哪些空白?
6. 完善和计划
如果你觉得需要更多细节或有独特需求,可以通过添加额外的象限(如下例中的“目标”)或增加现有象限的细节来调整地图。根据共情地图的目的,相应地完善和数字化输出,确保包括用户、任何未解决的问题、日期和版本号。计划在收集更多研究或指导 UX 决策时回到共情地图。
总之,共情地图帮助我们更好地与最终用户建立联系。基于真实数据并结合其他分析方法时,它们能有效消除设计偏见,揭示未被察觉的用户需求,解释驱动用户行为的根本原因,并指引我们达成真正的创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Bland, D. “Agile coaching tip – What is an empathy map?” 21 April 2016.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olutionsiq.com/resource/blog-post/what-is-an-empathy-map/
Gray, D., Brown, S. & Macanufo, J. 2010. Gamestorming – A playbook for innovators, rulebreakers and changemakers. Sebastopol, CA: O’Reilly Media, Inc.
Gray, D. “Updated Empathy Map Canvas.” Medium. 15 July 2017. https://medium.com/the-xplane-collection/updated-empathy-map-canvas-46df22df3c8a
本文作者:Sarah Gibbons,文章摘自 nngroup.com。
图文编译:筱沄、倩华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用户体验大学堂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