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流?
一直以为“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赢得头腾大战的胜利”里面我们是腾讯方,后来才知道我们是代价。
——某个自媒体小编的独白
众所周知,6月份的中下旬,微信的订阅号迎来了一次大改版。对于这次更新,有的人慌得一批,有的人无动于衷,有的人喜上眉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复盘一下这一个月的变化,以及一起来思考一下怎么重新设计这个“信息流”。
目录:
一、背景和动机
1.1 背景
1.2动机
二、目前改版情况和分析
2.1 订阅号改版情况
2.2 与看一看的差异性
2.3 订阅号改版分析
三、如何设计“信息流”
3.1 保证产品的特色和迭代
3.2 交互设计
3.3 推荐指标
3.4 转变成本
四、总结和反思
4.1 商业化
4.2 用户粘性
4.3 KOL平民化
一、背景和动机
1.1 背景
1.1.1 2018微信公开课
在今年1月份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说了对于产品的几点思考,其中也包括了对订阅号的一些解答。
首先他认为微信的价值点所遵循的在于尊重用户、尊重个人;接着作为一个工具类产品来看的话能够用完就走、走了再回来,作为一个平台类产品来看的话能够去中心化、让更有价值的服务自己能够浮现出来被用户找到,以及在订阅号方面希望改善一个用户对于订阅的所有东西的阅读效率,而非所谓的信息流。
1.1.2 头腾大战
当然在今年的6月开始,头条和腾讯之间的摩擦就没有停下,如果就从信息流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双方在争夺“社交+内容”这一入口。
头条系产品多以“算法+信息流”作为核心,将用户、广告主和头条系其他产品的不同形态卷入其中,每款产品都像一款砖头,互相啮合筑起一个以流量入口为核心的壁垒。而微信更像是一尊不可撼动的石像,基于腾讯系基因具有超高的社交属性,对于内容的摆布反而把权利交给了用户自己。
1.1.3 行业的状态
在《2017年中国网民消费升级和内容升级洞察报告》中,用户对内容品质(内容的丰富度、内容的时效性和内容价值)和内容媒介品牌/知名度的期望度较高。
在报告中:有65.5%的用户认为“标题党”的整治是当务之急,还有52.8%的用户对“低俗化”的整治提出建议,网民获取资讯的动机有近六成希望掌握动态、提升自我。
而网民获取信息的媒介也在变迁,新闻客户端、社交平台增幅达到了48.7%和41.4%,在载体展示方面,短视频成为一匹黑马,网民获取信息形式中的文字、图片和短视频均高于73%。
在《推荐系统实践》里面,作者提到推荐系统的产生是由于信息的过载,对于信息没有过载的产品是不推荐使用推荐系统的。
目前整个行业或者说整个时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或者说是富媒体的时代。在算法能够给用户提升自我阅读质量之后,用户就有了把有趣的内容分享出去的诉求,因此社交就显得必不可少。
目前的信息流竞品中,均还处于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推荐算法或扩大自身流量入口的探索中,只有头条目前拥有较为完善的推荐算法,就将目光聚集在社交方式上,这样一看“头腾大战”真的是在所难免的。
1.2 动机
1.2.1 发布的时间点
可以看到发布的时间在“头腾大战”开展以后,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微信或者说腾讯系向头条系的一次反击,但是效果可能并不好。如果长按卡片会出现“未完成功能”,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微信对自身的改版也不是非常的笃定的,那么这么着急的就进行内测,对于改版效果不好的情况看来他们也有所预测。
1.2.2 用户粘性降低
这里的用户粘性主要是指订阅号的用户粘性,随着信息流产品的不断推出,以及短视频信息流的崛起,订阅号的问题也慢慢凸显了出来。对于长期没有打开的文章,会产生较多的文章堆积,用户看到以后会降低打开的积极性,反而是一些标题党可以提起用户的兴趣。
同时订阅号和服务号的界限也极其模糊,用订阅号来完成基础的定制服务也是可以的,所以导致订阅号的本身没有那么多“订阅”的意味,沦为了微商和服务的平台。从数据平台上的截图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图文的打开率、分享率还是原文的点击率,从五月开始都是呈现下降趋势。
1.2.3 垃圾文章变多
无法直接漏出内容,让IP的感知能力和标题党开始四处横行。
在《腾讯00后研究报告》中提到:00后更具备平等、包容、适应,对KOL影响力降低,内容即社交工具,而且愿意为自己的兴趣付费。
IP作为品牌效应是可以产生许多的价值,但随着用户人群的迁移,KOL平民化也越来越明显。而由于目前订阅号的漏出首先是标题,第二是首图,导致标题党滋生,用户很可能被标题吸引进来,而因为内容和图文不符而产生失落情况,用户体验差。
1.2.4 变现能力变差
在变现能力上,目前的广告主主要会出现在微信朋友圈以及微信的文章内部,但相比其他的信息流产品,广告主可以出现在信息流之间,大大提高了变现能力。
二、目前改变情况和分析
2.1 订阅号改版情况
2.1.1 时间流逆序
改版后,订阅号的群发消息将以“标题+封面图”的形式直接展示在消息列表里,用户进入订阅号消息后可直接阅读。之前置顶的文章会得到星标提醒,并且所有的文章按照时间进行逆排序。
改版后的订阅号列表优化了视频、语音等富媒体消息展示,这意味着,除了文字、图片、语音外,订阅号展示信息的方式更为丰富。
2.1.2 用户路径变化
原本的路径上,是从账号到内容,而现在变成了内容到账号,用户点开订阅号列表以后先要去寻找自己喜欢的账号,然后在进一步的去看文章的内容。而新版点开订阅号列表以后,用户第一眼看到的是自己喜欢的文章,然后对于感兴趣的文章进一步去选择点开文章主体。
可以看到:路径的变化直接打破了IP感知平衡,等于给予了所有公众号的一次平权,用户和自媒体的抱怨也是主要来源于此。
2.1.3 取关入口变浅
原本取关的入口需要从订阅号列表进入相关媒体号,然后右上角打开媒体号主页,再点击右上角才可以取消,而新版直接长按按钮就可以取消关注,单击直接打开媒体号主页在下方也有取消关注按钮。
取关入口变浅导致许多平台,特别是改版当天广告为首篇的订阅号取关量达到平常的2-3倍,用血崩来形容都不为过。
2.1.4 多余文章折叠
除了首条和第二条文章,更多的文章将会被折叠,以“余下X篇”的形式进行存放,用户需要查看必须产生点击行为才可以看到更多的文章,且推出列表以后再次进来,平台会记录行为,产生点击行为的订阅号全部展开,无法折叠。
2.1.5 微信服务和电商平台变化
对提供微信服务和电商平台的订阅号来说,本次改版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由于整体入口的变化导致订阅号与用户的交互上,从社交向资讯过渡,许多服务功能都需要重新设计,最显著的就是菜单栏。
2.1.6 其他
当然还有许多方面:
- 在冷启动方面,对于用户刚关注的订阅号,由于是按照时间逆序发布,所以并不能马上出现在流中;
- 在信息流的更新频次方面,我们之前提到信息流的推荐产生的本质原因是信息过载,所以以一天一次的更新频率,如果不是关注了非常多的订阅号,依然达不到使用信息流和推荐系统的目的;
- 而上方的搜索按钮方面,点击后进行搜索并不是在所有的已有文章中搜索,而是直接跳出与主页面上的搜索按钮功能相同;
- 在从8月8日起,微信将剔除机器等非自然阅读数据,这也表明了订阅号改版为信息流后一定会有对应的推荐系统,而非全部按照时间来排序。
2.2 与看一看的差异
2.2.1 全信息流模式
正如张小龙所说,看一看已经是信息流产品了,拥有外部新闻的接入,同时会对重要的文章给予一定的权重和标签,也有不感兴趣按钮来做降权,文章中也包括视频、文章、多图等多种信息流体现方式。
2.2.2 IP感知小
看一看更注重资讯体质,IP感知小,整体上按照时间权重来分配,IP感知上可能来自后台的媒体源定级,但对于许多微信文章的展示上会有部分来自于大型的KOL。
2.2.3 社交属性显著
看一看中也存在一定的社交属性,例如:“朋友都在看”、“互联网精英都在看”、“产品经理在看”、“已关注”等多种由社交关系推算出来的显式和隐式社交信息。
2.3 订阅号改版分析
2.3.1 微信的教条
微信在理念上,概括起来就是“去中心化”和“用完就走”,而在价值观上,一直都是秉承着“尊重用户、尊重个人”。所以订阅号的改版,一定也是遵循的这几个理念和价值观。
何谓去中心化,简单来说就是将PGC变成UGC,而所有的产物都希望在微信的平台上。
2017年订阅号月活跃账号数达350万,月活跃粉丝数达7.97亿,可以说已经是一个基数非常大的平台了,为了能够有实现去中心化,鼓励第三方去中心化地组织自己的客户。但是这次改版用户路径发生了变化,原本的电商和服务平台都受到了打击。
笔者认为:这是微信希望订阅号更加的纯粹,把电商和微信服务的流量入口转移到服务号和小程序上,保证多元化的同时让服务号和小程序的作用也体现出来。
何谓用完就走,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走了以后再回来,也就是微信并不希望用户流量被带走,公众号、小程序你都可以用完就走,但是始终逃离不了微信的五指山。
就订阅号来说,这也是一种提高用户阅读效率的方式,用户使用订阅号看完资讯以后,可以使用悬浮窗或者直接关闭,不拖泥带水。而这次改版的直接体现就是用户路径的变化,微信平台不在以IP为中心,转向资讯也是互联网下半场精耕时代的体现。
何谓尊重用户、尊重个人,就针对订阅号来说,一方面是提高用户的阅读效率,而另一方面则是让所有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品牌。
提高用户的阅读效率方面,信息流的时间逆序是一个很好的改版,让用户能更快的触及到资讯得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对于多的文章会进行折叠,也是希望用户在阅读上不会因为需要接受太多信息而降低了用户的阅读效率。
在树立用户个人品牌方面,取关入口变浅和首条文章凸显展示带来了取关率和首条点击率均有2-3倍的变化,对于原本辛辛苦苦变成大IP的公众号面对策略和收费的改变有苦说不出,但也给了许多中尾部的公众号乘胜追击的机会。
本次微信订阅号改版,笔者觉得最赞的就是取关入口变浅,这对所有的公众号都是一个质量的约束,也让所有订阅号自媒体又回到“同一起跑线”。其次是赞赏功能的改为以人为个体,而非订阅号为个体,进一步体现了尊重用户、尊重个人,也是作为用户对用户进行的激励表现。
2.3.2 不是最优解
本次改版强化了用户体验却断绝了公众号IP感知,强化了资讯却放弃了社交。运营自媒体将更注重首图和标题,其次才是内容,非常容易滋生标题党。并且本次有意把原本属于服务号的权利交还,但是却用力过猛导致订阅号、服务号和小程序的彻底剥离。
(1)强化用户体验断绝IP感知
资讯入口的改变让得到资讯这件事变得更加唾手可得,作为用户的角度来看,在上/下班通勤、午间休息、晚间休息四个时段阅读高峰期更容易去得到自己想要的资讯,如果所有的媒体都在这段时间集中井喷消息,用户依然还是会不知所措、无法到到重点。
但作为订阅号媒体的角度来看,只按照时间逆序的方式导致订阅号IP感知完全被隔断,用户不再需要先瞄准自己喜欢的订阅号进行查阅了。
这样带来的好处无疑是给了所有媒体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同时带来的坏处是体量较大的IP媒体之前的努力都将白费,因此不能批判时间逆序的改变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再进一步的改进上,可以添加一些权重做到千人千面,真正的每个人的推荐都是适合自己。
(2)强化资讯放弃社交
原本的推送界面看起来更像是我们与一个“人”在聊天,而他给我们推送相关的我们爱看的信息,而改版后强化的资讯信息流,更像是我们坐在餐桌前摆满了菜品,让我们去挑选喜爱的菜品来吃。
这样的改变让订阅号更纯粹为资讯服务的同时,也无疑让电商导流和底部菜单栏变得不那么重要。但微信平台毕竟在多年的成长下渐渐形成了以人为维度的内容消费平台,用户在平台上消费的是人而不是内容。因此在进一步的改进上,应该让他变成一个群聊,而不是一个人的晚餐。
(3)如何更好打击标题党
很多时候大家一定都有这样的体验:看微信写着“N条消息”,于是就不想点开,但看到一个惹眼的标题一下子就提起了兴趣。本次改版后一开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标题,还是首图,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标题党,也让用户除了标题外需要在首图上下一定的功夫。因此在进一步的改进上,UI和UX都可以做到进一步改进。
(4)订阅号、服务号和小程序的耦合
因为菜单栏的弱化,原本的微信服务入口也就显得非常的深,而笔者也是非常赞同将资讯和服务分开的做法,但是过度用力导致三者之间的联系减少了很多。因此在进一步的改进上,应该由小程序作为桥梁,连接服务号和订阅号,细化分割场景。
2.3.3 尚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网站侯斯特我得到了微信2018年从1月到7月的订阅号数据,订阅号的数据如下:
很明显在改版的两个月里,图文打开率和原本点击率都有些许降低,原文点击率尤其明显。在图文顺位表现上我搜集了前三篇图文的打开率和分享率:
第三篇图文很明显的下降:
趋势,而对比之下第一篇图文的上升也很明显,而第二篇图文所受的影响比较小。而在分享率这边,排除掉二月份比较不符合常理的0.64%,六七月份整体的分享率都有所影响。因此这次改版是不完美的,虽然是一次体验上的更新,却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
(1)菜单使用率和转化率下降
菜单栏的入口从“列表-公众号-菜单”到“列表-公众号-进入公众号-菜单”的转变,直接导致菜单使用率和转化率下降,一方面对于使用微信订阅号提供服务的用户来说,触及更难、参与感更低 ;另一方面对于运营者来说需要调整自身导流的策略。
(2)订阅号入口无法置顶
笔者也去看了很多舆论信息,其中有部分用户也提到,订阅号的入口不能置顶,虽然原先的也不能置顶,但点击进入后的订阅号列表是可以置顶的,而在新版中需要点击右上角的按钮后才可以进入到原先的订阅号列表。就用户体验来说,这反而降低了用户的阅读效率。
(3)信息孤岛、其他平台流量很难流入
不得不承认微信的订阅号数量庞大,但是真正要产生信息流或者类信息流的方式下,前提一定是具有较大体量的信息资讯流入。微信一直再提的去中心化反而成了中心化的另一种体现,就自媒体运营者角度来说,过度依赖于一个平台就容易随波逐流。
如果说旧版的规则符合马太效应,那么新版的规则更加符合长尾理论。本质上,旧版的规则更像是PGC,而新版的规则更像UGC。
随着精耕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参与者,20%PGC和80%UGC将一同产出资讯,所以对资讯的把控要更加的严格,进一步的作为平台方,无法做到优劣内容审核,所以就要把权利交给用户去评判了。
三、如何设计“信息流”
3.1 保证产品的特色和迭代
3.1.1 产品特色
首先微信是一个以人的社交为基础的平台,最大的特色就是熟人网络的社交关系,所以旧版的更像是一个和你聊天的朋友,订阅和分享就属于最明显的社交性质。因此对“信息流”的重新设计上,我们应该更像是一个群聊而非纯信息流。
以下就是笔者设计的新的信息流截图,除了原本的卡片信息流外,还增加了下方三个按钮,分别为“推荐”、“首页”和“收藏”。
- 增加“推荐”菜单按钮,让用户可以去寻找自己喜欢的公众号,完成用户在信息较少的时候可以对信息流来源进行补充,完成订阅与分享,同时第一次打开推荐增加标签页对个人兴趣进行个性化推荐。
- 增加“首页”菜单按钮,原本的信息都放在这个按钮菜单下去呈现,也是一从订阅号列表进入的主要页面,完成资讯阅读。
- 增加“收藏”菜单按钮,对于喜欢的文章进行收藏,完成用户再次需要看文章的需求和推荐的正向反馈。
3.1.2 产品迭代
在产品迭代方面,主要针对“精细化运营”、“个性化推荐”做产品迭代。目的是在平台尽少插手的情况下提高平台的UGC资讯质量。
(1)精细化运营
这里的精细化运营指标主要是针对自媒体运营者,平台上依然允许用户做自己的独立品牌,因为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因此我们需要把这一票否决权交给用户,在尽量用户能对公众号作出自我价值判断的时候对公众号选择关注或者取关。
这一步目前的两种取关方式笔者认为还是很适合的,后续的话可以细分场景进行更多相关按钮的添加。
(2)个性化推荐
个性化推荐主要是在推荐指标上,目的是让用户能够更好的提高阅读效率。从算法指标上的更新放在后面具体阐述,这里对在“推荐”菜单按钮里的阐述。
在推荐菜单按钮里,第一次进入的用户会被要求选择【我的标签】,非第一次进入后【我的标签】栏目会被折叠起来。
上方的导航栏是根据公众号品类划分,增加了朋友在看这个品类,增加了社交属性,对好友在看的公众号按照关注人数排序。另外在这里把原本改版后被弱化的IP感知补回来,用户可以根据品类对自己喜欢的品类下的公众号进行关注,而这里的公众号就留给了原本流量巨大的IP公众号。
而随着用户兴趣标签的细化,一些相关的小自媒体也会进入到用户的面前,或者可以增加一个品类【新秀板】,对每个月增长用户量、评论量、分享量较多的公众号进行推荐。
3.2 交互设计
在交互设计上,也是遵循着“尊重用户”、“提高用户阅读质量”和“用完就走”的观念,笔者主要从“点击交互”、“通知”、“消息折叠”和“颜色识别”四个内容来说明。
3.2.1 点击交互
点击交互主要讨论在首页菜单按钮下的点击,首先用户除了上下滑动,可以对文章还有公众号做单次点击和长按。对于单次点击进入到相对应的新页面,而长按公众号后,出现“取消关注”和“删除”完成推荐负反馈。长按文章后,出现“发送给朋友”、“收藏”和“稍后再读”,点击“稍后再读”后文章以悬浮窗形式出现。
3.2.2 通知
在通知上,可以沿用朋友圈通知的功能,采用顶部刷新和摇一摇刷新,下方均为信息流,如果拉到最底下没有新的信息自动跳转到“推荐”菜单按钮。
3.2.3 消息折叠
目前的消息折叠上只要超过两条就会被折叠,从上文的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按照顺位第三位的打开率影响是非常大的,用户需要再进一步去点击按钮才可以。
但从前文中我们能得到目前的改版上存在着几个弊端:一个是打开后就无法被折叠,一个是对用户发的长文本也会被折叠。
因此重新设计后,保证误操作和不喜欢看的文章可以再次被折叠,同时对于长文本不折叠,这文不折直接发~进一步的,对于用户点开折叠和又重新折叠的次数进行记录到本地,下一次用户再刷到这个公众号的时候会自动打开折叠。
3.2.4 颜色识别
在颜色识别方面,主要灵感来自看一看,以及结合目前舆论来看,就单独一个星标并不能帮助用户从信息流中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好像是一条小溪里明明有很多种颜色的鱼,但只能看到一种颜色的鱼,这样反而极大降低了用户效率。
因此我分为了“星标”、“已收藏”、“N名朋友阅读/留言/赞赏”以及“一小时内爆文”等,对于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让用户能够更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去看文章,进一步提升阅读效率。
3.3 推荐指标
推荐系统可以说是信息流的核心,没有推荐系统的信息流产品都是没有灵魂的,而推荐系统里面在算法层面通常用UserCF算法、ItemCF算法或者图运算来实现,简单来说就是构建用户和物品(订阅号信息)之间的联系。
目前就时间逆序的一个指标很明显来说是非常粗糙的,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指标来细说重构方案。假定一篇文章初始的得分是零分。
3.3.1 原创指标
一篇高质量的文章一定都带有原创属性,同时原创来自平台认证的数据,对所有用户一致,技术实现成本不高。因此我们对所有具有原创属性的文章增加一分权重,这样不仅仅可以促进大家尽量去写原创文,还可以提高UGC质量。
3.3.2 置顶指标
对于用户置顶的公众号可以看做是用户对公众号的一种认可,因此这个属于用户的个性属性,对于有置顶的公众号发布的文章我们增加两分权重。
3.3.3 好友指标
基于社交属性,好友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如果一篇文章有较多的好友关注、点赞、评论、转发、赞赏,那么作为用户一定会好奇。
通过网络上文章的尝试,微信还是较为私密,用户不希望看到共同好友的评论内容,因此在好友指标上,我们只关注有多少好友去看了,而不关注是哪些好友看了。根据用户查阅、点赞、评论、转发、赞赏的行为转化率估计,我们做以下积分排序:
- 查阅文章,有20以上共同好友查阅文章得到1分加权,有20以下5以上的得到0.5分加权;
- 点赞文章,有10以上共同好友查阅文章得到1分加权,有10以下5以上的得到0.5分加权;
- 评论文章,有5名以上共同好友评论文章得到1分加权,有5以下1以上的得到0.5分加权;
- 转发文章,有5名以上共同好友评论文章得到1分加权,有5以下1以上的得到0.5分加权;
- 赞赏文章,有3名以上共同好友评论文章得到1分加权,有3以下1以上的得到0.5分加权。
3.3.4 效率指标
虽然不能保证所有文章质量都非常高,但是能让用户在上面花费较多时间进行观看的文章,可以看做是用户对其具有一定的兴趣,对此对于用户打开较长的文章进行加权。
由于开销过大,因此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对用户打开后在十秒内关闭的文章给予降权,扣一分处理。当然,这里的文章是用户已经打开看过文章,所以这里的效率指标和接下来的复读指标联动。
3.3.5 复读指标
用户读了一遍的文章再阅读就存在冗余性,因此对于这类文章我们需要给予降权,对于用户打开过的文章给予扣一分处理。那么这里就会有一个逻辑问题,如果用户是看了的呢?
所以对于用户产生了行为动作(点赞、评论、转发、赞赏、悬浮窗稍后再看)后文章会得到加权,增加一分以抵消降权扣分。
3.3.6 兴趣指标
兴趣指标来源于用户的兴趣标签,对于用户关注的公众号种类和数目做一个简单的统计和占比,按照占比给予文章0到5分(把分数和用户关注的公众号品类数做划分)加分。可以肯定的的是这样的划分还是会比较粗糙,不过笔者目前只想到这一类方法,有其他想法的童鞋欢迎一起讨论~
3.3.7 负评指标
负评率也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但是不能增加一个差评按钮来增加负反馈,太打击人了……
对此笔者想到了两条思路:
- 第一条思路是可以对作者进行评价,如果作者被赞赏的较多,那么所发的文章给予一分的加权处理;
- 另一条思路是根据用户的退订率,对于公众号在一个星期内用户退订的人数较多的,给予一分的降权处理。
最后将以上所有的得分相加,然后当用户进入订阅号消息或者是点击新消息刷新时,按照积分排序后按照时间逆序呈现给用户,我们定义20分钟以上为旧文章,对于旧文章只按照时间逆序排序。当然以上的阈值和得分不一定是最优化的结果,阈值、得分和维度还需要通过进一步考证。
3.4 其他机制
3.4.1 少吃多餐
我们始终要解决的目的是提高用户的阅读质量,但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天一次的推送很明显对于目前信息流的推送很不友好,会导致在上/下班、午/晚间休息的时间段内成为信息推送的爆发点。
一方面会加大服务器的技术开销和运维成本,另一方面也会让用户面对蜂拥而至的信息手足无措,即便是有了指标排序。对此,笔者认为需要增加推送次数甚至可以取消推送次数限制,做到用户“少吃多餐”。
笔者目前比较认同的是可以给予自媒体平台每天三次的推送次数,原因是可以满足用户早中晚的推送方式,或者是上/下班、午/晚间休息的时间段内四选三的推送方式。
3.4.2 积分机制催产内容
积分机制有一点类似区块链的原理,这里也只是笔者的一个脑洞和大家分享。为了能够采集到尽量多的用户行为数据,所以对用户在订阅号信息中产生各种行为都可以都可以得到积分奖励,奖励的积分可以兑换一些抵用券来使用。但是这个脑洞会导致整个平台彻底像资讯倾斜而忽略了社交,因此就不做进一步探究。
3.4.3 订阅号消息可以被置顶
当然到目前笔者还有一点比较不解的是为什么订阅号消息不能被置顶,初步考虑是旧版的订阅号消息当做一名用户来看待,当有消息之后会被顶上来。而新版的订阅号信息更加的纯粹,更像是一个工具和小程序。
因此笔者认为,新版的订阅号消息可以被置顶,用户在产生阅读欲望后可以第一时间找到入口。进一步的,订阅号作为资讯的入口,服务号作为微信服务的入口,用小程序来成为两者之间的桥梁。
3.5 转变成本
3.5.1 实现成本
无论是多大用户体量的公司,也不可能是想要什么策略就能拥有相对应的策略的。通过对用户的浏览记录和兴趣标签,快速得到用户的信息特征并精准的推荐用户想要的内容和信息来提高阅读效率,
其实实现上还是非常的困难的,虽然很多公司都是以“算法+推荐”的双引擎口号在推广,但实际落地的逻辑却要实现很多很多,而且很容易出现偏差。所以在产品策略的实现上,需要与多方(特别是开发)进行沟通,确保真正能够被理解和执行。
从开发角度来看,实现以上的模型需要对维度拆解成静态维度和动态维度。静态维度包括用户的性别、年龄段、位置、原创指标、置顶指标等,动态维度包括好友指标、兴趣标签、负评指标等等。
因此,在推荐系统的设计上我们可以做如下设计,对于推荐引擎来自每一个不同的维度,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删减维度,做好推荐级别的引擎反馈。
那么推荐引擎的架构可以如下所示,保证排序都可以有依据并且含有社交属性。
3.5.2 负面因素
当然笔者能力有限,也有可能在重设计上有所偏差,很多大公司在产品策略上都会比较谨慎,很多用户只能看到比较简单的一面,很难注意到解决方案带来的更多负面因素。
例如:就目前的时间逆序排序来说,虽然很粗糙但是至少不会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对于用户对文章的点击率作为一个权重指标,就很容易让标题党滋生,大大降低用户阅读效率。因此在所有的策略实现上,除了听取用户意见,还需要做多次的A/B灰度测试去尝试折中的选取最优解。
四、总结和反思
对于微信订阅号的改版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对信息流的反思,真的是如同官方所说的为了提高用户阅读效率而做的改版吗?
结合设计板式和头腾大战,以及图文的打开率、分享率和原文的点击率的下降,笔者认为:本次改版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实现商业化、增强用户粘性以及应对KOL平民化的转变。
4.1 商业化
微信目前拥有10亿日活用户,可以算是一个移动端的流量入口,微信不仅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具有腾讯社交属性的平台,那么微信就必须要承担腾讯的商业野心。目前的广告主服务无法保证是否让腾讯已经满足,使用信息流的方式后,为广告主的接入又提供了新的渠道。
4.2 用户粘性
在用户粘性方面,订阅号的用户在不断的增长,但图文的打开率、分享率却在不断的下降,这不是任何一个产品希望看到的。
而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因为订阅号里的资讯相对封闭,部分流量被今日头条、趣头条等信息流产品分走,结合头腾大战和我们前面的分析,今日头条也正在虎视眈眈的看着“资讯+社交”这个有机结合带来的效益。
4.3 KOL平民化
随着用户群体的变迁,KOL和大IP所带来的效益正在逐渐衰退,KOL平民化,人人都可以是KOL的意识正在不断的蔓延开来,原本的马太效应已经不再适合,长尾理论带来了更精彩、更丰富的用户平台体验。
综上所述,微信的“信息流”在所难免,但与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相比,由于其自身的球形闭环形成了资讯孤岛,外来的流量很难接入,因此需要自身产生更多、更丰富的资讯。
在信息流的改版上更像是一个群聊,只要用户所认同的订阅号,或者说是一个个体、一个品牌,都可以参与进来讨论。
在用户目不暇接的同时,如何去提高用户的阅读效率就成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围绕着效率所展开的设计,不仅仅是从展示层面上、算法层面上的协同,更是用户对效率的定义和选择。
作者:阮桢垚(乳酸钠桢垚),生而产品(公众号ID:PMzeanyon),分享技术、产品和运营的各种好玩的东西
本文由 @阮桢垚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网络
尊重用户是个伪命题,现在很多低俗内容,往往是热度最高的,而一些真正有质量符合社会正能量的内容,看的人却不多。最终会导致大量公众号倾向于用各种low各种极端情绪的内容取悦用户
3.1.1 增加“收藏”按钮:如果在订阅号信息列表中增加“收藏”按钮,是否实质就是将微信的大收藏功能,做了分类细化?
对的,其实我认为那个收藏功能更泛,不适合直接使用
关于3.1.2 我有三个问题,你把资讯信息范围扩大后,会不会产生和QQ同样尴尬的状况,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头条为主的资讯类渠道,转而扩充自媒体渠道?以算法的话,以中心化形式,会不会和微信去中心化的定位矛盾?。以底部三版式Button设计的话,会不会导致整体的微信产品迭代陷入臃肿,或者说和产品定位有一定出入了呢?
首先我先回答一下中心化这个问题,区块链中也有提及到一个去中心化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上是把东西上链,我曾经问过我朋友那东西上链链在哪,他说还是在一个公司的服务器上,所以我认为去中心化其实就是一个集中中心化的表现,你作为一个大体量的平台,那么如果大家触不到边界,我们就可以看做是去中心化了。以微信的体量来看,这个布局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其次是底部的button和资讯信息范围的考虑,对于底部的设计其实和大家讨论下都会认为更像是一个小程序了,这种展现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展现效果,但是我认为为了能够让信息更有价值,除了把目前的价值体现还需要对用户所需要的诉求进行挖掘。同时这也是我认为需要对用户使用较少的信息不能形成信息流下的补充,更多的是在解决用户的爽点上。
点击交互想法很不错!关于3.2.2 通知,假如用户就是想要去阅读更早的消息下的内容,强行跳转会造成信息的无法获取?此前,今日头条公布了自身的推荐算法(不是作为算法架构师,产品经理应当更关注功能与交互)
3.2.2没有新的信息是考虑到有很多用户关注的公众号比较少的情况,而不是对过往得到的信息的屏蔽。
另外我认为现在的产品,不仅仅需要关注产品的功能和交互,还需要关注算法的实现策略(当然不需要去很详细的知道怎么实现,只要知道边界即可),进一步的,头条的自身算法也没有全部公布,只是告诉大家一个实现方法,我觉得这就够了。