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产品完整的用户体验要素
前几天在SocialBeta看到wisp翻译的《移动产品用户体验的3个层次》,原作者将硬件/网络、操作系统、移动应用看作一个移动产品的3个部分,从而提出移动产品用户体验的3个层次。如果单纯的分割开来看,的确是3个层次,但我认为,移动产品完整的用户体验要素,不光包括这3个层次,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包括每个层次之间的配合度。
- 硬件/网络、操作系统(OS)、移动应用(APP)
- OS与硬件/网络之间的配合度、APP与OS之间的配合度(利用度)、APP与硬件/网络的配合度(利用度)
移动产品完整的用户体验要素
只有从这几个角度出发,我们才能发现,只有具备了完整的用户体验要素的移动产品才能称之为优秀的移动产品。这也为移动应用开发者理清了思路,选择什么样的移动平台,开发什么样的产品,如何提升自己APP的用户体验……
针对移动产品用户体验的3个层次,我不在这里重复叙述,大家可以看SocialBeta的《移动产品用户体验的3个层次》文章,在这里我主要想叙述的是这3个层次之间的配合。
OS与硬件/网络之间的配合度
很显然,移动产品的硬件与其操作系统(OS)的配合度,直接决定了移动产品上市初期的口碑,这从苹果的iPhone、iPad上市的疯狂程度和良好口碑可以得到验证。苹果高性能的硬件、良好的触控效果与iOS的完美结合,造就了令人惊艳的用户体验。
而国内山寨厂商的各种xPad却提供了一种糟糕的反例,粗糙的硬件设备配合原始的Android系统,彻底摧毁了用户对平板电脑的期望,甚至拖累了Android系统本身。同一个系统,搭载不同的UI,存在于不同的硬件设备中,不仅降低了系统速度,降低了软件的兼容性,同时也降低了用户体验,这也是为什么google有意在Android3.0中禁止厂商自定义UI的原因。
毕竟,移动OS与移动产品硬件的配合是一切用户体验的基础。
如果你准备开发一个炫酷的、拥有极佳用户体验、甚至希望一鸣惊人的APP,很显然,你首先应该针对iPhone或iPad开发,而非Android。
APP与OS之间的配合度(利用度)
如果说,OS与硬件之间的配合度我们只能选择,但无法掌控的话,那APP与OS之间的配合度,就是我们需要极力把握的一面了。从理解角度来讲,应该说是APP对OS的利用程度。
不管是iOS系统还是Android系统,都提供了大量的工具来配合开发人员对OS的利用,无论是利用好页面过渡效果、手势,还是使用推送通知、导航、视频图形播放等。比如利用好OS内置的动画效果,充分利用滑动来展开更多的交互操作,直接对内容进行交互而不是设计一个专门按钮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设计APP的时候,对OS可以利用的功能有非常全面的了解,及不同OS之间的区别,这样才不会由于不知道而限制了我们的创意。
APP与硬件/网络之间的配合度(利用度)
随着移动设备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以前无法想像的功能出现在了移动设备中,比如陀螺仪、加速仪、多点触控屏、GPS、高清摄像头等,这就为移动应用激发了无限的可能。跟APP与OS之间的配合度一样,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各种移动设备的特性,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创意。比如iPhone中摇动随机播放音乐,陀螺仪在赛车和射击类游戏中的应用等。
同样,我们也应该了解不同硬件设备之间的差异和限制条件,比如对渐变色彩显示效果的支持度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贴图等。(by 拉面馆)
期待不同os的区别和可用功能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