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调查问卷」提取用户心中的「品牌认知」

1 评论 14141 浏览 66 收藏 10 分钟

广告是输出你脑海中的信息,而洞察是取走用户脑海中的信息。我想从某种程度上说,营销就是这样一门信息交换的艺术。

在营销人的日常中,当我们接手一个新任务,比如说,要为自己的品牌制定营销策略,或者说,作为乙方,要为新客户进行品牌策划时,我们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

发现营销理论的观点来看,答案毫无疑问,应该是先做用户洞察。洞察是策略和创意的重要依据,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营销人避免创意、策略的同质化,简单来说,就是帮助营销人克服“走不出惯性套路”的问题。

那么,用户洞察又应该从哪儿开头呢?

同样,在SDi的框架下,我们认为一次完备的用户洞察通常会涉及4个方面——“品牌认知背景”、“用户行为特征”、“用户潜在需求”以及“价值感知方式”。从这四个内容象限来看,由于营销人要解决的问题通常不在外在的产品上,而是在用户的心智中,因此,无论是探讨策略还是创意,我们的工作都应该始于研究品牌在用户心智中的认知状况,也就是说,用户洞察应该先从“品牌认知背景”这个部分入手。

研究用户的“品牌认知”有多种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是焦点小组和调查问卷,今天宇见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问卷这个部分的一些技巧。

在利用问卷研究“品牌认知背景”时,营销人要把握好的一个关键点,就是通晓不同的提问方式及其差异。比如,针对用户对一个品牌的印象、态度与认知,在设计问卷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的问法通常有如下四种:

第一种是对品牌整体印象的直接询问,例如:

这个问法比较适用于不以“品牌认知”为研究重点的问卷,因为它虽然能够反映出用户的认知情况,但却无法抓住认知的“强度”。

第二种能够呈现出用户认知构成及其强度的提问方式,是使用量表结构,例如:

由于能直观反映出不同认知的强弱差距,因此这样的提问方式,就为决策者评估产品价值与用户认知的对应情况提供了方便。例如X品牌自认为产品的核心价值在于“舒适性”,那么通过将该特性与其它特性对比,品牌是否构建了相应认知也就一目了然了。

这种能传递出更多信息的提问方式,更适用于强调认知调研的洞察项目,其弊端则是由于结构相对复杂,而可能影响到用户的完成率。

另外,由于这种问法无法让用户表达出“一点儿也不同意”的负面情绪,因此它更适用于在洞察人员确信,所列出的选项用户或多或少都会同意的情况下使用。比如,在设计问卷之前,洞察人员已经从焦点小组访谈中了解到了比较充分的认知情况;相反,如果是在缺乏定性研究,或者对用户认知状况比较模糊的情况下来进行调查,那就更适合使用下图这种变体:

如果上述两类问法仍然无法达到洞察人员的调研要求。比如,在一次将用户认知作为研究重点的行动中,洞察人员被要求不仅需要了解到产品、功能层面的认知情况,还需要涉及到品牌形象以及品牌情感体验等纬度,换句话说,对认知“完整性”的要求非常高;同时,由于时间紧张,调研也很可能得不到其它定性研究的支持,那么洞察人员就可以尝试下边的这种提问方式:

该表单一方面增加了更多纬度上的认知描述,另外还增加了相应的负向选择。最后,通过将表单中每一项的结果进行总体平均后连线,洞察人员就能获得一幅更为完整的“品牌认知图谱”。

例如,根据上图中的调研结果,X品牌运动鞋在用户心智中的认知大体上可以被概括为:它虽然不被用户视为“流行度”很高的品牌,但却属于很有“文化内涵”,对消费者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它“品质感”适中,从形象上来说相对“高冷”,会被视为极具“设计感”的代表,“领先性”也相对突出,但在“舒适性”,能够适配的“场合多样性”并尤其是“广告吸引力”这几个方面,则不具有认知上的优势。

基于这张认知图谱,洞察人员在产品迭代、传播策略以及内容创意方面,就可以为品牌提炼出更精确的决策建议了。

最后,当洞察人员的研究命题,是要分析自己的品牌,与竞争品牌之间的认知差异时,则又可以考虑如下的第四种问法:

毫无疑问,这样的方式能最直观地反映出,不同品牌分别拥有着怎样的认知,品牌之间的认知差异,以及一些品牌在它们所拥有的认知上的领先程度,结论对决策者思考品牌价值意义重大。不仅对拥有明确认知的品牌来说如此,对缺乏认知优势的品牌来说也是这样。

比如,当洞察人员发现上述的5个品牌,在“透气性”的认知纬度上表现出大体接近,并且都相对偏低的情况时,就可以提醒决策者来关注是否有条件围绕着“透气性”来构建品牌核心价值。换言之,通过关注出现了“认知同质化”的低程度区域,营销人将有机会对品牌价值建立起全新的观点。

我想上边的四种问法,很好地体现了问卷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基于不同的洞察背景、研究主题、项目要求以及项目中的具体情况(涉及时间、预算以及当前掌握的调研资源),洞察人员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与创意,来给出最匹配洞察需求的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设计问卷内容和设计传播策略的思维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并无太大差异。

举个小例子,洞察人员通常需要注意到,调研资源越强大,问卷发布渠道的媒介触达性越好,就越是支持一些相对复杂的结构型提问,否则就应该对问题进行拆分、重组,甚至设计成多版本问卷。那么这个过程,实际上就和你考虑一支广告的信息容量非常接近了,本质上都是在考虑要用“几步”来唤起目标对象反馈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区别无非在于,广告是要“输出你脑海中的信息”,而问卷是要“取走用户脑海中的信息”。我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营销或许就是这样一门“信息交换”的艺术。

相关阅读

「发现营销」的基本观点

 

作者:宇见,品牌营销专家,发现营销理论提出者

来源:宇见(ID:yujianyingxiao)

本文由 @宇见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