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学霸不如土豪,为什么我们会喜欢锤子

2 评论 8597 浏览 0 收藏 13 分钟

最近关于“好学生”的段子又火了起来。大约意思是这样的,开同学会的时候发现,当年的差生现在一个个当上老板,开着公司,驾着宝马到场,而当年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们,则成为老板的下属,收入、社会地位都远不如当年自己瞧不起的人。——这个段子的源头是 2011 年网易教育论坛的一篇文章,《“好生”与“差生”——分数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时隔 3 年,我们依然在讨论“好生”、“差生”的人生际遇。除了一句“一流学生就业,二、三流学生出国或是考研,末流学生创业”的总结外,我们更应该提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看一看,这个世界里收获了财富、名声的成功人士,不管学历、不管个性,他们普遍具备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他们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

《黑客与画家》的作者、YC 联合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如何才能做喜欢的事情》讨论了这个问题。他总结了找不到自己所热爱的工作的原因,从小父母和老师就从来没有表现出热爱工作的样子,这让我们从小就认为工作就是受罪,自然而然在未来选择工作的时候,并不会有意识去发现自己到底热爱什么;另外,在青春期成长的时间里,名利的诱惑又让人偏离本心,反而找不到自己热爱的事情。

到底什么是自己热爱的工作?保罗的总结非常好:“要想知道一个人是否喜欢他正在做的事,就看他会不会无偿地工作,即使不得不做另一份工作以求生存。”做这样的工作,我们总能超越困难,超越风险,超越诱惑。回头看一下那些大学辍学的名人们,在他们仍然是学生的时候,就决定离开学校,这自然是一种冒险的行为,不论老师、身边的朋友还是父母,都不见得会鼓励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更何况去做看上去不知道未来会如何的事情。很幸运的是,他们从一开始就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然后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头扎下去,成为“偏执狂”。

换句话来说,成功的人内心很强大。他们不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种负担、受罪,因为他们从这份工作上,收获的不止是金钱、声望,还有许多其它的东西。美国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教授丹·艾瑞里(Dan Ariely)在 TED 做了《什么让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谈到了自己在方面的研究,他设计了几组实验来检验劳动成功对工作的影响。这些实验都是让测试者把乐高积木拼装成生化战士,不过丹采用了不同的情景,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

第一组测试者,在拼装完生化战士之后,会得到 3 美元的奖赏,但再继续拼装生化战士,得到的奖赏金额会逐步降低。第二组测试者,基本条件与第一组相同,但是测试者拼装完生化战士之后,丹和学生们当着测试者的面把拼装完的生化战士拆掉,再让他们拼装。

丹把第一组实验称之为“意义情景”,第二组实验为“西西弗斯情景”。结果在“意义情景”下,测试者组装完的生化战士有 11 个,而“西西弗斯情景”组装完的生化战士只有 7 个。这个测试表明,劳动成果对人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在“西西弗斯情景”下,当着测试者摧毁劳动成果,彻底扼杀了工作的乐趣。

然后丹进行第三组实验,他把第一组实验和第二组实验的过程告诉第三组测试者,让他们预测最终拼装完的生化会多一个。丹说,这表明人们知道知道“意义”的重要性,但是不知道影响的程度有多深。那么“意义”对于工作的重要性有多深?丹设计另外一组实验,告诉一群受试者折纸的方法,他们都是一群新手,在折弯纸之后,实验员会询问他们愿意出多少钱把自己的作品买回来。这个过程当中,丹发现这群受试者出现两种人,一种选择折纸,一种选择不折,只是旁观。结果,选择折纸的人,与旁观者相比,愿意出 5 倍的价格来买这些折纸。这个测试结果表明,“人们付出更多努力,使人们更爱他们所作的事情。”

丹在演讲中最后总结:

当你想起亚当.史密斯和卡尔.马克思, 亚当史密斯有一句关于效率的名言。 他举了一个制针工厂的例子。 他说制针共有 12 个步骤, 如果一个人做完 12 步,生产率非常低。 但如果一个人负责一步, 另一个人负责下一步,以此类推, 生产率就会大大提高。 确实,这是个很好的例子, 也是工业革命及生产效率的起因。 反过来,卡尔马克思说, 人们与劳动的异化 对人们对自己工作的认识非常重要。你如果负责 12 个步骤,你会在意你的劳动成果。 但如果你只负责一步,那就不会这么在意了。

我认为在工业革命中, 亚当斯密斯比卡尔马克思更正确, 但现实是我们环境变了, 现在处在知识经济时代中。 你可以自问,知识经济时代会带来什么? 效率是否仍然比意义重要? 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我认为我们已经过渡到了另一种状态, 人们必须自己决定要投入多少精力、注意力和心意, 要多大关联性, 他们上班路上或者洗澡的时候会想着工作吗, 突然间马克思更有道理了。 因此当我们谈到劳动,我们通常认为报酬就是动力,但事实是它不止这些——还包括意义、创造性、挑战、所有权、自我意识、自豪感等等。

是的,相比工业时代的人们,我们已经生存在不同的环境。这个环境不强调对个性的压抑,而是强调对个性的释放,鼓励开放、创造的态度。保罗说要我们努力寻找自己热爱的工作,按照心理学的话来说,那就是一段寻找“本我”的旅程。如果保罗的观点能够在世界范围流行,这就表明当下社会情景里,更加注重本我,而不是假我。“意义”对一个人的行为拥有更加重要的影响。西蒙·斯涅克在 TED 的演讲《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则解释了,“意义”或者说“信念”,除了影响人们的工作,还影响人们其它地方的行为方式。比如说,在国内市场存在着苹果三星中华酷联的情况下,小米、锤子还有魅族,依然能够夹缝之中求生存,甚至迅速取得了和公司体量并不匹配的影响力。以及,新媒体时代对商业的影响。

当人们在研究小米、魅族、锤子的案例时,往往会提到它的互联网营销上的成功,通过社区对消费者施加影响力,但是现在许多公司都在模仿这两家公司的营销方法,却不见得得到同样的影响力。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从事电子消费品制造的厂商,研发实力都超过这三家手机品牌,为什么没办法引起如此之大的议论?这当中的细微差别是什么?这种差别在于“意义”。

西蒙·斯涅克在 TED 的演讲《伟大的领袖如何激励行动》讨论了“信念”的重要性——也就是“意义”的重要性。西蒙说,“普通人的思考的方式,行动的方式,交流的方式都是由外向内的。很显然的,他们所采用的方式是从清晰开始,然后到模糊的东西。但是激励型领袖以及组织机构,无论他们的规模大小、所在领域,他们思考、行动和交流的方式都是从里向外的。”

从 1984 广告,到 Mac vs. PC 系列广告,苹果都在传达一种理念,他们用产品来传达一种理念,从而用这种理念来吸引到相应的消费者。中华酷联和小米、魅族、锤子的区别就在这里,前者不管如何重视微博微信,当他们只是告诉别人“我有一个好产品”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和过去在杂志上投放广告没有任何区别。

你可以嘲笑雷军的口音,但是小米很清晰的表达自己,是代表“发烧友”这个群体;你也可以觉得黄章个人很土,但他用木头模型来解释工匠精神;你也可以觉得老罗喜欢吹牛逼,但他在微博、微信乃至发布会上,都喋喋不休地诠释着“情怀”二字。分析米粉、煤油、锤粉,我们能发现他们拥有着近似的价值观,认可类似的事情,有着差不多的思考方式。米粉强调的是乐趣、探索;煤油更加欣赏精致、工艺;锤粉则更加感性。

在强调个体价值的互联网经济里,产品的长尾往往是由一群离散在世界各地但在网络上聚集在一起到人共同创造。就好像丹·艾瑞里在实验里所发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让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在工作中更加强调“意义”,而我们在消费当中,更加强调“信念”。西蒙不是教授,但这不妨碍他在演讲时做了非常精彩的总结:

人们买的不是你的产品;人们买的是你的信念。你的行动只是证明了你的信念。实际上,人们会去做能够体现他们的信念的事情。

做公司的目标不是要跟所有需要你的产品的人做生意, 而是跟与你有着相同理念的人做生意。

来源:爱范儿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