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苹果、微软与谷歌的产品生态

0 评论 7661 浏览 3 收藏 11 分钟

微软:迷途中的昔日王者

微软在前不久发布了更先进的自家移动设备——Surface Pro 3。从理论上讲,Surface Pro 3 的发布处于一个完美的时间点上。一方面,平板电脑与笔记本的跨界属性尚未完全被市场接受,但却在用户心中形成了一个逐渐完善的产品轮廓 ;另一方面,竞争对手的新品并未更新升级给予了 Surface Pro 的市场主动权,造就了可观的舆论进攻态势,It’s so beautiful!

然而,上述所有的一切都基于一个前提:产品本身是否同样优秀,换句话说,微软在移动领域的产品能力能否赢得大众的认可,这都是比时间问题要重要千百倍的问题。最起码目前为止,问题的答案很不乐观。

Surface 的硬件与软件的组合方式在当前环境下得到的是一个另类解,以至于连微软自己都一头雾水,微软制造了完美的方程式,但方程式的解却超出了微软的预期。

从微软在 Surface 上的遭遇不难窥探,微软的产品能力还是相当令人满意的。Surface Pro 3 的产品性能和外观设计在行业内算得上是顶级的。但微软走在这样一条路上,从起点开始,方向就是错误的,微软一路狂帮,到最后才发现,南辕北辙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原因在于:两个系统集成在同一硬件配置下的做法是导致两头都不讨好。

微软的初衷是希望 Surface Pro 3 能开创一个新的产品类别,这个类别处于 PC 和平板的分界线位置,属于一个跨界产品。然而,在当前的数字环境下,PC 和平板电脑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这两种生活状态保持着低耦合的交叉平衡并推动着个人时间的演进,微软却把这两种生活状态高度集成在一起。

更要命的是,营销方式的不明所以使得 Surface 处于两状态的夹缝中,如果去看 Surface 早期的广告,通常我们都会一头雾水,不知道微软想表达什么。响应式设计最怕的就是如此,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我不相信微软不明白如此简单的道理。那么,就剩下一种答案:微软在试图主动的控制用户使用电脑的方式,想“挟持”用户朝他们希望的方式去改变。但微软不是苹果!因为微软的产品没有“酷酷的感觉”, 笔者很喜欢 Surface 的硬件外观,但对它的用途而言,却想不通我为什么要用它,处于两种心理状态的尴尬定位直接了决定它在消费者心中的边缘地位。

苹果:Design is how it works

微软 Surface 问题的背后是一个深刻的软件生态的时代变迁,而这个时代,正是这个变迁的节点。微软的做法显然与时间产生了后向错位,结果显而易见。

什么变迁?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迁?说到底,是一个“功能”与“设计”的故事。苹果与微软的区别正在于此。在苹果看来,设计与功能并重,对微软来说,只在乎功能是否实现。记得苹果 iMac 包裹着彩色的透明外壳面世的时候,盖茨”一个涂满漆的蓝盒子“的讽刺让乔布斯恼火:我们的竞争对手大错特错的地方在于,他们认为这只是时尚,只是表面功夫而已(来自《乔布斯传》)。

我认为,到目前为止,依然有很多人都不懂得这句话的意义所在。包括乔布斯的另一句异曲同工的名言:Design is how it works。

乔布斯说这句话的语境是基于硬件环境的,然而如果你将这句话放在软件行业里,就会发现也相当适用。是的,设计是关于如何工作的,这种直接以效用为导向的设计模式将苹果与竞争对手明显区隔开来,品牌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

苹果的系统整合原则:数据同步,一切为了更简单高效。在WWDC2014上苹果将 OS X 系统界面风格和功能展现向 iOS 靠近,包括通过 iCloud Drive 将数据在两个系统间共享,但是它们依然被硬件所分割开来,被生活情景区隔。可以看到,苹果对移动环境和桌面系统的认识相当清晰。

设计的未来:以软件为中心,依情景而生。笔者认为,这就是 Design is how it works 的精髓所在。软件将来作为人类与信息交互的第一入口,承载着数据流通、硬件扩展的情景融合设计,所以,软件就是接口,通过这个接口,硬件、数据、交互才会高度有机集成在一起,呈现出对用户简单易用,对开发者高度可视化、对平台商更有效管理的生态格局。

虽说如此,但现在看来,上述的情况依然遥远,但苹果已经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当我们关注或者争论某种设计风格时,我们就不知不觉陷入了设计的误区,所谓响应式设计的最高境界便是,让人感觉不到设计的存在。

谷歌:面向未来,数据连接世界

与苹果、微软不同,谷歌是个互联网公司,这种特性决定了谷歌对数据的应用要更加娴熟,谷歌深知数据要流通起来才有价值,但数据流通要有平台,除了搜索引擎之外,操作系统 Android 将成为谷歌下一个数据流通平台。

Chrome 的云端属性本质上与搜索引擎一样,只不过是把外围框架从浏览器换成了硬件而已。而 Android 不同,区别就在于接受数据源获取方式不同,Web 端扁平化的数据降低数据原始性,而 Android 更加立体化,更真实(好吧,其实我想说更私密)。Chrome 就像学校里的老师,在教你的同时还教着别人,Android 好比你的家教,你和你的 Android 设备是一对一的关系,甚至是一对多。

谷歌有很多产品,但这些产品的关联是靠用户生成的数据连成一个整体。用户的静态数据存储在 Google Drive 里,分别在不同的 Google 产品里调用,包括 Gmail 里的邮件和联系人,Calendar 里的个人事项,分享到 Google+ 里的图片……

谷歌的面向数据的产品模式直接决定了其商业模式。用户在左,广告商在右,Google 的使命就是保持信息流动与价值积累的相对平衡。用户、Google 和广告商形成的互补性集合体,使谷歌乘着商业的翅膀飞向了 Web 领域的巅峰。

而 Android 对谷歌最大的意义是它是一个绿色通道,谷歌把自家的产品优先通过这条绿色通道进入用户的移动生活,关键还是在培育自身的账户体系与用户价值。不过笔者认为,Android 系统的双重开放性必然会将这条绿色通道给毁掉,谷歌可以和各家厂商签订协议来保证自家应用的预装,但到用户手里,尤其是某些有强迫症的天朝技术男,一个 root,不管什么绿色通道,瞬间被土崩瓦解。

鉴于移动端的大数据还停留在探索阶段,谷歌现在所做的是加大布局范围和加深整合深度。Android 的未来绝不会只是移动端,事实上,这个大平台将成为个人的数据中心,所有的数据都通过 Google 服务彼此流通,发酵。可以想象,谷歌对未来想象力的表达是三家公司里最强烈和最直接的,这当然和谷歌的互联网文化有关,但就这一点,也足以让谷歌的商业潜力赢得市场的认可,不是吗?

总结

从生态整合的逻辑和市场反馈上看,微软的落后毋庸置疑。虽说目前移动端是三大公司业务高度重合的领域,但从盈利上看,苹果占据了市场的大头,谷歌只是占据了市场的注意力,来自 Net Applications 的最新数据,Android 在移动流量的贡献率在 41.58%,尚不及 iOS 的 48.34%,微软相对边缘化,只占到 2.1%。

但要特别说明的是,其实他们各家的整体生态体系(包含移动领域)都相当成熟,只是在移动端这个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未来的价值增量上,苹果、谷歌占绝对优势。但在企业级应用里,微软依然一枝独秀,独领风骚已多年,这一点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忽略。微软亟需调整自己的战略,甚至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迎接移动大潮,否则,微软这艘巨轮迟早将在这股浪潮里搁浅沉没。

本文作者刘钊 (@刘钊eXpress)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