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行业的职场红利结束了!
直播行业曾是职场红利的高地,吸引了无数求职者。然而,随着市场的饱和和竞争的加剧,直播行业的职场红利正在逐渐消退。本文将从岗位需求、薪酬溢价和岗位标准化三个维度,深入分析直播行业职场红利结束的原因,并探讨品牌直播红利的持续性以及职场人应如何应对这一变化。
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是这已经是一个既定事实了。
注意,这里我说的只是职场红利,而不是说整个直播行业的红利结束。
通常来说,我们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处于职场红利期的标准其实无外乎三个:
第一,行业相关岗位需求量是不是远远大于市场需求量
前几年的直播行业就像10年前的内容创业,20年的网络营销,属于每个老板都想做的领域,所以都会愿意投入去做,因而整体的需求量是很大的。
但是直播本质上还是供应链,所以更适合面向C端、高频消费的行业,因而市场上90%的企业是不适合投入太大的精力和资金去做直播的,所以大量直播行业的岗位需求其实是伪需求。
经过几年的去伪存真之后,岗位需求量就会和市场真实需求接近于持平的状态。
第二,行业内岗位平均薪酬是否存在明显溢价
十年前的程序员行业、前几年的直播行业,曾经出现大量经验不足却能拿到高薪的岗位,程序员行业是大量短期培训班的转行人员迅速实现月入过万,直播行业是半年经验的直播运营敢要20K薪资,哪怕只会喊几嗓子的助播也能月入8000以上。
这些岗位溢价背后,其实就是行业信息差以及供需差的巨大悬殊带来的,一旦信息差和供需差消失,溢价的行为自然就没有了。
这几天大家估计也看到了一系列的新闻,很多2年经验的主播反馈如今想要月入过万都很困难,未来只会越来越难。
第三,岗位是否已经标准化
红利期的行业,人的价值普遍更高,这个阶段只要有点能力就能够带来更快的业务增长。究其原因在于红利对应的是发展不够,导致岗位相关技能无法标准化。
比如说,早期的直播行业,还没有专人研究话术、没有专业的第三方数据工具,但是当这些辅助工具出现的时候,岗位所有的技能都被标准化了,人的价值自然就变低了。
当今的直播行业,每个岗位其实都已经标准化了。
那职场之外,直播行业的红利是否还存在?
我的观点是,品牌的直播红利仍然在,但是这波红利并不是直播行业带来的,而是供应链和渠道效率优化带来的。
大家都在说,品牌店播是当下直播行业为数不多在增长的方向。
这是因为品牌店播在供应链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当他们不需要借助第三方渠道去销售的时候,他们整个供应链运转成本更低,自然可以用更低的价格去成交。
那对于直播行业的职场人而言,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变化?
第一,卷起来
走传统职业发展路径下的领域专家路线,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能力更强的从业者。
在《定位》中,杰克特劳特曾明确说明过一个观点:更好的品质并不能够作为品牌差异化的一个点。
同样,职场中更有能力也不能作为差异化的一个点。即便这样的策略能让你短期内在行业大逃杀的背景下存活,但是这样的策略只会让你陷入到一种不可逆转的内卷之中,一旦停下脚步,就会被淘汰。
但是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这种路径是完全可行的。
在这种路径下,有几个原则能获得更高的成功率,那就是:从纯直播营销转全域营销以及没有数字化(或数字化不充分)的传统行业,前者就是和传统市场和品牌的从业者去抢机会,后者机会就会比较多了,只不过需要进行品牌以及产品的重定位,比如说图书行业,如果纯卖书,因为供应链永远被出版社把控,所以基本没机会,但是如果把书做成盲盒,就弱化了供应链,强化了选品、构建了使用场景以及提供了情绪价值。
第二,降预期
其实,不仅仅是直播行业,整个互联网行业都是面临着类似的情况。
这是互联网行业过度追求效率被反噬的直接后果,过去这几十年,互联网确实重塑了很多行业,让很多行业的利润值大幅提升,甚至诞生了一些庞然大物级别的世界级企业。
但是我们的文化、艺术、文学反而是越来越差,个体焦虑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
这些缺失的部分,如果无法得到弥补,效率优先的发展模式就不可能延续下去,所以这些方向必然有机会。
要么是在之前极度追求效率的行业去补齐这部分缺失的部分,要么是在这些缺失的部分直接诞生一些新机会。
但是这些行业普遍存在问题,那就是短期内盈利能力欠佳,一旦进入这些行业,收入肯定会锐减。
未来某一天,这些行业是否会爆发?我个人觉得不太可能会,因为一个行业存在爆发式增长的可能,那么就会又一次陷入效率悖论的危机之中。
专栏作家
蔡钊,公众号:我就是蔡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23年年度作者,7年新媒体一线从业经验,专注于新媒体和知识IP。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