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组成员的去留: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

2 评论 3841 浏览 19 收藏 11 分钟

“核心用户”是谁,你又怎么找到这群人?作者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建群成了一个很常规化的行为,个人如此,公司企业也如此。

想要搭建和用户沟通的桥梁,增加反馈,促进业务增长,那就建个群,把核心用户圈进来,守住这批人,随时随地得到他们的反馈,偶尔给点报酬,顺便还树立了人性化品牌的良好形象。

这逻辑没问题,确实也很多公司这么干着,建群很容易,但关键在于,“核心用户”是谁,你又怎么找到这群人?我的经验是:从少到多,再从多到少。

(PS.这里的建议可能不适用于需要短时间内达成KPI的运营团队,但从长期来说,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一、首次引流人数不要超过50人

社群人数应从少开始。少是什么概念?大概就是30-50人吧。

通常来说,我们的逻辑是,先引进来一大批人,比如200人,再通过调教让他们适应群组规则,沉淀为听话的成员。

但问题是,你对你的群组成员了解吗?你怎么确定他们能遵守秩序?你的运营团队有几个人,是否真的能一天24小时盯着他们,不让他们发广告、传色情图片?

如果你没有把握,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一开始,就慢一点

社群的初次引流途径无非2种:

  • 成员通过群组邀请链接、扫描二维码自行加入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也最不能保证成员质量的,因为群主建立者和成员之间基本是陌生的
  • 管理者搜索和添加成员,成员被动加入 可能经过挑选,一定程度上保证成员质量,但管理员工作量大

显然,第一种途径是当下社群初次引流的主要途径,那么,要让一群陌生人在群里乖乖听话,相互和气相处,只做你允许他们做的事情,你觉得要花费多大精力?

如果运营团队只有一个人,首次导入50名成员可能已经是极限了,否则,你至少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来平息群消息的混乱,成功率还不是百分之百。

所以,慢一点,别让自己在一开始就手足无措。

二、维系好第一批用户

第一批进群的成员是最关键的,我们暂且称他们为“元老”吧。

  • 他们最早接触到群规则,明白社群存在的目的
  • 他们也是最早一批熟悉社群活动和日常运作规则的
  • 他们清楚这个社群在特定时间会有不同活动,管理员是谁,有问题应该找谁反馈……

要考虑第二次引流,至少,要等他们了解这个群存在的意义,并确认自己是否愿意成为其中一员

在这个过程中,群成员自己就会发生变动。

有的人留下,有的人离开。

由于人数不多,群组发言压力也不大。参与几次社群活动后,他们与群组中的某些人建立情感,逐渐会出现一些特别有想法和有责任心的人,他们可能提出特别多有建设性的想法,甚至帮忙维系群规则。

这时,他们可以说就已经成为稳定的成员了,拥有对群规则的共识,也认同群组的存在和联系。如果人手不够,可以从这群老成员中挑几个作为管理员,让他们帮助管理社群,也为新一批引流做好准备。

三、每次引流人数不超过50人

每次引流,都会带来一些风险,除了“你不确定对方是怎样的人”,管理者还需要考虑一点,即“新成员会对老成员造成什么冲击”,也就是说,你要考虑两拨人。

其实,“对方是怎样的人”这一点是可以通过“定向引流”来修补的。

比如说,你要建X浏览器的用户社群,那你就可以直接在X浏览器内发布社群链接,配上几句文案,说明加入这个群的好处,让有兴趣的用户自行加入。虽然不能保证他们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但至少,他们是X浏览器的用户,对产品有认同感,一般也会认同社群的规则。

为什么要控制引流的数量和质量呢?

因为责任感。你是一个社群的群主,你要对老用户负责。

想想看,我舒舒服服在一个群里待了2个星期,每天和大家聊得开开心心的,突然间来了一大波人,消息一下子就乱了,广告又开始满天飞了,你说我什么感觉?如果管理员没有迅速控制局面,我当然是选择退群。

管理员也是人,也需要吃饭睡觉,总不能天天盯着群吧。没错,但成员也是人,他们受到骚然退群,也无可厚非吧?

既然组建了一个社群,就要为成员的体验买单,要么,保证引流的用户质量,确保大部分进群的新人都能迅速理解群规则,成为“好公民”;要么,控制引流人数,让信息在管理员可控的范围内。

50这个数字是我根据自己的运营经验总结出来的,前提是,我们已经有3个管理员了,大概一次能应对的,也就是50个新用户,并且,他们还是“定向引流”进来的用户。

四、定期删减社群成员

引流是可以无限次进行的,只要群人数允许。

但一旦一个群超过100人,沉默的就会是绝大多数。你也可以试着让100个人都说话,但我暂时还没找到方法,我尽量避免成员从沉默走向流失方法是,删减成员,只留下最核心的部分

做社群运营的人都应该有那么点雄心壮志,这不是说要把社群做得多大,而是当你在群里吼一句,能得到多少回应。这就是社群的活跃度,这些参与讨论的、给予有意义反馈的成员,才是社群真正需要的成员。

当然,每位管理者都希望群里的成员都很活跃,在这个意义上,删减沉默成员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这可不是投机取巧,不说话还占着位置,那作为管理者,为什么不把这样的成员踢掉,再加入新鲜血液呢?这样不是也能得到新的意见和建议吗?

况且,踢人也能作为一个“淘汰机制”给已有成员一个警醒,从反面增加活跃度(当然,也可能有人因为这样的规则太过强硬而退出,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那么,问题来了,我该删掉谁,又该留下谁呢?

一种方法是做减法。

先准备一张表格,记录下所有成员名单,谁发言了就在谁的名字后面打个勾。

以2周或1个月为周期,一个周期内都没有发言的用户,踢。 但这个方法需要管理员在前期投入比较大的精力,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群有500人,要做一个500人的名单记录,也是不简单的。

另一种方法是做加法。

每次活动都记录参与名单,以2周或1个月为周期,挑出最活跃的top10-20,单独拉进一个小群,称为“核心成员群”。

但是,为了保持“核心成员群”的活跃性,这个群最好控制在30-50人,否则可能再次陷入“沉默的大多数”的怪圈。

简单地说,就是“少量引流、少量加新、逐步踢人”,每一步都要克制且有计划地进行。

写在最后:社群管理的责任感

最后,我想说的一点就是“责任感”,对成员的责任感。

大刀阔斧是果断的,但也可能因过于简单粗暴而伤害老成员的感情。建立社群不仅是为了接近用户、了解用户,也是为了传播品牌形象,让用户更了解我们。

用户的加入是对我们的支持,同时,我们也要对用户做出承诺,维系一个有秩序的环境,让他们在社群里获得知识、认同感和荣誉感,并且让他们体会到,加入这个社群是值得的

 

作者:小鹿,中山大学社会学研究生,热爱互联网行业,曾在卓越教育和阿里巴巴实习,有新媒体运营、内容运营、用户研究和社群运营经验。

本文由 @小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您好 我正在从事社群运营的工作 可否加个微信 互相探讨学习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