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角度阐述:心理学家眼中的用户体验设计

8 评论 4898 浏览 20 收藏 13 分钟

如果把用户体验设计比作一头大象,心理学知识就是这头大象的一部分。心理学家对大脑、视觉系统、记忆和动机进行研究,并据此推断用户体验设计原则。

你可能听说过这个关于大象的故事。

一个国王把六个人带进一栋漆黑的建筑物,他们不能看到任何东西。

国王对他们说:“我去遥远的地方买来了这只动物,它叫作大象。”

“大象是什么?”这六个人问。

国王说:“摸一下大象,描述你们的感受。”

摸到一条腿的人说,大象像一根柱子;摸到尾巴的人说,大象像一根绳子;摸到鼻子的人说,大象像一条树枝;摸到耳朵的人说,大象像一把扇子;摸到肚子的人说,大象像一堵墙;摸到象牙的人说,大象像一个坚实的管道。

“你们都是对的,”国王说,“但是你们每个人都只感受到了大象的一部分。”

与这个故事类似,不同背景、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经验的人对设计持有不同的看法。视觉设计师从某个角度来设计用户体验,交互设计师从另一个角度来设计,程序员从另一个角度来设计。理解甚至体验别人摸到的大象的那一部分是很有助益的。

如果把用户体验设计比作一头大象,心理学知识就是这头大象的一部分。心理学家对大脑、视觉系统、记忆和动机进行研究,并据此推断用户体验设计原则。

这篇文章反映了心理学家对大象的看法。

一、人们在使用一款产品时,不想有太多的思考和操作

  • 人们希望通过尽可能少的操作来完成一项任务。
  • 最好向人们展示一些信息,让他们选择是否需要更多的细节。用户界面不要一下子呈现所有的信息,而是要符合渐进式披露(progressive disclosure)原则。
  • 不要只描述事情,而是要举例子。
  • 请注意你正在设计的屏幕、页面或产品上的对象的视觉效果,如果某个东西是可点击的,你要确保它看起来是可点击的。
  • 只提供人们真正需要的功能,不要想当然地认为用户需要什么,而是要做用户调研,了解用户的情况,给用户更多额外的功能只会让他们感到很不方便。
  • 提供默认设置,在默认情况下,人们所需的操作更少。

二、人有局限性

  • 当屏幕上呈现非常多的信息,或者用户需要阅读非常多的文字时,用户就会失去兴趣。只提供用户当前需要的信息。
  • 使信息易于浏览。
  • 使用小标题和简短的文字。
  • 人们不能同时进行多项任务,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显而易见,所以你别指望用户有耐心这样做。
  • 人们更偏好短文,但是长一点的文章会让人们读得更专注!这是一个难题,所以你要决定文字保持多少的长度更合适,但是你要知道,人们会问一些对他们来说不是最好的事情。

三、人会犯错

  • 假设人们会犯错,然后预测他们将会犯什么错,并设法阻止他们。
  • 如果一个错误会导致严重的结果,那么你在将产品交给用户使用之前就要确保这个错误不会出现。
  • 使 “撤消”操作变得容易。
  • 防止错误发生总是比帮助人们在犯错后进行纠正要好得多,最好的错误消息是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 如果一个任务很容易出错,那就把它分解成更小的步骤。
  • 如果用户犯了错误,而且你可以纠正这个错误,那么请及时纠错,并告诉用户你所做的努力。
  • 用户体验设计师也会犯错,所以你要确保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迭代、用户反馈和测试。

四、人的记忆是复杂的

  • 人们重建记忆,这意味着记忆是不牢靠的。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相信用户所说的话,但是,与其相信用户的话,不如观察他们的行为。
  • 记忆是脆弱的,记忆会很快变得模糊,并且出现很多错误。不要让用户记住从一个任务到另一个任务,或从一个页面到另一个页面的操作过程。
  • 人们一次只能记住3-4个组块,关于记忆的研究表明,人们一次能记住7±2个组块,但是这个规则是实验室中的研究结果。实际上,人们一次只能记住3-4个组块。

五、人是社会性动物

  • 人们总是试图让技术型产品具有社交属性,这是千百年来的事实。
  • 人们期望别人指导他们应该做什么,尤其是当他们不确定的时候,这被称为“社会验证”(social validation),这就是为什么评分和评论功能在网站上如此流行的原因。
  • 如果人们一起做某件事(同步行为),他们就会形成紧密的联系——大脑中确实有相应的化学反应,一起笑同样可以将人们紧密联系起来。
  • 如果你能帮我一个忙,我将感激和报答你(互惠)。研究表明:如果你想让人们填写一张表格,那就给他们一些他们想要的东西,然后再让他们填写表格。
  • 当你观看某人做某事,你的大脑中与这件事有关的脑区(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我们生来就具备模仿的能力,如果你想让人们做一些事情,那就向他们展示怎么做。
  • 你一生中最多只能与150人建立密切的关系,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强关系通常是与你距离较近的、频繁来往的人际关系。而弱关系虽然看似不牢固,但是其数量甚多,对你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例如:你认识的网友可能给你提供你身边的人无法提供的信息。

六、注意力是稀缺资源

  • 一些设计师认为,抓住用户的注意力是UI设计的关键点。但是,在抓住注意力之后维持用户的注意力更加重要。如果用户仅仅在你的产品上停留一两秒就被别的东西分散注意了,那么这有何意义?
  • 人们习惯于关注任何与众不同或新奇的事物,如果你做出不同的产品,它就会脱颖而出。
  • 话虽如此,人们实际上可以忽略他们视野中的变化,这叫作“改变盲”(change blindness)。网上有一些很幽默的视频,研究者在街上向某个路人问路,趁路人不注意时,研究者被另一个人替代,但是路人没有注意到研究者已经变了一个人!
  • 你可以用生动的视听信息来吸引注意力,明亮的颜色、震撼的字体、嘟嘟声都会吸引注意力。
  • 人们很容易走神,如果你不想让用户分心,那就不要在页面上设置闪光的东西或开始播放视频。然而,如果你真的想用这些东西吸引用户的注意力,那就这样去做。

七、人们渴望信息

  • 多巴胺是大脑中的一种化学物质,能促使人们寻找食物、性爱和信息。多巴胺能神经元影响着学习——我们忍不住想要获得更多的信息。
  • 人们通常会想要获得比他们实际能处理的更多的信息,有了更多的信息,人们就会觉得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有了更多的选择,人们会觉得自己能掌控一切;掌控一切的感觉,让人们觉得自己能活得更好。
  • 人们需要反馈,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例如:当一款APP正在加载文件时,它应该告诉用户它正在加载文件。

八、大多数心理过程都是无意识的

  • 如果你能让人们承诺完成一个小任务(注册一个免费会员),那么他们更有可能会承诺完成一个更大的任务(例如:升级到一个高级帐户)。
  • 旧脑参与我们的大部分决策,旧脑关心生存和繁殖:食物、性爱和危险,这就是为什么这三类信息很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 情感脑容易受到图片的影响,尤其是人物的图片,以及故事的影响,情感脑对我们的决定有巨大的影响。
  • 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因素的影响,“退休”、“佛罗里达州”和“疲倦”这几个词,甚至会让年轻人像老年人一样在走廊上走得更慢(这也被称为“认知框架效应”)。
  • 旧脑和情感脑都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运作,我们总是会认为我们的决策是理性的、有意识的,但这并不是我们采取行动的全部真相,而且通常我们的决策并不是理性的。

九、人们创造心理模型

  • 人们总是对某件事或某个任务建立一个心理模型(比如:支付账单、读书、使用遥控器)。
  • 人们对一项特定任务构建的心理模型可能会使你设计的用户界面变得更容易,或者更难以使用。
  • 为了创造积极的用户体验,你可以将产品或网站的概念模型与用户的心理模型相匹配,或者你可以设法“教授”用户形成不同的心理模型。
  • 比喻可以帮助用户理解概念模型,例如:使用这款产品“就像读一本书”。
  • 进行用户研究最重要的原因是获取关于用户心理模型的信息。

十、优化视觉系统

  • 如果页面混乱,人们就找不到所需的信息,你可以用分门别类的方式,帮助用户将视线集中于他们所需的信息上。
  • 紧密相关的信息应该放在一起。
  • 字体应足够大,使用不太炫目的字体,便于阅读。
  • 研究表明,人们使用周边视觉(peripheral vision)来获取他们所看到的“要点”。眼球追踪的研究很有趣,但是某人直视某物并不必然意味着他在关注它。
  • 最难搭配的颜色是红色和蓝色,尽量避免在蓝色背景上使用红色文字,反之亦然。
  • 当屏幕上的物体稍微倾斜,并且视角略高于水平线(规范视角)时,人们可以最好地识别它们。
  • 颜色可以用来表示事物是否一致,你可以用相同的颜色标记类似的信息。此外,因为有些人是色盲,你一定要用另一种方式来显示同样的信息。

 

编译自UX Magazine

原文链接:http://uxmag.com/articles/the-psychologists-view-of-ux-design

本文由 @多向度 翻译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感觉在哪看过类似的。。

    来自上海 回复
    1. 这是编译的文章,可能和其他人撞选题了,也可能是我在其他平台上也发过

      来自北京 回复
    2. 作者我忘记是谁,不过是在一本书上看到的。。好像是设计心理学有部分相似内容,哈哈哈哈

      来自上海 回复
    3. 哪一本书啊?

      来自北京 回复
    4. 记不清是《设计心理学》还是《DON’T MAKE ME THINK》

      来自上海 回复
  2. 故事不是盲人摸象么….(不要好意思关注点偏了…)

    来自江苏 回复
    1. 故事有多个版本,但表达的核心观点都是相同的哈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