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乎为例,聊聊平台设计对其内部状态的影响
知乎逐渐变得娱乐化,这是为什么呢?和知乎的设计有关吗?本文进行了思考。
前提
互联网发展到这个阶段,市场早已经发展出针对不同类型用户的平台了。用户们可以在不同类型的网站中和与自己有相同兴趣的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表面上过滤掉了“圈外人士”。
此类型网站的典型有百度贴吧。
不同的贴吧行政非常独立,各个吧都可能有自己的“梗”或是共识。久而久之,各个吧之间可能会因为共识的不一而产生隔阂,彼此之间更加独立,也就促成了各自独特的用户群体(相信大家都知道些“吧友” 的自称)。
表面上看,这是用户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对平台进行选择:知识爱好者去知乎,动漫爱好者去B站,文学爱好者去豆瓣等。显然,在他们拥有不同的话题和群体的前提下,不可能所有的平台都使用百度贴吧的论坛模式。他们需要差异化,用户也需要差异化。
所以我们能看到知乎这个问答网站:用户把自己的问题提交给系统,而系统将这些问题分发给可能感兴趣的其他用户,利用不同用户知识覆盖范围的差异来塑造平台动力。
所以我们能看到豆瓣,作为“书、影、音”的评分网站:传统类型的论坛难以保证每一个用户都能够足够方便地获得评分信息,更何况大规模地覆盖书籍、电影、电视节目并激发用户写作的动力。
总而言之,平台设计的定制化是我们今天话题的立足点。
同时,用户也在被这些平台的设计改变着。
平台设计改变用户习惯
就拿今天我要讨论的知乎来说,很多朋友渐渐地发现“硬核”的答案内容变得越来越少,而更加富有娱乐气息的“抖机灵”的问题和答案正在逐渐突出。
我个人在这个平台已经有差不多三年了,不算长,但那时的知乎和现在的的确有很大的区别。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让这个平台逐渐变得娱乐化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发表这些幽默内容来博得关注的用户,也在于使知乎获得成功的问答机制本身。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知乎是如何成为知乎的。
以前看到过,知乎希望知识能够通过一个个的问题来沉淀在其平台中,而让整个知乎接近一个百科性质的网站。
知识逐渐涌现在这个网站上,时代也在无情地改变着用户的喜好。
自媒体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让这个网站的热点不再是科学、文学、艺术类型的问题,而更偏向社会热点。
比如“如何评价”这一类型的问题,它们显然就是为了获得他人对事件的看法和内幕。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关注是非常有利于平台成长的,我也只能说它间接导致知识讨论热度的下降。
针对在答案这个机制,这些年的变化不算大,总不会导致用户更倾向于娱乐的答案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答案”二字很可能代表了一种唯一性,代表了在问题下的发散行为属于偏题,是不被大多数人鼓励的。
这一机制非常有别于论坛的“楼主”和“跟帖”机制。
在论坛机制下,跟帖的内容没有必要是直接回答楼主的,而“答案”则显然是针对提问的直接回应,甚至包括对提问的定义确认。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用户都默认“跟帖”不只有一个,更加自然地继续阅读下去,这样就导致楼上和楼下受到的专注度一样。
与此不同,前面提到的唯一性使得知乎问题机制一样上下获得关注严重不均衡。
问答机制也让一个话题的“帖子”(提问)只能出现少数几个,比如苹果手机发布就只有“如何评价新发布的xx手机?”、“xx手机和yy手机如何对比?”、“xx手机实际体验如何?”等有限的话题,进一步使得平台的流量集中化。
这的确不算坏的现象:集中的流量虽然导致在一个话题下只有少数人的意见会收到关注和评判,但它可以营造平台的统一感,也就是一种对问题的共识。
在这个效应下,部分被受到集中关注的答案(排名第一的)的言论会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而要写出那样的答案的门槛也因为话题的娱乐化而变得越来越低。
一个人可能不知道潮汐对地球生命带来的影响,但他/她或许碰巧就有在海边拍下难得照片的经历。他/她的答案如果质量足够突出会得到排序的要素“赞同”,使得流量不会因为时间的因素被推到新答案后面,进一步加深了这个效果。
集中的流量和以问答为中心的体系会让每一个人都有相对平等的机会。
当然,还有很多因素让知乎有别于其他平台。
答案的另一个附属条件就是它相对正式,因此大多数用户会对答案的长度有要求(起码不能只有一句话)。
没错,在这个社区上发言的门槛相对提升了,但是恐怕在整个社会逐步“快餐化”的情况下,没有什么人愿意连续阅读数个超过1000字的答案。
很显然的结果是,流量进一步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只不过此处的“少数人”是比较随机的。大多数的回答问题热度过后就被压在页面下方,无人问津。
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这个平台的设计会导致用户所处的环境发生什么变化呢?
请你想象一下,集中的流量、足够的自数、观众有限的耐心、以及彼此观点之间的冲突。
一个现象是,对于一个有争议(两边实力相当)的话题,排在最前面的答案有一定可能没有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因为“反对”也是有权重的。引人发笑的答案与自己不认同的答案相比不太会引来“反对”的操作,而专门应对这种现象的“没有帮助”按钮又似乎太过麻烦。
因此再根据之前提到过的“流量集中”,更多的赞会集中在排名靠前的答案中,用户很可能就会认为写这种答案才能让他/她获得巨量赞同的可能性最大化。
更加致命的是,写这种答案本身就比完整清晰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要容易得多。
还有另外一个现象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支持,作者必须让自己的观点足够清晰,也就更倾向于用具有煽动性的话语和模棱两可的事件来吸引人。
期待
那么我是在期盼知乎官方做什么吗?
不是的。一切结果都其原因,而一切原因都存在取舍。
我非常欣赏在现在浮躁的社区环境下仍然认真讨论话题的用户,但知乎和用户都更需要这样能够让每一个人从微博的幕后走到聚光灯下的机制。
至少在我看来,一个平台要做到顾全娱乐性和高价值讨论太难太难了。知乎中含有的知识也许不那么表面了,但有趣些也未尝不可。
最后,感谢知乎和众多知友这些年来给我一名学生带来的知识和乐趣。希望我能在未来的人生中发现知乎的更多价值。
本文由 @布偶型人格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 ,基于 CC0 协议
说的有理,知乎应该有能力在排序算法上偏向于严肃回答。想起最近在电梯看到的知乎广告,也是有“逛知乎”这样的定位宣传了。
世界杯的广告非常明确地把它自己所有的定位都说出来了,就是结尾吉祥物说了个“知乎”的那个,你可以参考一下。
不得不说知乎抖机灵的回答越来越多,干货越来越少了。有时候认真看完一个回答,最后一句话是:上面都是我编的🙃🙃🙃🙃
知识付费的大趋势下,干货不是少了,只是跑到付费频道下面了而已。
那你去做一个更厉害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