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群持续活跃发展的几点思考

0 评论 7298 浏览 42 收藏 9 分钟

最近看了徐志斌《小群效应》,结合一些自己的理解,写点总结。

社群,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简单认为其是一个群,但是社群需要有一些它自己的表现形式。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社群它要有社交关系链,不仅只是拉一个群而是基于一个点、需求和爱好将大家聚合在一起,我们认为这样的群它就是社群。

群体是否满足用户的诉求

一般用户决定加入某个群体,是为了解决自身某个问题或某种需要,这是社群的工具性的表现。例如某个游戏玩家想知道如何让自己的游戏人物变得更强,就会去寻找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或者知道这个方法的人们。

若身边有对应的群体,玩家一般会求助于玩家群体,与其他玩家交流,产生互动和内容。这是其中一种诉求。用户对群体的诉求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 问答求助
  • 分享知识和资讯
  • 管理和储备潜在关系
  • 炫耀
  • 寻找共鸣
  • 共同认可的长期目标和价值观

其中,ABC属于理性诉求,是用户为了实际利益性目的去做的;DE则属于感性诉求,是为了在情感上得到一定的满足感而去做的,并不一定会有利益关系,像在游戏内得到了什么极品装备,截图晒在贴吧,得到他人的称赞以得到成就感和满足感;F属于文化的吸引力,这个在社群成立初期一般不会是主要的诉求,但在社群慢慢发展,时间长久之后,会逐渐成为维持社群存在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是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这种诉求最明显的是游戏公会,或者是明星的粉丝团,即使经过的时间非常久,游戏或者明星都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但一旦被团体需要,就会不计成本地去贡献自身的力量。最近出现的这种情况的例子是韩国H.O.T团体时隔17年合体,当时青少年的人们,都成为了父母,却放下身边的东西,再次聚集到粉丝团体当中。下图是百度贴吧内的各种诉求类型的帖子。

百度贴吧内的三种诉求的帖子

社群是否活跃(三近一反)

社群要活跃,必须成员之间互动非常频繁,且互动内容有一定的价值。在观察许多微信群,QQ群和贴吧。我们发现有一个问题,当一个社群人数越来越多,总有一部分人会逐渐脱离社群,逐渐不再参与互动,但这些人在其他的群内却会有很高活跃度。观察总结之后,引用《小群效应》内的观点,判断一个社群是否优秀的三个标准:

  • 人们是否相互认识
  • 人们是否相互信赖
  • 成员之间是否频繁互动

但社群优秀仅仅说明这个社群是有活跃的条件的,但是保持持久活跃的一个重点是社群产出的内容是成员感兴趣的。经过观察,一个社群要保证产出内容是成员们都感兴趣的,首先这个社群人数要相对较小,一般在10人左右,且成员都是某一个分类的,有共同话题。按照《小群效应》提出的“三近”,这些共同话题或类型被划分三种情况:

  • 基于地理位置,地理位置相近的两个用户,会更大几率产生互动行为
  • 基于兴趣,兴趣相似,话题会更有讨论性,有深度。
  • 基于相近年龄,相近年龄的人群,一般兴趣点会一致。

而让社群中的成员活跃往往是有不同点存在,人们会因为同一个话题而采取的不同观点而引起交流和讨论,进而活跃社群。这个被称为“一反”。“一反”主要体现在两性关系,商业活动的甲乙双方、供需双方。比如最近很多喜欢看《舌尖上的中国》的观众们,对最新的第三季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评论,两极之间的碰撞出现了更多的深层次内容,让这个话题被二次讨论。或者基于地理位置的出现的异性会更大概率出现互动行为。

陌陌的附近的异性动态

社群是否可自主持续扩展

首先先看看一个社群内的成员角色划分,针对一般的信息流内容社群,如微博,小红书、斗鱼直播此类产品,容易因内容的精品丰富而崛起一批一批的KOL。此时一般将此类社群的成员分为仅浏览内容的普通人、进行评论点赞分享的连接者、拥有专业领域知识的意见领袖。其中,普通人对社群并没有太大的贡献,仅仅是消费内容,容易离开。

而意见领袖又需要普通人来支持其成为KOL。若没有源源不断的普通人进入社群,选择离开的普通人越来越多,对社群来说,这个“领袖”也不再是领袖了。因此承担连接者的角色的人才是社群扩展的最主要因素。连接者们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互动行为,让社群外用户间接了解到社群,选择进入社群,为社群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因此,可以看到很多社交平台都极力去把控评论,延伸点赞的意义,让用户的评论也能作为内容之一展示,让这一部分连接者尽量获得成就感,也鼓励最大基数的普通人转化为连接者,为社群带来新人。

如最右,将神评论在信息流的优先级提到和帖子内容本身同一等级,投票给评论的优先级比投票给帖子本身还高,高度重视用户的评论内容。其他平台也有类似的热评机制,如网易云音乐,微博等等。对用户的点赞行为的延伸,比如新浪微博在个人主页展示其近期赞过的微博,让其他人(往往是普通人)会浏览到其关注的人的偏好内容,增加其对此内容产生互动行为的概率。

微博个人资料页与最右的推荐页面

《小群效应》结合了许多案例,详细介绍了社群的各种特点和现象。以上总结有利于自身对现在的社交平台的群体用户行为的理解,以方便进一步应用到日常产品理念理解和产品设计中。

 

本文由 @木路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