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关系拓展还是关系维系?

0 评论 1727 浏览 0 收藏 11 分钟

本文系我在知乎中参与一个关于六度分隔理论与SNS的相关问答讨论时提出的一些看法,因知乎无法长篇大论,因此,在这里进行了一些补充,并发表一篇博客。全文如下:

六度分隔理论指人际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通过网络中的相互关联的其他节点而产生联系的最少链接数量。这是一个不同关系纽带转换和传递的过程。这个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没有直接的链接(也就是不存在一个直接的关系纽带)。现实
的社交网络中,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在互联网中,这种情况也存在,但因其网络本身开放性的特点,建立直接链接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那么,这个假设存在的条件,就有所动摇了。所以,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新型的关系网络,它们在试图建立某种更加创新性的关系纽带,以使人们能够更直接或更容易地建立或管理自己的关系网络。

人们对关系有两个最基本的需求,即关系拓展和关系维系。互联网初期,因人们尚沉醉于互联网前所未有的开放性,更多的互联网应用是基于粗放型的关系拓展需求的,也就是基于多关系纽带的泛关系的建立。如早期的BBS、聊天室等应用,其用户多以个人偏好作为关系纽带,而这些应用,也多是围绕不同的偏好来建立不同的社交版块。这时,关系拓展的作用要大于关系维系。也就是交友是基本的需求。

海外在经历了BBS、论坛的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潮后,经历了较短一段时间的Myspace时期,Myspace的变革在于,其虽然仍是多重关系纽带的社交网络,但在这里公共型的偏好板块的概念被大大弱化了,代之以出现的是个人主页的形式,个人偏好仍在,但已不再是局限于某一固定偏好的群体当中,关系可以在更大的范围之内得以建立。这种发展看似合理,但其中也蕴藏着很多危险,这种危险主要表现在,关系的建立自由度过大,建立关系的纽带则过于偏向网络化虚拟化,这使看起来貌似无限的交友机会,实际上很难以建立起真正有效的关系,尤其,Myspace并未给人们提供一种更实际的内容创造框架或导向,而这样的情况,并不符合人们真正对关系的需求。说白了,只是不停地进行关系拓展(为了关系而关系),人们总有生厌的一天,人们也总有管理不过来如此众多关系的那一天。那么,对于关系维系的需求,和对内容的需求,已经在暗中涌动。

在国内,Myspace类的社交网站并未大行其道,但关系拓展的需求并未止步,它只是被其他形式的网络应用所替代罢了。几乎与Myspace同时或更早些时候,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进一步普及,QQ在国内掀起一轮互联网风潮。其实QQ在早期,也是在满足人们的关系拓展需求的,这和Myspace是一样的。人们在这时忙于利用QQ拓展关系,感受来自四面八方的热闹和新鲜,频繁地加好友,享受着开放网络带来的关系红利。但很快,也开始有人厌倦了。

现在的问题是,随着人们对网络交友产生的厌倦,为什么QQ没有像Myspace一样转向没落呢?可能有三个原因使QQ生存至今并仍然保持了强大的活力:其一,QQ中有相当多的网络虚拟关系,并非是QQ原生的,而是从当初的BBS、论坛等社区上转过来的。这种的转移的关键在于,人们开始无意识地把QQ从一个关系拓展的场所,当成了一个关系维系的场所,网络虚拟关系在这里被保持和强化了;其二,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普及,在某些程度上,也可以称为QQ的快速普及,此时,随着QQ人群的不断增加,大量的现实关系,也被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QQ之上;第三,QQ空间的及时出现,也弥补了QQ在内容建设方面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关系维系和关系拓展在QQ这样IM工具中,开始并存。这时,个人关系网络中的关系纽带仍然是多重的,但现实关系和虚拟关系已经同时存在,强关系和弱关系在IM上被混合在一起,得以同时管理。以上三点,可能是QQ在中国没有成为昙花一现的网络应用的两个重要原因。

Facebook和Twitter,也许是网络社区进一步进化的产物,但他们进化的方向,显得截然不同。他们对于关系拓展和关系维系的不同理解,导致了目前网络社区发展的两个重要的方向。他们的进化在本质上并没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一个形式上的相同之处,就是他们都热衷于做减法,而不是像国内很多社区一样热衷于做加法。

Facebook的减法,是走向关系维系,尤其是现实关系的维系。其简化了曾经被广泛使用的多重的、依赖人们个人偏好的弱关系纽带,而保留了基于现实关系的强关系纽带。这一变化无疑使关系网络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在Facebook中,即使你在拓展新关系,这种新关系,也依然是基于现实关系的,而非以往那种依靠网络虚拟关系的,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这种关系拓展,还是比较靠谱的。当然,Facebook成功的最大因素,还有开放平台的原因,这个不在本篇讨论之内,不再这里罗嗦。

而Twitter,也许是走向了关系拓展。第一,它先是像Myspace一样,减去了互联网初期不同偏好纽带所自然形成的区块分割,打碎了板块间的隔离,使关系纽带更加泛化;其次,在内容方面,它使社区的内容由小众偏好为主转向大众偏好为主,使其社区的媒体性大大提高了;最后,Twitter还通过用户的单向关注的方式,使多重纽带下的泛关系的建立(关系拓展)变得更加容易,并在此基础之上,让用户以订阅的方式来方便地筛选内容。这些都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他们走向了弱关系网络,关系的拓展与内容的创造能力很好地结合了。

SNS到目前为止仍在进化。比如知乎这样的社会化网络。它的核心在于,关系纽带,又被进一步泛化,以没有任何界限的问答作为纽带的关系来建立用户间的联系,这显然比之前的大众偏好纽带更宽泛,其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间,都可以通过一次问答,来建立一个直接的链接。当然,这种链接的强度,也相对弱化了。但总的来说,其走的,应该是Twitter一样的关系拓展的方向,而不是Facebook那种关系维系的方向。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是美国的Path,这个号称是第三类社交网站的社区,则比Facebook更近一步走向强关系网络。其关系的圈子居然是限定人数的,其隐私性质也无其他任何社交网络能及。也就是说,在这里,将是纯粹的关系维系场所,关系拓展的需求,似乎完全不在考虑之内了。

总结一下的话,关系拓展和关系维系,是人们对关系的两种最基本的需求。按照“邓巴数字”的理论,人们可管理的强关系,是有限的。这样看来,似乎Facebook的前景更好,但另一方面,人们也不可能放弃对关系拓展方面的需求,实际人在一生中,也都是在不停地拓展关系,尤其,也许我们的大脑还没有进化到管理超过150个强关系的程度,但我们也不应该忘记,我们现在还有电脑,有无穷无尽的创新,那么,也许未来,谁说我们不会拥有云关系?那也许将是比目前的泛关系网络更大的关系网络。所以,以本人的看法,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还远没到分出胜负的时候。

来源:http://www.socialbeta.cn/articles/what-sns-use-for.html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