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藏着传统媒体精神的新媒体
和无数今日有感而发的评论员一样,笔者的朋友圈也被邵总的《我心澎湃如昨》刷屏了,一些做传统媒体的朋友都转发这篇文章集体掉泪,做新媒体的朋友都转发这篇文章表示软文写的还是很不错的,不管各方势力怀着怎样的鬼胎,传统媒体这次转型的尝试还是成功的开始了。就冲着这个不错的营销开头,笔者足以对那些依旧唱衰的评论员们翻翻白眼,心情澎湃地表示:“我看好澎湃!”,但我的看好不是对于一个传统纸媒,而是对一个虽然保留传统媒体精神,但已经全新的互联网新媒体。
营销:社会化+自媒体
前段时间刚看了一篇文章分析为什么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依然不能走很远,抨击的就是纸媒们只知道做一款纸媒的复制品,而不知道做一个真正的互联网产品,所谓内容为王也不能说真的够上“为王”的标准了。这话音还没落,今天澎湃就登场了,而且还来了一个非常互联网的登场。不论是邵兵的80回忆在微博和微信上病毒式催泪,还是几位互联网评论人在主流新媒体网站上对理想主义频唱哀歌,有关澎湃的报道和评价在社交网站上漫天遍野地开了花。这样的准备从半年前就已经开始,可以说是“处心积虑”地要走上社会化营销的道路。
形式:纸质情怀+互联网产品
纸媒因为互联网兴起,刚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在着急地分析原因找出路了;移动媒体出现之后,几乎所有人都在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高唱纸媒不再的挽歌,这歌声有多大,纸媒在人们心中的情怀就有多深。有抱怨就会有需求,有情怀也可以激发需求,只不过,这情怀不能守旧,而是要和符合潮流的事物结合起来。
这一点可以学习Kindle。Kindle在平板电脑的竞争下依然活得风生水起,固然有价格很低的优势,但更重要的是抓住了人们对于纸质书籍还有的一点情怀,所以主打的产品特点就是和纸一样的质感设计。然而亚马逊十分清楚,虽然用户嘴上说着想念手上捧着书页,闻着书香的感觉,但已经没有人真的愿意驮着一堆书在旅行途中闻书香了,所以一定要做电子书,这就诞生了一个纸质与互联网结合的产品,事实证明这个结合非常恰当。
笔者打开澎湃App的直观感受是这是一个知乎+36氪+自媒体专栏的互联网产品,有分类、有追踪、有问答、还有神回复。而报纸的字体、样式和排版又给人一种读报的气息,折叠分页的设计更是结合了人们传统翻报习惯而做出的极具创意的交互设计。不知道未来的内容会如何指引和掌握,就目前的情况看,有深度和有意思这两方面做的都不错。
内容:平实+时政
传统媒体的读者都转向网络,报纸面对着不断消失的受众,真正反省积极投入竞争的却几乎没有,怨天尤人的、混吃等死的、转作仕途的却比比皆是。在这样不自由、没生气的报业环境里,澎湃以新闻客户端的方式上线至少有一种令人尊敬的态度,因为它在努力地向互联网学习经验,不管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东方早报之前的新闻发刊词就给人印象深刻,在看够了空话、套话后,终于我们从纸媒的口中听到几句平实的人话。现在东方早报又起身自救,开始像互联网企业一样的推出自己的客户端,笔者认为这至少是认真走出了一步。没有一个开始,永远不会有未来。
以时政走位是转战网络市场的传统媒体的优势。马云说过:“上面没人,唯一的背景是市场。”澎湃依靠的就是第一条路线:“我上面有人。”互联网上的时政消息是必须经过过滤的,人们在互联网上满足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一些细分领域如财经、IT、体育、娱乐等方面。网络媒体在这些垂直领域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传统媒体在网络化过程中,即使进入这些领域也无法与网络媒体抗衡,所以竞争优势只能体现在垄断了采编权和政府央企等采访资源的时政信息上。“特许经营”的黄马褂,可以让澎湃在时政新闻里做到中国国内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最大限度,这一点或许不足以让渴望自由的互联网用户得到完全的满意,但是至少是一个可以改变的入口。被垄断的时政新闻以互联网最典型的方式来到了我们的面前,至少给我们带来了变革的希望。
时机:纸媒缅怀+深度崛起
不得不说,澎湃能够在上线一天之内掀起如此的轩然大波,很大的原因是抓住了一个很好的时机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个时机就是人们对传统媒体的情感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以及对深度信息需求不断增加的时候。还是要提知乎和果壳的巨大贡献,把网民的思想提高了不是一点半点,让企业对互联网精英用户的市场容量充满希望,澎湃选择这个时机,拥有绝对深度的原创内容,还把App做出了社区的外壳,很是符合当下的趋势。凭借着东早的新闻基础和记者力量,长时间地产出高质量内容不算是难事,关键在于怎样述说时政来持续抓住互联网读者的心。
澎湃就这样出来了,内容是传媒的,形式是新媒的,希望它能真正做到用新媒的口气说出传媒的句子。
本文为作者哉小洛(企业时间)投稿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并保留本文链接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