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维度,系统分析2B和2C产品的差异
本文作者将从7个维度来系统分析B端产品 (简称2B)和C端 (简称2C)产品的差异,希望能给从事B端产品的同行一些启发。
掐指一算,本人在2B互联网市界做了8年的产品,对B端产品有自己的感悟和总结。
目前任职产品部Team Lead,任职公司是RingCentral(总部在硅谷,纽交所上市公司代码RNG,全球UCaaS行业独角兽),目标市场是全球统一通信行业。
快速浏览了网上很多关于2B和2C产品的对比,觉得有三个问题:
- 多数为一些点的经验,不够系统和全面的总结
- 稍偏理论,感觉并非实战多年的经验
- 总结的角度偏国内,视野不够全球化
今天笔者会从7个维度来系统分析B端产品 (简称2B)和C端 (简称2C)产品的差异,只求可以启发计划从事或正在从事B端产品的小伙伴的一些思考,如果有不准确的地方欢迎交流:
- 价值定位,也可以理解为业务逻辑
- 用户画像(Persona)
- 产品路径
- 客户购买行为
- 公司的团队构成
- 产品设计
- 产品经理如何做
一、价值定位,业务逻辑
二、用户画像,Persona
三、产品路径
四、购买行为
五、团队构成
六、产品设计
七、产品经理如果做
附1:2B产品多方面产品需求思考Checklist
- 端到端产品业务流程设计 (从销售到使用产品)
- 销售团队: 产品试用和演示
- 计费体系:如何定价、收费、退费
- 企业报表需求:QoS服务质量,仪表盘,其他报表
- 当地法律法规 (比如欧洲GDPR,美国的HIPPA)
- 产品技术流程:完整的前后台交互流程,清楚哪个团队负责哪一块
- 运维:监控、部署(目前流行的Devops可以了解下)
- 技术支持:遇到问题如何拿log,如何高效定位问题
- 市场产品部(Product Maketing,介于产品和市场部之间的部门,有些2B公司会有此部门): 负责发布产品,然后从技术支持和销售侧收集反馈
附2:2B产品的细节特性
- 业务主导性:可用>>易用性
- 逻辑完整性: 删除一个user,他的数据?立刻logout所有client?Billing?发票?
- 流程复杂性,非线性:正向、逆向、分支流程
- 用户多维性: R&P
- 系统扩展性:终端、前端、后端、外部系统如GSuite等第三方、多个Code base管理定制
- 中低度易用性(后台、业务知识、靠运营支撑、有学习成本截图或视频、容忍度也高、tips/流程介绍)
- 低频及时性:功能使用多中低频率,一旦反馈问题要及时解决,迭代周期长数据迁移复杂
- 原则通用性:产品设计开发运营通用流程与2C类似
注意:这块没有提及产品经理需要的软技能(如沟通),这块说起来内容较多,后续我会陆续分享“B端产品经理的感悟”系列文章。
小结:7个维度的2B和2C产品差异
- 价值定位:工作需要 vs 个人需求
- 用户画像:组织+决策链+个人 vs 个人only
- 产品路径:长、非单向、非线性 vs 越短越好
- 购买行为:复杂的决策链和流程 vs 自己开心就好式的决策
- 团队构成:专业的销售+服务团队 vs 常常没有销售
- 产品设计:黑匣子 vs 体验为王
- 产品经理:深入行业及业务+技术 vs 需求/UX/UI
感谢你能读完本文,希望对你能有一些启发。
本文由 @小麦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而且个人对2B产品经理“能力相对综合,除了通用技能还须…”的见解,表现出来的觉得2B产品经理需要能力更强的观点,是不认同的。
这其实是自我感觉良好了。
在2B和2C方向上做深度探索,都一定能到达互相不能触达的领域。
但不管2B和2C,做到最后都是对“人性”、“服务的本质”这些基础和底层问题的思考,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又是相同的。
所以可以在认知水平的维度上做比较,但是用2B和2C去做比较哪个更综合,哪个是哪个的一部分,是轻佻了。
比较好奇这句“附2:2B产品的细节特性 业务主导性:可用>>易用性”里,对2B产品,你的体验标准,或者UED标准是什么?
个人2B和2C都深入探索过,经常看到2B业务以类似“可用>>易用性”,作为体验和UED设计差到无底线的借口。
不过也还没有对这块做量化的思考,想听听你的意见呢,例如大的原则,以及各种条件环境下的选择。
可用>>易用性 应该是在于产品的价值上。只要可用,B端产品就可以上线,而C端产品却不行。
这样说不精确。
C端产品也可以只要可用就上,只是大概率会挂;
B端产品说只要可用就上,那也是没有底线的。
要么是阶段性做法,要么是这个B端产品不会有迭代了。
这样做事的话,产品经理有什么价值?
有开发就行了。
请问一下,B 端产品设计里面的“黑匣子”具体是什么意思呢?看了下面罗列的五点,不太明白和黑匣子是什么关系,是指B端产品对公司以外的人是未知的吗?
应该是B端都是对企业开放的,其他的人都看不到里面的流程和体验。而2C的产品都可以拿过来测试,体验,也很容易被模仿和抄袭。
看了好多篇文章,只有你这个最全面,并且逻辑清晰,学习了 😉
俞军总结的用户价值公式,不是雷军
当时手上要敲俞军,心里确想着雷军,他俩真的有点像,尴尬,谢谢朋友提醒 😉
请问当前趋势下,做to B有前途 还是to C产品有钱途?
在将军? 哈哈
兄弟有何高见?
个人的一点看法哈:2C已经有点红海了,很多比较容易切入的很多已被cover,2B还是早期发展阶段,很值得探索和尝试,建议可以先细分垂直市场探索容易形成自己的壁垒(从0到1),不用一开始就干大互联网公司盯上的企业协作,如钉钉,头条,美团,腾讯都在布局的这块(如果进入就是从1到N开始厮杀)。
就是感觉toB发展有点太慢
对,这是行业特点决定的,来得慢也持续的久。
1,B端产品,服务等寥若星辰,你不要以你独角兽来刻舟求剑。
2 、关于B和C的差异何止你罗列教科书上的内容,比如那个来专业讲讲,国内的Saas-crm,,云ERP等,许多转型厂商自己都还没有趟出路来(包括SAP等)。
3、不同区域,民族,市场,过度差异巨大。
4、都在路上,50步和100步差异,互联网时代,,,
首先谢谢您的意见,也很欢迎和喜欢类似的交流碰撞:
1. 国内圈内说的是2016年算是国内2B互联网的元年,短短2年多时间加上B端产品所涉复杂,确实还没有那个敢说自己成功了,包括钉钉
2. 如我所说的,各个国家或地区差异比较大,老板们思维也差异大,比如法律法规政策的环境影响也非常大,加上替换成本高周期长,所以目前国内确实都是在摸索阶段,但是欧美尤其是美国这块相对很成熟了(跟美国老板们的在乎效率也愿意付费提升效率等方面有很大关系),我们再发展的路上还是值得一看他们的发展规律(人们思维的转变,政策的开放等等)
3. 同意,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市场有一个魔咒”中国公司难走出去,国外公司难走进来“,其中涉及因素很多。
4. 同意,发展的眼光看这个行业,慢慢找到自己的出路才是王道,也相信以前略传统的B端公司也有很多经验和体会值得借鉴
认同你说的4点,大变革时期,身在其中,或被裹挟,或刻苦潜行,,握爪。
to c确实干净。
不得不给你一个赞,你说到我心坎里了。我也做了近10年2B业务线了,不过没你的背书厉害,我干过开发、测试、产品、兼职过运维。另外, 2B的产品是否能销售出去一定时候还取决于你的产品是否在顾客公司利益链的冲突中,可能你触碰了一些利益群体,导致你的产品再好可能也不会被采购。
厉害了,学到很多
兄弟 你确定 2C的个人 人物画像 一笔带过?那个里面 还是门道很多的 ➡
兄弟,感谢留言且没打我,我必须承认这块确实有很多类别,里面只是标签的很小一部分,可能有上千个标签分类,期待交流更多这块。
我本文主要想表达的是2C类主要考虑单个人的属性(这个本身也没那么简单),可能2B
还要考虑更多的是人以及他所在的组织里面的属性;就好比你考虑的不是一个个武林侠客,还有各大门派以及皇帝的需求利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